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1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2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3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4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习重难点】领悟孟子阐述“与民同乐”的道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一、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解决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二、教学过程1、导入2、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3、课文研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思考: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合作探究(2):思考: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

2、道理。三、学以致用:参照示例:以“宽容”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示例: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比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语段的基本构成: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

3、结论句。四、拓展延伸:说说孟子的“忧乐”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现实意义?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岑溪一中郑燕红【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习重难点】领悟孟子阐述“与民同乐”的道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1、为下列字注音。(1)王进暴()(2)庶几()(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直存世俗之乐()(5一)举首矍纹|()(6)羽加之美()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王选型以好乐

4、(语:。好:0)王变乎鱼曰(色:仑?乐于此(今:0)一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如同。)可得闻与(“与”通“”,语气词。)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o)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词,娱乐。)词,少数人、多数人)。)词,患病、得疾病。)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活用为词,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宾语前置句: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被动句:6、翻译下列语句。(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

5、对也(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7、梳理课文内容:第一则文字分别记录了孟子与、孟子与的两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提出了论题:第二次谈话得出的结论是:二、教学过程。1、导入2、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3、课文研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思考:如何理解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诠释了这种思想?合作探究(2):思考:结合课文,谈谈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道理?三、学以致用:

6、以“宽容”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示例: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比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语段的基本构成: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四、拓展延伸:说说孟子

7、的“忧乐”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现实意义?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岑溪一中郑燕红【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习重难点】领悟孟子阐述“与民同乐”的道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一、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1、为下列字注音。(2)王近暴()(2)庶几()(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亘好世俗之乐()(5)举首堡如()(6)羽避之美()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王选型以好乐(语:。好:0)王变乎鱼日(

8、色:令王鼓乐于此(今:0)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如同。)可得闻与(“与”通“”,语气词。)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o)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词,娱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词,少数人、多数人)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活用为词,0)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词,患病、得疾病。)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0)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宾语前置句: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被动句:7、翻译下列语句。(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2)王之好乐甚,

9、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7、梳理课文内容:第一则文字分别记录了孟子与、孟子与的两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提出了论题:第二次谈话得出的结论是:二、课文研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思考:如何理解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诠释了这种思想?合作探究(2):思考:结合课文,谈谈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道理?三、学以致用:以“宽容”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示例: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比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

10、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语段的基本构成: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说说孟子的“忧乐”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现实意义?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岑溪一中郑燕红【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

11、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学习重点】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学习难点】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第一课时一、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1、为下列字注音。(3)王语暴()(2)庶几()(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直好世俗之乐()(5)举首蹙()(6)羽旄之美()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王语暴以好乐(语:。好:0)王变乎色日(色:今王鼓乐于此(今:0)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今之乐由古之乐(“由”通“”,如同。

12、)可得闻与(“与”通“”,语气词。)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o)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词,娱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词,少数人、多数人)今王鼓乐于此(鼓:0)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词,患病、得疾病。)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0)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宾语前置句: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被动旬: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日8、翻译下列语句。(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

13、以对也。(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7、梳理课文内容:第一则文字分别记录了孟子与、孟子与的两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提出了论题:第二次谈话得出的结论是:二、教学过程。3、导入4、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3、课文研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思考: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合作探究(2):思考: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道理。四、学以致用:以“沉稳从无欲中来”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示例: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比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