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训练_第1页
语文高效训练_第2页
语文高效训练_第3页
语文高效训练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下文言文复习中考复习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射洪县洋溪镇新溪初中余真元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 ”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 ”的思想和 “民贵君轻 ”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 ”论。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 ”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二、背诵课文(略 )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

2、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 ”之势 ,而中国 “和平崛起 ”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 ”之势。三、句读停顿 ( 略 ) 1 、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而不胜 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 其心志 5、人恒过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四、字词解释1 、通假字 “畔 ”通 “叛 ”,背叛 (亲戚畔之 ) “曾 ”通 “增 ”,增加 ( 曾益其所不能 )“衡 ”通 “横 ”,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拂 ”通 “弼”,辅佐 (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一词多义之: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 山溪之

3、险 /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 / 鱼盐之中 (助词, 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 代它,城)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 ”者、 “寡助之至 ”的人)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

4、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 1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 ;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 (今 )。3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 );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4、委而去之:离开(古) ;到(今) 。 5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 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 五、翻译全文 (略 )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2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点拨: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 、用 “三里 ”、“七里 ”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 ”说明了什么?点拨: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

6、 ”说明了攻势之大。5、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 “然而不胜 ”,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 ”,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7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

7、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点拨: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 “人和 ”才可以 “域民 ”, “固国 ”, “威天下 ”。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文中的 “君子 ”指什么样的人? 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0 、君子 “战必胜 ”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 、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点拨: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12、孟

8、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 ”的结果怎样? 点拨:施行 “王道 ”,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3 、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点拨: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4、第一则采用了总起 分承 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即总分总。15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 列举战争中 “攻城 ”、 “守城 ”的事例作为例证。类比论证 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16 、 “人和 ”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 即 “多助 ”、 “天下顺之 ”。17、得

9、 “人和 ”的实质是 “多助 ”,得 “人和 ”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点拨: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 “生于忧患 ”的道理。 2 、 “是人 ”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 ”,这是什么顺序?点拨: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 ”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

10、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第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点拨: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5 、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点拨: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6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点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7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点拨: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8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9、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点拨:论述了 “死于安乐 ”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1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10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 ”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点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点拨: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 ”,第二段侧重论述 “死于安乐 ”。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13 、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 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类比论证 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 ”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14、在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15 、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七、中心思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13、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 ”的政治主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八、课外拓展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点拨: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点拨: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3、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点拨: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

14、打下坚实的基础。4、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点拨: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 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5 、关于孟子的名言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土地神谷神为次要,君主为轻)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5、仁者无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皆可以为尧舜。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6、请写出与 “人和 ”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语二人(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家和万事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 ”,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反例)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正例)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同心协力/ 孤掌难鸣7、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

16、识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8 、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九、习题训练鱼我所欲也一、基本知识掌握1 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论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 ”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 ”。 2 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仗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

17、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二、文言词语积累欲想要、需要。 舍放弃。 生生命。 义大义,正义。 甚超过、胜过。 于比。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苟,苟且。恶( wù)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通 “避 ”,躲避。如使假如,假使。由是 用这样(的手段) 。由,用。 是故因此。 独仅。心指思想认识。丧丧失,丢掉。 箪( d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呼尔轻蔑地、呵斥地,形容没有礼貌地吆喝。与给。蹴( cù)用脚践踏。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屑,认为值得。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 “辨 ”,辨别,礼义这里指道德规范。 加这里指

18、好处。 奉侍奉。穷乏 穷困。得通 “德 ”,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 通 “欤 ”,语气助词, 相当于 “呢 ”。乡 通 “向”,从前。已 停止, 放弃。本心 本性,天良。三、阅读理解与运用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 ”。 2“鱼 ”和 “熊掌 ”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 ”比喻 “生“,“熊掌 ”比喻 “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 “甚于生者 ”和 “甚于死者 ”各指什么而言?“

19、甚于生者 ”指 “义 ”; “甚于死者 ”指 “不义 ”。 5 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 ”并不去做 “不义 ”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 ”可以 “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 “不义 ”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 “所欲有甚于生 ”“所恶有甚于死 ”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 8为什么 “贤者能勿丧 ”?

20、“义 ”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 ”,而其他人做不到。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道理论证。10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 )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 ”的正面事例; (2 ) “不辩礼义 ”而受 “万钟 ”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 “义 ”的重要性, 从而论证了 “舍生取义 ”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 一豆羹 ”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 ”和 “乞人 ”为什么 “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 ”的原因是有 “羞恶之心 ”,认为 “义

21、”重于 “生 ”。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并衬托出 “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 “万钟 ”、 “一箪食、一豆羹 ”、 “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万钟 ”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 “万钟 ”更重要。但二者与“义 ”比起来, “义 ”最为重要。13 说明 “乡为 今为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

22、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 ”亦不应受之,应以 “义 ”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 ”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14 那些 “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 ”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2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15 “此之谓失其本心”的 “本心 ”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 ”是“我固有之 ”的 “羞恶廉耻 ”之心,即 “义 ”“善 ”的 本性。人失去“本心 ”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23、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 “熊掌 ”;“生 ”和 “义 ”;“重义轻生 ”的人和 “贪利忘义 ”的人;不食 “嗟来之食 ”的人和 “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 文中 “乡为 今为 ”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

24、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曹刿论战一、基础知识掌握1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2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

25、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3本文的特点是 “记言 ”,剪裁得当。以“远谋 ”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 ”,突出了曹刿的 “远谋 ”,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二、文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我】指鲁国。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 【间( ji 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 “养 ”的意思。【弗】不。 【专】个人专有。 【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帛( bó)】丝织品。 【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孚】为人

26、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 【衰】减弱。 【竭】尽,消失。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 m)】倒下。(二)通假字【徧( bi àn )】同 “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从】听从(民弗从也) ;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 的勇气。

27、 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辙乱旗靡】 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三、阅读理解运用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 公将战。 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3表明全文线索 (纲, 文眼)的词语是: 远谋。 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5 “取信于民 ”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分析鲁庄公 “鄙 ”的表现。战争前: “将战 ”轻率;前两次答语 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 ”“将驰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 ”胜不知因,平庸。7分析曹刿

28、“远谋 ”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9 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10 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 ”而后 “鼓 ”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11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2 评价鲁庄公其人。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 ”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 他急于迎战, 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

29、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4 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李世民说: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 ”。这些都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

30、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 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所证明。 16 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盘点1.公输选自墨子 ·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 ”,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

31、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 ”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 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 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A字音: 郢 ying 犀兕 xi si 鼋鼍 yuan tuo 鲋 fu 鱼文梓 zi 楩 pian 楠长

32、 zhang木B 词语: “说 ”通 “悦 ”: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圉 ”通 “御 ”: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距 ”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 ”通 “屈 ”:理屈。例句:公输盘诎“舍 ”通 “捨 ”:放弃。例句:舍其文轩“争 ”通 “挣 ” zheng:直言劝告古今异义: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一词多义: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与 “焉 ”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制造。例句:公输盘3为我为云梯当作。例句:以牒为械见: 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

33、输盘动词, 引见。例句: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 ”为结构助词,应为 “有何罪 ”译文:有什么罪呢?)翻译: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2.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

34、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 ”,就是下文说的 “多助 ”和 “天下顺之 ”,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 ”(即 “仁政 ”)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

35、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 国君就会胡作非为; 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

36、思想“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A 字音:畎 quan鬲 ge敖 ao傅说 yueB词语:畔 :通 ”叛 ”:背叛。例句:亲戚畔之“曾 ”通 “增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拂 ”通 “弼 ”,辅弼。例句:法家拂士“衡 ”通 “横 ”: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一词多义:之 : 的。例句:三里之成 ,七里之郭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而 :表承接。例句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接 .例句 ;环而攻之而不胜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通 “弼 ”,辅弼。例句:法家拂士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给。例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亲戚:古义: 内

37、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

38、: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3、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 ,孟子(详见上一课)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 “本心 ”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

39、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 ”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 “本心 ”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 ”,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A字音:蹴 cuB 词语: “得 ”,通 “德 ”,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乡”同 “向 ”,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

40、子的种类。一词多义:与:读 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 ”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也表示判断,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

41、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倒装句 : 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 “何 ”做动词 “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 ”。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翻译: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项梁 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

42、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 ,又称华南经 ;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 ”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 ”,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A词语:4止:

43、栖息。于是:在这时。全:完全,确实是。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44、。我知之濠上也。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 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 全称是 春秋左氏传 ,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并称 “春秋三传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A词语:小惠未徧:“徧”通 “遍 ”,遍及,普遍。古今异义: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

45、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鄙:鄙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忠:尽力做本职。 (忠之属也。 )今:忠诚,忠实。狱:案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指监狱。情:以实情判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虽:即使。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 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再: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一词多义: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

46、惧有伏焉。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词语活用:神弗福也:“福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必以情: “情 ”名词作动词。 (以)实情判断。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 ”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 “凭什么作战? ”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原文:忠之属也。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 (如果)

47、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原文:公将驰之。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倒装句:原文:何以战?(应为: “以何战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6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 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A 词语:一词多义: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美:以 为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