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鼓楼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江苏省鼓楼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江苏省鼓楼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江苏省鼓楼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江苏省鼓楼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鼓楼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班级:成绩:一、选择题(共1题;共6分)1. (6分)(2020 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迄今为止,在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虽然秦宫殿遗址发现过不少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总的来说秦代建筑使用石构件的还不多。而到了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考古学家就曾在南越王官署遗址发现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 件。到了现代社会,石雕逐渐由过去的被民间建筑使用进入纯艺术

2、创作。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想要 有一席之地其实很难,有些艺术家便以中国传统雕塑为根,融入现代审美,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这 些作品有的还进入了拍卖市场。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石雕起初一直与油画放在一块儿拍卖,长期处于 的位置,市场表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重视石雕作品的市场价值。一时 间关于石雕市.场“春天到来”的话题0(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B .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C .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

3、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D .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B .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C .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D .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第3页共14页(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

4、都恰当的一项是(A.领域映衬不瘟不火沸沸扬扬B .阶段陪衬不温不火沸沸扬扬映衬不温不火沸反盈天D .阶段陪衬不瘟不火沸反盈天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7分)2. (6分)(2017高二上南宁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 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一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 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 变

5、。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 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一一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 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 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 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正好说出了我们而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

6、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 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一一 在适应了 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 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 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 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

7、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 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 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 自我的无限苍茫。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表示了担忧:“真理淹没于无聊烦 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 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

8、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 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 笑话。(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符合原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A .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书本里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不超过140字的小故事等。B .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手机里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C .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电视中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只有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等。D .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十几秒的商品广告等。(2)下列关于微

9、9;文化产品带来的副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B .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海量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我们很难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C . “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D .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很难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尼尔波兹夏曾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效率会对文化积淀产生负面影 响。B.导演何平感慨玩微博与看电视一样都是浪费时间,他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C

10、. “微”文化产品的日益堆积,最终会使我们,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迷失。D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依然是种进步。第3页共14页3. (9分)(2019高一上玉林期末)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小学生”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调查情况(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材料二: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 担重问题”,显示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据3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补充学 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型、促

11、进个性成长的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的 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监督”。日前,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将内容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并 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精准辅导,通过科技和互联网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也需要继续观察。(摘自2018年3月10日新京报)材料三:学生减负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一个热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超出教学大纲

12、、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陈宝生说,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 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他指出,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 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班; 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些年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 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陈宝生说,“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 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

13、,这种现象绝不允许”。(摘自2018年3月17日新京报)材料四: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 “校外增负”的主力军。2018 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此进行专项治理,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而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进一 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 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摘自201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画画画爵癌趣筐教R不功fit 鞅仆演域供给网改出解决找什发展不充分到H内容研发、情布辅导|提升效率、减轻

14、蛆i大力发展|Cf5SE)n 帆加顺1,丽科我»麻兖对兔发屣意期各方关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有过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 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B.从材料一看有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愿意为孩子掏钱,这也成为近几年课外培训机构 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C.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 提到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D.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负担,

15、 这些内容必须减掉。E.材料二,材料三出自同一家媒体,都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各自侧重报道,表明这家媒体对这一问题比较关注。(3)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 (12分)(2016高一下大同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动人的遗忘鲁小莫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62岁那年,他被原先的学校聘回去,主要做一些内务管理工作。许多人对学校的做法有些疑虑:身强力壮的教师多的是,何必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呢?但很快,人们的疑虑 就打消了。圣约翰先生工作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他思维敏捷、口才极佳,书桌上总是有条不紊。经他保管的物品, 打了标签,然后在记录本上做好标注。

16、他常常提醒那些年轻人:“嗨,小伙子,上次借的书该还了。”他的记忆力 也不错。圣约翰先生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水,然后从公文包拿出一个小瓶子,倒出一把药,送进嘴里,仰 起脖,用水送下。以前的老同事,都熟知他的这一习惯。可现在大家发现,他走进办公室后,常常先喝口水,然后 给妻子打电话:“露娜,我的药忘在家里了,请帮我送过来。”半小时后,露娜出现在办公室。她的表情有些愤怒,很不友好地把药递给他。他倒是不在意,看着妻子的脸, 呵呵笑着说:“谢谢”。露娜的面色有些蜡黄,头发也很干枯。看着他吃完药,露娜转身走了,也不跟其他同事打 招呼。于是有人打趣他:“下次可别忘了带药哦。”还有一次,圣约翰给露娜

17、打电话时还阳光明媚,可刚放下电话不到10分钟,天空就乌云密布,片刻,“哗哗” 下起雨来。圣约翰慌乱地看着窗外,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却已无人接听。他慌忙打开壁柜取出一把伞,正要出门 时,门却开了,露娜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浑身湿透。圣约翰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满脸羞愧地迎上去。露娜将 药递给他的同时,几乎咆哮着说:“你这健忘鬼! ”尽管露娜浑身湿透,但她仍像往常一样,看圣约翰把药吃下去 之后才走。露娜走后,圣约翰在窗前静静地站了很久。同事们都以为,他是在懊恼自己的健忘,心想下一次他一定不会再 忘记带药。可是下一次,圣约翰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大家慢慢都习惯了:上班后半小时,露娜出现在办公室。 有

18、人嘀咕,圣约翰真是老了。也有人说,露娜愤怒也是应该的,谁让他总是那么健忘。还有人说,圣约翰的健忘其 实是露娜惯出来的毛病,她完全可以不来送药,因为他工作起来并不健忘嘛!两年后,圣约翰先生辞职,那时候,他的健忘症似乎好了很多,露娜很少出现在办公室,偶尔出现,也不像两 年前那样怒气冲冲,而是笑眯眯的,温和地跟大家打招呼。圣约翰先生拍着大家的肩膀,说着辞别的话,大家也嘱 咐他:保重,别忘了按时吃药。他笑了,道出了 “健忘”的原因。原来,露娜在两年前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暴躁、易怒、自闭、厌世,甚至还自杀过两次。任凭他怎样精心 照料、带她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办法。他找到校长,要求

19、校长给他一份工作,打扫卫生 或者做门卫都可以。鉴于他以前的表现,校长就让他做了一份内务管理工作。这样,他可以每天在离家以外的地方 吃药。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年轻时发作过几回,幸好有露娜的用心照顾才有惊无险。这么多年了,虽然他 的病未再犯过,可一直是露娜的心事。他通过忘记带药的方式,让露娜走出家门,走在阳光下,利用她的爱,重新 唤起她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热情。如今,露娜已经康复,他该回家和她一起安享晚年了。圣约翰先生的话让大家一愣,继而他们紧紧握住他的手,那是一双多么苍老的手啊!如今,大家还常常看到,圣约翰先生和妻子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那对相互搀扶、不离不弃的身影, 多么像两片老到深

20、秋的枫叶,周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光泽。(1)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到“他的记忆力也不错”,该句有何作用?(2)请结合全文概括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3)结合原文,概括标题中“最动人”和“遗忘”的深刻含义。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5. (11分)(2019高二上揭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 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脩耳地,非 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僧人运犍畚上以助之

21、。独与幼子过处,著书 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 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 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苗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 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蜴其曾孙矫。遂崇赠太师,谥文 忠。论日: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己有颉前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

22、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 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 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 之,其名遂与之齐,也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也非幸欤?或 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颉顽(xidhd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韬戢(tdojl): 收藏:敛藏。(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23、项是()A .自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 于朝廷之上/B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 于朝廷之上/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 安于朝廷之上/D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4、B . “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C .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D . “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储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亳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 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B .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 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C.苏轼少有大志,

25、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 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 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6. (7分)(2017高三曲靖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声声慢.秋声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

26、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蛮声!诉 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注】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 本词作于宋亡之后。丽谯:华丽的高楼。更:更鼓。指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蛮:俗名蟋蟀。(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词通篇咏秋声,词人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 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B . “黄花”即“黄菊”,发端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方

27、,领起了全词对秋声的描写。C . “疏疏二十五点”,漫漫秋夜,词人于枕上细数秋声滴答,辗转难眠。“二十五点”是词人对豆花开放时 节.秋雨中浙淅沥沥的描绘。D.下阕“彩角声吹月堕”“闪烁邻灯”暗示了时间悄然流逝,已至深夜。"彩角声”笳声”''砧声"此起 彼伏,反衬了秋夜的冷寂。E . “碎哝哝、多少蛮声”,词人把秋翌的叫声称为“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屋外蛋声的聒噪与词 人内心的平静形成了对比。(2)本词笔锋非凡,意味独特,采集了秋夜中听到的数种秋声入笔,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 词概括并分析。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7. (3分)

28、(2018高三上安达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而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而不见,人去 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 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o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4分)8. (1分)(2020 淮南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29、2个字。阅读是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近年来,我国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做了大量工作,但东部与西部、城市 与乡村之间,。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还需探索更多路径,找到更好方法。这其中 就有。当偏僻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拥有一样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学者认为,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最佳地位。让所有学生能够和伟大经典对话,用阅读填平生活沟壑,正是推动阅读的意义所在。9. (3分)(2019高三上长春期中)请对下而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 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2019年8月27日,教育部就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情况举行了

30、新闻发布会,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介绍,历史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 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 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教材引导学 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1分)10. (1分)(2020高一上吉林期末)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打开成长的匣子,我们会发现成长之旅中有过很多值得回味的印记。一个表情、一个举动、一个细节、一个小 小的生活场景、

31、一件小事,甚至一声鸟鸣、一片云彩、一丛风中的芦苇都能使我们回味良久。请以“收藏”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的词语如幸福、友情、快乐、感动要求: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你的真实体验;字数不少于45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校 名。第11页共14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题;共6分)1-1、C 1-2. 8 1-3、8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7分)2-1, B9-9. 2-3. C 3-1. B3-2、B,E 3-3从政府层面:加大对校外培i/l断构的规范和监督,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对超纲、超前数强化应试等不良办学行为进行技照大纲足额授课,决不

32、允许课上不讲课下明确的界定,同时加强办学行为的引导和益智;从学校层面:规范办学,老听 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折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4殍招生的联系;从家长和社会层面:提育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 观、成功观,正确看待校外培讪曲构的作用.4-1与下文主人公的.健忘"形成对比,突出具健忘,造成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为后文交 代“健忘”的原因埋下了伏笔.4-2他是一个尽职尽责、待人友善、体贴妻子、执着耐心的退休教师.他对工作一丝不荀、有条不紊,对妻子关心体贴、耐心执 若,对同事友善宽宏,他身上有着负责任的男人风范,他实现了羞情的完美.婕中的“遗忘”表现了主人公芾药上班

33、的“健忘”事情的高度概括;“遇忘”其实并不是"遇主 ,而是.假忘”真记.忘记行药是r故意不带药是真,想唤起妾子的生邪然情和责任意识是真,对要子的爱是真;”最动人”和遗后 形成字面意思的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动人”概括了主人公对治感妻子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的良 苦用心,是最感动人,最打动读者心灵的.“最动人的遗忘“诠择了什么才是细心和体贴.什之是执若和耐心,因而既突出了 人物性格,又突出深化了作品主题.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5-1, D5-2, B5-3、5-4、虽然这样,假使让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不轼吗?士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不舒畅,那么到了什么

34、 地方不忧愁呢?假如心中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善(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磅到)不信快呢?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6-1、 A,B6-2、思念亲故.故人不在,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玲声"听成是故人来访,展问摇响的玉佩之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犹传来砧 石上为远行人赶制寒衣的拇衣声,“迷衣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加防福乱(亡国之痫).曙光渐明,号角声起,军帐遍布的营地,渐渐骚动起战马的新呜声,连着四面悲闷的胡笳声,这些 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痈。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 对故国的怀念.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