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_第1页
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_第2页
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_第3页
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鲍文1, 2,包维楷2,丁德蓉1,何丙辉11: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XX北碚 400716;2:中国科学院XX生物研究所,XX XX 610041摘要:综述了森林植被各个层次对降水水化学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大量集中在乔木层的研究表明,与林外雨比较,穿透雨、树干茎流中多数元素的浓度均呈增加的趋势,浓度大小的总趋势为树干茎流>穿透雨>林外降雨,K、Mg、Mn等表现突出,浓度可增加10倍以上;影响元素浓度变化因素包括降水特征、林分类型、大气状况等;具体到某一种元素,不同区域、不同林型间研究结果差异很大,

2、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对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吸附淋溶作用研究较少,也就不能正确评价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综合效应。因此,在空间尺度上,要加强不同区域森林植被各个层次的研究;在时间尺度上,短时间的观测缺乏代表性,长期定位观测更具科学性。此外,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只是对现象的揭示,缺乏过程及机理的深入研究,限制了我们对森林植被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关键词:植被;大气降水;穿透水;茎流;水质;淋溶中图分类号:S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1672-2175(2004)01-0112-04. v.降水通过森林植被系统,在降水量得到分配的过程中,其中的化学元素浓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2

3、,这种变化构成了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部分3,降水便成了森林生态系统化学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养分平衡的基础。我国最早研究降水水化学性质的是鲁如坤和史陶均4。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加速了植被的养分淋溶5,降水通过植被时的酸性增强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68。有关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涉及不同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例如,落叶松和油松林911、杉木林1216、马尾松13, 17, 18、白桦19、栎树天然次生林20、湿地松21和桤木22等,结果表明植被对水化学的影响与降雨(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树种、林分状况(林冠的干净程度、

4、郁闭度、树皮粗糙度等)、大气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对穿透雨、树干茎流的研究较多,灌草层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及枯落物层对林内雨的过滤作用的研究较缺乏。本文将总结森林乔木层、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探讨植被不同层次对降水水质的影响规律,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1 乔木层对降水的淋溶作用降水通过乔木层将以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两种形式落入林地,并且雨水的水化学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穿透雨和干流化学物质的输入保障了林分对养分的需求,淋溶出来的养分都是水溶性的,无需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便可被植物直接吸收23。可见乔木层对降水化学性质的改变意义重大。1.1 林

5、冠层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森林冠层是大气降水携带各种物质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后的第一个作用面,降雨经过林冠后,主要受下列几个过程的影响3, 15, 24:降雨对枝叶、枝条表面尘埃等物质的淋洗过程;降雨对枝叶中元素的淋溶过程;枝叶对降雨中的元素吸收、吸附过程。雨水通过乔木冠层时,所含各种元素浓度均发生变化,含量变化不一,但多数元素含量增加且总量呈增加的趋势25。与其他元素相比,净淋溶量普遍较高的元素有K、Na、Zn、Mg、Mn、N等1214, 21, 22, 2631,其浓度可分别达到林外降水的1.3211.4倍、1.112.02倍、3.81倍、1.1111.06倍、3.478.65倍、1.011.47

6、倍,而林冠对Cu、P等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吸收吸附作用20, 21,在辽东栎、人工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中,穿透雨与林外雨相比,P的浓度分别降低了27.1%、22.5%和52.7%32;X世海在板栗林发现,穿透雨Cu的质量浓度为0.0124 mg/L,仅林外雨(0.0562 mg/L)的22.1%33。影响林冠淋溶因子多而复杂,其中包括降雨(雨强,降雨量、林外降雨酸度、降雨历时、降雨间隔期等)、林分(林种、郁闭度、枝叶量、林木自身生理活动等)、大气污染、人为活动等3438。不同地区森林植被的净元素淋溶量也各不相同。密云水库地区的人工油松林冠对Na、Zn则表现为显著的负淋溶现象9,而田大伦等研究发现

7、杉木林林冠对Zn有着吸收作用12,39。许利群、李飞、樊后保等人发现林冠对N也有着明显的吸附作用15,29,40。至于Ca元素,研究结果差异较大,降雨通过湿地松、桤柏混交林林冠对Ca元素淋溶量显著12,21,22,40,而在山地次生雨林、落叶松、刺槐林等出现了明显的负淋溶10,41,42。Mahendrappa43对3种阔叶林和6种针叶林13 a的观测研究得出林分冠层能吸收降雨中的SO42-和NO3-。另外,林冠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并且季节波动因不同元素而异3,32,4446,这可能是因为雨季降水较多,淋溶出来的元素也相应递增,而且每年的9月份后,树叶开始老化,生命过程停止,枝叶

8、的淋溶作用加强。森林林冠层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pH值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降水经过林冠后,pH值减小,酸性增强,林外降水的pH一般在中性或微酸性,而穿透雨的在2.666.32之间 21,34,47,48。在酸雨典型的XX地区,穿透水的pH值比大气酸雨的pH值更低,且树干茎流的pH值比穿透雨的还低4851。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的树种间差异显著,黄忠良等在鼎湖山的研究发现降水经过林冠后,其酸性减弱52,与Veneklaas30的研究结果一致。表1 大气降雨和树干茎流的元素质量浓度平均值及其对比项目NPKNaCaMgFeZnCuMnpHw/(mg·L-1)大气降水2.1770.11

9、31.5511.6302.3720.5910.1230.6390.0250.0256.20树干茎流6.6290.4779.6394.8627.0482.1130.3240.8160.0350.2015.25增加倍数2.043.225.211.981.972.581.630.280.407.04样本数/n2228321134331117151612林冠对降水化学元素的研究已经很多。总的来说,降水通过林冠层,元素输入量是增加的,即降水经冠层的化学淋溶为增值效应。但具体到某一种元素浓度变化的时候,由于缺少长期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的差异性较大,还不能得出普遍性的规律。不同的元素在同一林分中的离释程度是

10、不同的,同时在穿透雨中,改变后的浓度大小顺序在不同林分中不相同,这也反映出不同组成树种的林分的不同冠层交换特性。目前的研究只是陈述了降水通过林冠,其化学元素发生变化的事实,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养分、矿质元素的增减引起的原因,是雨水对未降雨期间林冠上沉积物的冲洗,还是雨水对枝叶组织渗出物的淋溶。国外更注重对冠层淋溶机制的研究38,53,在国内这样的研究实在太少。此外,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却很少人研究植被对林内雨水养分、矿质元素输入的依赖程度如何,进入林地的有多少真正被植被吸收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降水经林冠层后元素发生变化的内部机理研究。1.2树干茎流水的水质变化树干茎流在森

11、林对降水的分配各个分量中只是一个微小的部分,是沿着树干以树干茎流的形式降落的,这部分降水除了与林冠层进行了化学元素的交换外,又与树干表面进行了化学元素交换,使得流入林地表面的水化学性质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在国内外的定量研究中常常被忽视14,30,5456,但这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却是不容低估的18,49。树干茎流不仅是引起局部地段产生蓄满径流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矿质元素的输入影响很大10,12,57。树干茎流是大气降水通过两次交换,其中部分元素含量显著增加,而也有少数元素的含量则有所降低58,59,其含量的增减因植被类型、树种及元素种类的不同而异。彭培好等22在XX官司河流域

12、的研究表明,桤木树干茎流中K、Mg、P等的浓度分别为柏木的3.2倍、1.8倍、1.2倍,而柏木树干茎流中Ca的浓度高于桤木,是桤木的1.7倍。同一树种在不同区域的树干茎流水的水化学间差异显著,黄承标等60对杉木林的研究结果是,与林外雨比较,不同地点茎流水元素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K、Mg、Mn分别是林外的2.413.2倍、5.414.9倍、3.610.5倍、4.213.6倍。X建军等61的研究表明,油松茎流的pH值由林外雨的6.51降为4.97,而锐齿栎茎流pH值为6.60,较林外雨的高,说明不同林型树干茎流的pH值差异显著。表1总结了不同地区的大气降雨和树干茎流中各元素. v.质量浓度的

13、平均值913,19,21,22,41,42,47,52,6266。可以看出,树干茎流各元素的平均质量浓度与大气降雨相比,均有不同的增加,增加的倍数在0.276.78之间;次序为:Mn>K>P>Mg>N>Na>Ca>Fe>Cu>Zn;其中,Mn、K、P的增幅较大,Zn、Cu相对较小,与我国一些地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17,67。这说明不同元素在同一森林植被类型的树干茎流淋溶效应不同,同一元素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茎流淋溶存在差异。值得一提的是,Ca、Zn、Mg等元素树干茎流的质量浓度多次出现低于大气降水的质量浓度,Ca在落叶松、白桦中表现显著19,

14、42;Zn分别在白桦、水曲柳、蒙古栎、杉木林中出现明显的负淋溶12,19,47。而杉木林和湿地松林对于P元素表现为吸收或吸附68,与我们统计的结论相反。研究52,60,69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林木水分循环过程中的养分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上是树干茎流>穿透雨>林外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树种对不同元素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吸收效应。2 灌草层对降水水质的影响林下灌草不仅能够截留一定量的雨水,分散、减弱林内的降雨动能,而且对降水的水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林下灌草体积小,无明确的冠形,导致可信赖的测定相当困难,同时与林冠相比,各方面的重要性也都较低70。目前

15、关于灌草层对降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实例很少,从现有的灌草层对降水水质影响研究来看,N、Ca、K在灌冠穿透水中的质量浓度高于林冠穿透水,而P、Mg的质量浓度有所降低,但变幅都很小22。对灌草层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其生物量或元素累积量等方面40,71。而灌草层是森林植被中的层次和组分之一,要全面了解不同层次的水文效应,降水通过灌草层的研究也不容忽视。3 枯落物层对林内雨的过滤作用林地枯枝落叶层是大气降水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后的第三个作用面,与冠层类似,对随水分携带穿过其间的各种物质进行着两种相反的过程,即过滤吸附和淋溶。但目前对枯落物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涵养水源72,73、改善土壤理化性质74以及其本身分解养分

16、归还土壤7578等方面,缺乏枯落物层对林内雨的吸附过滤作用研究。周湘莉等16的研究发现,杉木林枯落物几乎全部截留林冠淋溶的Zn和Cd;在锐齿栎林中,穿透雨水经过其林下枯落物层时,Zn、Cu、Cd的质量浓度和携带量均小于穿透雨中,尽管Pb的质量浓度有所提高,但携带量却还是减少20。在杉木林生态系统也发现,地被物层对Pb、Cd等污染物质有较强的截留过滤作用14。有限的枯落物层对降水水质影响的研究,很难得出普遍的规律性结论。为了了解植被不同层次对降水的吸附淋溶作用,全面评价整个植被系统对降水水化学的综合效应,应进一步加强枯落物层对林内雨的吸附过滤作用的研究。4 结论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相当明显

17、,主要是雨水通过乔木层、灌草层和枯落物层来实现的,但是不同层次对雨水的影响存在差异。目前对乔木层的研究相对较多,普遍认为各元素的浓度是:树干茎流>穿透雨>林外降水,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对林内雨水的影响研究较缺乏,可能是因为灌草层研究起来比较困难,加上其作用也许没有乔木层那么重要。很难了解单独的灌草层或枯落物层对林内雨水的吸附、过滤作用,也就不能正确评价整个植被系统对降水水化学的综合效应。此外,大部分元素通过植被各个层次,其含量呈增加趋势,且同一元素在不同林分中变幅不一,不同元素在同一林分中的变化差别很大。已有的研究不能阐明植被不同层次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森林

18、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特性的影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都很显著,但目前的研究,时间尺度多集中在短时间上(月或年);在空间尺度上,对乔木层的研究较多,而冠草层对降水水质的影响研究缺乏;加上影响降水通过植被水化学的因子众多且复杂,其规律性不甚明显,而很难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所以今后要加强植被各个层次对降水水化学影响的研究,深入研究这些养分或元素增减的原因。在时间尺度上,以月或年为时间段的观测较多,往往会缺乏代表性,或出现偶然的结果,只能得出一些推断性的结论。要了解森林植被对降水化学特性的年度动态变化,须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参考文献:1 LINDBERG S E, LOVETT G M, RICHTER D

19、D, et al.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canopy interactions of major ions in a forestJ. Science, 1986, 231: 141-145.2 PUCKETT L J. Estimates of ion sources in deciduous and coniferous through-fallJ. Atmos Environ, 1990, 24: 545-556.3 魏晓华, 周晓峰, 金永岩.天然次生林林冠对降水的分配及降水化学的影响A. 见:全国森林水文学术讨论会文集C.: 测绘, 1989: 53

20、-62.4 鲁如坤, 史陶均.XX地区降雨中养分含量的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 1979, 16(1): 81-84. 5 SMITH W H. Air pollution and forests-Interactions between air contaminants and forest ecosystemM. 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0: 269-291.6 王文兴,丁国安.中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1997,10(2):1-7.7 SCHEAF W, WEISDORFER M, HUETTL R F. Soil solution

21、 chemistry and element budgets of three Scots pine ecosystems along a deposition gradient in north-eastern Germany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5, 85:1197-1202.8 马光靖, 杨光滢, 孙翠玲, 等.中国南方的酸性降水与森林衰亡A.见: 全国森林水文学术讨论会文集C.: 测绘, 1989: 36-42.9 X世海, 余新晓, 于志民.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5):

22、 697-700.10 X世海, 余新晓, 胡春宏, 等.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2,16(1): 100-103.11 黄健辉, 李海涛, 韩兴国, 等.暖温带两种针叶林生态系统中茎流和穿透雨的养分特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2): 248-251.12 田大伦, 杨晚华, 方海波.第二代杉木幼林中降雨对养分的淋溶作用J.XX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7(1): 1-5.13 马雪华.在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雨水的养分淋溶作用J.生态学报, 1989, 9(1): 15-20.14 X煊章, 田大伦, 周志华.杉木

23、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功能的研究J.林业科学, 1995, 31(3): 193-199.15 樊后保.杉木林截留对降水化学的影响J.林业科学, 2000, 36(4): 2-8.16 周湘莉, 田大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重金属元素的循环J.中南林学院学报, 1989, 9(增刊): 132-137.17 李飞, 王英芳, 陈永瑞.马尾松林水文特征及其矿质元素迁移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6, 2(3): 78-82.18 杨茂瑞.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内降雨、林冠截留和树于茎流J.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2): 158-162.19 魏晓华, 周晓峰.三种阔叶次生林的

24、茎流研究J.生态学报, 1989, 9(4): 325-329.20 谭芳林, 雷瑞德, 王志洁.锐齿栎林生态系统对水质影响的研究J.XX林业科技, 1999, 26(2): 1-5.21 唐常源, 王翌.湿地松人工林中降雨对养分物质的淋溶影响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2, 16(4): 379-383.22 彭培好, 王金锡, 胡振宇, 等.人工桤柏混交林中降雨对养分物质的淋溶影响J. 生态学杂志, 1996, 15(5): 12-15.23 马雪华.降雨在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中的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2): 123-131.24 POTTER C S,

25、RAGSDALE H L, SWANK W T.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foliar leaching in a regenerating southern Appalachian forest canopyJ. Journal of Ecology, 1991, 79: 97-115.25 中野秀章.森林水文学M. 李云森译.: 中国林业, 1983: 216-221.26 周国逸, 闫俊华.鼎湖山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1, 21(12):2002-2012.27 甘健民, 薛敬意, 谢寿昌.XXXX

26、湿性常绿阔叶林中降雨对养分淋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1996, 20(3): 279-284.28 陈步峰, 周光益, 曾庆波, 等.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2): 111-117.29 许利群, 俞似均.午潮山常绿阔叶林冠层对降水化学组成的影响J.XX林业科技, 1994, 14(3): 29-31.30 VENEKLAAS E J. Nutrient fluxes in bulk precipitation and through-fall in two montane tropical rain forests, Colombi

27、aJ. The Journal of Ecology, 1990, 78(4): 974-992.31 JOHNSON D W, HANSON P J, TODD D E. The effects of through-fall manipulation on soil leaching in a deciduous fores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2002, 31(1): 204-216.32 李海涛, 陈灵芝.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及降水化学研究A.见: 陈灵芝主编.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M.: 科学, 1997: 1

28、73-202.33 X世海, 余新晓, 于志民.密云水库集水区板栗林水化学元素性质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2): 12-15.34 周国逸, 小仓纪雄.酸雨对XX几种土壤中元素释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 1996, 16(3): 251-257.35 STRAND L T, ABRAHAMSEN G, STUANES A O. Leaching from organic Matter-Rich soil by rain of different quali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2002, 31(2): 547-556.36

29、 X增文, 强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XX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6(4): 27-30.37 KOOIJMAN A M, BAKKER C. Species replacement in the bryophyte layer in mires: the role of water type, nutrient supply and interspcific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Ecology, 1995, 83(1): 1-8.38 LIN T C, HAMBURG S P, KING HB, et al. Thr

30、ough-fall Patterns in a Subtropical Rain Forest of Northeastern Taiwa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2000, 29(4): 1186-1193.39 田大伦.会同广坪林区降水和杉木林内雨的养分含量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2, 22(3): 9-13.40 李飞, 陈永瑞.人工湿地松林矿质营养循环的研究J.林业科学, 1996, 32(4): 298-304.41 陈步峰, 周光益, 曾庆波, 等.热带山地次生雨林的水化学特征及其与降雨量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

31、(2): 117-123.42 周梅.非常规月份、单次降水过程后杉木对降水金属养分元素浓度的影响J.XX林学院学报, 1994, 16(1): 23-27.43 MAHENDRAPPA MK.森林对雨水化学性质得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 1991, 12: 28-31.44 DAVE M M, ALAN G G, ANDREW M G. Patterns of canopy interception and through-fall along a topographic sequence for black spruce dominated forest ecosystems in north

32、western OntarioJ. ResearchForest, 2003, 33(6): 1046-4060.45 詹鸿振, X传照, 李兆全, 等.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的水文效应和水质研究A. 见: 全国森林水文学术讨论会文集C.: 测绘, 1989: 63-70.46 邹桂昌.XX红壤地区的林内雨养分含量J.林业科学, 1980, 16(2): 102-108.47 田大伦, 项文化, 杨晚华.第2代杉木林幼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J.生态学报, 2002, 22(6): 859-865.48 曹洪法, 王玮, 高映新, 等.森林冠层对酸雨的反应及其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 1989, 9(2

33、): 81-86.49 程伯容, 许广山, 高世东.森林林冠对酸性降水化学组成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 1989, 9(2): 155-157.50 冯宗炜, X家武, 陈楚莹, 等.模拟酸雨对树木叶片的伤害和树木抗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 1988, 9(5): 30-33.51 邓仕坚, 陈楚莹.树冠及叶凋落物对模拟酸雨缓冲能力的初探J.环境科学, 1992, 13(3): 10-17.52 黄忠良, 孔国辉, 余清发, 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水文功能及其养分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2): 157-161.53 LIN T C, HAMBURG S P, KING

34、 H B, et a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rough-fall in a subtropical rain forest in Taiwa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1997, 26(1): 172-180.54 LLORENS P.GALLART F.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forest water storage capacity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0,240:131-144.55 X世香,裴铁番,蒋德明,等.两种不同林分截留能

35、力的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5): 671-674.56 谢春华,关文彬,X建安,等.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特征研究J.林业大学学报,2002,24(4):68-71.57 马雪华,杨茂瑞,王建军.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水文功能的研究J.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1994:346-353.58 林学院.数理统计M.: 中国林业, 1980: 184-186.59 李海涛, 韩兴国, 陈灵芝.华北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茎流研究J.生态学报, 1997, 17(4): 371-376.60 黄承标, 梁宏温.XX亚热带主要林型的树干茎流J.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4

36、, 3(4): 10-17.61 X建军.锐齿栎、油松茎流养分输入和树干基部土壤特性初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9, 14(1): 59-63.62 周光益, 曾庆波, 黄全, 等.热带山地雨林林冠对降水的影响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 1995, 19(3): 201-207.63 任青山, 王景升, X博, 等.藏东南冷杉原始林不同形态水的水质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2): 52-54.64 樊后保.树皮对大气污染和降水酸度的指示作用J.XX林学院学报, 1996, 13(2): 136-140.65 漠江明, 方运霆, X德强, 等.鼎湖山马尾松林降水再分配对养

37、分动态影响J.XX植物, 2002, 22(6): 529-533.66 程伯容, 许广山, 耿晓源, 等.长白山红杉云冷杉林林内降水的养分输入J.应用生态学报, 1993, 4(4): 447-449.67 陈灵芝, 孔繁志, 缪有贵, 等.人工刺槐林化学元素含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8, 12(4): 245-255.68 蔡XX, 李飞, 李家永, 等.红壤丘陵区人工林降水化学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 99-104.69 甘健民, 薛敬意, 赵恒康.XX哀牢山大气降雨过程中养分输入及输出变化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1)

38、: 43-50.70 周国逸.生态系统水热原理及其应用M.: 气象, 1997.71 SCHADE J D, FISHER S G, GRIMM N B, etal. The influence of a riparian shrub on nitrogen cycling in a Sonorandesert streamJ. Ecology, 2001, 82(12): 3363-3376.72 杨立文, 石清峰.太行山主要植物枯落物叶层的水文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3): 283-288.73 赵鸿雁, X钦孝, X国彬.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水文生态效应J.生态学报, 2

39、003, 23(2): 376-379.74 赵鸿雁, X钦孝, X国彬.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林业科学, 2003, 39(1): 168-172.75 李志安, 林永标, 彭少麟. 华南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其转移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3): 321-326.76 X雪萍, 李春艳, X思冲.马陆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转换中的功能研究J.生态学报, 2001, 21(1): 75-79.77 罗辑, 程根伟, 宋孟强, 等.贡嘎山峨眉冷杉林凋落物的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1): 59-65.78 杨澄, X建军, X万年.桥山主要森林类

40、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J.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6, 11(4): 7-11. v.Effects of forest vegetation on water chemistry of precipitationBAO Wen1,2, BAO Wei-kai2, DING De-rong1, HE Bin-ghui11: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2: Chengdu Institude of Biology,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