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课文全解素材 语文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课文全解素材 语文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课文全解素材 语文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课文全解素材 语文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课文全解素材 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诗词五首【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对面:当面。漠漠:灰蒙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具鸡黍:准备好饭好菜。具,办,准备。开轩:打开窗户。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窗户。把酒:端着酒杯。还来就菊花:再来欣赏菊花。还,再。就,靠近,还有不邀自来的意思。塞下:边塞。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境。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长烟落日:形容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色。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还没有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还乡是无从谈起的。萧萧:风雨声。再少:再年轻。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光阴易逝。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唐朝诗人。字子美,诗中

2、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

3、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

4、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

5、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

6、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一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7、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

8、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2、关于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

9、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过故人庄孟浩然四十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失意而归,一生在隐居、漫游中度过。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被一位村居朋友请到家中作客后写的。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即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

10、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渔家傲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52岁的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以后负责抵抗西夏达四年之久,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当时民歌也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他的渔家傲这首词即作于这个时期。浣溪沙这首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正值苏轼谪居黄州,处于逆境之时。尽管如此,当欢快的兰溪从脚下淌过,兰草丛生的嫩芽撩拨着生命的琴弦,置身在松林间洁净的沙路上,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聆听着乡间树林里传来的杜鹃美妙的啼鸣时,他从这大自然的音响,新生和不息的运行中获得永生的启迪,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之歌涌上心头,落于笔端。【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茅屋为

11、秋风所破歌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凄惨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借以暴露当时的社会破败和人民大众的苦难。过故人庄描绘了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表达了同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游山西村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渔家傲这首词表现了范仲淹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浣溪沙这首诗描绘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美景,抒发自己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乐观态度。二、文章脉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事:秋风卷茅屋叙事:群童盗茅草描写:秋雨袭茅屋抒情:广厦庇寒

12、士虽身处漏雨茅屋,仍不忘忧国忧民。过故人庄首联:写“过故人庄”的缘由。颔联:写“至田家”途中所见。颈联:写在田家饮酒时的见闻言谈。尾联:写重阳赏菊的约定。游山西村待客热情:丰年留客足鸡豚风光秀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自得其乐:箫鼓追随春社近民风淳朴:衣冠简朴古风存深深吸引诗人:拄杖无时夜叩门渔家傲上阕写景:寒外荒凉萧瑟。下阕抒情:矛盾心理:思乡情切、燕然未勒。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下阕:抒怀,表现了青春记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写作方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层次清晰;用语精当生动;立意高远;描写、叙述、抒情有机结合;语言朴实。过故人庄这首诗通过对恬静

13、、优美的田园风景的描绘,体现了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充分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和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全诗情节完整,语气自然、清新。笔意运用自如,平淡而有情致。其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可谓是全诗的灵魂,是思想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它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还写出了围绕在村落的绿树与斜依在绿树外的青山,相映成趣所表现出的谐和而单纯的美,最后两句,言尽而情未结,诗人的情趣,自可从句外领悟出来。游山西村全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但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在描写一路经行的客观景物中,突出主观感受,使叙述曲折,诗的意境不断变换,善状难

14、写之景,色彩明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渔家傲这首词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一是它立意高远,二是以悲凉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三是视与听结合,“一”与“万”对照,“情”与“志”的冲突,自然感触辅以着意渲染,赋情深而刻画细。浣溪沙格调高雅,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四、名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赏析:安得:怎么能得到。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广厦:大房子。庇:庇覆,指遮风蔽雨。寒士:本指贫穷的读书人,这里泛指贫寒的人们。这两句推己及人地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了使贫寒的人们“俱欢颜”的理想怎么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

15、高高兴兴、欢天喜地住在里面,风雨不动,安稳如山。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赏析:合:会集、聚合。此处意为环绕而连成一片。郭:本指外城,这里指村庄周围。斜:横卧。这两句描写故人庄上如画的景色村庄隐在浓密绿荫的树林中,从村中看,四周树木环绕,村外横卧着一片青翠的山岭。一个“合”字写出了林木环绕的形势,小小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别有天地。“斜”字,表现出远山的神态,村庄有青山相伴,不觉孤独。“合”、“斜”二字,把村庄与树林、远山的关系描绘得充满情趣

16、。诗味恬淡,画意鲜明。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

17、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

18、与希望的崭新境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19、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词的上

20、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浣溪沙谁道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