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_第1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_第2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_第3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_第4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素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叶 朗“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

2、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

3、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

4、灵的最深处。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1从原文看,下列对“弥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弥散是美学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得到热情关注、积极引介的过程。B弥散是从奠定到发展,中国美学吸收西方美学养分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C弥散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中成长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D弥散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是中国美学所呈现出的广泛性、综合性特征。【答案】D【解析】D项是对“弥散”的最准确的解释。 2从原文看,不

5、属于“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原因的一项是()A中国“美归于道”等传统思想的固有特点,不断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B中国美学往往“越界”而至文学、历史、日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等领域。C中国美学重视对于“道”的深广体验,“乐道”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D中国传统美育重视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联结,现代美学继承了这一特点。【答案】B【解析】应是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思想中统归于“道”的真、善、美在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中能够体现。B审美活动涵摄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因此孔子认为“乐之”最为重要。C中国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划分界限,体现出中国美学的

6、价值和特色。D古人将普通事物和行为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形成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答案】A【解析】B“孔子认为 乐之最为重要”于文无据;C“不能划分界限”有误,应是“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D于文无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

7、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

8、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

9、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4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

10、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答案】D【解析】D项,“都从”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

11、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答案】A【解析】“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

12、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答案】D【解析】“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关于简繁字争论的几个问题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作为信息载体的汉字,在使用中,必须经过认读和书写两个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

13、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有人说,现在都用计算机了,书写不怕繁难。首先,汉字真的不需要写了吗?其次,当汉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笔画到了18画以上,5号宋体的笔形已经难以辨识,更不用说做注的小5号字体了。优劣互补,衡量利弊,孰留孰废,可以一刀切吗?简繁字之间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有人要求恢复一批繁体字,为什么不赶紧去做?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恢复几组繁体字,专业领域内的人士恐怕认为只是一种修修补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在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很理想的情况

14、下,会在普及层面上引起什么波动,是很难预料的。至于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产生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扩充和修改词库、设计更多的自动转换技术来解决的,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照这样说,汉字规范就不能改动吗?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因为社会在变化,用字必然有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但是,在处理一些问题、对某些已经规定的事情做个别调整时,最忌在没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灵机一动,想到什么就改动什么,结果常常是改了这里,那里又显露出问题,人们把这种缺乏总体规划的个别改动称为“添乱”。例如一对多的问题,对群众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但为了避免“添乱”,应当考虑

15、到全民的需要,应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统一改动。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而是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矛盾,造成社会的波动。有人提出“识繁写简”,是否可行?提出“识繁写简”这个口号意义不大,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高等院校学习历史、古汉语的学生由于专业需要必须读55年以前的书和港澳台的书,也要读古书,识繁是必然的,无须再提。第二,在基础教育层面,我不赞成这样的口号,现在的孩子们负担已经很重了,学习简化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他们长大了自然会认识繁体字,何必那么早去“识繁”?(选自王宁从汉字改革史看“简繁之争”,有删改)7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

16、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因为简体字与繁体字互有优劣,所以,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就必须想办法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B汉字造型的繁简适度,是指汉字的理想造型,它具有书写迅速、便捷,信息量大,区别度高的特点,但是汉字认读和书写的矛盾决定了这种造型是不容易实现的。C当前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是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被当做匆匆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况且这样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D在汉字修订这一问题上,如果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统一的改动,就不会违背汉字的科学性。E作者认为不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识繁写简”的口号,因为现在的孩子负担已经很重了,而且他们长大

17、了之后自然会认识繁体字。【答案】BC【解析】A项,“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错误;D项,原文说的是“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E项,还有一点原因,即“学习简化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8下列关于不急着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B恢复几组繁体字,只是一种修修补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C我国教育的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很理想。D利用计算机更加先进的简繁字自动转换技术,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答案】D【解析】“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9请归纳在简体字与繁体字“孰留孰废”的问题上不能一刀切的理由。答:_【答案】两者优劣互补。在认读和书写两个过程中,两者均有利弊。在没有找到一个最优化的简繁适度的造型之前,一刀切不是理想的选择。【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把一些重要语句画出来,最后进行整理。本题要求归纳的是“不能一刀切的理由”,所以要在文章中找出两者的利弊,最主要的还是两者均利中有弊,弊中有利。同时,还要注意一些与利弊无关却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