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1.gif)
![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2.gif)
![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3.gif)
![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4.gif)
![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4d03db5f-8132-4654-9f77-e8cfec46f5b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语法基础知识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
2、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3、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
4、量词。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
5、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
6、、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
7、、词类的辨别: 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
8、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9、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
10、(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
11、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
12、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
13、别。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
14、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说明文复习资料阅读要点 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等。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
15、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类型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说明顺序(作用:使说明内容条理化)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原因结果、主要次
16、要、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注意:1、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2、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3、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17、。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
18、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注意: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可用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几种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准确;用图表,清晰明了;举例子、作比较,通俗易懂;下定义,揭示本质特征;分类别,条理清楚;引资料,引证事物特征。说明文结构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总分总”、“分总”。注意:理解文章时,内容上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段(句)间意义上的
19、联系,结构上要注意过渡性词语。说明文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1、准确:a、简洁平实 b、生动活泼2、分析语言表达效果:a、概括(具体)地或精练(详尽)地说明了b、语言平易朴实或形象生动c、常见题型: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能(不能);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若去掉,则;所以,该词考点及对策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
20、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 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
21、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22、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
23、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类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
24、、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25、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注意: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
26、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找有概数的句子;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
27、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议论文阅读指导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解决“用什么来
28、证明”。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解决“怎样证明”。二、把握论点的三方法审清题目。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提炼归纳。弄清作者对论题的基本态度,然后据此进行概括。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三、论据类型及作用 论据类型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
29、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基本题型1:作者为了证明××论点,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属什么类型? 基本题型2:作者使用××论据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格式:作者使用××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者使用××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四、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
30、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借助浅显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基本题型:1、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题格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 ××(好处)。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是: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
31、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 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更突出强调地证明了观点。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
32、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作用: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
33、#215;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6、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答题格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基本特点: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
34、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概念使用准确,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基本题型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35、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和形象生动性。基本题型2: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格式:(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基本题型3: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六、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基本题型:作者如何
36、证明论点的?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文段结构作用 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几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
37、215;×的论题)。 、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补充论证了×&
38、#215;。(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七、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补充事例题可举名人事例,以增强说服力,并能展
39、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答题格式:人事+事例+简短评价。八、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模式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从以下两方面把握:(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题目点明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结尾总结文章中间(2)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某某问题的观点看法。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
40、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某某,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3、开头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常见的有: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某某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某某的论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
41、式是;引出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题思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某某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某某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对比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将某某和某某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某某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42、。道理论证(常常考查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的道理论证),回答格式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某某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注意:“某某的论点”,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种。作用都是证明了某某的论点。7、文段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按照谁干什么的公式概括。作用: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某某的论点。8、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答题格式:(1)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产生亲切
43、感真实感;(2)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某某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果在开头,则接着写:(3)引出论点或论题。9、“某某”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格式一:不好。因为“某某”词有某某某某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回答格式二: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0、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事例。答题格式: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数简洁。11、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常见的典型思路
44、是:提出某某某某的论点;用某某论证方法和某某论证方法证明论点;得出某某结论。12、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答题格式是:正如文中所说,某某某某(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某某某某(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 (对上面两点谈看法)。1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原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谈发现、体会等。解题要点: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对比类比要审清题目要求。若有几则材料,就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出共性,任选一个角度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14、说说某某句子在文中
45、的作用?一般考查的都是结构上的关键句,答题格式如: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某某,开启下文的的某某。中心句,揭示了文章的某某观点。与某某句前后呼应。15、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答题思路:(1)一般往所在句的前边找,往往是前边的那句话,或那句话的一部分。(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16、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题思路: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17、本文语言风格是严密/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严密的答题格式是:该句中某某词语有某某某某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
46、,符合事实;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生动的答题格式是: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某某修辞(或者是使用了口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18、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不能。因为(1)该段阐明了某某词语(多为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和某某词语(最后一段中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避免读者产生误解;(2)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19、议论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1)某某描写,描写了某某人的某某形象/品质等,增强了事例的真实性;(2)使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某某论点;(3)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
47、趣味性。20、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的论证结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答题格式:总分式或分总式或总分总式。总分总式分析是:(1)提出某某某某的论点或用某某引出某某的论点;用某某论证方法和某某论证方法证明论点;得出某某结论。总分式分析只有(1)(2),分总式分析只有(2)(3)。21、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所举事例在论证角度上的不同。答题格式:某某是正面事例论证,某某是反面事例论证。22、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答题思路:(1)先提出论点,要注意用判断句;(2)再进行论证,最好用事例论证。23、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
48、一个标题。答题思路:(1)从论题角度拟,可以用“论某某”、“议某某”或“谈某某”的格式;(2)从论点角度拟,可以用“某某是某某”、“某某应该某某”的格式。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开放型试题已进入中考阅读测试卷中,这是中考改革试题“稳中求变”的“变”的方面。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学生的创见,使答案的界定有一个合理的自由度,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熟悉开放型试题类型。 1 模拟仿写类。 如阅读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中第5、6两段对春风、春雨的描写后,要求用
49、一个比喻句把你对春风的感受写出来。题干中还有一句提示性的话我们必须抓住:“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它启示我们,在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多角度思考, 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 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 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 例如:同样面对春景, 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面对秋景,有人但见明丽金秋,硕果累累,有人却见秋风萧瑟,清秋凄婉。 朱自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抚摸”, 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在思考中,可以从春风“温煦”的角度进行求同思维, 造出“煦
50、暖的春风拂面而来,就像疼爱你的人用温暖的手轻抚着颜面”的句子。也可以从“春寒料峭”的角度进行求异思维, 造出“春风不着肉, 好似尖刀割”的比喻句。由于对春风的感受各异,加上所比的事物不同,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必须符合以下两点要求: 要写出对春风的感受;必须用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2筛选提取类。 例如: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 回忆你读过的古诗, 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仓库里搜索读过的描绘春雨轻盈, 细密特征的诗句。诸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
51、湿处, 花重锦官城”,“沾衣欲湿杏花雨”都符合答题中的两个要求: 描绘春雨的特征。古诗句。 3续写补写类。 下边是一段课外文的阅读题,题目是根的联想, 在作者看来树根的奉献同春蚕、蜡炬的奉献相比,更深的意义在于树根为了更好地奉献而不断壮大自己。 与其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比成树根。 为了讲清这道题, 这里选录了一段文字。 不仅老师,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乙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 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
52、奉献才能。 依照画线的句子, 在乙 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 致,语气连贯。 这道题更能体现出开放性试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难度,不可能也无法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但不等于说这类题无从解答。关键是要找准切入口,从分析原文中的这个事实论据入手,看一看它和上下文的联系。“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这句是承接上文“不断壮大自己”的,而“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是和下一句“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紧密衔接的,因此,所补论据应包含两层意思:吸收,壮大自己; 奉献。考虑到上下文的内容一致,语气连贯,这两层意思必须按先后次序,不能调换。
53、接着我们就要广开思路,从例句开始拓展,由老师到医生,再到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想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吸收,壮大自己,然后才能奉献的问题。例如:“一位工程师只有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才能使自己发挥更大的作用。 4 提炼表述类。 如阅读了汪曾棋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你对“我”的父亲印象如何?把你的看法写出来。(不少于60字) 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结束句),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然后理清文章围绕中心句进行叙述的三层意思:第一,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第二,作为一个父亲,常常保持一点童心。第三,由于父子之间有点“没大没小”,因此家庭充满人情
54、味。显然,这是一位好父亲。在以上提炼的基础上把握以下两点,即可正确表述出来: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要写出这种看法的根据。 5、设例改写(补写)类。 阅读了美国海伦·凯勒的题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文章,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 。 在第段的结尾填上一句与“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相对称的句子。(提示:根据“瞎上几天、聋上几天”的意思来填写。)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仔细分析与要求我们填写的句子相对称的句子:“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是根据“瞎上几天”的意思来填写的,那么根据“聋
55、上几天”的意思可填出:“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二、掌握开放型试题解答方法。 1、 祛除畏难,确立自信。 一见阅读理解就怕,一见陌生题就回避,要么就连自己也不知所云地胡写一通,这是课外阅读题解答的最大心理障碍。要解答好这类题,必须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学习观。其实有的阅读文章虽然陌生,只要祛除畏难,确立自信,认真揣摩,是不难解答的。如: 阅读陋室铭第一段,改写下边句子中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 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河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 这题属“设例改写类”。首先明确要改的是句子中画线部分,并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认真搜索,不难找出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再进一步分析得出:此句用的是“对偶”修辞格。这样,题目是要求我们把画线句改成和上一句对偶的句子。画线句中的“江河”与“山间”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设备安装工作承揽合同(3篇)
- 2025年岗亭购买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协调解除合同指导
- 2025年工程勘察服务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企业零成本用车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苯噻草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式
- 2025年协议书保证金实务指导
- 2025年企业员工出差住宿合同范例
- 2025年水及电解质平衡调节药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频率测量仪表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室内装饰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医院院外会诊申请单、医师外出会诊审核表、医师外出会诊回执
- 钢筋工程精细化管理指南(中建内部)
-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 2024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 (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定稿;共7课时)
- 2024年中国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 制度
- 经营开发部工作目标责任书
- 小班绘本教学《藏在哪里了》课件
- 沧州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南2020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