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诗经 蒹葭)(2)微君之躬,_。(诗经 式微)(3)海内存知己,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_,琴瑟友之。(诗经 关雎)(5)_,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6)一日不见,_。(诗经 子衿)(7)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8)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贺敬之回延安)(9)王叔远在雕刻窗户上的字时,巧妙运用了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_,_。(魏学洢核舟记)(10)小石潭记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

2、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答案】(1)在水一方(2)胡为乎泥中(3)天涯若比邻(4)窈窕淑女(5)土地平旷(6)如三月兮(7)气蒸云梦泽(8)红旗飘飘把手招(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窈窕”“幽邃”等字的书写。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3、,很好地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C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称“诗史”。D“记”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记”只叙事不发表议论,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柳宗元小石潭记;“说”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如韩愈马说。【答案】D【解析】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记”本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代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以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说”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那些内心高贵的人,即使甲_(

4、A.曲折 B.挫折)不断,即使被压迫在人生的谷底,他区别于他人的是拥有一张乙_(A.从容不迫 B.从容自如)的纯正的脸。脸如同一个人的心。林肯说,一个人活到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脸负责。在父母的无私之爱中孕育出的清纯美丽的脸,四十年后是否还能不染浊尘,无阿_ (A. B. )谀之风、汲汲之气、躲闪之态,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内心过着严肃生活的人,他们的外表。往往是本真的、朴素的: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一件精于裁剪的皮装,不是位高权重的地位,不是异常显hè_(A.赫 B.爀)的家世。或不是那种目空一切的傲慢行为,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真正高贵的人,是那些能

5、够超越自我,始终带着情感前行。(1)根据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处_ 处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2分)甲_ 乙_(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原句:真正高贵的人,是那些能够超越自我,始终带着情感前行。修改句:【答案】(1)B、A(2)B、A(3)真正高贵的人,是那些能够超越自我,始终带着情感前行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解答此题可概括词意或搭配习惯来完成。曲折:复杂的、不顺当的情节。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原文的语境是被压迫在人生的谷底,应

6、用“挫折”。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从容自如:不慌不忙,得心应手。这里形容人遇到挫折时应持有的态度,所以用“从容不迫”。故选B、A.(2)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根据平时的积累,这里的“阿谀”中的“阿”应读作“”,“显赫”的“赫”读作“hè”。故选B、A.(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画线句子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人”。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

7、。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调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诶。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章首二句以比兴手法,展现

8、一幅河上秋色图,有渲染气氛和烘托心境的作用。B.“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既交代了时令,又表明了时间的延续。C.“溯洄”、“溯游”六句诗表现了诗人追寻的艰难、渺茫和执着追求的快乐心情。D.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是诗经常用的手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溯洄”、“溯游”六句诗表现了诗人追寻的艰难、渺茫,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出诗人对他所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他痛苦而无奈的爱情。句中“执着追求的快乐心情”的表述是错的。故选C。5诗中的“伊人”形象有什么特点?(2分)【答案】可望不可即(若隐若现、朦胧缥缈)

9、。(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诶”,“方“湄”“诶”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的一再追寻,也暗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宛”是犹如、仿佛的意思,创造了一幅如梦如幻的景象,写出伊人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据此理解作答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

11、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节选自戴名世蓼庄图记)(注)奧阻:腹地险要。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信宿:两三日。嚣竟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便要还家_(2)乃不知有汉_(3)西山面之_(4)偷盗讼狱_【答案】(1)同“邀”,邀请;(2)竞然(居然);(3)面对;(4)诉讼事件(案件、诉讼、司)【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

12、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狱:古义:诉讼事件(案件、诉讼、司);今义.:监狱。通假字词,要:同”邀”,邀请。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B.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C.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D.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

13、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历代子孙没有一人到过城市,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故停顿划分为:B.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分)(2)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3分)【答案】(1)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2)县里的官吏一来收租,两三天就可以收完离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

14、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为:给。具言:详细地说。闻:知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去:离开。9(甲)(乙)两文所展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答案】自然环境:偏僻幽深、美怡人;人文环境: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意思答对即可)【解析】.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乙文,“距京师三百余里而

15、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都表现所处地方的曲折、隐蔽、幽深,自然景色秀美怡人;甲文,“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乙文,“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芾,婚姻嫁娶,不出其里。”都表现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的人文环境。【参考译文】(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

16、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

17、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萝花庄位置靠近束鹿距离京城三百多里远的路程那里面对西山,浑河环绕腹地险要,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达。那里的居民有一千多户淳朴笃诚不开化浑然是上古之人的样子,当地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男婿女嫁从不超出庄里的范围。居民从他们的始祖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识字读书。县里的官吏一来收租两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历代子孙没有一人到过城市,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世上那些争名夺利、欺

18、凌伤害、偷盗诉讼、争强斗胜之事,亲人离别、孤苦远行的痛苦,祖祖辈辈传了数十代,从来没有听说过。那里的山川风景、民风民俗,简直就是一个存在燕赵之间的桃花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洗界碑高洪波这是一次奇异的经历,却让我终身难忘。我和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在广西与越南的边界上相聚。我们用界河清亮亮的水,擦洗一座标号为1346的界碑。一大早便向边境赶去,途中休息时遇到倾盆大雨,雨大得让你无法打开窗户。但很快雨就停了,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跟你开玩笑。我们所去的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小学。这所小学叫哪良镇滩散小学,旁依北仑河。北仑河是中国和越南的一条界河。到达小学,我们先参加升旗仪式,唱国

19、歌。孩子们给我戴上一条崭新的红领巾,这已经是我无数次的在小学校里戴红领巾了。在小学的图书室里,我看到了一座界碑,仿制的历史界碑,上面写着“大清国钦州”。在看到界碑的瞬间,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段经历:那是在遥远的1976年,我和边防部队的几个战士一起出发看界,或者叫勘界,就是查看边界。出发时顶着浓雾和稀疏的小雨,山路像一面泼了豆油的镜子,由于山路太滑,不能再走原路,于是选定山脚下的目标直冲而下,逢坡跳坡,遇坎过坎,从茅草丛和包谷地里纵跳前进。在向七号界碑攀登时,发现了一个问题:(A)七号界碑不知被什么人砸毁,去向不明上,只留下一个埋界碑的石坑,像大睁着一只愤怒的眼睛。我们走到箐沟内,见草丛里倒着一座

20、古老而残损的界碑。走下去一看,石头界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辨。两行文字,一行是大清国云南,另一行是大法国越南,中文法文全有,只是年月日已经辨识不清了。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碑立于1896年。我和战友们站在界碑旁,眺望远方苍茫的云影山色。脚下的一条一尺宽两寸深的小小水沟,这条沟便是中越的界沟,神圣的边防线。界碑其实是对方故意破坏的,他们当时已经蓄意挑衅,掀翻了许许多多的界碑。这方界碑是历史的见证,早被他们扔下了箐沟。界碑是祖国领士的象征,在破坏界碑的同时也破坏了中国和越南人民的感情。小学的廖校长告诉我,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大部分是瑶族、苗族,偶尔也有京族。一茬又一茬孩子护界碑,十几年一直如此,

21、这是: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参完升旗仪式,我们走向1346号界碑。(B)我拿着竹筒,和小学生们一起走到北仑河汲水,同时敲着竹梆,擦拭界碑。擦了界碑,听瑶族女孩廖婉萍讲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们护碑的故事。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所经历的扶起界碑的往事。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在祖国的边疆,离北京很远很远。但是这座界碑的存在,使你们意识到祖国在自己心中。护碑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的。你们将来会长大,会成长,翅膀硬了之后会飞向远方,甚至飞出国门。但是拥有了这份护碑洗碑的经历,将成为你们记忆中的一个亮点,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生命中的一份永远的自豪,我祝福和羡慕你们。在吃午饭的时候,一个戴着一条旧红领巾的小女孩

22、坐在我旁边。她是饭店的老板娘救助的一个小女孩儿,是滩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长得漂亮,眼睛又大又圆,看着我脖子上崭新的红领巾直眨眼。于是,我把红领巾摘下来系在小姑娘的脖子上,告诉她:这条红领巾是北京来的一个爷爷留给你的礼物,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你是护碑的滩散小学的学生,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选自2018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以奇异的经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B作者和滩散小学的学生一起擦洗的标号为1346的界碑上面写着“大清国钦州”。C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回忆了自己1976年和边防战士一起勘界

23、的经历。D文章通过写一代一代的孩子们护碑洗碑的故事,歌颂并赞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由文中内容可知,写着“大清国钦州”的界碑是图书室的仿制的历史界碑。故选B。1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时间事件(1)向边境赶去到达小学升国旗,唱国歌,戴红领巾(2)洗界碑,讲故事吃午饭的时候(3)【答案】(1)一大早;(2)参加完升旗仪式;(3)送(女孩)红领巾;【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第2段“一大早便向边境赶去”“到达小学,我们先

24、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孩子们给我戴上一条崭新的红领巾”;第4段“参加完升旗仪式,我们走向1346号界碑。我拿着竹筒,和小学生们一起走到北仑河汲水,同时敲着竹梆,擦拭界碑”;第5段“在吃午饭的时候,一个戴着一条旧红领巾的小女孩坐在我旁边,她长得漂亮,眼睛又大又圆,看着我脖子上崭新的红领巾直眨眼。于是,我把红领巾摘下来系在小姑娘的脖子上”;从以上语句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12文中为什么要插入我和战友们扶起界碑的故事?请作分析概括。(4分)【答案】(1)图书室的界碑激发了“我”的勘界回忆。(2)表现了“我”这代人对界碑的感情;(3)希望护碑的行为和情感能够代代相传。【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

25、,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本文第3段在看到界碑的瞬间,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段经历,接下来回忆“我”和战友们一起勘界,扶起界碑的经历。这件事说明了界碑的意义,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引出下文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们护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护界碑的行为和情感能够传承下去。1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三段中的A句。(2)第四段中的B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运用比喻,把石坑比作睁

26、大的愤怒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界碑被破坏的情状,表达对破坏界碑者的愤恨和护碑之情。(2)动作描写。用“拿着”“走到”“汲”“敲着”“擦拭”等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洗界碑的过程,表现了对界碑的热爱。【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1)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A.七号界碑不知被什么人砸毁,去向不明,只留下一个埋界碑的石坑,像大睁着一只愤怒的眼睛。从“像大睁着一只愤怒的眼睛”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埋界碑的石坑比作愤怒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界碑被砸毁

27、的情状,表现了战:士们看到界碑被毁的愤怒之情。(2)题干要求从描写角度赏析。B.我拿着竹筒,和小学生们一起走到北仑河汲水,同时敲着竹梆,擦拭界碑。从“拿着”“走到”“汲”“敲着”“擦拭”等一连串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洗界碑的过程,表现了“我们”对界碑的爱护,也表现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14文章结尾写到“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1)红领巾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凝聚了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2)小女孩清洗界碑的行为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他们传承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3)小女孩是一代一代护碑孩子的代表,送红领巾表达了对洗碑护碑孩子们的敬意。

28、(4)希望小女孩能继续推动爱国传统代代传承下去。(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通读全文结合文中语句“一茬又一茬孩子护界碑,十几年一直如此,这是小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这里“红领巾”代表的是护界碑的小学生,送红领巾表达了对洗碑护碑孩子们的敬意;再结合“红领巾”本身的意义,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所以红领巾凝聚了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因为你是护碑的滩散小学的学生,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写出了小女孩是一代一代护碑孩子的代表,送她红领巾是希望小女孩能继续将爱国传统代代传承下去。据此回答,意思对即

29、可。(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细说更夫古代没有钟表,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日晷利用太阳的移动来确定时刻,阴雨天和晚上则只能用铜壶滴漏,以其滴下之水的深浅度来定时。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更夫,又有“更人”“值更人”等别称,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鸡人”。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司时制度在先秦时期尚未完善,人们靠鸡叫来知晓天明。所谓“鸡人”,最初是官营畜牧业里的养鸡人,他们深谙鸡群习性,最为擅长听辨鸡鸣规律而知晓时间,因此他们逐渐作为报时者活跃在宫廷生活中。随着司时制度的逐渐完善,民间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守夜并按更报时,于是出现

30、了我们所说的更夫。更夫的主要职能是守夜报时。古时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每过一更,更夫便击柝报时,常用的念词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外,还有“鸣锣通知,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等,有的更夫还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念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夫还有了宣传教化、防火缉盗等职能。宣传教化的职能源于先秦祭祀中的驱邪活动。举行驱邪仪式时,人们手持类似柝的物什,向各个方位边敲击边念祭词,认为这样可以将邪祟驱逐。后来的司时制度里保留了驱邪仪式中“念祭词”的形式,即用唱歌报时,但歌唱的内容则注入了教化规劝的内涵。

31、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的管控更为严格,更夫到更点时会一边击柝,一边高声喊唱“凡我甲户,钦奉圣谕;谨守律法,各保身家;严禁盗赌,有犯连坐”等句子,这种巡夜报时的唱词成为当时政府在民间宣传教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防火缉盗也是更夫的重要职能。中国古代有宵禁制度,普通民众在夜晚不能随便外出活动。更夫参与当时夜晚的巡逻活动,搜索捉拿可疑人员,提醒人们小心火烛。更夫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三教九流”的划分中属于下九流的职业,甚至常被人们拿来取笑。比如民间歇后语“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是用来形容马虎的工作态度;俗语“落手打三更”原意是指更夫错将一更天报为三更天,后用来比喻做错事情.清人甫塘逸士在

32、其续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有人看过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本,结局是“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为了表现大家族倾覆没落的惨状,作者安排昔日的公子贾宝玉沦为更夫。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更夫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原文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更夫起源于先秦时的“鸡人”,他们的职责是守夜报时、防火缉盗等。B.因为古代没有计时的器物,因此设置更夫一职来报时是十分有必要的。C.有的更夫报时念词常因在不同时段而有所不同,“小心火烛”是常用念词。D.更夫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取笑的对象,是因为更夫的社会地位卑微。【答案】B【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根据第一段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可知B项说法不准确,故选B。16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成语“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是指什么时候?为什么?(6分)【答案】“半夜三更”里的“三更”是指晚上十一点至次日凌晨的一点。因为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一更为二个小时,因此三更就是晚上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读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三段“主时

34、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可知,从晚上七点开始落更,一更是两个小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就刚好是“三更”。17本文围绕更夫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概括。(3分)【答案】“更夫”这一职业的起源;更夫的职能;更夫的社会地位低下。【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说明文内容。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分清楚层次结构,然后概括内容。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第一、二段写的是更夫的出现,即职业的起源;第三、四段写的是更夫的职能;第五段写的是更夫的社会地位。据此作答即可。(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10分)材料一:历史上的

35、大国崛起都反复证明了一个定律:背海而弱、向海则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识到,占地球表面积7 1%的蓝色水体将是提供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新大陆”。(摘编自卢纯蓝色海洋与绿色能源的交响)材料二:风力发电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风的大小,离岸10千米的海上风速通常比沿岸要高出20% ,因而同等条件下海上风力机的年发电量能比陆上高70%。同时海上很少有静风期,因此风力机的发电时间更长。对风电设备而言,陆地地形复杂、粗糙度高,不同高度的风速常常相差很大,可导致叶片振动、疲劳乃至断裂,同时传动系统也容易损坏。而海面通常都很平

36、坦,不同高度的风速相差不大,风向也相对不易变化,因此海上的风能很平稳。(摘编自2017年第12期科学世界利用海上风能)材料三:目前,海上风力的价格已经基本上与天然气发电、煤炭发电和核电处在差不多的水平上。未来,相对于需要分离二 氧化碳的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海上风力发电的价格优势将会更加明显。(摘编自严思阿舒华海上风电新时代)材料四:海上风电场的电能传输图1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海将是提供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新大陆”。B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健康发展。C .相比于海上,陆地上的风电设备由于地形、风速等因素更易损坏。

37、D .海上风力的价格与天然气发电、煤炭发电和核电相比已优势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B、C三项符合材料内容;材料三“海上风力的价格已经基本上与天然气发电、煤炭发电和核电处在差不多的水平上。”可见“海上风力的价格与天然气发电、煤炭发电和核电相比”是“处在差不多的水平”,而不是“已优势明显”,D表述不准确。因此选D。19结合第二、三则材料简要分析:海上风力发电为什么能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答案】海上风力机的年发电量能多;海上风力机的发电时间更长;海上的风能很平稳;海上风力发电的价格优势在将来会更加明显。【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概括。材料二“因而同等条件下海上风力机的年发电量能比陆上高70%。”可见海上风力机的年发电量能多;“同时海上很少有静风期,因此风力机的发电时间更长。”可见风力机的发电时间长;“而海面通常都很平坦,不同高度的风速相差不大,风向也相对不易变化,因此海上的风能很平稳。”可见海上的风能很平稳;材料三“未来,相对于需要分离二氧化碳的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海上风力发电的价格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可见海上风力发电的价格优势在将来会更加明显。20根据材料四,简要描述海上风电场的电能传输过程。(4分)【答案】多台风电机组所发的电能汇总到海上变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