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长春市初中语文集体备课七年级下1120课讲稿 杨杨各位老师,上午好!有幸得到张老师信任,承担本次七年级下册1120课的备课工作。借此机会将我对长春版语文教材七下后十课的理解和语文教学的心得与大家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在本次备课中,我主要想结合七年下后十课内容,从教材的研读和处理角度谈谈我的思考和一些具体做法。词曲五首发微 诗歌以抒情为要著,中国人的含蓄特点在古诗中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这种含蓄的特质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觅一个适当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诗人是怎样运用传输带和支点,把真情运送出来的。一、“独倚江楼欲何依”的思夫愁绪 这首词是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该词短短27个字,读
2、完却让人荡气回肠,欲罢不能。 “三变”传闺怨切入点的选择 1.时间变化。起句“梳洗罢”三字,看似平平,“语不惊人”,其实,它包含了许多内容。张玉新教授品诗的第一步是“懂事儿”,这三个字首先暗示了“事儿”发生的时间。时间在“过尽千帆皆不是”中悄悄流逝,不知不觉中倏忽间已经到了黄昏。可见等待时间之长,期间她遭受了怎样的感情煎熬,引发读者的无穷想象。 2.景物的变化。作者采用移形换位之法,主人公的活动地点随着时间推移、“事儿”的发展而变化。早上在独居的闺房,她梳洗完之后,就“独倚望江楼”。这一部分的描写可谓景中有景,首先,女主人公的活动是读者眼中之景,女主人公眼中又有景,客体和主体相互融合,难分你我
3、。以江面为背景,在孤楼上坐着一个着盛装、孤单而又凄楚的可怜女子满脸殷切盼望之情,默默注视着江面。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由于没有等到心上人,这时,主人公的目光就落在江中的白蘋洲上,也许这是她和心上人初恋的地方,也许这是他们分手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这一地点,主人公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3.情感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是欣赏本词的关键,本词中的语言包含无穷的寓意。就拿“梳洗罢”三字来说,其一,梳洗结束后即来到望江楼,可见其盼心上人归来心情之切;其二,女为悦己者容,为了等待情郎的归来,她对自己进行了精心的梳妆打扮;其三,她对和情郎相会满怀希望,其情之切,用心之苦,可见一斑。女主人公的情绪随着一艘艘的船儿不
4、断发生变化,希望一分分减少,失望一分分增多,到最后船尽而江空,这一句是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水岭,感情的大转折,大起大落,又殷切希望到满怀失望,对比鲜明而强烈。停留在女主人公心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只好把目光投向她的伤心之地白蘋洲,这时,女主人公的情感达到最高潮,失望、回忆、痛苦一起涌上心头,以至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至此全词戛然而止。总而言之,这首小词,寥寥数句而极尽变化,景物层出,情感起伏,有观有感,有情有景,有抑有扬。内容丰富,情真意切,清丽自然,是别具一格的精品。二、“愁如春水就华词”的思旧愁绪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形式,以问起,以答结,三问三答。利用西
5、方解构主义看本词,不难发现,全词的统一结构:外部物事内心感受。词以高亢快速的曲调,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本词可以以“三问”作为切入点。 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人事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般人认为春花和秋月都应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春花”是万物的复苏,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秋月”是月圆的美满,代表着团圆与欢庆。而在虞美人一词中,“春花秋月”应该指李煜身为南唐后主时的那些美好时光。这其实就是起兴了。那么,为什么“春花秋月”这么打动我们,却又这么普遍地被我们误解、被我们简单地放过呢?我反复推究,这虞美人上阙不是一般的顺承表达而应该是倒装! 这上阙实际大抵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月明中故
6、国不堪回首: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倒装表达。 这一倒装,就通过强化、对比的结果所产生的巨大的反差,才令人唯有扼腕长叹,感叹这人事的无常! 二问:雕栏玉砌应犹在物是人非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当为李煜首创,本义应为“雕刻有精美彩饰的栏杆”,即为“华丽的栏杆”。本词中,“雕栏玉砌”运用借代手法,代指豪华富丽的宫殿。南唐兴盛时富丽堂皇的宫殿应当还在风中矗立,“只是朱颜改”。我认为:“朱颜”应该就是指“江山”。清人王闽运在其湘绮楼词中甚至说道:“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昔日的国君,今日的囚徒,幽禁生活迫使他感受到世事的无常,物是而人非,悲伤之
7、情分外沉重。 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愁深似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天,天不语;问人,人难答。最后,只能问自己,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几多愁”。在前文的蓄势之后,李煜心中的愁苦如溃堤的江水,奔涌而来,不可阻挡。同时,李煜对愁情具象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或许是对李煜之词较为中肯的评价。三、“深抑轻扬诉流年”的思时愁绪 晏殊要写的是小令,所以,如何以小包大,在比较少的字数里体现自己的真是情感和生命忧思,就成为要考虑的重点。肯定不能像长调一样铺陈,而要蕴藉隽永,精致内敛。这就成为他写作时候的
8、考虑。因此,这就需要“压抑”着去写,难就难在需要克制自己的情感。首句从回忆中的欢聚情景入笔,一连三句,时空场景从小及大,浓浓的情思徐徐展开。而以句号隔开,更显得这是三个层级的情景。首句是欢宴,可以想见当时的热闹;下来是宴会的地点亭台以及天气,断开后,只见亭台不见旧人,景物依旧而欢情何在?亭台已旧,心情渐老,伊人可好?多少潜在的情绪隐抑下去了啊。“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喟叹久久不绝,而哀痛良久方生。更是引发了多少人相似或相同的感受。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伤痛,对年华韶光不再的留恋眷念,对欢聚笑语的默默追忆,这些正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感受啊。这三句,从小到大,不仅是时空场景,而且也是情思的弥漫扩展,直
9、到最后,仿佛天地宇宙之间都是淡淡的愁绪和浓浓的情思。 下半阕,渗透出循环的时间感,更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换个说法,有含混的效果。花落燕来,是一种循环。花年年落去,燕子岁岁归来,又是一种循环。而且,这里,有一种人生思考和哲学关照。生命循环,生生不止,万物轮回,何曾增减。美好事物无可奈何的流走,但是新的希望又会诞生,惆怅可以,超越也可以。一切都是生命。 “小园香径独徘徊。”只有这一句是写实,准确的讲。是“小园”,不是“园林”,不是“田野”。符合全词精致小巧的结构总特征。四、“他乡孤心动波澜”的游子愁绪 这首放在马致远名下的小令在大量写游子心情的诗中几乎是最好的一首,它以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给人产生的
10、深刻印象而被广为传颂。但我觉得,我们普遍感受的到它的好,但却难以说出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对它的分析也还觉粗略,有很多细微的东西未必都已觉察到。如果只是说“游子思乡”,那么“天涯”二字就足够了!这其中的主题,绝不只是“思乡”而已。 (一)首先说诗题“秋思”。 最好的诗题是全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没有它。少了它,全诗的结构及意蕴就变了。在该诗中,“秋思”是对诗文本的一个升华。诗的文本写的是人的外部世界,是一幅艺术图画,甚至连“断肠人”也是这幅画的一部分,是秋天的一种景象。但“秋思”告诉我们,该诗写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而是表现的内部世界,表现的暮秋时节的一段情思。没有这个诗题,我们
11、极容易用什么什么图一类的话概括它。诗题“秋思”不但把诗文的外部世界的描写升华为内部世界的情绪表现,更把诗中的“断肠人”从全部画面中突出了出来。他是全部画面中的唯一一个人物,唯一一个有情感情绪感受的人物,因而“秋思”就与他的感受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他不但是个诗的一部分,也是全诗的感受主体。透视他的心灵、体验他的情绪便成了读者自然而然的趋向。这样,自然而然学生就抓住了本曲的核心。 (二)表现形式上的最显著的特点。 人们一眼便可看到的:它是由一连串独立的意象构成的意象群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勾连在一起。在秋思中,我们
12、却能从全诗中感到这个游子的载载独立的那种极度的孤独感觉。这种语言形式是起到了暗示作用的。在该诗中,好像任何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都是彼此分离、各自独处的,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把它们粘连在一起,甚至当各个意象输入到你的脑海中的时候,也只能刺激起你脑海中的各个孤立的点的兴奋感,连接不成一种兴奋区。“孤独”的感觉是与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密切相连的。“孤独感”就是本曲的主题之一。 (三)情感的一波三折。 “枯藤”一句作者心中羁旅多年的悲苦之情; “小桥”一句作者心中有了刹那间的温暖; “古道”一句作者心中再起悲凉; “夕阳”一句作者心中回归苍凉; “断肠”二字是对前文情感最后的总结。 我们可以对“秋思”的
13、内容再做一个概括:“秋思”指的不是“断肠人”的“断肠”心情,而是他这时的一段情感体验。“秋思”与其说是指他的伤心感觉,不如说指的是他这时产生的对生活的刹那留恋心情。这种“留恋”就是本曲的另一个大的主题。五、“壮歌一曲哀黎庶”的民生愁绪 一首仅43个字的山 坡羊·潼关怀古,自选入中学课本,便引出无数的解读与争论。 阿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把对“文学”解读分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层面,给了我们极大启示。我从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教学进行补充。 第一方面:关于张养浩及其家国情怀。读1400余字的元史·张养浩传,至少这几点该知道:一是爱民勤政;二是敢言,即敢言上司之过;三是不容
14、于时,不被统治者所容。 第二方面:张养浩所处的历史时代,即小曲写作的大背景。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基于压制性管理的需求,大肆使用酷刑,大开“文字狱”,所以当时的文人大多以“含蓄”表情。 第三方面,关于作家心理和创作过程,即本小曲写作时的情景。张养浩二十余载不出仕,屡召不就,但是一听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时,却“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也就是说,一方面,他关注百姓,另一方面,对于赈济一事,他有“死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张养浩这一曲不单单是“兴亡之叹”,更是“现实之叹”,那么其中自然夹杂一些特殊的“暗语”。“西都”当然就不单指 “ 秦汉帝都”了,甚至也不
15、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西京长安”,而应包括西周初的都城“镐京”、包括西周文王建的“丰京”,还包括秦代都城 “咸阳”,“望西都”当然是望潼关以西的这一片那些曾经作过“都城”的地方。“秦汉 ”当然不专指秦朝、汉朝,而是指前代所有的封建王朝。六、总论 五首词曲补充完毕之后,我们还要将王国维老先生的“创作论”和同学们交代一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受王国维“两境说”的启发,我以为“有我之境”还可以再分为“大我之境”和“小我之境”。大抵说来,“大我之境”所关注者大,如国家民族、社会民生、世界宇宙等,表现出建功立业
16、、爱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及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等诗词,都是“大我之境”的典型作品。而“小我之境”则相对关注角度小,往往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可算是“小我之境”。 而这五首词曲的共同特征是“愁”,却分别为“思夫”“思旧”“思时”“思己”“思民”,前四思皆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后一思却是黎民苍生,“小我”“大我”之境立判。我的叔叔于勒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之作我的叔叔于勒,一直是中学语文各个版本教材的必选篇目,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就艺
17、术性而言,却是不可多得的佳篇。王富仁先生曾坦言:“假使让我对中学生讲解这篇短篇小说,我将怎样讲呢?我无法讲。”我也无法,但是笨鸟先飞,多下苦工吧。我在省图的网络阅览中,整理出137篇涉及文本解读的文章和60个课例,以期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分析。 一、主题解读的流变和教学资料分析(一)137篇文本解读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史,在网上搜到的最早是1978年的文章,一直到2014年,在这几十年中对我的叔叔于勒解读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题唯一化解读时期;九十年代:工具性解读时期;00年代至今:多元化解读时期。现今
18、对于这篇小说的解读主要有“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说”,“幻灭说”,“虚荣说”,“人道主义同情说”以及“人性善恶说”等。(二)60个课例分析尽管各位名师风格各异,教学方法多样,但是透过他们或简约或创新的教学流程,对于他们上这篇课文所选的教学内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梳理情节。2.人物分析。3.叙事者和叙事视角分析。4.多元化解读。二、形象分析(一)关注细节,挖掘人性几处副词的表达效应例一: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每”表示所有的“星期日”毫无例外,“总”表明在言谈中反复多次、念念不忘的话茬。“永不”则表示那样的话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是一种信念
19、的言兆,它难以动摇。更不能变换。“每”“总”“永不”在文中表达了“我们家”特别是“父亲”对发了财的于勒叔叔的殷切盼望。例二: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的人上门来了。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终于”表明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求索和苦苦追寻,最后意外地出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并且这出现可以给人一种解脱重负似的轻松。这“赶忙”体现了那种毫不推辞,不敢延误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了当时特殊时代和特殊社会形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例三:母亲赶紧对他说:“父亲”从船长那里打听到老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后,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弟,“我们全家”盼望已久,一直赞叹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于勒,去问寒问暖,叙叙离别情怀,甚至连招
20、呼也没打,陌如路人,“他神色张皇地回到母亲身旁”。而“母亲”却不知道打听的详细内容,但她看到“父亲”紧张的“狼狈”神色,也刹那间像得了传染病似的,“赶紧”叫“父亲”“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一个“赶紧”表现了她焦虑、着急的心情和对打听一事的无比关注。以上所举这些副词的精妙使用,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在此处只是举个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学法的引导。 (二)回归原文,对比删除部分全面立体感知人物形象在初高中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地收录了一些节选文,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节选文,是教师应该直面的问题,我对节选篇目的看法一直秉承一点,那就是要关照全文
21、;如果是外国文学,那还要关注特殊的语法使用。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将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原作与课文选文比较阅读,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主观式的浅阅读走向理性而深刻的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节选文,在选入课文时被编者删去了三个部分:一是开头约瑟夫伙伴的叙事部分;二是小说中对菲利普夫妇日常生活细节的叙述、周日散步场景的描写以及文中人物的一些动作和心理描写部分;三是结尾对于勒直接表示同情的内容和成年约瑟夫有时候要拿银币给流浪汉的原因部分。请看原文删去的对成年约瑟夫的描写:“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
22、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司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惊奇。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件事,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上,念念不忘,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这些流浪汉,其缘故就在此。”读了原文中的这些文字,我们会发现一个可敬、可贵、永葆爱心的约瑟夫。成年的约瑟夫为什么会对这件事一直念念不忘?为什么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流浪汉?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施舍,也不仅仅是在表现一以贯之的赤子之心。成年约瑟夫并没有变成像父母一样被金钱和利益异化的人,而对于父母、对于叔叔于勒、对于儿童
23、时的自己、对于曾经发生的这个故事,乃至对于整个生活,都多了一份思考,他在用这些行为完成一种反思后的忏悔,一种灵魂的救赎,而这一点,其实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批判”外衣下的真实用意。再来看菲利普夫妇。以往大家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大多定义为: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爱慕虚荣、嫌贫爱富、爱财如命等。我在查阅大量资料时发现,由于选文中把一些关键情节删掉了,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困难。如果我们把原文对菲利普夫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每周日散步场景的描写部分给学生补充进来,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会更丰满、更立体,感知起来也会相对容易。请看:“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父亲身上。这个
24、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我要是丢了钮子或者撕破了裤子,那就要狠狠地挨一顿骂。”“我的父亲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套着手套,让我母亲挽着胳膊,我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姐姐们总是最先打扮舒齐,等待着出发的命令,可是到了最后一刻,总会在一家之主的礼服上发现一块忘记擦掉的污迹,于是赶快用旧布蘸了汽油来把它擦掉。我的父亲于是头上依旧顶着大礼帽,只穿着背心,露着两只衬衫袖管,等着这道手续做完;在这时候,我的母亲架上了她的近视眼镜,脱下了手套免得弄脏,忙
25、得个不亦乐乎。”“全家很隆重地上路了。姐姐们挽着胳膊走在最前面。她们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所以常带她们出来叫城里人看看。我依在我母亲的左边,我父亲在她的右首。我现在还记得我可怜的双亲在星期日散步时候那种正颜厉色、举止庄重、郑重其事的神气。他们挺直了腰,伸直了腿,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就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我的父亲高高挺着藏在礼服里面的肚子,这件礼服,家里人在当天早上仔细地擦掉了所有的污迹,此刻在他四周散布着出门日子里必有的汽油味;我一闻到这股气味,就知道星期日到了。”原文这些描写生活琐碎的细节,真实地反映了菲利普一家生活的酸楚,“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的逆来顺受的父亲
26、;因为孩子“丢了钮子或者撕破了裤子”就大骂的母亲;那散发着汽油味的“礼服”,原本普通的周日散步却像“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读了这些文字,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认识就不会仅是势力、冷漠、金钱至上等批判与斥责,而是进一步感受菲利普夫妇这对灰色小人物受生活所迫的无奈与可怜,从删去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身上节俭的品质,他们也有梦想,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我们似乎也会原谅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会那样对待自己的亲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无限渴望自己能进入上层社会而尊严体面地生活,但却有着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哀,从而引导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不仅仅是嘲笑、憎恶、批判与指责,而是多了一
27、份理解与同情。其实大家在关注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身份的时候,也用该认识到,他,也是一位深受好友“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影响的“人道主义”作家。三、教学设计在上一学期的教学中,我校宋长华老师在“生态课堂”的基础上,对古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散文教学进行了“版块式教学”的探索,我在这里结合以往教学,尝试着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对本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课前预习课前小组探究这一流程,适当引导学生对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大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课文内容的预习作业重点放在“称呼行为举止心理”的表格制作中,更加直观地对文本初读。把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言行举止的细节按时间脉络连接起来,仔细推敲,并以表格(或曲线图)的
28、形式梳理出菲利普夫妇的心路历程。称呼(共20个)行为举止心理状态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的于勒(大家)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宽容、无奈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克拉丽丝)接到信、福音书惊喜、欣慰、萌生希望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散步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期待(隐隐的失望)拟定上千种计划幻想与日俱增这个小子、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人、这个流氓(克拉丽丝)这个家伙(菲利普)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约瑟夫)法国老流氓(船长)不安、脸色十分苍白、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
29、莫名其妙、吞吞吐吐、哆嗦恐惧、不愿、不敢面对现实突然暴怒,“我就知道这个贼是”幻想破灭的怨恨、绝望不再说话、改乘圣马洛船悲凉主要问题设计问题一: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选择你认为最精彩之处加以分析。借助此题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问题二: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我们完全可以由这个问题切入到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由浅入深的讨论。如果以“菲利普夫妇”为主人公的话,那么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祼祼的金钱关系;如果以“于勒”为主人公的话,那么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
30、切的同情和怜悯。群小人物,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活命,在命运面前苦苦挣扎。个人的努力终究敌不过时代与命运的摆布,莫泊桑在本文中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更是存一分悲悯之情。问题三:作者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借助此题对文本的主题进行二次深入思考。对标题的理解,如果我们让学生有思考,有讨论,有结合文本的讨论的话,必定会结合到文章中的一句话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以追问学生:“我”在心里默念,当时“我”会是怎样的内心感受?很复杂。有对于勒的同情,有对父母亲的不满,也有自己身为一个孩子无力帮助于勒叔叔的无奈等等。所以,这个标题包含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叔叔”加在“于勒”前面
31、表示我和于勒的关系;“我的”加在最前面,表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亲人之间的认同感,及“我”对于勒的理解、同情、怜悯。约瑟夫即是作者的代言人,在约瑟夫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情感与愿望。问题四: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刻画菲利普夫妇在读信时的内心世界。此处联想或者说“续写”是对文本教学的反哺,同时更是教学检验的一种方式。拓展思维,合理想象。切记,此处的拓展一定要“合理”。如何做到合理?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要符合文本的主题;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关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相信大家都各自有自己的思考,后学末进只是在此处对前人的理解、个人的看法和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浅尝辄止。小公务员之死一文的“反复”手
32、法分析小说仅用700余个单词就刻画出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经典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巧妙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其中,反复手法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手法可以成为本课一个非常好的“切入”角度。在我看来,在小公务员之死当中,作者主要使用的是词汇反复和形象反复。下面我试从这两个方面对小说语言加以简略分析。一、词汇反复(一)核心词语的反复切尔维亚科夫发现自己打喷嚏溅到将军的头上以后,心里既紧张又害怕。为了反映这种心理状态,作者有意识地重复运用了一些动词、名词、副词和语气词。例如文中两次重复的“大人”一词:“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这是切尔维亚科夫第一次道歉,使用的是完全符合
33、致歉规范的语句,虽然略显卑微,但是整体还算正常。第二次出现是在切尔维亚利一夫专程到接待室向将军道歉“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倘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这次切尔维亚科夫把事态看得更加严重,但是由于自身过分紧张,言辞匮乏,又想使用。致歉,可却被将军打断了,没能说完。在此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进行全文的“另类统计”,作为文本的初探。据我统计,在五个段落之中,“大人”使用了6次,“喷溅”使用4次,“请原谅”使用了2次,“本来”使用了2次,“无意地”使用了2次,、“解释”使用了2次。这些多次出现的词汇搭建起了切尔维亚科夫言辞的骨干,是其
34、话语的主要意义所在。只要把它们加以组合,便能大致理解庶务官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些词汇在篇幅不大的小说里如此密集地反复出现,逼真地描摹了切尔维亚科夫因急于得到将军谅解而语无伦次的窘迫,生动地传达出他内心的焦急与不安。(二)语言表意的反复在这篇小说中,语言的个性化特色非常明显。契诃夫对人物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善于挑选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使语言充分个性化。契诃夫通过切尔维亚科夫的语言来揭示他的性格、心理、他那诚惶诚恐的心情。他每次道歉总是重复说些“对不起,大人”“我一不小心”“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故意要这样的!” “我本来出于无意”“我把唾沫星子喷在
35、您身上了”之类的话,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断断续续、畏畏怯怯地说出,从他那胆怯的、低声下气的语调可以想象他那害怕的心情,从他那千篇一律的、贫乏的道歉辞可以看出这个飞来的横祸完全盘据了这个可怜虫的心理,他没有能力再思考别的事情。从他小心谨慎的语言可以看出他那被压扁了的自卑的性格。这个表面现象足以值得我们进行追问,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他这种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如果不是经常在上司的呵斥、压迫下讨生活,何以能造成这种偎琐的性格?如果不是经常耳闻目睹件多同僚因得罪上司而遭灭顶之灾,他何至因一个喷嚏就吓得一命呜呼呢?一个看似支离破碎了文本的一个问题,却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于文本主题的深入思考。将军常常使用教训人的
36、、骂人的语言,这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如:“唉,够啦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真是胡闹”“哎呀,您简直是跟我开玩笑”“滚出去!”(三)心理活动在反复中的递进契诃夫根据逐步加强的原则,注意小说中词的排列次序。例如,切尔维亚科夫心情的变化:“一点也不慌”“ 却慌起来了”“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脸色惨白”“吓得呆如木鸡”。又比如将军语言的变化:“不要紧,不要紧”“唉,请您坐好吧!让我看戏!”“唉,够啦”“真是胡闹”“哎呀,您简直是跟我开玩笑”“滚出去! ”二、形象反复无意当中的喷嚏却彻底地搅了局。在确认将军的身份之后,切尔维亚科夫开始了短暂而又漫长的道歉之路。(一)人物形象的反复围绕求得
37、将军饶恕这一愿望,他前后次展开内心的思索和言语的道歉,而每次道歉都重复着以下的规律:1.对于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揣测将军的内心,对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进行思考。例如,事发之后,切尔维亚科夫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去向将军道歉,于是唯唯诺诺去找将军:“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2用极其客气和谦恭的话语向将军本人道歉,表示自己打喷嚏的行为完全出于无意,更无意冒犯将军,希望亲耳听到将军对自己的原谅。例如,切尔维亚科夫第二天去接待室向将军道歉:“昨天在阿尔卡吉亚
38、39;剧场,倘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3.将军接受道歉,却并没有亲口说出原谅的话,显得很不在乎,这造成切尔维亚科夫误认为将军对他的错误耿耿于怀,不肯谅解,以至于他进一步返回到最初对将军心理的猜测上面。例如,将:军第二次听到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之后表示:“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切尔维亚科夫5次道歉,将军则相应地5次应答。实际上,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在一次次地看到道歉场景的同时,不禁会思索,是什么造成了前后多次的重复对话?事实上,那个喷嚏只是对话开始的引子,切尔维亚科夫内心的惶惶不安才是促成对话的真
39、正动因。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他的不安呢?从根本上说,这是俄国社会当时的官僚制度造成的。身为一个小官吏,当切尔维亚科夫发现自己无意间冒犯了上司的时候,其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但是,在已经道歉的情况下,他依然不放心,担心将军没有原谅他,将来还会怪罪于他,从而影响自己的仕途。切尔维亚科夫内心的卑微和奴性在接二连三的道歉中展现无疑。这就是由浅入深,由一个切入点引发对文本主题的二次思考。(二)人物形象反复中的递进在对一次又一次的道歉行为进行描述的过程当中,作者结合反复使用了递进的修辞手段。可以说,词汇和形象的反复为小说搭建了整体的叙述框架和语言基调,而递进则更加突出了切尔维亚科夫和将军的性格特征。切尔维亚
40、科夫1.语言的递进切尔维亚科夫这个姓氏与蛆虫一词同根,作者对此人的态度可见一斑。细细揣摩,切尔维亚科夫内心的变化经历了从最初的礼貌性道歉到最后的绝望。最初是出于礼貌认为应该道歉:“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开始怀疑将军狡猾,会记恨在心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对将军的漠视感到愤怒,却仍逃不出等级制度的阴影 “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好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2.动作的递进在描写切尔维亚科夫的动作时,作者也采取了相应的递进模式。从第一次的低声说难为情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脸色煞白吓呆,礼
41、貌渐失,内心越来越恐惧,对事情的严重性也越来越担心,直至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切尔维亚科夫道歉时的话语长短也能反映出一次比一次纠结更深的递进关系。最初的致歉是几个单词,言简意赅。而到最后一次的解释,句子的容量又增加了一倍。由开始的寥寥数语到最后的复杂解释,这个过程彰显了切尔维亚科夫内心令人发笑的变化,以及身处官僚社会之中的小人物的可悲之处。将军在反复当中加入递进的手法也表现在将军身上。将军并没有把切尔维亚科夫的无意冒犯看得有多么严重,只是想继续欣赏歌剧。“没什么,没什么”“哎,
42、请坐下吧让人听歌剧嘛”将军完全没有把冒犯之事放在心上,很快就忘记了,这更反衬了切尔维亚科夫的庸人自扰。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而“什么废话”“做出一副哭丧脸,挥一下手”等表达充分展现了将军对此事的不屑一顾。然而,将军经不住切尔维亚科夫的纠缠,由事实上的原谅逐渐变得失去了耐心,最终忍无可忍,无意间造成了切尔维亚科夫被吓死的结局:“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喊了一声。纵观契诃夫的创作,反复手法曾被多次使用。对于“莫泊桑”和“契诃夫”比较分析的一点看法: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同是19世纪后期以创作短篇小说著称于世的文学大师。他们比肩
43、矗立于世界文坛短篇小说的巅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短篇小说量大质高(莫泊桑共创作350多篇中短篇,契诃夫留下400余篇),而且,都以小视角切入主题,以小人物观照世界,达到了堪与鸿篇巨制相媲美的审美高度。角度莫泊桑契诃夫语言风格清新、简洁、平实简洁、朴素、跳动素材选择社会中的小人物、冷静社会中的小人物、冷酷艺术手法以小见大、“小孔成像”式讽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本构思情节跌宕、善于设置悬念、喜欢出乎意料的“反转”荒唐、沉重、平缓、少波澜 圯上敬履一课的两点反思一、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在史记中的折射与呈现 解读史记,任何人都无法忽视李陵事件对司马迁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产生的巨变与影响。查阅相关资料,我概括
44、为以下几个方面:“身与法吏为武”的狱中体验导致了司马迁对严刑拷打和酷吏的极端厌恶;“腐刑”之辱并由此产生了复仇情结;“李陵祸事”展露了批判锋芒;“李陵祸事”令司马迁产生了人生思考。 就如同本文中叙述的黄石公的传说,本是为张良造势而虚假的一个存在,那么在文章梳理后探究司马迁的真正创作意图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诚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无论是张良还是黄石公都具有很多特点,比如:张良尊老敬贤;克己守信、坚持不懈;勤奋求学等等。而黄石老人谋略过人;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结合我刚刚谈到的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对他创作的影响知乎,就不难发现,张良身上的“隐忍”才是司马迁着力塑造的关键。这也就
45、是我提到的“李陵祸事”令司马迁产生了人生思考。 二、“隐忍”一词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 (一)强调太公兵法一书的地位:太公兵法又名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二)强调得书前后张良的变化:“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落得个天下逃亡;辅佐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千古“谋圣”。学生在此处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太公兵法上,认为是这一本书决定了张良的成就。 (三)这样的一本书,张良是如何得到的?学生自然会在查找文本时发现张良的诸多“不容易”。 (四)留侯传的恰当引入:“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匹夫见辱,拔
46、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发现真正的“大勇”是“其志甚远”,而隐忍就是为远大志向而克制忍耐。 这样学生一方面理解了“忍耐”和“隐忍”的差别,一方面也更明确了“隐忍”对于张良,对于司马迁自己的重要意义。 反思以往 潜心偶得 由与朱元思书的课后反思说开去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期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课文为其节录。这篇山水小品虽仅144个字,却将一座奇山、一条异水、一个不俗之人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美文难上,原因之一就是经典太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富春江”。同时,大美无言,课堂上讲授出来,注
47、定了“美”的消减。全文短小精致,字字珠玑。文章没有出现一个人物,但是处处又有人物隐藏其间。再加上文章形声兼备,虚实相生,动静互见,骈散相间注定了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同时也是一篇实在难讲的课文。 那就教点“鉴赏的方法”著名作家梁衡先生认为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变化再多,但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这就是梁衡先生所称的“文章五诀”。1形内容以及写作手法“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对富春江的总体感受。成了引领全文的总括之句。之后,作者分别写了富春江的“异水”、“奇山”。 写“异水”以简练传神之笔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富春江的水。
48、画“奇山”山势之“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非一山能为之,皆参与即“互相”,方可成“竞”之“势”,使静止的山峰如人的姿态般“争高直指”。“轩邈”是指纵横方向的发展,空间上的扩大,使静态的山动态化,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般灵动,笔墨之间透露的是勃勃生机,令人耳目一新。 山声之“奇”空山幽谷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大自然的天籁组成美妙的乐章,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在这里,“泉响”、“鸟鸣”、“蝉啭”、“猿啼”,长短错落,高低交替,连绵
49、不绝。这免费的自然歌咏会,丝毫不受尘世的影响,便显得林更静,山更幽了。这情景带给人的是超乎人世的一份欣喜,一份悠然,一份宁静,一份清凉。2.情情感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作者游览玩赏的心态,更多体现出的是作者一种惯有的生活状态率性而为,信天而游。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饱含着由衷地赞赏之情。那负势竞上的寒树,那争高直指的气势,是作者独立自由的一种个性,是勇往直前的一种气势,是“万物独尊,舍我其谁”的一种狂放?与禽鸟共舞,与山水同乐,在这里,作者对好鸟相鸣的自由和谐地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无不蕴含在字里行间。3.理 生活思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50、者,窥谷忘反”。在这里,作者否定了世俗官场,对沉溺于宦海,以身殉物者给予了批判,流露出作者厌弃官场,鄙弃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与“从流”、“任意”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相、无我的理想境界相吻合。当然,也许还有对好友朱元思的一种“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规劝。 4.事叙述语言相对于“形”、“情”、“理”来说,作为山水小品文,对“事”的叙述往往不可缺少,但是作为对写景抒情的铺垫,叙述多了反而是对抒情的多余地干扰。本文亦然,“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又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了恰当的铺垫,可谓恰到好处。5.典典故齐梁时
51、代作家的作品大多文风浮艳,以典故辞藻争胜,重形式而轻内容,吴均的诗文却以真情实感、清新挺拔见长,在当时独树一帜。与朱元思书作为以骈体形式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却清新自然,只有一个用典之处,即“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与下文的“经纶世物”相对,且恰到好处,完全没有同时代作品堆砌辞藻典故之嫌。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够在这里把我的思考一一同大家分享,选择我在整理资料时,偏爱的一些文章,和大家共同分享。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韩军)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沈艳春)与朱元思书诵读涵泳教学设计(刘飞耀)析“书”读“人”濡文化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沈庆九)深
52、层对话 有效体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戴洪彪)与朱元思书诵读涵泳教学设计(刘飞耀)吟诵,让文言教学如此美妙运用吟诵法教学与朱元思书(王丽) 反思以往 潜心偶得 由三峡的课后反思说开去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名篇,解读有共识,突破太难;名篇,经典设计多,超越不易。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挖掘正是基于对以往教学的不满意,在反思的时候,参考了很多鉴赏的资料,发现这类文章的观点大多落实在“体物”“逼真”上,其实这与三峡文本的精彩根本不沾边。三峡描绘的景观并不以逼真取胜。当时南北朝分治,郦道元在北朝为官,蓦然到南朝辖治下的三峡,怕是很难成行。如果说这个观点只是我自
53、己的猜测,那么,先于郦道元成文的袁山松的宜都记和盛弘之荆州记则是一个例证,我在此摘录。袁山松宜都记: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盛弘之荆州记: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其中的句子,各位老师恐怕是非常熟悉。但是在这三则材料的对比之中,我却惊奇地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语句大多一致,但是袁山松写猿,格调聚焦在“清冷”;再观盛弘之虽只改了一个字,却把“清冷”写出来“凄
54、厉”的味道;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却不是一个词能够概括的。郦道元不但在袁山松和盛弘之精彩的语言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语言,将不同的语言转化为不同的情调,最重要的是他将不同的情调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但是他遇到的难题是,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写三峡的篇章融合在了一起,不同的情调、情趣,在性质上差异甚大,生硬地联系在一起,跳跃性过大,意脉可能断裂。第一,江山之雄与山水之秀,不能贯通;第二,豪迈之气与悲凉之韵不相连续。郦道元的才气在于,他对无序的素材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以有序的意脉把反差强烈的意趣统一起来,在情趣上达到统一而丰富。为了达到意脉上的和谐统一,郦道元还在季节上作了不着痕迹的调整。在概述了两岸连山之后
55、,他并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展开,而是先写夏(夏水襄陵)再写春冬,最后写秋。如果从春冬之际写起,就只能写“林寒涧肃”和“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乘奔御风”,就接不上气了。写“夏水襄陵”,江水暴涨,表面上和第一段没有关系,但是这种美,和前面的山之美有内在的统一性。具体来说,也就是因果关系。因果之一,正因为江岸狭窄而高峻,江水才容易暴涨,涨到“襄陵”的程度;因果之二,正因为夏天洪水猛涨,航路不通。但一旦有最高当局的命令要紧急传达,也有例外,那就是顺流而下。此时的速度,就很惊人:“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前面所写的江岸之美对比,这是另一种范畴,但其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
56、的。三峡的地形特点蕴含着双重内在的逻辑:江水暴涨,是江岸狭窄高峻的结果;航行如此超凡的迅猛,又是江流暴涨结果。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这样的描写,并不是很现实。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风驰电掣,乘风御奔。肯定是有些夸张的,不过是为了在情调上显示出豪迈之气。结束了夏水之美以后,作者并没有按时节顺序写秋,而是接着表现“春冬之时”。这是因为一下子写秋之瑟肃、猿之悲鸣,和前面江山雄伟、情致豪迈在意脉上不能融通。表面上,从夏到春冬在时序上是跳跃的,但其实在逻辑上是对比的。夏天江水的特点是洪水汹涌澎湃,滔滔滚滚。而春天和冬天则相反,水比较小,比较宁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是白色、透明的,应该是比较浅的地方;而“绿潭”,则是比较深的地方。水中有倒影,说明水十分清澈,而且平静。这一笔和“夏水襄陵”显然是一种对比。这种对比是很强烈的,但又是很和谐的,因为它在外在景观上有过渡:“绝巘多生怪柏”,而在趣味上,则是“清荣峻茂”的风骨,不但趣味有渐变之妙,而且有从豪迈向猿鸣之悲渐进的功能。把猿鸣之悲和秋天的景观,放到最后去,避免了在意脉上突兀和生硬。写完了夏春冬,最后一段“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腔科模拟题+参考答案
- 煤矿完工合同范例
- 合同范例内容
- 果场合伙合同范例
- 大棚西瓜种植收购合同范例
- 校园投票赞助合同范例
- 家庭劳务雇佣合同范例
- 2025年江苏货运驾驶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合同范例纸质
- 《第九课 比比谁打字快:词组输入》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新世纪版(2023)三年级上册
- 模拟电子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威海)
- 网络新闻评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南交通大学
- 《航空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 物联网综合测试题和答案全
-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压疮病例分享
- 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生物化学(华南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MOOC 技术经济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专项练习-计算题50道含答案(综合卷)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