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086-2022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_第1页
DB23∕T 3086-2022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_第2页
DB23∕T 3086-2022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_第3页
DB23∕T 3086-2022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_第4页
DB23∕T 3086-2022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13.080.10CCSB 11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30862022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2022-01-29 发布2022-02-28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23/T 30862022目次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1 5 资料收集与整理2 6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3 7 土壤样品采集与检测3 8 空间分析3 9 等级划分3 10 评价结果表达与登记4 11 检查验收、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4 12 成果汇交5 附 录A (规范性) 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6 附 录B (资料性) 基于 Mapgis 空间分析研究黑

2、土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点对区相交分析7 附 录C (资料性) 基于 Mapgis 空间分析研究黑土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区对区相交分析9 附 录D (规范性)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登记卡10 附 录E (规范性) 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11 参考文献12 I 学兔兔 标准下载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部分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贺平、崔玉军、赵小静、余欣朗、孙江军、陈

3、聪、常娟、赵杰、朱春艳、何剑、梁伟、王鹤、郭亚军、杨文鹏。 II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资料收集与整理、设计书编写与审批、土壤样品采集与检测、空间分析、等级划分、评价结果表达与登记、检查验收、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成果汇交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黑土区土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 0258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

4、范(1:250 000) DZ/T 0295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NY/T 1121.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3.1黑土 black soil具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层的土壤。本文件是指分布于耕地、园林、林地、草地、湿地等范围内的土地,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等土壤类型。 3.2 3.2有机质基准值 reference value of organic matter一定区域范围内有完整记录的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始值。有机质基准值受区域、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等因素影响存在含量差

5、别,有机质基准值是反映这些差别的系列值。 3.3 3.3有机质流失organic matter loss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年减少量大于年积累量,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4 3.4第二次土壤普查second soil survey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111号文件精神,于 1979 年至 1990 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土壤普查工作,查明了全国及各省市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理化学性质、养分特征,形成了全面、完整、系统的图文和数据资料。 4 总则1 4.1 目的任务以第二次土壤普查黑土有机质含量数据为基准,采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查明黑土有机质含量和分布特征,运用空间分析技术

6、研究黑土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化特征,对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进行等级划分,为黑土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2 基本要求宜在已掌握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的区域开展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与等级划分。4.2.1 调查评价范围应根据目标任务和实际工作需求确定。重点调查评价以市县行政区域进行部署, 主要部署于黑土有机质流失较严重的市县或产粮大县。一般调查评价区以区域或流域进行部署,也可按国际标准图幅、地貌单元、土地利用、土壤类型、自然生态景观区、工程建设区等进行部署。 4.2.2 重点调查评价区工作比例尺应为 1:50 000 ,土壤采样密度 4 个点/km2。一般调查评价区工作比例尺 1

7、:250 000,土壤采样密度 1 个点/km2。 4.3 工作程序具体工作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a)资料收集; b)设计编写; c)野外调查; d)样品分析测试; e)空间分析; f)图件编制; g)野外验收; h)成果报告编写。 5 资料收集与整理5.1 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收集与整理5.1.1 收集土壤剖面理化性质汇总表、表层土壤农化样品化验数据汇总表等原始记录资料。 5.1.2 收集土壤类型等相关资料。 5.1.3 应对收集到的土壤有机质图进行数字化,并根据有机质含量进行图层分区,赋予各图层区有机质含量属性。 5.1.4 应按照统一格式,对研究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表层土壤有机质分析数据进行汇

8、总,并根据土壤样品采样位置赋予地理坐标。 5.2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资料收集与整理5.2.1 基于 1:250 000、1:50 000 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收集评价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分析数据。 5.2.2 将收集到的土壤有机碳分析数据乘以常数(1.724),即为采样点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值。 5.2.3 根据土壤样品采样点位置赋予地理坐标。 2 6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6.1 设计书是野外施工、质量检查、成果验收的重要依据,应根据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和相关规范要求,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制。 6.2 设计书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单独编写,也可以作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的一部分

9、编写。单独编写的设计编写提纲按照附录 A 执行,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设计合并编写时可简化。 6.3 设计书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重大变更时,应经过原审批单位批准。 7 土壤样品采集与检测7.1 原则未开展1:250 000区域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或1:50 000市县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地区, 应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开展相应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7.2 土壤样品采集区域或流域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土壤的样品采集与记录执行 DZ/T 0258-2014 中的6.2规定;重点地区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土壤样点布设、样品采集执行 DZ/T 0

10、295-2016 中的6.1、7.1、8.1规定。 7.3 土壤样品加工与分析测试7.3.1 样品加工制备区域或流域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土壤样品加工制备执行DZ/T 0258-2014 中的6.4规定;重点地区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土壤样品加工制备执行 DZ/T 0295-2016 中的8.1规定。 7.3.2 实验室分析测试按照NY/T 1121.6 规定执行。 8 空间分析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有机质数据代表当前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数据为基准值,在空间分析功能模块下,按照附录B 或附录C 的方法进行黑土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其中,土壤有

11、机质增加的含量值用正数表示,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含量值用负数表示。 9 等级划分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评价及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1 规定。 3 表1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评价及等级划分标准评价 轻微流失轻度流失 中度流失 重度流失 有机质流失量/(g·kg-1) 5 510 1015 15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用色标准(R:G:B) 255:255:167 255:87:87 255:0:0 204:0:0 10 评价结果表达与登记10.1 评价结果表达黑土有机含量流失程度评价用空间分析形成的图件形式表达。按表 1 等级划分及用色标准用不同的颜色表达黑土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化特征。依次用黄色

12、、浅红、红色、深红表达土壤有机质轻微、轻度、中度、重度流失区域。 10.2 流失程度登记10.2.1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结果要按附录 D 中表格要求填写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登记卡。 10.2.2 区域性黑土有机质流失评价以市县为单位填写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评价登记卡。 10.2.3 重点地区黑土有机质流失评价以乡镇为单位填写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评价登记卡。 11 检查验收、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11.1 原始资料的检查验收11.1.1 项目工作形成的原始资料应进行 100% 自检、互检和作业组长检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应实地抽检不少于 5%,项目实施单位质量管理部门抽查不少于 0.5

13、%。 11.1.2 原始资料验收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抽检,对项目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工作质量、预期成果等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并形成野外验收意见。 11.1.3 原始资料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报告编写。 11.2 图件编制11.2.1 编制的图件主要有基础性图件、实际材料图和最终成果图。最终成果图应直观反映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和空间变化特征。 11.2.2 基础图件包括相应比例尺的地理底图、地质图、地形地貌图、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11.2.3 实际材料图包括土壤采样点位图、航迹图及其他图件。采样点位、样品编号等信息应准确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14、。 11.2.4 最终成果图件包括: 第二次土壤普查黑土有机质含量地球化学图; 当前黑土有机质含量地球化学图; 黑土有机质流失量等值线图; 4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等级划分图。 11.3 报告编写与评审11.3.1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及等级划分工作结束后,项目实施单位应提交成果报告。 11.3.2 成果报告可以单独编写,也可以作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报告中的一部分编写。单独编写的报告,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 E。作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报告中的一部分编写时,应将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评价及等级划分结果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编写。 11.3.3 项目成果报告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认定。

15、 12 成果汇交12.1 成果类终审成果报告、样品分析报告、附图、附表及评审意见书等。 12.2 野外调查类野外实际采样点位图、土壤采样记录卡、收样登记表、样品加工记录表、样品送样单等。 12.3 技术文件类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书等。 5 AA 附 录 A(规范性)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A.1 使用范围单独编写设计时使用。 A.2 绪言项目来源、目的任务、工作内容、预期成果、调查区范围、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 A.3 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土壤(土地)调查、养分调查与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等,以及与本次评价内容有关的成果及存在问题等。

16、着重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区域或市县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以及相关资料。 A.4 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论述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包括资料收集、样品采集、样品加工、分析测试、空间分析、图件编制、成果报告的编写等方法技术和质量要求。 A.5 工作部署根据任务书要求,有针对性地阐述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关系,年度内具体时间安排计划。 A.6 实物工作量根据下达的任务书要求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设计的实物工作量,附工作量一览表。 A.7 预期成果包括调查评价成果报告以及相关图件和有机质流失程度评价登记卡等内容,按照任务书要求说明成果提交的具体时间。 A.8 组织管理和保障

17、措施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项目组成员及分工、生产设备、组织管理措施以及安全保障措施。 A.9 经费预算按相关预算取费标准编制项目预算,包括编制说明和设计预算表。 A.10 附图包括工作程度图、设计点位图、工作部署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以往土壤有机质含量图等。 6 BB 附 录 B(资料性)基于 Mapgis 空间分析研究黑土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点对区相交分析B.1 数据基础B.1.1 代表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的 Mapgis 格式土壤有机质图或数据。 B.1.2 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对应的坐标 Excel 表格。 B.2 主要设备条件装有 Mapgis 软件的计算机。 B.

18、3 空间分析方法技术B.3.1 图层分层将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的 Mapgis 格式土壤有机质图区文件(.wp),根据区属性或含量色阶在Mapgis图形处理 A 图层功能下进行土壤有机质图的图层分层,形成一系列不同有机质含量区(.wp) 的新文件。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数据,则根据土壤采样点位置直接投影编制土壤有机质图。 B.3.2 投影土壤有机质采样点将代表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对应的坐标Excel表格转换成“txt”文本文件格式,在 Mapgis实用服务P投影转换U用户文件投影转换功能下装入代表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txt”文件,按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图相同的投景参数进行投影参数投

19、置、投影,形成代表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投影点位文件(.wt)。 B.3.3 点区相交空间分析在 Mapgis 空间分析功能模块中,首先装入当前土壤有机质属性的投影点,再装入一个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含量区文件(图层),在空间分析功能中选择“点对区相交分析”,则形成的新点文件(.wt),并用“原图层区文件”命名相交分析形成的文件点;依次装入其它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区文件(图层),并分别进行“点对区相交分析”,分别形成相对应有机质区图层的点文件。 B.3.4 点文件转换在 Mapgis 实用服务投影变换系统,依次装入当前土壤有机质点对区相交分析形成的所有点文件(.wt),并在该投影变换系统工具属性生

20、成文本文件下将该投影点(.wt)转换成“txt” 文本文件。 B.3.5 土壤采样点位有机质含量增减变化用“Excel”打开有机质点对区相交分析形成的“txt”文件,并用表中当前有机含量值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机质图层含量值相减(如果是有机质含量区间,则采用(起始值+终止值)/2),形成新一列含有坐标点的有机质增减的 Excel表格。当前采样点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机质含量值,则该点土壤有机质增加数据为正数,反之则该点土壤有机质减少数据为负数。将所有图层“有机质7 增减”的 Excel表格合并,形成研究区各采样点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数值以及增减变化量。 B.3.6 含量

21、空间变化图件绘制根据含有坐标点的“有机质增减”的 Excel表格再重新转换成“txt”格式,然后在 Mapgis实用服务投影变换功能下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投影点文件(.wt),在 Mapgis 实用服务空间分析DTM空间分析功能下进行三角剖分网生成和平面等值线图绘制,形成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地球化学图。要求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地球化学图的含量间隔为 5.0g/kg,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区域分别用由浅到深的红色表示土壤有机质流失量(严重程度)逐步增加区域,土壤有机质增加的区域分别用由浅到深的绿色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区域。 8 附 录 C(资料性)基于 Mapgis 空间分析研究黑土有机质含量

22、变化特征区对区相交分析C.1 数据基础C.1.1 代表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的 Mapgis 格式土壤有机质图或数据。 C.1.2 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对应的坐标 Excel表格。 C.2 主要设备条件装有 Mapgis 软件的计算机。 C.3 空间分析方法技术C.3.1 图层分层将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的 Mapgis 格式土壤有机质图区文件(.wp),根据区属性或含量色阶在Mapgis 图形处理A图层功能下进行土壤有机质图的图层分层,形成一系列不同有机质含量区(.wp) 的新文件(M个)。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数据,则根据土壤采样点位置直接投影编制土壤有机质图。 C.3.2 地球化学图形成与图

23、层分层对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对应的坐标 Excel 表格转换成“txt”文本文件格式,然后在 Mapgis实用服务投影变换功能下,按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质图投影参数相同的条件进行土壤有机质采样点位投影,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投影点文件(.wt),在 Mapgis 实用服务 空间分析 DTM 空间分析功能下进行三角剖分网生成和平面等值线图绘制,绘制当前土壤有机质地球化学图,有机质地球化学图的含量间隔为 5.0g/kg。然后按以上图层分层方法将代表当前土壤有机质地球化学图的区文件(.wp)进行图层分层,形成一系列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区(.wp)新文件(N个)。 C.3.3 区对区相交空间分析在

24、 Mapgis 空间分析功能模块下,依次以第二次普查有机含量区图层分别与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区图层进行区对区空间相交分析,并命名相交分析形成的新区文件(.wp),最终形成一系列有机质增加或减少的新区文件(M×N个区文件)。 C.3.4 空间分析文件命名在 Mapgis 图形处理功能模块下,合并区对区空间分析土壤有机质增加或减少数值相同的区文件(.wp),并以“减(或增)+数值”命名合并后形成的新区文件(.wp)。 C.3.5 区文件叠加与含量空间变化图件绘制在 Mapgis 图形处理功能模块下,将研究区所有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减区文件(.wp)合并,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含量值。要求土壤有机质

25、增加的区域分别用由浅到深的绿色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区域,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区域分别用由浅到深的红色表示土壤有机质流失量严重程度。 9 附 录 D(规范性)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登记卡D.1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登记卡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登记卡见表D.1。 表 D.1 黑土有机质流失程度调查评价登记卡流失程度 流失异常编号 以往工作评述 二普平均值/(g·kg-1) 现在平均值/(g·kg-1) 最大流失量/%(g·kg-1) 形状 面积/km2 周长/km 经度(公里网) 纬度(公里网) 中心点经度(公里网) 中心点纬度(公里网) 地(市)名称 县(旗)名称 乡(镇)名称 村组名称 流失示意图 地貌类型 地面坡度/(°) 土壤类型 质地(手测) 成土母质 地质背景 土地利用(主要) 耕层厚度/cm 典型种植制度 水源条件 灌溉方式 排水能力 常年降雨量/mm 通常地下水位/m 年均气温/ 常年有效积温/ 流失原因综合分析 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