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素材一条鞭法一条鞭法,“鞭”或作“编”“边”。简称“条编法”,又有“类编法”“明编法”“总赋法”等别名。是明中叶以后赋役制度的改革办法。一条鞭法最早是内阁大学士桂萼于嘉靖九年(1530)首先提出的。后来,一些地方官员曾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试行过。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改革,开始向全国推广。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明神宗实录卷220)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赋役合并,化繁为简,即将各州县赋税徭役的种种项目统一编派,总为一项征收。(二)差役合
2、并,役归于地,把过去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地丁或丁粮派役。过去差役分三种:里甲(按户征派)、均徭(按丁征派)、杂泛(临时征派),现在三种差役合并,全部折成银两缴纳,同时将一部分差银摊入地亩,即“量地计丁”,派役时既按地又按丁,或丁六粮四,或丁四粮六,或丁粮各半。这种既量地又计丁的派役办法,是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三)田赋征银,官收官解,除国家必需的漕粮缴纳实物外,其余部分折成银两缴纳,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官解,把银两全交官府,由政府开支,用于购粮或雇役等。一条鞭法的推行,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一条鞭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如白银代替实物税,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刺激了
3、商品经济的发展;输银可以代役,农民有了更多的生产时间,国家相对减弱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条件;部分户丁银摊入地亩,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等。但是,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只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继续推行,其他地区未彻底实施。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明朝中后期实行的一条鞭法,代役丁银逐渐摊入田亩征收,但未普遍推行。清初的赋役制度因袭明代的一条鞭法。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以康熙五十年(1711)全国人丁2 400万作为基数固定人口税,以后人口
4、增加不再加征,这为国家人口的繁衍和雍正时期赋役改革提供了条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广东、四川等省开始将丁银并入田赋。雍正元年(1723),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得到雍正帝的支持。此后遂在各省普遍推行,乾隆时推行全国。摊丁入亩即丁随地起,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是赋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名田更名田,亦称“更名地”“更明地”。
5、明代藩王庄田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庄田的土地,也有无人耕种而抛荒的。康熙七年(1668),清廷下令各省清查明代藩王庄田,将其分别荒熟作价卖给农民。康熙八年(1669),清廷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清通典·田制)。据清文献通考·田赋二记载:“初,直隶各省废藩田产改入民户,免其易价,号为更名地。”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由外国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甘薯。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载:“玄扈先生曰: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二,名番
6、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又据清施鸿保闽杂记卷十载:“甘薯即番薯,李元仲宁化县志、周栎园闽小记皆言万历间闽人得之南洋吕宋,而不著其人之姓名。长乐县志则称:邑人陈振龙贾吕宋,丐其种归,其子经纶,陈六益八利及种法,献之巡抚金学曾,檄所属如法栽植。岁大获,民赖之,名曰金薯。经纶三世孙世元,元子长云、次燮复传其种于浙江、河南、山东、顺天等处,咸食其利。世元刊有金薯
7、传习录,是闽中番薯始自陈振龙父子确有明证。”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包米”“珍珠米”。原产美洲,16世纪传入我国。明正德时修颍州志(1511),有关于玉米的最早记录。颍州在皖北。在此以前,大概沿海各地,已有栽培。明代冀、鲁、豫、陕、甘、苏、皖、两广、云南等省已有种植记载。清康熙时辽、晋、赣、两湖及四川等省也有种植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三载:“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拆糯谷之状。”经济作物的
8、种植蚕桑。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载:“湖之畜蚕者多自栽桑,不则豫租别姓之桑凡蚕一斤,用叶百六十斤。我郡在在有之,惟德清尤多。本地叶不足,又贩于桐乡洞庭,价随时高下,倏忽悬绝。谚云:仙人难断叶价。”又据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十三载:“蚕桑之利,莫盛于湖。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八十个(每二十斤为一个)。计其一岁垦锄壅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自春蚕之利复稍加赢,而其劳固已甚矣。”棉花。明丘大学衍义补载:“盖自古中国所以为衣者,丝、麻、葛、褐四者而已。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民未以为服,官未以为调。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海通舶商,关陕接壤
9、西域故也。然是时犹未以为征赋,故宋元史食货志,皆不得载。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盖百倍焉。”又据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七载:“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予幼闻木棉百斤一担,值银一两六七钱。崇祯初,渐至四五两。甲申以后,因南北间阻,布商不行,棉花百斤一担,不过值钱二千文,准银五六钱而已。”明初朱元璋曾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者,要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违者受罚。甚至规定,多种棉花可以蠲免赋税或永不起科。所以,棉花得以普遍种植起来,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都成为产棉区。烟草。明姚旅露书卷十载
10、:“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丝醺。叶如荔枝,捣汁可毒头虱,根作醺。”又据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九载:“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而火点吞吐之,有醉仆者。崇祯时严禁之不止。其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菜,暴干以火酒炒之,曰金丝烟,北人呼为淡把姑,或曰担不归,可以祛湿发散,然久服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忽吐黄水而死。”农业经济作物的推广,一方面为家庭副业或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另一方面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了粮食商品化的范围,推
11、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摊丁入亩后人口的增长清初推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税收方式,使得人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不必再有添丁纳税之虑,因而人口不实的状况逐渐减少,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人口统计数字迅速地增长,乾隆十四年(1749)为2.7亿,嘉庆十七年(1812)为3.6亿,道光二十年(1840)为4.1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尤为突出,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
12、商品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江南丝织业中心苏州城内及其所属的某些城镇,出现了专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有些机户拥有织机二十余张或三四十张,雇佣工人数十人,以从事生产,像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资本家。在苏州城内外,又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如在当时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和数千名染工。机工就是织工,他们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像这样的机工,显然已经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这就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
13、在。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还是稀疏的,但它的出现却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的标志。闭关政策清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下令“片板不准下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统一台湾后,开放海禁,允许商民出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规定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硝磺的贸易。康熙五十六年(1717),因为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至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雍正五年(1727)解除这项禁令,至乾隆十二年(1747)又复行禁止。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
14、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东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对出口货物的品种加以限制,除原先规定的外,粮食、五金、书籍严禁出口,丝茶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有一定限制。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闭关政策的推行,是基于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四)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雍正九年(1731),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锅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粤东所产铁锅,每连约重二十(即斤,旧制1斤等于16两)。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计算每年出洋之锅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检验方法在统计学中应用2024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旧车型维修的区别与心得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小自考视觉传播设计的情感设计研究与试题及答案
- 古代文学哲学思想试题及答案
- 中初级电焊工试题及答案
- 旅游地点标记点
- 2024年宠物营养师考试中的科技应用探讨及试题答案
- 房地产 -住宅项目规范研究报告-技术标准和市场影响 202503
- 不同车型维修技巧考题及答案
- 统计学备考策略试题及答案解密
- 【道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道法】人生当自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汽车维修质量保证制度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3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招聘“优才计划”考试真题
- 重点营业线施工方案
- 餐饮店菜品成本计算表
-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77-2024》知识培训
- 2025年江苏南京事业单位招聘(787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第11课《山地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保护地球爱护家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