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试题三名词解释与答案_第1页
伦理学试题三名词解释与答案_第2页
伦理学试题三名词解释与答案_第3页
伦理学试题三名词解释与答案_第4页
伦理学试题三名词解释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2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

2、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3德治与法制相对立的范畴,其核心不仅是强调要依靠通过道德治理社会,更在于强调道德高于法律,在社会实行人们所熟悉的“礼”治。4个人主义是“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的一类学说。5中庸的基本规定,即为据两用中,或以中为常道之义。其积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这就是礼。其消极方面,就是防止和反对言行之过分、过度。6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一种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

3、的统一。它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8爱国主义就是要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努力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顾全大局,做出必要的自我节制和牺牲,以维护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一致的发展。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1无为是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

4、“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12知行合一是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13致良知是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14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人

5、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15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16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

6、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

7、,因而两者必须相济。17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18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 19道德自律,简称自律,与他律相对。是康德最先比较系

8、统地提出来的伦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也就是将被动的“我应当如此行为”变为自觉我“我愿意如此行为”,把服从变为主动。换句话说,人的自律的意志是指不受外在环境的约束,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所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行动的伦理原则。康德认为,只有自律意志的行动,才是道德的行为。20道德良心,简称良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在道德责任上的一种认识,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根据,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形式。人们在做某种行为之前,良心对行为的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良心的行为给予克服,特别是在行为过程中,发现了认识上的错误,出现了

9、新的情况,良心可以使人改变行为方向。在行为之后,良心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符合良心,个人就会产生一种自豪,精神达到某种自我满足,相反,就会产生内疚、羞愧。良心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统一体。21三纲五常正式提出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汉书。董仲舒和白虎通义都有记载。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前者对于后者具有绝对的统治,后者对于前者具有绝对的服从。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的,常指的是不变。董仲舒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赋于三纲五常以神的权威,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封建道德准绳和不变的道德原则。22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或“功用主义”

10、。通常是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西方: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边沁(快乐主义)、穆勒。中方:战国墨子、宋代叶适、陈亮。(唯利无义利己、利人为义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重义轻利正统道德观:克己-节欲-去利灭欲-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导入了极端。近代康有为、严复、梁启超求乐免苦。)马认为,功利主义应该有明确的、具体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主张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道德标准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不能一概批判和反对功利主义(简单地反对“利”或简单地反对“义”)。23道德自由是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能力。亦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完满的境界。道德

11、选择和决定的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许多唯心主义思想家把道德自由看作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的绝对意志自由。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片面强调必然性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否认偶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道德自由和道德责任,导致了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认为人有道德选择的自由,但它收到客观条件所制约。真正的道德自由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反映人类进步的崇高道德的高度自觉的遵守。一定意义上说,道德自由也是人们的一种道德理想,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们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逐步为全社会的道德自由提供客观的社会基础。 24道德境界是人们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

12、的觉悟水平。它标志着人们的觉悟程度和精神情操所达到的界限。是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出的阶级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他们对道德的要求,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接受、理解程度就不可能相同。形成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即使处在同意阶级或阶层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差异,他们的觉悟水平和精神情操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形成道德境界的高低之分。在道德实践中,人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起点,通过自觉的,长期的学习,锻炼和修养,由低向高,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25道德信念是人们对某中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 ,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在

13、道德品质的构建中,道德信念居于基本的和核心的地位,是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反映在道德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剧务得计中表现,它促使人们自觉地、积极地去履行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26制度伦理,制度伦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类道德生活中各种人伦关系中某些道德活动方式的稳定形式及规定规则,是与政治法律制度并存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的道德法典。是“伦理制度化”的体现。一是指一定社会制度的伦理价值。制度伦理价值是人们从既定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因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或者把伦理道德作为一个尺度和标准,对一定制度做道

14、德评价,实质是指制度的合伦理性、合道德性。 27道德风尚是指某种比较稳定的社会道德状况。它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道德生活上的表现。道德风尚通常反映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道德风尚是一种社会风气,它既指那些在社会上得到普遍保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风俗和习惯;也指那些在社会上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风俗和习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通过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8道德秩序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社会行为的价值体系或规范体系。来源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和规范哲学。是人类互动关系在意识形态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等。更广

15、泛的理解则把宗教所决定的公正观念,由宗教礼仪引起的社会团结,人们的义务感情,以及行善的活动都包括其中。对道德秩序的理解有时推广为一种社会生活,因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应当是道德生活。29道德理性是指人们关于道德的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是属于人的心理和认识的范畴,包括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的本质。道德发展规律和对道德行为的评判时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想形式,它是与道德非理性相对应的。一般认为,在道德认识和行为选择过程中具有内在性、自觉性和抽象性、规律性和逻辑性特征的认识能力和评价态度就是道德理性。30社会公德,简称公德.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主要指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务,尊重他人人格,救死扶

16、伤,讲究卫生,保护环境,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公德与私德相对.前者是指同集体,组织,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后者是指同私人生活和交往有关的道德.但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相互影响和转化.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并把尊重社会主义公德列为公民的义务.。31道德人格,就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道德人格标示着个人的道德性,同时也标示着整个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道德人格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人性的标志。道德人格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32伦理关系是

17、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表示可进行道德评价的社会关系类型.与道德关系等同.在这个意义上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一样,都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具体方面.但其特殊性在于,存在着相应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却不存在相应于伦理关系的伦理活动;伦理关系渗透并存在于诸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一切正在活动着的具体社会关系之中,并使之拥有价值属性,成为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关系.。33道德内化就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个体汲取道德营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的品德的过程。道德观念和律令内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原

18、则和规范,并自觉遵守和维护,表现在自律和良心上.自律,德国康德用语.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律令而行事的道德原则.与他律相对.他认为每个理性者都有自己颁布律令的能力,这种自己颁布律令的能力即自律.自律的能力表现为道德的良心,并相信别的理性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目的行事,而不把别人当作利用的手段.这种观点具有人道主义的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特征。34意志自由,人们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最初从道德伦理角度提出来,作为伦理学范畴,指人在行动时对善与恶、道德或不道德的一种选择自由。后发展成对自由与必然、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探讨。35元伦理学 Meta

19、ethics,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研究伦理词、句子的功能和用法的理论。与“规范伦理学”相对。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是元伦理学兴起的标志。36环境伦理学 Environmental Ethics ,又称“生态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科。37道德选择:行为主体(个人或社会集团)在一定目的和道德意识支配下,对某中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抉择。是道德意识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又通过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出来,对不同道德性质和具有道德价值上的差别的可能性在善恶和道德价值程度上的选择。38道德规范,

20、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形式。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利益出发,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判断、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统一的产物。 39善 Good ,是对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的肯定评价。在中文里,善具有吉、美、良、好的含义。在希腊语和拉丁文中,“善”从“勇敢”一词变化而来。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善的含义与“义”、“利”有密切了解,孔子孟子等认为符合“义”的标准则为善。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从理性思维和灵魂中引申出道德,把知识

21、和哩念作为善。亚里士多德从人们的经验中探索善恶起源,并以合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的活动最为善。中世纪的宗教伦理学通常把善理解为上帝意志的表现。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往往把快乐或幸福看作是善。在通常意义上,善与道德同义。 40行政伦理,又称“公共行政伦理”。调控政府及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规则的综合。由于国家意志的执行和国家意志的表达在其内在的一致性,行政伦理与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政治性伦理。就其内容构成而言,在责任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由政府伦理和公职人员的职业伦理所构成;在伦理性质的意义上,行政伦理由制度伦理(即公共政策伦理),行为伦理和美德伦理所构成;在表现形式上,行政伦理由主

22、观伦理意识,习俗化的伦理规则和制度化伦理法则(如公务员道德法)所构成。 41个体道德,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的一种道德类型。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基于发展和完善自我的目的,在对社会道德予以认识,选择及其内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道德素质与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通过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 42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43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

23、集团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环节和步骤。44道德风尚是指某种比较稳定的社会道德状况。它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道德生活上的表现。道德风尚通常反映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道德风尚是一种社会风气,它既指那些在社会上得到普遍保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风俗和习惯;也指那些在社会上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风俗和习惯。45道德体系是指道德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道德现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道德现象包括许多方面。就主要内容看,可以分为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以及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的道德规范现象。这三类道德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

24、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了解的社会道德体系。46道德主体,是指具有能动的、独立的主体,有其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47道德心理,按中国的传统说法即所谓“德心”,指具有社会身份并起社会作用的个人的含有善恶意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机制。个性道德心理是个体道德的主观方面,由两个曾面或断面构成。其一是个性道德心理的过程结构,包括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情感过程和道德意志过程等。其二是个体道德心理的倾向结构,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兴趣、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等。48道德秩序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社会行为的价值体系或规范体系。来源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和规范哲学。是人类互动关系在意识形态

25、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等。49企业伦理,亦称公司伦理.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指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其时间的总和.属于经济伦理的中观兼及微观部分.把追求自身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确立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的伦理理念.并要求企业遵守诚信,平等,正义,互利的伦理原则和各种市场游戏规则,以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伦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更合理地处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各种关系,防止企业腐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都已成为企业伦理的重要内容。

26、 50理想人格 Ideal Personality,通常指道德上的完美典型。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和理想的结晶。是真、善、美的统一。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古代,儒家把“圣人”作为理想人格。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认为以能为国家和民族建工立业的“豪杰”为理想人格。宗教的理想人格是被虚幻化、神化了的不能达到的上帝。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指出,理想人格是能达到的,”是有目的的,真实的,全面的,完美的,受过教育的人“。 51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着重探讨生殖技术、安乐死、器官移植、医疗卫生资源(稀有)的分配等方面的伦理

27、难题。52道德信仰,是时代的强烈呼唤。道德信仰的本质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它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形上性和价值整合性,具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53道德环境是一种人文环境。是由道德行为主体一定的观念、心理和响应的行为以及舆论、风俗习惯等形成、体现并予以推广的。因此,道德行为主体的素质是建立道德环境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道德环境可氛围道德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道德软环境就是一种人文道德价值的精神性实体,而道德硬环境就是这种精神性实体所附着的物质性载体。一方面,道德的硬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

28、种环境的道德实体,精神性的软环境需要以硬环境来表现自身。两者相互存,不可分割。此外,道德软环境还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它表现在一些非物质性的载体上。 54道德权利,现代西方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术语。与法律权利不同,通常指由道德体系所赋予的,由相应的义务所保障的主体应得的正当权利。它独立于法律权利而存在。形成批判或确证法律权利的基础。55道德冲突是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时面临的矛盾状况.人们在选择行为和作出决定时,由于彼此相互排斥的各种行为造成不同道德观念、道德信念、行为动机的冲突,从而要求人们在相互冲突的道德价值之间选取一个,并通过解决这一毛段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这种冲突是社会矛盾在道德领域的特殊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同道德体系要求之间的冲突.一种是同一道德体系不同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在面临前一种冲突时,表现出道德主体依据何种道德观来选择行为;在面临后一种冲突时,则要求按其内部的道德价值等级(如社会义务高于私人义务)合理地进行选择。 一、 名词解释(3*8=24)1. 绝对命令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