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 用 )厦 门 市 规 划 局二四年五月目 录第 一 章 总 则 1第 二 章 城市规划编制 1第 三 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3第 四 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2第 五 章 建筑间距控制 15第 六 章 建筑退让 17第 七 章 建筑高度控制 21第 八 章 旧区改建 21第 九 章 城市绿地 22第 十 章 城市与建筑环境控制及环境保护 24第十一章 城市道路 25第十二章 城市用地竖向 30第十三章 城市防灾 31第十四章 城市水源保护与给水工程 34第十五章 城市排水工程 35第十六章 城市供电工程 35第十七章 电信工程 38第十八章 燃气工程 3
2、9第十九章 建筑工程市政配套设施 43第二十章 城市管线综合 47第二十一章 附 则 51附录一:名词解释 51附录二:计算规则 55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厦门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地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定要求,遵循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结合厦门市规划管理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厦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一切与城市规划、设
3、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第四条 各项工程建设应按已批准的城市规划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上述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建设工程设计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或城市主要控制地带及规划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其它区域,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第五条 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已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第二章 城市规划编制第六条 厦门市城市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应制定法定图则。第七条
4、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按照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第八条 厦门市各分区规划的范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组团和布局结构确定,其边界线应参照河流、海域、山脉、道路等地形地貌的分界并结合行政区划确定。第九条 分区规划的内容应包括:1对分区远景土地利用作出框架性描述;2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厦门市城市用地分类表内以中类用地为主)、居住人口分布及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3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4确定城市主、次干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形式和控制范围;
5、5确定绿化系统、水体、电力廊道、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区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历史风貌建筑及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6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7规划成果为规划文本及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纸及相应的电子数据;8规划图纸比例为1:5000。第十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不同适用性质用地的界线和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明确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规划要求
6、;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规划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7规划成果为规划文本及附件、规划图纸及管理图则。8规划图纸比例:新区1:10001:2000;建成区1:5001:1000。第十一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工程项目位于城市中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2规划地段现状图标明建设用地现状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内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并标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河道蓝线、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紫线及其他
7、市政设施控制线。3规划总平面图应标明用地边界线角点坐标、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位置,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规划绿线、水面的位置和范围,确定主要入口方向,区内道路宽度,地下室范围、地下室坡道出入口,以及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和消防设施等。4重要地段空间分析及城市设计分析图需表达设计意图,反映空间环境,视线分析,景观效果等。5道路交通规划图应标明道路红线位置、横断面、交叉点坐标及标高、转弯半径、公交站场及停车场用地界线等。6竖向规划图应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面规划标高、雨水排向及坡度等。7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应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
8、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的位置。8规划说明书应说明规划设计依据、用地周边相关的条件分析、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用地布局、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道路和绿地、消防、环保规划,人口和用地平衡表;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模型或鸟瞰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包括:总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分项建筑面积、各幢建筑的高度和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等。9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造价,分析投资效益。10规划图纸比例为1:5001:1000。第十二条 法定图则应对法定分区内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的布置等进行规定。其成果包括图表及文本两部分。法定图则的编制按有关规定执
9、行。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第十三条 城市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其中大类10类,中类46类,小类73类。第十四条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一的规定。第四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地区,其建筑容量指标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在法定图则控制的城市重点地区,其建筑容量指标应按法定图则确定。第二十条 建设用地面积小于50000平方米,且尚无经批准规划的一般地区的建设项目,其控制指标应按表三的规定执行。表三中建筑密度、容积率为
10、上限,绿地率为下限。第二十一条 对未列入表三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范执行。第十五条本用地分类表适用于厦门市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其他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可参照本表,对于城市专项规划,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在规划编制中可采用专门标准,不受此类标准限制。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法定图则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法定图则的,按本规定表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凡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凡
11、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二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执行。第十六条 土地的兼容性应符合表二的要求。第十七条凡用地单位征用未开拓的或未拓宽的规划道路旁土地,需同时代征规划道路宽度一半范围或未拓宽部分的土地,作为开拓道路及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道路另一侧是广场、河道或绿化带且未被征用,用地单位应将道路全部代为征用并负责拆迁,不得它用。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按实际建设用地面积计算。第十八条根据厦门市建设实际和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特别控制区和一般建设区。特别控制区是指规划管理中或土地利用上需特别控制的地区,包括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
12、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区内的沿海道路临海一侧及内侧一个街区、由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白鹭洲及筼筜湖沿岸一个街区范围内的地带,以及城市规划编制所确定的其它需要特别控制的区域。特别控制区的具体范围在编制各项规划时确定。特别控制区必须先规划后建设,尚无经批准规划的,不得进行建设。一般建设区是指特别控制区之外的城市规划区。第二十二条 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值的建筑物,不得进行扩建、加层;用地内原有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其扩建、加层对原有空间布局有不良影响的亦不得建设。建筑物的修缮改造,不得超出原有建筑平面轮廓线和高度线。建筑扩建、加层,其建筑间
13、距和退让应符合第五、六章的规定。第二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需翻建的危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属文物古迹,历史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的应符合有关保护规定。2不得超过原产权建筑面积、原基底面积、原高度、原层数,尽量按照原式样、原材料、原色彩翻建。3翻建后建筑物的任何部分不得突出和悬挑出原用地范围。4不得影响四邻建筑的采光、通风和建、构筑物的安全及正常使用。5不得破坏绿化和妨碍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第二十四条 开发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16层及6层以下住宅为6000平方米;2718层住宅建筑为3000平方米;319层以上住宅建筑为4000平方米;4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不含市政配套公
14、建)的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5建筑高度为24米至50米的公共建筑为4000平方米;6建筑高度大于50米的公共建筑为5000平方米。第二十五条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是指在建设用地内按规划审定的方案建设,由建设单位永久性全天候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建筑底层开放空间。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在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中已初步确定位置和性质,或由市规划部门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时已确定位置、面积和使用性质。 2沿城市道路、广场、小区道路留设,且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5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3开放空间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且层高不小于4.5米。4建筑物的开放空间面积应为该层建筑面积扣除结构和
15、垂直交通面积。5开放空间不得封闭,不得改变使用性质。第二十六条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应单独标注,不计入建筑容积率,但应计入总建筑面积,其高度也应计入总建筑高度。第二十七条 经市规划部门核定在居住建筑底层设架空层用作通道、停车、布置居住配套设施等用途的,架空层的层高不得低于2.8米,应计算建筑面积,并应计入建筑高度。 第五章 建筑间距控制第二十八条 四至六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行布置(两建筑夹角小于30度)时的间距: 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小于30度,下同),两建筑物外墙面之间最窄处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
16、小于或等于30度,下同)两建筑物外墙面之间最窄处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的建筑高度0.8倍。朝向既非南北也非东西(指南偏东、西在30度至60度之间)的,两建筑物外墙面之间最窄处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2垂直布置时(两建筑夹角为60度至90度)两建筑物相对两侧外墙面最窄处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并应同时满足下列各项要求: 山墙的连续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16米,若大于16米,其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间距内山墙不得开设除楼梯间窗洞之外的窗洞或设置室外楼梯; 建筑物相对两侧外墙的阳台出挑宽度不超过1.5米。3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两建筑夹角为30度至60度),两建筑物相对两
17、侧外墙面间最窄处的间距不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0.8倍。第二十九条 居住建筑底部设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与其建筑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部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高度。第三十条 6层及6层以下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不小于8米。山墙上开启楼梯间窗洞时应避免窗洞相对,否则山墙间距应不小于10米。山墙上开启除楼梯间窗洞之外的居室、起居室、餐厅、卫生间等窗洞时,若窗洞相对,则山墙间距应不少于13米;若窗洞不相对,则山墙间距应不少于10米。第三十一条 不规则平面的住宅建筑,按建筑外墙面的最凸出外围线和周围建筑的最近距离计算建筑间距。第三十二条 住宅建筑南北向布置,相邻两住宅建筑之间地面有高差时,其建筑间距按
18、下列原则计算:当南侧住宅地面低于北侧住宅地面高度时,以两建筑高度完全重叠的部分计算建筑间距,并应同时符合其他规范的要求;当南侧住宅建筑地面高于北侧住宅建筑地面时,应以南侧建筑高度加上南北地面高差计算建筑间距。第三十三条 别墅、3层及3层以下独立式住宅建筑之间或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需在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基础上提高20%。第三十四条 7层以上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布置南侧为点式中高层L/D2,且H/D4时,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为24米;南侧建筑的高度超过60米时,则高度每增加5米,间距增加1米。南侧为板式中高层(L/D2)建筑时,其间距按1.2倍点式中
19、高层在南侧时的控制间距。 1.(平面) 2.(侧立面)东西向布置时,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5倍,且最小间距为18米。较高建筑的高度超过60米时,则高度每增加5米,间距增加0.7米。2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七至十八层不小于15米,十九层以上不小于18米。3山墙间距:七至十八层建筑不小于13米,十九层以上建筑不小于16米。4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按100米高度控制。第三十五条 北侧高层居住建筑与南侧多低层建筑的间距,按南侧建筑高度控制,且最小值为13米。第三十六条 文、教、卫及老年人建筑的间距,及其与其它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需在同型布置方式时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上提高20%,同时需满足各专
20、业规范的要求。第三十七条 非居住建筑(文、教、卫及老人建筑除外)之间的间距,可在同型布置方式时的居住建筑间距的要求上减少10%,但同时需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第三十八条 非住宅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住宅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时,其间距按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控制。2文、教、卫及老年人建筑位于居住建筑的北侧或东西侧时,其间距按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控制。3非住宅建筑(文、教、卫及老人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的北侧时,按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控制;位于居住建筑东西侧时(包含山墙),其间距按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控制。第三十九条 坡度大于45度的多、低层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
21、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当建筑物突出部分的累计长度不超过建筑同一面外墙总长度的1/3,且突出距离不超过1.5米,则其最小间距可忽略突出部分不计。阳台出挑距离总长度超出上述规定值的,应从阳台外边缘计算建筑间距。第六章 建筑退让第四十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线(或称用地红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山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周边的建筑物,其建筑控制线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防灾、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第四十一条 凡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和法定图则的,建筑退让按已批规划确定;历史风貌地区对保持原有街道
22、空间延续性有要求的,建筑退让按风貌保护要求确定。第四十二条 建筑控制线按表四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且不得小于最小距离。1建筑控制线小于建筑间距的要求,应按建筑间距的要求控制建筑退距。2建筑控制线及其他规划控制线,均以最近距离计算建筑退距。3各控制线同时控制时,应满足最大退距要求。4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为文、教、卫建筑或其他非居住建筑,各类建筑控制线除应满足表四的规定外还应同时满足相应的建筑间距要求。5相邻地界为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退距按表四中其他非住宅建筑的退距控制。第四十三条 建筑物的地下部分退让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距离不小于其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高度)的0.
23、7倍,且最小退距不得小于5米。 其它地下构筑物、管井、管沟等退让城市主、次干路道路红线的净距不得小于3米;退让城市支路以下道路红线不得小于2米。建筑后退建设用地红线距离控制指标 表四建筑类别退线距离建筑朝向居住建筑文、教、卫建筑其他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倍数最小距离(m)建筑高度倍数最小距离(m)建筑高度倍数最小距离(m)主要朝向3层以下0.540.660.5449层0.570.680.561018层0.25120.3150.251119层以上0.2150.25160.212次要朝向3层以下0.2540.340.25449层0.2540.350.2541018层0.12590.125100.161
24、9层以上0.1120.1120.19第四十四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大型商场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含高层建筑中作为大型商场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次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和回车场地。第四十五条 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交叉口周边应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合理组织和渠化交通,并形成一定面积的街头绿地,主要交叉口应预留立交建设用地。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应按转角处道路规划红线切点连线的垂直距离进行退让计算。主要道路交叉口四周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切点连线的垂直距离
25、,九层以下不小于20米,十至十八层不小于50米,十九层以上不小于80米。一般道路叉口四周建筑退让道路规划红线切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低层不小于5米,多层不小于10米,高层不小于15米。(见下图)图一:道路交叉口建筑退线距离L第四十六条 建筑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控制指标,有批准规划的,按批准规划执行,无批准规划的按表五执行。第四十七条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两侧不宜沿街设置店面。第四十八条 沿街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和除用地范围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包括管沟、管井等构筑物),均应在划定的用地红线范围内建设。沿街建筑物的阳台、雨篷、挑檐、凸型封窗等突出建筑外墙面的建筑连接部分均不得突出用地红线
26、。建筑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控制指标 表五 道路宽度 退线距离建筑层数城市次干路40W24城区支路W24小区道路居住建筑3层以下65449层8761018层8+0.5(n-9)7+0.25(n-9)6+0.15(n-9)19层以上12+0.5(n-18)9+0.25(n-18)7+0.15(n-18)非居住建筑H10米76510米H24米98724米H50米1210850米H100米151210备注1 n为建筑层数;H为建筑高度;W为道路红线宽度。2 居住建筑后退东西向各级道路距离,除应满足上述控制指标外,还应满足道路两侧建筑间距的要求。3 高层居住建筑H100米时,按H=100米时的建筑层数控
27、制。第四十九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临街面一般不得修建围墙,应以花台、绿化带等建筑小品作为用地边界的隔离带或隔离墙。因特殊要求需修建围墙或临时围墙的,需向市规划部门报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围墙退用地红线1米以上;2围墙形式为透空式;3围墙高度不超过1.6米;4监狱、看守所、油库、煤气罐站、各种物质储备专用仓库区、发电厂、水源厂、煤厂、电台、部队营房、宗教场所、有防疫要求的畜、禽饲养场等,可建封闭式的围墙。围墙饰面及外观应进行美化处理,有利于城市观瞻,墙高一般不得超过2.2米。第五十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平台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5米。第五十一条 一般建设区经规划确定在道路两侧设置骑楼的应符
28、合以下规定:1骑楼净宽不得小于3.6米,净高不得小于4米。2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者应高出道路边界处1020厘米,且表面铺装平整,不得设置任何台阶或障碍物。3骑楼同时作为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的,应充分预留市政管道的敷设空间。第七章 建筑高度控制第五十二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第五十三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新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第五十四条 4层及4层以上住宅层高宜为2.80米,不得高于3.30米。开间小于9米的底层独立店面层高
29、不得高于4.50米。第五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建筑周围的建筑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和风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必须按保护规划执行。第五十六条 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建筑物临两条以上道路的,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第八章 旧区改建第五十七条 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旧区范围内进行的建设,应严格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法定图则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法定图则的,不得进行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建设。第五十八条 旧城风貌保护区内翻建
30、、改建和新建项目应满足以下规定:1建筑外观应保持传统风貌样式,骑楼翻修、改建应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2新建低层商业建筑的山墙无窗且完全按原有传统风貌复原时可连接建造,但应符合消防要求。3建筑高度控制,必须满足旧城空间建筑高度的总体控制要求,除沿街立面按原有建筑高度控制外,其周边新、扩建建筑的高度必须按旧城风貌保护规划要求执行。4本地区内的底层商业建筑经规划论证许可后可沿规划道路红线建设,但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及道路上空净高5米的空间内的一切挑出物不得超越规划道路红线。第五十九条 旧区改建应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为主要目的。在降低建设强度、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的同时,应着重增加配套的公共
31、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并完善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第六十条 旧城风貌区宜保持原有路网格局和街道空间尺度。第九章 城市绿地第六十一条 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类。第六十二条 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五类。生产绿地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用地。防护绿地是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护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
32、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第六十三条 产生有害性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应建卫生防护林带,且宽度不小于50米。水库四周的绿地宽度应不小于30米,海岸防风林带宽度不得小于80米。城市垃圾处理场周边的卫生防护林带宽度不宜小于300米。古树名木周边宜留出不少于半径20米的保护绿地。第六十四条 计算建设用地内
33、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设用地内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和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绿地应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只能计算一次。建设用地内位于整块绿地中用于美化环境的水面、无建筑面积的建筑小品的占地面积可计入绿地面积。第六十五条 道路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分车绿带起防护隔离和美化街景的作用,宽度应不小于2米,以灌木和地被植物种植为主。道路绿地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相邻建筑物性质进行设计并应保持路段内的连续和完整。当宽度大于8米时,可设计成开放性绿地,但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路侧绿带总面积的70%。当路侧绿带与毗
34、邻的其他绿地一起辟为街旁游园时,其设计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交通岛绿地应突出城市景观特色,保证行车视线通透。互通式立体交叉绿岛宜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形成开敞的绿化空间,草坪可孤植树、点缀花灌丛,墙面应进行垂直绿化。第六十六条 严禁在风景林地和面向城市周边的山坡地开采土石资源,以保护自然地貌景观的完整。第六十七条 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并应注意保留和利用用地内已有的树木和绿地。第六十八条 居住区绿地按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应统一规划、综合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小区集中
35、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设用地内平均分布。居住区公共绿化应适当外部化,通过小区集中绿地朝外、敞开小区出入口、底层架空等手法,达到露绿,增加城市街道空间的绿量。第六十九条 滨临水体的绿带应结合地形与岸线设计,形成有景观特色的滨水绿带,并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使水体、绿带有机地组织在街景中。第十章 城市与建筑环境控制及环境保护第七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工程,应符合城市空间环境规划的要求。第七十一条 各类建设工程在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时,应标明用地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地物地貌,建筑立面及色彩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注意相邻空间环境的协调。第七十二条 城
36、市主、次干路两侧、建筑风貌保护区及规划确定的有景观要求地区的建筑,其冷却塔、屋顶水箱和外立面上的空调器等,应结合建筑造型统一设计。第七十三条 城市主干路两旁建筑物的锅炉房、烟囱、泵房、冷却塔、配电房(包括发电机房)、垃圾转运站等附属设施不得临街暴露布置。对于产生烟尘、噪声及有害气体的,其环境卫生防护距离应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第七十四条 居住区规划的餐馆应集中设置,住宅楼内不得开设餐馆。第七十五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应按有关专业规范的规定在下列范围设置公共厕所:1车站、码头、大型停车场库及各类市场内;2风景名胜区、公园、广场;3各类公共建筑内部及附近。第七十六条 一般街道应每隔5008
37、00米设一处公共厕所;主要繁华街道、市中心区公共厕所间距不应大于500米;建成区道路如设置独立式公共厕所有困难时,可设置附建式公共厕所,附建式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旧城区成片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公共厕所,或按常住人口每3000人左右设一座。建成区内总建筑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新建建筑和营业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应在临街处设一座附建式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第七十七条 独立式公共厕所的建筑面积不应少于100平方米,其中1015平方米应作为环卫工具房。独立式公共厕所应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设计和建造,并与周边建
38、筑相协调。独立式公共厕所的绿地率不应小于30%。第七十八条 居住区垃圾转运站应设置在隐蔽且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筑外立面装修应与周围建筑物相协调,并应与居住建筑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单独设置的大、中型垃圾转运站的绿地率不低于用地面积的30%,并与周围建筑物形成绿化隔离带,建筑退让用地红线应不小于10米。转运站应采用封闭的建筑形式,并符合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第七十九条 每0.51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设置一座垃圾分类收集站(清洁楼),用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距不小于15米,绿地率不小于30%。条件受限时可附设于其他建筑物内。第八十条 设置户外广告、标语牌、画廊、橱窗、牌
39、匾等应与周围景观协调,做到整洁美观、确保安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建筑物上设置广告,不得破坏原有的建筑造型;在有建筑高度控制的建筑物上设置广告的,不得超出建筑屋顶轮廓线。2户外广告照明装置不得对周边环境产生光污染。3不得妨碍城市交通。 第十一章 城市道路第八十一条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各级公路进入城市规划建成区即成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其布局和设计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第八十二条 各级城市道路的设计行车速度应符合表六的要求。城市道路设计行车速度表 表六道路级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行车速度(km/h)8060604040303020第八十三条 在城市道路上空建设建
40、(构)筑物时,主干路以上(含主干路)通车净高不得小于5.0米,其它机动车道净高不得小于4.5米。第八十四条 城市道路的最小纵坡应大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设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主干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5%,快速路不宜大于4%。第八十五条 城市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其交叉角不得小于45°,且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第八十六条 在立交道路口、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口50米范围内不应设置平面交叉口。第八十七条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中,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合理布设各种车道、交通岛、交通标志与标线。路口渠化进口车
41、道宽度一般为2.83.25米。第八十八条 未进行渠化的平面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一般按以下要求控制:主干路20-30米,次干路10-20米,支路5-10米。第八十九条 城市主、次干路平面交叉口应根据车辆流量、流向设展宽段并增加车道数;进口展宽段长度应根据灯控时间内停候的车辆数决定,一般不小于自外侧缘石曲线末端向后50-80米。出口展宽段长度一般为自外侧缘石曲线末端向前30-60米。展宽段的宽度不应小于一条车道的宽度。第九十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两条道路相交,次要道路服从主要道路;2主、次干路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宜小于或等于2%;3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周边场地标高协调;4合理
42、安排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第九十一条 市内公共交通应处理好与对外客运交通之间和不同性质的公共交通之间的接驳关系,以方便旅客换乘。第九十二条 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市区公交停靠站间距一般按400600米控制;2长途客运站、火车站、机场、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米范围内应设公交停靠站,有条件时应尽量与对外客运站(场)相结合;3立交道口、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口外50米范围内,严禁设置非港湾式公交停靠站;4主干路上的公交停靠站宜采用港湾式,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能满足公交车辆同时停靠的需求,并不应少于两个公交车停车位。第九十三条 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应符合下列要求:1城市道路与铁路交叉宜采用
43、正交,斜交时交角应大于45°;2干路与铁路相交时应采用立交;3城市道路与铁路平交时,道路线形应为直线,且直线段长度从最外侧钢轨外缘起不应小于30米;4道路平面交叉口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不应小于30米。第九十四条 建设项目在城市道路上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设项目只宜开设一个机动车道出入口(消防专用道除外,但消防专用道不得破人行道路缘石);当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则应向较低一级城市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相邻建筑应尽可能共建机动车出入口通道。 2.城市主干路上机动车出入口间距不宜小于300米,次干路上不应小于100米。3.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设
44、机动车道口时,不应设置在交叉口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范围内,受地形限制或交叉口无展宽段时,主干路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80米、次干路上不应小于50米、支路上不应小于30米(自外侧缘石曲线末端起)。第九十五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应符合下列规定:1公共停车场(库)的选址应符合厦门市停车场规划要求。2停车场(库)出入口宜设置在次干路和支路上,如需设在主干道上,则应设专用通道与主干路相连。3室外公共停车场绿地率不应小于20%,其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15米的绿化隔离带,与其它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5米的绿化隔离带,停车场内应按停车方式和间距种植高大乔木,停车场地面宜选择网格
45、式绿化铺地。4独立建设室内公共停车库时,绿地率不得小于25% ,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5当室内公共停车库与其他性质的建筑合建时,停车库面积不得小于总建筑面积的50%,绿地率不得低于30% ,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之间应有不小于10米的绿化隔离带。第九十六条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2出入口至桥隧坡道起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米,出入口至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符合本规定第九十四条的要求。3501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必须采用双车道;10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
46、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米。第九十七条 城市道路绿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旧城保护区的传统街道外,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为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2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2米,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3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4道路绿化与市政公用设施及地下管线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既要保证树木有必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又要保证市政公用设施与地下管线有合理的位置
47、。第九十八条 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外侧应设置绿化景观控制带(简称道路绿化景观带)。道路绿化景观带按以下规定控制:1快速路绿化景观带宽度为规划红线外侧各20-50米;2城市主干路绿化景观带宽度为道路规划红线两侧各10-30米;3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带内可以架设杆线,埋设地下管线,修建排水沟渠、服务性车道等市政公用设施;第九十九条 在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设置绿化景观控制区(简称交叉口绿化景观控制区)。交叉口绿化景观控制区按下列规定控制:1交叉口绿化景观控制区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立交路口匝道红线外侧不宜小于80米;主干路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外侧不低于第九十八条规定的较宽道路绿化景观带的
48、宽度;主干路与次干路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外侧不低于第九十八条规定的主干路绿化景观带的宽度。2在规划交叉口绿化景观控制区内,不得新建任何建筑物,现有建筑物不得改建和扩建。第一百条 道路绿化景观带和交叉口绿化景观控制区的绿化计入城市公共绿地,但不计入小区绿地和建设项目附属绿地。第一百零一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铁路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其外边线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专用线两侧不得小于15米;2在铁路两侧修建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等)、可能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的距离须经论证并经铁路主管部门核准后确定;3涉及铁路道口、桥
49、梁、隧道、高切坡路段的工程建设,应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一百零二条 城市公共步行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满足行人活动要求,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和交通连续性,避免无故中断和任意缩减人行道。2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要求。3人行天桥净宽不宜小于3.5米,人行地道净宽不宜小于5米;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集散区,面积不宜小于50平方米。4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不得大于160米;商业步行区和大型超市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商业步行区和大型超市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停车库,其至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第一百零三条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
50、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在交叉路口、单位出入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和隧道等路口应设缘石坡道。2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用地条件特别困难时,可设垂直升降机取代轮椅坡道。3城市道路、广场、步行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4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公交停靠车站及须改变行进方向的位置均应设提示盲道。第一百零四条 在商业繁华地区,大型超市、会展中心、机场、火车站、长途车站、客运码头等公共建筑附近,应设置出租汽车候车专用场(道)和社会车辆停车场。第一百零五条 城市人
51、行道上的各种地面设施(如:消火栓、电话亭、广告灯箱等)必须统筹安排,不得影响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第十二章 城市用地竖向第一百零六条 城市用地竖向标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各项工程建设场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2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和广场的技术要求;3满足城市地面排水及防洪、防潮与排涝的要求。第一百零七条 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宜规划为平坡式;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台地的高度宜为1.53.0米。第一百零八条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米时,应在挡土墙顶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坡顶加设防护设施。第一百零九条 在建(构)筑物密集,用地紧张或有
52、装卸作业要求的台地应采用挡土墙防护;在人流密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带不宜采用土质护坡。第一百一十条 挡土墙高度宜为1.53.0米,超过6.0米时宜采用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0米,退台高度以1.5米左右为宜。第一百一十一条 城市用地竖向设计应有明确的景观设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保留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保持和维护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区段和设施;保护和强化有特色的、自然的和规划的边界线。2城市用地作分台处理时,挡土墙、护坡的尺度和线形应与环境协调,尽量少采用挡土墙;城市公共活动区宜将挡土墙、护坡、踏步和梯道等室外设施与建筑作为一个有
53、机整体进行规划;地形复杂地带的挡土墙、护坡、梯道等室外设施较多时,其形式和尺度应有韵律感;公共活动区内挡土墙高于1.5米、生活生产区内挡土墙高于2.0米时,宜进行绿化遮蔽或艺术化处理。3城市滨水地区的竖向设计应规划和利用好近水空间。第一百一十二条 地块竖向设计不得造成邻近山体的破坏,也不得引起邻近地块和建(构)筑物的安全事故。第一百一十三条 地块的设计高程应比周边道路最低路段的高程高0.2米以上;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有内涝威胁的地块应配套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第一百一十四条 设防洪(潮)堤时的堤顶高程和不设防洪(潮)堤时的用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防洪(潮)标准和国家现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确定。第一百一十五条 广场的最小坡度不应小于0.3%,最大坡度不得超过3%。第一百一十六条 挡土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居住区内的挡土墙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住宅日照、通风及消防要求;2位于建筑北侧的高度大于2.0米的挡土墙和护坡的底部与建筑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建筑控制间距的一半。第十三章 城市防灾第一百一十七条 室外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消防通道的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得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小于12米;2尽端式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地。多层住宅回车场地不宜小于12×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集团公司中秋节的慰问信范文(10篇)
- 思想品德教学总结
- 污染控制承诺书6篇
- 高中生励志演讲稿范文(32篇)
- DB12-T 1093-2021 无障碍设施数据规范
- 2024年压电陶瓷元件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飞机用石英玻璃管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光刻胶专用化学品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郴州爱国古吟作者:湖南省郴州市五岭大道陈友训
- 医院患儿发生跌倒坠床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的特征》说课稿(共4页)
- 《我运动、我参与、我快乐、我健康》主题班会课件.ppt
- 医疗学术会议工作人员分工明细表
- 事业单位出纳工作常见问题及对策
- 阴道镜培训(课堂PPT)
- 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自查表
-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
- 钱塘江河口概况
- (完整word版)手卡模板(总2页)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集锦(电磁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