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八至九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废藩置县的实质就是消除封建割据状态,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答案:B2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承认土地私有制,使农民得到土地禁止土地买卖,维护农民利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制度有利于日本农业生产的发展A BC D解析: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后,确立的是地主和富农的土地

2、所有权,维护的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农民并没有得到土地。土地所有权的确立,提高了土地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符合题意。答案:C3在现代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

3、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答案:B4马克思在评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的一项改革措施时说,其是“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这一评价是针对()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C“文明开化” D“和魂洋才”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手段”可判断这是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再由“暴力方法”“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可知,这与“殖产兴业”的特点相符合,故选B项。A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C项是文化习俗方面的措施,D项是明治时期的教育原则,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5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

4、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A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D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解析:材料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从材料“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可以看出不客观,故A项错误;材料有海外扩张意识,表现不是很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学华夷观念没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说明西方文

5、明观念影响日本,故D项正确。答案:D6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A、B、D三项体现不出题干中表达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的信息,所以选C项。答案:C7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B推行小学义

6、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C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解析:A、B、D三项体现日本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只有C项“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体现日本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答案:C8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从题干“还是一个中世纪

7、的民族”到“完全西方化”,分析判断出其最根本因素是向西方学习,而明治维新则是进行西化改革的最根本也是最系统的环节。从此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其间深深打上了“西化”的烙印。选项A、B、D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答案:C9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中国明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C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3,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4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出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D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

8、3%,钢材产量的82%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垄断解析: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应该是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本草纲目是医药学著作,不能代表科技水平的发展,故B项错误;农奴制的废除应该是俄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而不应该是其结果,故C项错误;日本八幡制铁所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说明其在日本基本垄断了钢铁业,故D项正确。答案:D10下图皇室御尊影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全家福,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皇室成员以身作则倡导全盘西化B天皇身披西式军服象征重视军事C男立女坐格局受到西方风俗影响D皇室的影像折射了当时改革取向解析:图片中有些皇室成员身穿日本和服,所以排除A,A与史

9、实不符。答案:A11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A学习先进科技B涉及体制改革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解析: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A、C、D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B项正确。答案:B12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A四洲志 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解析:四洲志是清代中期的著作,没有体现以中学比附西学,故A项错误;天演论是晚清时期全面翻

10、译西方的著作,不符合题干中“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B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将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符合“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C项正确;文学革命论是民国时期的著作,故D项错误。答案:C13鉴于“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社会思想的近代化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解析:从材料“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可见康有为的“改易服饰”是为变法新政服务的,选择A项。答

11、案:A14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这表明了()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C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光绪帝阅读的财政方面的书籍,无法体现其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从“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可反映出书中内容强调了民众和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以君主为核心,具有君主立宪色彩,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出现于1901年,与光绪帝在位期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兴办实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15废八股,

12、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A表达了大众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变法脱离国情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混乱状况,说明变法的配套措施并不完整。答案:D16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

13、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解析: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在形式上有很多缺点,故A项错误;梁启超没有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故B项错误;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梁启超在材料中强调戊戌维新之精神作用很重要,有利于以后改革,说明他肯定了维新变法的启蒙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7著名的史学家戴逸针对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

14、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戊戌变法哪方面的意义()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关键信息:封建闭塞的气氛中,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与C相符合;A、B、D体现了爱国性、进步性。答案:C18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国外政治制度与本国传统的关系,必须有

15、一番融合沟通才能发生作用,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没有对国外政治制度的实践,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没有与本国的传统融合沟通,最后失败,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9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预示着后面会有更加猛烈的风潮。”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准确的是()A戊戌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B戊戌变法促成了革命思潮的萌发C戊戌变法使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资产阶级的普遍质疑D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思想

16、的正统地位解析:戊戌变法是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说明戊戌变法和革命思潮的关系,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所以选C。答案:C2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解析:A、B、C三项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史实,而且C项应该与辛亥革命符合,C项不符合时间限制,所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体

17、现了时代的主题,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

18、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8分)(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4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自天皇以下

19、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即可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众人趋之若鹜”即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第二小问,前者可从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和自身文明的价值对比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0、。(8分)(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8分)(3)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4分)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材料二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