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 司马光教学设计【教材解读】一、 教材特点1. 从思想内容上看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1)全文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第二句介绍了众人的反应和司马光的做法,利用对比,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题目简洁深刻。以故事主人公司马光为题目,目的明确,直指故事人物,简洁明了。2.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课在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文是小学阶

2、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全文共两句话,共三十个字,内容非常简短,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2)内容简洁,多处运用贴切动词。如“戏 ”、 “登” 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 “跌”、 “ 没 ”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水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 “持”、 “ 击 ”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迸 ”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的状态。(3)借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的词语方便理解。如“ 戏”是“游 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 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 心理。二、教材位置1 .人文专题位置部编版三年

3、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为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司马光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 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 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2 .训练重点位置(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朗 读上存在难度,因此在课上需要老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停 顿。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领会课文大意。文言文中的难理解的生字, 可以借助注释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因此在授课时,可以结合 课文及注释,依

4、托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并结合课本插图,进行故事语言 的组织和叙述。(3)生字识字量较少,灵活识记。本课生字共五个,分别是“ 司、 跌、皆、弃、持”。在这五个字中,“司”是半包围结构,在本课中以复 姓“司马”的形式出现,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进行巩固。“跌、持 ”是左右结构,关注形旁,注意偏旁表义的特点。 “ 皆 、弃 ”为上下结构的字, 单独不好理解,可以借助词语进行理解。如 “皆大欢喜”、 “放弃” 。(4)熟字结构众多,书写重点突出。在本课需要会写的七个熟字中,既有半包围结构的“司、庭 ”,左右结构的“跌、持” ,上下结构的“登、弃” ,还有品字结构的“众”。在书写指导时,重点指导“庭

5、、登、持 ”三个字。 “ 庭 ”半包围结构, “广”要舒展,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 登 ”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要注意。 “ 持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的长短和多横等距。(5)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默读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也尽量不指读。同时带着“这个故事的时间是?发生在哪里?都有谁?”这三个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默读时将不懂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联系上下文思考或请教他人。3. 课后思考题(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这里向学生提出两项要求,一个是跟读课文,注意停顿,第二是在熟读的前提

6、下背诵课文。因此在课前,教师先进行朗读练习,在授课时先进行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完整的阅读成果后,再逐句带领学生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带来学生试着背诵课文,并强调在背诵时也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将以前读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比较。借助课内注释,对不理解的词语解释后再次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课中插图,对“庭、瓮 ”进行直观理解。结合课文的两句话,先讲解第一句,再讲解第二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讲述。(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

7、流。这一题是个开放性题目,只要找出不同点都值得肯定。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此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朗读、理解词语的体会,将课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在找出不同后,教师还可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记叙一件事情的顺序。【教学目标】1. 复习姓氏歌引出复姓“司马”,根据课题认识并正确识记“司 ” ,随文识记 “ 跌、持、皆、弃 ” 四个生字。借助小视频学习并正确书写“ 庭 ”字。2. 回顾学过的课文,探讨本课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3. 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及借助停顿符号的方法练习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采用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合作展示

8、等方法练习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4.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利用注释和观察课文插图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开展“讲故事我能行”活动,学生讲故事展示。5. 利用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 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重点难点】重点:1.随文正确识记并理解“跌 、皆 、弃 、持 ”四个生字。正确书写“庭”字。2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展示多种方式朗读课文。3 .学会查找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难点:1.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要有开头和结尾。4 .发现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教学设计】一、

9、导入:走进题目,了解人物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姓氏歌,一起读。后面的这些姓氏都有两个字组成,叫做复姓,课文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复姓“司马”的人。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他为人温和谦虚,做事用功刻苦,历来受人景仰。他就是司马光。看老师板书课题:24司马光师:齐读课题。生:24司马光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2 页,观察课本的题目和老师板书的有什么不同?生 1:司有读音师:这是我们新学习的生字,帮它加上拼音板书加。生2:光后面有个师:这可是个大发现,以前的课题可没有这个标号,它代表什么?生3: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师:题目中的标号和注释中

10、的序号对应,就知道了课文的出处。这种方法就叫做:借助注释(板书)一起读。生:借助注释。(指板书)它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二、展示全文,学习朗读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请翻翻课本想一想,它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4:很短,只有两句。生5:字的意思不太好理解。生6:有注释师: (指着图片说)从语言上看,这篇课文很短只有两句话三十个字;有的地方不好理解,课文下面还带有注释。这些都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因为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它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贴文言文】)师:文言文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听老师来读。(师范读)师:同学们,读文言文要注

11、意什么?生:畅谈师:是啊,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师:下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听清要求的同学请挺直腰杆。师一句,同学们一句(根据情况,再读或男女生带读练习)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让老师听一听集体的声音,全班一起读。生齐读。师:团结就是力量,读得声音洪亮。女同学,可以一起读吗?女生读。师:女同学读得很认真,男同学听得也很专注。俗话说“来而不往非 礼也” ,男同学,一起读。男生读。师:男女同学在朗读上不分伯仲。请同学们轻轻平放课本,看,停顿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下面请借助停顿符号自己练习。(生自读)师:谁想展示一下?一生读。师:这位同学读得

12、字正腔圆,文言文朗读大赛开始了,请同桌两人为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朗读形式,先练习,再展示。生练读。师:哪组同桌来展示?一组展示后。师:这组同学采用齐读的方式,还有不同展示方法吗?随机两组展示,从中选择表现最好的一组。师:有采用背诵方式的吗?可以借助老师给出的提示。生展示。还有哪些同学背过了?请起立。去掉提示,老师起头:24司马光全班背诵展示。些 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师: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这就叫“熟读成诵”。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都有谁?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生默读。 (出示全文)师:谁来回答?生:时间是宋朝的某一天。生:故

13、事发生在一个宋朝的一个庭院里。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庭院?生:我借助注释二知道“庭”指庭院。师:同学们看,古代的私家庭院面积很大,里面有花草树木、曲桥假 山、亭台楼阁等十分美丽。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 “庭”的意思,该怎样写 好这个字呢?师: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庭”,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生:半包围结构,右边一横略短,二横略长。师: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总结为三条书写提示,一起来读。生读。师: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根据视频进行书空。生跟随视频书空。师: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认真写一个“庭”字。(提醒写字姿势)师依据书写提示点评,生自评后再练习一个。写好的同学请将学习单 放到右上角,钢笔放入桌洞。师:故事的时

14、间、地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呢?生:一群小孩儿。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就是?生:群儿师:他们在做什么?生:玩耍。师:所以“群儿戏于庭”仅仅五个字,就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 和人物,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生说。师: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是?生:司马光和一个小男孩。师:这个小男孩做了什么?生:他爬到瓮上脚没踩好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了师:文中是怎么说的?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瓮,它有怎样的特点?生:借助注释,我知道了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它是用来?生:用来盛水的。师出示:足跌没水中。请你读,你知道了什么?生:不仅掉进瓮里了,还被水淹没了。师:请你读。生读:一儿登

15、瓮,足跌没水中。师:就在这个紧急时刻,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子们是怎么做的?生:众皆弃去。师:他们为什么离开呢?他们会做什么?生:叫大人,害怕躲起来。师出示他们乱作一团,有的(一生)有的(一生) 还有的(一生)师:当时庭院里玩耍的孩子最大也不过七八岁,看到有人掉进瓮里,他们因为害怕而慌乱地离开,并不是不去救这个小男孩。但有一个孩子没有慌乱,没有害怕,他就是?生:司马光。师:他是怎么做的?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谁再来读?生读师:谁当我们班的司马光,做一下“持石击瓮”。一生做。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文上的插图,文中哪个是司马光?对于一个小孩子,这个瓮实在太大,因此司马光“持石击瓮”时需要很大的力气。我们一起来读。师:胱当一声,瓮破了,里面的水生:流出来了师:谁有不同意见?(借助图片和注释)生:水迸。水一下子喷涌而出。一个“迸”字就体现了当时水一下子涌出的画面,文言文用词真是准确啊。瓮里的水涌出来了,最终这个小男孩?生:得救了。生:儿得活。出示课文。师:同学们,课文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聪明、机智等。(板书:机智沉着)。师:课文学完了,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篇文言文小故事吗?该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生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