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_第1页
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_第2页
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_第3页
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_第4页
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

1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

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占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

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

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

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

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Q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

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

《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

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三、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Q)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Q)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

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Q)《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

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

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⑶盼春。"盼望"、"来"、"近"。

四、课文精读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Q)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

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

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

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

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

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

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Q)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

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

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

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

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

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

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

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

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

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

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

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

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

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

的生命力。

②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

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

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

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

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

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2)春花图。

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

什么特点?

①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②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③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④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⑤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

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

(3)春风图。请一位同学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

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

呢?

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③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

什么人的手呢?

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

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

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④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

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

人。

⑤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婉转"的叫声,牧童"喷亮"的短笛声,和轻

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

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

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

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

(4)春雨图。

①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

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②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由近到远。

③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

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两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

④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

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5)迎春图。

第2~6自然段着重写景,第7自然段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

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

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

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

静,语言非常生动。

3.颂春。朗读第8、9、10自然段。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

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

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

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请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

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去体味文中准确生动、朴实鲜

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二、巩固理解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

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

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他最喜欢的春景的呢?你最喜欢朱自

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

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Q)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

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4.比较五幅图。

Q)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

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他四幅图作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三、文章脉络

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绘春总括轮廓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

阳(红)春草图钻、嫩、绿、满、软一一草(直接)坐、躺、滚、

踢、跑、捉一一人(侧面描写)春花图繁密茂盛一一多绚丽多彩

——色香气浓郁——味百花争春春风图触觉:抚摸——轻柔、和

煦嗅觉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清新、芳香听觉鸟鸣——清脆、婉

转笛声——喷亮和悦春雨图牛毛、花针、细丝(正面)绿叶、小

草、人、房屋(侧面)安宁愉悦迎春图春天一一时间老小一一人

物城乡——地点舒活、抖擞一一事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春:三个比喻句"娃娃"——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小

姑娘"——美(百花争艳,千姿百态)"青年"一一力(充满了

青春活力)颂扬奋发向上

的精神,憧憬

未来美好的生活

(深化主题)

四、文章主旨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努力工作、

奋发向上。

五、写作特点

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

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

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

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

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

"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

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

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

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六、板书设计

盼春一T绘春春草图一一草报春春花图一一花争春春风图一一风

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一颂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课教学,一是通过反复诵读,

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

维与语言的训练。我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

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别

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学生自读课文,有条

理地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

习的效果比较好。

2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

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准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

取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占

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

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准备

1.老舍的画像。

2.济南的冬景照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

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新、美、力。今

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济南的冬天",欣赏现代著名作家

老舍笔下淡雅的水墨画一一济南冬景图,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

的北国冬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天在描写抒情方面有哪些

异同?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

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

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

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

的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

生词的音和义。

3.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

个问题:

Q)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

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

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山景

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课文精读

1.分析第1自然段。

Q)探究质疑:第1自然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

特点?

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①北平的寒一一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②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③热带的热一一济南的温晴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

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济南的冬天是

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

强调天气晴朗高爽。"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

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

有风",不切合实际。

(3)"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

人害怕。""响亮"是什么意思?

"响亮”本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在此用来形容天气,突出天气非

常明亮。

(4)上文中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

而接下来的描写"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

得算个宝地"用的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

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

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的冬

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

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2.阅读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

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

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温暖晴朗

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阳光朗照图

Q)小组读第2至3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

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

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

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睡"、一"唤醒",

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

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

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

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

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

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

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学生抓住"妙"字讨论并归纳: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

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

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

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

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

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

写出雪的情态。

(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②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

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

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

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

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用"唐代的名手画的"

"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

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1)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①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

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②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

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

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

照个影儿呢",这两句突出水绿的特征。

②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浅墨写

意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鲜

明的印象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巩固理解

1.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束语,有什么妙处?

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

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

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

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

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2.本文的布局谋篇有何特色?

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

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

"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2自

然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

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

景,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

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自然,推进自然。

3.研读思考: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

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

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

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⑵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

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

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

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最后满含深情

地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

之情温于吉表。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四、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向读

者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色,抒

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写作特点

1.布局合理,层次井然。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

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

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

寻味的话结束全文。

2.善用修辞,情景交融。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情景交融。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

十分讲究。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总特点:温晴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没有毒晒山阳光下

的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小雪下的山:穿上花衣服城外的远

山:是张小水墨画水碧绿清亮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来感知课文,进入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

接着就需要质疑和释疑。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

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围绕‘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

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情感美。

3*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情感,体会

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并学习作者抓

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难点

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而又美丽的旋

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

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

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

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

领略散文的美。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

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

《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

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三、整体感知

1•本文语言优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情

感、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体会作者感情。

3.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Q)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作者

为什么喜欢雨?

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

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

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

(2)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布局的?

巧___ZX_______巧

心、73心、

(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静;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四、课文精读

1.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

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

地朗读,并从感官、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品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老师适时

指导、点评。

Q)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

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将树拟人化,赋予了树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

茵的波浪。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

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媚。

(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

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

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三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景象。作

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

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4)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

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

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5)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

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2.老师小结:岁月像一条长河从我们的生命中缓缓流过,总会

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

一件事,也许是一处风景。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在孤单时享受

寂寞的美丽,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中想见七色的彩

虹!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我喜欢雨。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描绘四季的雨。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雨的四季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渴望

之情,热爱生命之情。

七、写作特点

1.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一句"我喜欢雨"干净利落地开篇点题,奠定了

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再以"无论什

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一句强调对雨的喜欢之情,同时为下文

按季节写雨张本。"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则概

括了雨的总体特征——美。事实上全文正是围绕"喜爱"和"美"

这两点展开描绘的。接下来作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依次对雨进行了细致传神的描绘。写了春雨的娇媚、柔情,给大

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写了夏雨的"热烈而又粗犷";写了秋雨的

"端庄而又沉静";写了冬雨的"自然、平静"。之后,在"啊,

雨,我爱恋的雨啊"一段中总括四季,集中抒情。以一个排比句

写出了雨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和独特的心灵体验,表达了自己对雨

的渴望和爱恋之情。最后,作者以一句精练而深情的"啊,总是

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收束全文。既照应了开头,也再次强调

了雨"美"的特征和自己对雨的爱恋之情,深情隽永,令人回味。

2.诗意浓郁,美妙动人。

作者将很多事物拟人化,使自然之物可亲可感。例如,在文章第

1段,作者用"她"来称雨,形象、亲切。在春雨中,"每一棵

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用语新颖别致。作者说秋雨"似

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将秋雨妩媚、端庄的独特魅力描

写得十分充分。作者还用许多形象的比喻句,让自己心中的雨洒

落到读者眼前。例如,写春雨时,他写道"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

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是多么娇柔、多么珍贵的雨呀!

八、板书设计

我喜欢雨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

冬雨:自然而平静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美文,可谓音韵美、意蕴美、境界美、人性美四美合一。

在进行教学时,我以读为指引,在初读时采取多种方法形式,让

学生充分领会美文的意蕴。然后又对美文进行了品读,以学生有

感情朗读为核心,再加以对佳词妙句的欣赏品析,目的是品味语

言,进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能从修辞、写法、感官等多

角度进行品析,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占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

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

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

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

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

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

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

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

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

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

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

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Q)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课文精读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

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

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

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

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

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有直接

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

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

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

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

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能说出这一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

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

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

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

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

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

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

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

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

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

篇。

2.细读品味:

Q)"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

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

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

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

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

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

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

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

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

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

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

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

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

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

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五、写作特点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

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

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

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

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

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

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

抒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Q)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

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

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六、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时间:秋远眺地点:碣石山

1水澹澹洪波近观山岛竦

峙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想象日月星汉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一一飘零之感过五溪一一迁谪之远抒

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

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

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

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

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

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

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

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

有辑本《东篱乐府》。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

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

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课文精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

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

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

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

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

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

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

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

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

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

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

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

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

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

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

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

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

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

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

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

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

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

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

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

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

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

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

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

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

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

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

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

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

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

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

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

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

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

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

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

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

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

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

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

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

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

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

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

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

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五、写作特点

1.《次北固山下》

Q)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

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

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

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

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

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

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

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

得出现的。

2.《天净沙•秋思》

Q)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

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

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

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

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

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

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

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

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

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

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

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

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

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

感到具体生动。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淡淡乡思愁绪首联点题颔联船上所见:"平""阔""正"

"悬"颈联写景时令(残夜)尾联归雁传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绘景(断肠)人(在

天涯)一一写人言简意丰多方映衬情景交融秋原黄昏行旅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

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

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

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

造句的妙处。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

美。

2.学习写记人叙事的文章,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有意义的,或

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

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有意义的,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

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有些事令我

们刻骨铭心有些事只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模糊的影子有些人,

虽然陌生,却会在我们的心湖荡起涟漪,有些人,虽然熟悉,却

总是被我们忽略。

是什么让我们总是忽略他们?是因为太无足轻重了吗?我想恰恰

相反,只是因为太熟悉。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身边写起,写眼前之

景,眼前之事,或者熟悉的人、生活中的小事。

二、请同学们阅读《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去选材:

1.从家庭生活中选取素材。我们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和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

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在家庭生活中主动

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多和家人沟通,从中找到生动有

趣的写作素材。

2.从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

(1)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平时

善于观察,我们会发现,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每天都有不同的

感受,每天都能发现同学身上的微妙变化。把这些观察落实在纸

上,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

(2)从各个学科中挖掘素材。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处处是语文,

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一节精彩的生物实验课,一场激烈的

篮球比赛,一堂难忘的手工劳动课无一不是作文的好素材。

3.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

(1)走进大自然,培养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力。不同的季节,

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

或晴空万里,或大雨倾盆,或浓雾弥漫,或大雪纷飞。要学会体

验,捕捉瞬间的灵感。

(2)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量。为避免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

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生活,多读书,听广播,收看有意义的电视节

目,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心田。

选材的注意事项:

1.切入点要小。所选择的事例,要"小"而"典型"。"小",

主要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宜写"大"。"典型",主要指不

要落入俗套。

2.运用细节描写。抓住细节,写出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

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描

述,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3.多角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观察对象与自己

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实践(一)

1.导语: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秋高气爽,黄叶翻飞,大自然

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致,如今我们已经走进秋的天地,

让我们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韵。

2.学生交流秋天的特点。

Q)可以从色彩、声音、味道等方法描述;

(2)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法描述;

(3)可以按方位顺序描述;

3.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