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研]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AS)_第1页
[医学考研]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AS)_第2页
[医学考研]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AS)_第3页
[医学考研]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AS)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题回顾(2007, A型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粥样斑块形成的首要条件是()A.慢性、反复的内皮细胞损伤B.血脂的沉积及其氧化作用C.炎症细胞的渗出D.平滑肌细胞反应解析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包括脂质渗入学说、损 伤-应答反应学说、动脉SMC增殖或突变学说、慢性炎症学说以及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其中,损伤-应答学说中内皮细胞的损伤是AS的始动环节,血脂的沉积氧化,单核细胞的渗出 和平滑肌的迁移、增殖均为继发内皮细胞细胞损伤后病理改变。答案:A考点还原西综大纲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 脏器的病理

2、改变和后果。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泛指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硬化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 硬化、细动脉硬化和动脉中层钙化。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和最具危险性的疾病,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 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一病因AS的确切病因不清楚,存在以下危险因素:局脂血症LDLT. VLDLT, HDLX其他高血压、吸烟、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遗传因 素、性别和年龄、代谢综合征二发病机制AS的发病机制尚未最后阐明。有多种学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0 脂质渗入学说:增多的血脂沉积于动脉内膜,引起结缔组织增生,使

3、动脉壁增厚和变 硬,继而结缔组织坏死形成粥样斑块;以小、致密LDL为主。0损伤-应答反应学说:0 动脉SMC增殖或突变学说:AS病变中最重要组成成分。三病理改变1 .基本病理改变病理变化描述肉眼观镜下观脂纹AS肉眼可见的最早 病变点状或条纹状黄色 不隆起或微隆起于 内膜的病灶内膜下有大量泡沫 细胞聚集,体积 大,胞质内含有大 量小空泡。纤维斑块由脂纹发展而来内膜面散在不规则 表面隆起斑块 浅黄或灰黄一瓷白纤维帽(胶原纤 维、蛋白多糖)+泡 沫细胞、SMC、细 胞外基质及炎细胞粥样斑块纤维斑块深层细胞 坏死发展而来,AS 典型病变内膜面可见灰更色 斑块既向内膜表面 隆起又向深部压迫 中膜,切面可

4、见质 软粥样物质纤维帽之下大量不 定型坏死崩解产 物、胆固醇结晶、 钙盐沉积,斑块底 部和边缘出现肉芽 组织2.继发病理改变0 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可导致急性供血中断。0 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粥样物质溢入血流,可形成胆固醇栓子。0 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胶原暴露,形成血栓,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器官梗死。0 钙化:纤维帽和粥瘤病灶内可见钙盐沉积。0 动脉瘤形成:严重粥样斑块底部中膜平滑肌萎缩,弹性下降,在血流压力下膨出 形成动脉瘤,多见于主动脉粥样硬化。0血管腔狭窄3.主要动脉的病理变化主要动脉病理特点后果主动脉好发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 开口处,以腹主动脉最严重形成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致 死性大出血冠状动脉偏心新月形,好发左前降 支,心壁侧血管腔狭窄:I 级 425%II级 26% - 50%川级 51% 75%IV 级“6%冠心病:心绞痛、心梗颈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 大脑中动脉、Willis环脑萎缩、脑梗死、脑出血肾动脉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动脉近侧 断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