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17上海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金山区 2016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高三语文试卷(时间 150150 分钟,分值 150150 分)20162016 年 1212 月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10 分)一、填空(5 5 分)1 1.多情自古伤离别, _ 。(柳永_ )(2 2)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2 2杜甫的月夜诗中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从对面入笔,曲折地表达情感的手法相似的一句是 _二、选择(5 5 分)3 3在网购中,“草”字通常可以理解为长势很凶猛的购买欲。而网络语言“拔草”意指 把心痒痒的购买欲给“拔”除了。很多吟咏小草的古诗可以形成有趣类比,女口:“_

2、 , _”,表达出购物欲也是随季节变迁,每到换季时节总会悄然萌生;“_, _ ”,流露出在满眼广告的世界里,到处都有你心仪的东西,随时激发你的购物欲;“_ , _ ”,则是真切地呈现了购物欲总是挥之不去,不管别人劝阻还是自我放弃,隔几天又会浮上心头的情形。将以下诗句依次填入上文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A.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C.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D.D.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离离原上草,一

3、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4 4 在下面的情景中,最合乎情理的表述是()小红利用暑假到一家公司打工,她拿着人生第一笔工作获得的酬劳,回家激动又兴奋, 自豪地说:A.A.爸爸,周末我跟你去看电影。B.B.我带你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C.C.爸爸,周末我带你去看电影。D.D.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第二部分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 5-95-9 题。(1616 分)中国画的生命“线”1世界上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方法。从原始的洞窟壁画到后期成熟的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绘画,线条渐渐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词汇, 被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广泛采用。 以线条

4、为主要 表现手段的笔墨法造型, 是中国画的突出特点。 线条虽不是中国画所独有, 但它在中国画中 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它的巨大意义非同凡响。2从广义来讲,绘画的线造型艺术, 包括东西方绘画之中所有的用线法则。例如:西画的素描、速写和色彩的笔触;中国画的白描造型艺术手法,以及在中国画创作中,毛笔在宣纸上体现出来的各种痕迹。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线主要指在东方绘画造型过程中,画家笔随心运,以一管千年流传的毛笔,表现大千世界之中茫茫宇宙时空、万千物态运转不息的勃勃生机。线,不仅表现了画家的丰富情感,而且表现了宇宙大化的升级,是画家的情感与宇宙运 转天人合一的过程。【甲】3在中国画古老的用

5、线艺术理论中,很早就把线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魏晋著名画家谢赫的“六法”论中,就将“骨法用笔”列在了第二位。“骨法”在这里指的就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手法。 中国人巧妙地制造了各种不同的毛笔,并运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或干湿浓淡,或轻重缓急,或抑扬顿挫,藉以在宣纸上表现形体、空间、结构、明暗、质感、量感、神韵以及画家的个性与情感。4中西方绘画可以说都是从线条开始的。不同的是,中国画在造型中始终以线条为主,以面为辅,并把以线为主的造型程式发展到极致,而西画则从线造型走向了明暗和色彩的面造型。当然,西画中也不乏线造型之精华,西方画家也出现了像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荷 尔拜因、安格尔、梵高、马蒂斯、毕

6、加索等十分注重运用线条的画家。但是,西方的线主要 是为了精确描绘物体的真实感,偏重自然科学、物理,线条表现形体在空中准确的位置。传统意义上的西画中的线条,从属于表现对象,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线条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无论创作过程还是欣赏过程,多偏重心灵的感悟和游历。【乙】作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情感的手段,中国画的线条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赋予线条以生命力,线条本身已经进行了眼、心、手抽象加工过程。因为在表现物体时,画家不为物驱使,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画家可以更多地追求形体之

7、外的东西, 并赋予它更多的内涵,使线条本身便具有某种意义,有了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5正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不为事物的表象所局限,所以能更深刻地、更本质地表现人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使线条带有了画家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用笔的韵味来分,有的线条充溢着骨力、气魄和神韵,给人以庄重、崇高、典雅之感;有的线条洒脱、飘逸,表现出活 泼轻松的情趣;有的线条刚健、挺拔,洋溢着豪放、雄浑、阳刚之气;有的线条浑厚苍劲、 沉着稳重,充实着丰盈的内涵: 有的线条质朴天真,透露岀天然去雕饰的美感:有的线条古 朴拙厚,展现着斑斓的金石韵味;有的线条遒劲酣畅,自由流动,如烟云舒卷,龙蛇出没。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

8、考学习资料【丙】因此,中国画线条的笔墨功夫,是中国艺术家终身探求的一个根本课题。无论直线、 曲线,它们的审美特征各不相同。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 以及运动感; 折线给人以上升、 下降、 断续的感觉; 水平线表示安定; 斜线令人兴奋、 迅速、 骚乱。英国著名的画家和美学家威廉 ? ?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则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 “都更能创造美” ,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 ,它“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 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穷的多样性” ,极富吸引力。【丁】但是,以上所列举的 种种对线条的解释, 无论从物理上的还是从心理上, 都是从线条本身所具有的

9、最简单的表面 含义来分析, 从形式美的法则来研究。 中国画用线的造型艺术语言, 具有更深一层的独特含 义,它与西方绘画中的线的作用迥然不同。 作为中国画特定的语言符号体系, 线是画家 的情感移入、 生命流淌的血液,是积一笔乃至千万笔的生命之线, 是完成画家在世俗环境中, 心理出世“天人合一”的主要媒介。(有删改)5 5 ( 2 2分)简析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6 6(3 3 分)简析中西方绘画在线条运用上的不同之处。7 7(3 3 分)赏析第 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8 8(3 3 分)如果将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中国画的用线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模拟, 而是画家经过提炼、 概括, 依

10、据物象又高于物 象,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组合来构建、塑造形体。是画家在用线条来思维、用线条来创造、用线条来表达画家的个性与心声。A.A.【甲】处B.B.【乙】处C.C.【丙】处D.D.【丁】处。9 9( 5 5 分)根据选文的题目及第 段内容,请你推断,文章后半部分还可以从哪个角度继 续展开论述。简述你的理由。二、阅读下文,完成 10-1410-14 题。(1616 分)西溪的晴雨郁达夫1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 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 原有西溪的一项, 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 秋原和我就

11、主张微雨里下西溪, 好教源宁去尝一 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2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 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 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3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 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 走窗明几净的静 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4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

12、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 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 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5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 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 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

13、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6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 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 竹西歌吹的闲情,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 支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 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7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8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

14、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 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 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 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 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

15、剑 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9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_”,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10.10.(2 2 分)下列哪一项不是 “秋原和我主张微雨里下西溪”的理由A.A.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芦花还没有白。B.B. 源宁觉得西湖的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C.C. 源宁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D.D.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我”已去过西溪。11.11.(3 3 分)简要赏析文章

16、第 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12.12.(3 3 分)概述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的“野趣”。13.13.(3 3 分)填入第 段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 A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B.B.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C.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D.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14.14. ( 5 5 分)结合具体内容,评析选文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5-1715-17 题(8 8 分)高阳台西湖春感宋张炎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

17、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 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 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注】此词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15.15. (1 1 分)从字数上看,这首词是口。16.16. (2 2 分)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开头一句先以景起,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的良辰美景。B.“抹”字,写足了一望无际的荒凉之景,今昔对比的亡国之情于此淋漓出焉。C.下片起笔以“燕子”为转接之物,化用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 百

18、姓家”,但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D.整首词写春天的景色和西湖的荒凉是实写,而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17.17. (5 5 分)赏析作品中两处问句在推动词人情感发展中的各自作用。四、阅读下文,完成 18-2318-23 题。(1717 分)姚平仲小传宋陆游1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 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 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

19、独不与。2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 .在京师,得召对福宁 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 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 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 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 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注】枝梧:抗拒1818

20、. (1 1 分)陆游,字,号放翁,南宋文学豕、史学豕、爱国诗人。1919. (4 4 分)解释下列加点字。(1 1)抑其赏()(2 2)平仲适.在京师()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3 3 )度采药者莫能至()(4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2020. (2 2 分)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E.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 /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21.21.(2 2 分)下列

21、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A A.平仲负气不少屈B B.平仲功冠军C.C. 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D.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22.22.( 5 5 分)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23.23.(3 3 分)请结合陆游生平经历,评价他对姚平仲的情感态度。五、阅读下文,完成 24-2724-27 题。(1313 分)楮亭记明袁中道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 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

22、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 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 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 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 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注】楮(chu)树:落叶乔木。叶似桑,皮可制纸。枅:柱上的方木。栌:

23、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颒(hu1):洗脸。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24.24.( 3 3 分)第 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条理由反对他人的提议?25.25.( 3 3 分)第段结尾处提到宥老楮诗,有何用意?26.26.(3 3 分)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27.27.(4 4 分)有人认为,文章到第 段成文也可结束,为何还要写夏天的一段?对此请谈谈 你的看法。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第三部分 写作( 70 分)28.28.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 “焦虑是人类面对威胁,希望创造自

24、我的正常状态。在这样一个高 速发展的时代,保持焦虑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更愿意规避“焦虑” ,不断寻求化解“焦虑”的方法。金山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 1010 分 )一、(7 7 分)1 1(2 2 分) (1 1)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 (1 1 分) (2 2) 位卑则足羞2 2(1 1 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3 3. (3 3 分)(A A)二、( 3 3 分) 4 4( B B)第二部分 阅读( 7070 分)一、( 1616 分)5.5.( 2 2 分)承上启下,

25、承接上文中对中国画中线在造型艺术中的含义介绍;( 1 1 分) 并开 启下文中西方绘画在线造型艺术上的异同点比较。 (1 1 分)6.6. ( 3 3 分)西方绘画在线条运用上主要是为了精确描绘物体的真实感,表现形体在空中 准确的位置,偏重自然科学、物理; ( 1 1 分)在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多偏重心灵的感悟和 游历,偏重用线条来表达画家的个性与心声, 使线条本身有了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的美学价 值。( 2 2 分)7.7. ( 3 3 分)第 5 5 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了中国画线条在用笔韵味上体现出的或庄 重、或飘逸、或阳刚、或质朴的风格, ( 1 1 分)富有气势地、更深刻本质地表

26、现了人的性格 和情感,带有画家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2 2 分)8.8. ( 3 3 分)( B B)9.9. ( 5 5 分)要求:结合题目和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有理,理由依据充分。 参考答案一:第一段中提到 “线条虽不是中国画所独有, 但它在中国画中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有其 独特的生命历程,它的巨大意义非同凡响。 ”可以推测后文可以从中国画的线条运用艺术在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现当代的继承和创造情况。 从古代早已有的运用历史到现今的继承和创造, 这本身也体现了 中国画中的“生命线”的历史性,和标题也吻合。(理由依据 2 2 分,即“第一段内容和标题的依据”,

27、具体内容展开 3 3 分) 参考答案二:根据文章的行文脉络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应该会继续从中国画用线的独特含义及不为事 物的表象所局限,更本质地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性格,是画家的情感移入;更具有画家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帮助画家实现现实中出世的主要媒介的角度继续展开论述。尤其是如何体现中国画中线是生命之线,如何帮助画家完成现实和理想的沟通等方面展开。这与标题中“生 命线”也是吻合的。(理由依据 2 2 分,即文章行文脉络、最后一段内容以及标题。具体内容 展开 3 3 分)二、(1616 分)10.10.(3 3 分)(A A)11.11.(3 3 分)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湖上的青山以人格化,(1 1

28、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游船在水中荡漾的情境,活泼有趣。(2 2 分)12.12.( 3 3 分)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一点 1 1 分)13.13.(3 3 分)(B B )14.14.(4 4 分)要求:解释“以情驭景”的意思2 2 分, 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内容分析2 2 分。作者以“微雨”为背景,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在文人雅趣的浪漫情怀下,笔下的景色也充

29、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如:以下三个片段都可以乘车游览: 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 先宕开一笔, 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 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乘船游览: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 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 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晴日游览: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

30、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 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 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三、(8 8 分)15.15.(1 1 分)长调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资料1616(3 3 分)( C C)17.17. ( 4 4 分)(每个问句各 2 2 分, 1 1 分内容, 1 1 分作用)“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原来这样的良辰美景, 却已是接近尾声了, 再能游览几 番?就要等到明年此时才能重睹芳春!一种惜春之情油然而生。(1 1 分内容)此一问句由先前晚春时的莺歌燕舞

31、,春意浓厚的愉悦之情转为惜春之情,推动了词人的情感发展。 ( 1 1 分 作用)“当年燕子知何处?”下阕中问句则化用刘禹锡诗歌, 写出了昔盛今衰的兴亡之感, 进 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 1 1 分内容)由上阕中的惜春之情转为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 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1 1分作用)两处问句使得整首词在严整的章法中又不失自然流动之势。四、(1717 分)1818(1 1 分) 务观19.19.(4 4 分)(1 1)(减少) (2 2)(恰好、正好、恰逢) ( 3 3)(估计) (4 4)(多次、屡次 )20.20.(2 2 分)(E)(该项上句中的“与”是介词,和;下句中的“与”读

32、 y yd,是动词,参加。A A。C C 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D D 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于是)21.21.( 2 2 分)( C C )22.22.( 5 5 分)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主语补充 1 1 分,请出、死士、徙各 1 1 分,整体理解 1 1 分)23.23.( 3 3 分)作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但是不断受到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1 1 分)他为姚平仲作传, 高度赞扬了姚平仲的赫赫战功, 铮铮傲骨不谄权

33、贵, 表明了陆游对他的仰慕之情,也可以看出陆游与其有着相同的经历,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同时, 对姚平仲后期隐居山中离奇经历也表现了羡慕之情。 ( 2 2 分)五、( 1313 分)24.24.(3 3 分)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等不及。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不能滞留于一处。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不仅成长地快速,而且用处很多。(1 1 点 1 1 分,共 3 3 分)25.25.(3 3 分)用苏轼写了酬答楮树的诗歌,也对楮树赞赏有加,(1 1 分)来印证作者认为的楮树用处很多的观点,更有说服力。(2 2 分)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学

34、习资料2626( 3 3 分)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而细致地写出了楮树成荫后的种种好处,表现了 作者对楮树的认可和喜爱。 (表达方式 1 1 分,内容和表达效果 2 2 分)2727(4 4 分)理由:题目为楮亭记 ,第一段已经写出了作者种植楮树的目的,以及楮 树的种种好处,并且用名人苏轼也赞同楮树的诸多益处,表明了建造亭子的部分理由。但是 仅仅停留在作者的想法阶段。( 2 2分)第二段写到夏天时候楮树成荫的种种现状,再次印证 前文作者的观点:楮树虽不被其他人认可,但是它符合我的意图和目的,更具有说服力。( 2 2分)写作 7070 分2828评分标准一类卷( 63-7063-70 分)基准分

35、 6767 分 准确理解文题,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 新意,有文采。二类卷( 52-6252-62 )基准分 5757 分 理解文题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 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 41-5141-51 分)基准分 4545 分 能理解文题,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 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 21-4021-40 分)基准分 2929 分 偏离文题,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 (2020 分以下)符

36、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 1)脱离文题。(2 2)文理不通。( 3 3)全文不足 400400 字。说明:(1 1)未写题目扣 2 2 分。(2 2)错别字 1 1 个扣 1 1 分,至多扣 3 3 分。( 3 3)文面不整洁,标点错误 多,酌情扣1-2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 1-21-2 分。附参考译文:语段 1:【译文】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 十八岁, 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 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 敌人不能抵抗。 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 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 童贯 很不高兴, 扣减了对他的赏赐, 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 叫他 “小太尉 ”。睦州(今浙江淳安) 盗贼作乱, 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 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