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_第1页
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_第2页
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_第3页
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_第4页
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形象、浪漫、意趣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浙江省湖州中学 周学红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科,理该受到学生的欢迎;然事实却是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将绘画艺术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这一解决方法,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真正喜欢语文课的目的。关键词 高中语文 绘画艺术 课堂教学 文学作品 “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科,多数文本自身就具有生动活泼的因子。”于是,我们在新学期发放各科教科书时不难见到这样的情景在眼前众多的教科书中,学生首先翻阅的是语文教科书;然在

2、语文课堂上,我们又不难察觉到另一种“风景”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为什么倍受学生青睐的语文教科书到了语文课堂上就被打入“冷宫”了呢?是语文这门学科过于枯燥?是学科内容太难抑或太简单?是语文老师的学养不够抑或人品不好?根据笔者在学生中的了解,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采用了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在那些语文课堂上,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种上课程序:解题介绍背景、作者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语文老师为了抓住所谓的“知识点”,硬是把一篇篇名篇佳作切割得支离破碎,硬是把原本浪漫的语文课上成了零找碎敲、程式僵化的文字考证课、词语解释课、段落分析课、主题

3、归纳课等课型;全然不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全然不顾文本的体裁、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年年如此,篇篇如此。于是,语文教学成了“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钱梦龙语)的东西,于是“上下共讨之,全民共讨之。”看来,如何抓住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甚至热爱语文课?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并为之辛勤耕耘着的语文教师深思和共同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出发点,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教师成功教育的第一步。如果一位语文老师通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他的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学生就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

4、度集中注意力,克服惰性,积极思考,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艺术样式,如戏曲、绘画、书法、漫画、说书、相声、小品、摄影这些为中华民众所喜闻乐道的艺术样式,也同样为莘莘学子所喜爱和接受。语文老师如果能将这些艺术样式恰到好处地介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话,必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也毕将在呈现着浓厚艺术氛围的课堂里变得生动而浪漫。本文就绘画艺术介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作一初探。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两者都以塑造典型形象、创造深远的意境为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所不同的只是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是以

5、文字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而绘画则是以线条和色彩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再说,优秀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所描绘的那些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本身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清代叶燮语:“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所以,绘画艺术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谓将绘画艺术介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在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和学的过程中,将文学作品的内容用绘画艺术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获益匪浅的目的。将绘画艺术介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笔者在以下三方面做了尝试,而且也收到了颇为满意的结果。一、利

6、用线描和色彩,激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绘画艺术中的线描的基本特点,简而言之就是“以线造型”,即运用各种变化的线条来直接塑造形象、组织画面;与之相对应的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线描就是根据对文本的解读需要,用各种富有变化的线条组合出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由于线描是以线造型,因而在操作上比较简便;同时由于画面较之文字更直观、形象,所以线描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果能借助色彩,就可以形象地展示作者的情感。线描和色彩特别适合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演示和展现文本中与人物关系、人物行走路线等有关的内容。如:笔者在进行荷塘月色的教学时,利用色彩和

7、各种变化的线条设计了如下板书。图一:荷塘月色板书设计图示这则板书运用5条直线和10个圆圈组合出了一幅作者游月下荷塘时不断变化的心情图,图中的“黑”以黑色填涂,代表作者心中的忧愁、苦闷与矛盾,“蓝”以蓝色填涂,表示作者心中淡淡的忧愁,“黄”以黄色填涂,表示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该图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微妙的感情发展变化过程;而且整个画面的造型如同淡淡的月色“洒”在月下的荷塘及荷塘四周的景物上,给人以艺术上美的享受。再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线路、沿途看到的屋舍环境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描绘,如果仅从文字表述来看,真有一种让人找不着北的感觉;但如果因嫌繁而把这部分内容忽略掉

8、的话,又会影响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因为贾府的屋舍环境、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四条线路都是有讲究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暗示着贾府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地位、人物关系。笔者在执教此文时,就请学生先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把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走的线路以及沿途所见到的屋舍环境,用线条加以形象地展示,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画意盎然。通过画线路图,学生对该部分原本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形象而明确的感知,这些都为接下来进行的文学鉴赏活动奠定了基础。图二: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所走线路图大街到贾母住房 贾母住房到贾赦院 贾赦院到荣禧堂 荣禧堂到贾母住房二、利用想象画,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歌所营造

9、的美妙意境。关于诗歌与绘画的紧密联系,东西方的古代理论家都有精辟而又相似的论述。郭熙在画意中引前人言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论诗艺中也说:“诗如此,画亦然。”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东方的苏东坡和西方的西蒙尼德斯、达芬奇。既然诗歌和绘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那么,将绘画艺术引入诗歌教学就有了可行性。苏轼评价唐代山水派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因此,笔者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大胆地将绘画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只不过此次作画过程是学生在脑海中完成而已。在学生自行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静心闭目,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脑海中根据诗句的字面意思进行作画,然后口述画面,

10、进行班内交流。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发言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是这样口述自己的“杰作”的:由于傍晚时分下了一场雨,山上的松林经雨水清洗后一尘不染,显得格外的苍翠;天空悬挂着一轮秋月,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而此刻的山泉,因水量充足而增大了流势,那清澈见底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有声地流过;竹林里隐约可见洗衣归来的少女,少女虽隐约可见,但她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笑意;一阵风吹过,摆动的莲叶又显出了顺流而下的渔舟试想,如果不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作画,学生能体验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所营造的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吗?以诗作画可以给学生提供驰骋

11、想象的机会,因而,他们感兴趣,有热情,当然也会很投入。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丰富教学形式,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还能强化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可谓一举多得,语文老师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三、利用简笔画,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笔者以为叶老说这话的主要意思,恐怕还是老师们如何帮助学生,让他们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换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将简笔画引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因为学生要想把课文内容,利用简笔画形式准确而又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话,就必须认真钻研课文,弄清句子之间的关系,碰到不懂的词语、不明白的句子还

12、得通过翻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来加以解决,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如:笔者在执教胡同文化时就有这样的体会。胡同文化原本是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但是这篇序少了一些说教,多了许多情趣;少了一些“庄重”,多了许多诙谐;少了一些老调,多了许多雅致,可谓是一篇充满作家汪曾祺先生个性风格的散文,而且整篇散文犹如一幅清淡脱俗而又紧扣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看来,作家在胡同

13、文化中谈胡同的本意是要谈胡同文化。事实上,文章在结构上也是一分为二的,先介绍胡同名称的由来、各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与四盒院的关系等关于胡同的一些基本情况;接着引出了胡同文化的总体特点、表现形式和胡同文化的精义。为了能让学生较确切地领会胡同文化的特点,尤其是胡同文化的精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学生画简笔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前半部分中介绍胡同的内容,画出北京胡同的基本形状及其周围环境。学生为了准确地画出课文中介绍的北京胡同的基本形状及周围环境,不仅仔细阅读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内容,而且还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既有相关的文章,也有相关的照片;个别学生还利用因特网找到了一些相关的网页,如:以

14、艺术画形式介绍北京胡同的:介绍老北京胡同的: 介绍老北京八大胡同的:/zgx/sc20.htm学生为画这幅关于胡同的简笔画而表现出来的热情是笔者始料不及的,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自觉地对胡同的特点及周遍的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于是,在接下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总体特点、表现形式和胡同文化的精义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胡同文化的教学课堂也绝非一潭不起涟漪的死水了。图三:学生依据相关信息所画的胡同简笔画宋代的程颐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近几年的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所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其根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趣”上多动脑筋,教出意趣。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