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试题一含解析_第1页
精品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试题一含解析_第2页
精品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试题一含解析_第3页
精品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试题一含解析_第4页
精品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试题一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11月)生物试题、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顼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血浆一组织液/外界环境一-细胞内液淋巴内环境A,若图中虚线用箭头表示,则可逆箭头一般应有3处B.血浆蛋白、抗体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C,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系统只有循环、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统D,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换,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基本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化学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分析体液之间的关系与对内环境成分的准确判断是解题关键

2、。A,细胞与外界环境可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这三者间都是双向箭头,而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箭头,故A正确B.血浆蛋白分布在红细胞中,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这两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神经-体?-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参与的系统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等。故 C错误D,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换,但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如血浆中有血浆蛋白而组织液中没有,故D错误。答案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要点:1.识记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

3、交换的过程,如图所示用胤外液2.内环境成分的分析判断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解旋酶等;二看是否是细胞膜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三看是否是外界环境中的成分,如消化液、泪液、尿液、汗 液等。2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表是 某人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化验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项目测定值单位经失氾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IU/L0? 45肌酎CRE1.5mg/dL0.5? 1.5尿素观BUN14.6mg/dL6.0? 23.0葡萄糖GLUT223mg/dL60? 110甘油三酯TGT217mg/dL50? 200

4、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 220A.表中所测的各种化学物质,都只能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B.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表中这些化学物质在内环境中的含量处于参考范围内C.表中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维持的D.该人甘油三酯的含量略有偏高,且表现为高血糖症状,故平时要控制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答案】D【解析】A.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会含葡萄糖,故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的相对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体现,故B错误C.神经-体?-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

5、节机制,稳态的调节不是只有神经调节 ,故C错误D.饮食不当是甘油三酯升高的主要原因。当进食大量脂肪类,尤其是动物脂肪食物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 高;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加工精细的粮食进入体内后,会引起血糖升高,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 正确.答案选D3 .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B.只要反射弧完整,反射活动必然出现C.反射弧中,反射只通过电信号一种形式即可完成D.兴奋在生物体内的传导方向不一定是单向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理清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进行需要完整的

6、反射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A正确B.反射弧完整还需要适宜的刺激,才可以产生反射,B错误C.反射弧中,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兴奋在突触间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彳t号-电信号,C错误D.在体内,多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接受刺激的一定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由感受器开始到效应器结束,也就是说反射弧内的兴奋传导一定是单向的.D错误.答案选A点睛:关于反射和反射弧易错点有: 1.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 (对感受器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 引起反射);2.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反射的完成必需反射弧完整 );3.误认为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效应器包括传

7、出神经末梢和它们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 .下图是人体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这是由于的不同B.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全被细胞吸收C.刺激a处,b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刺激 b处,a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D.兴奋在a、b处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的,而在c处只能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反射的概念、兴奋的传导、传递,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反射弧的模式图,综合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及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形式和特点。A.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所以不同的刺激下,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A错误,有些递质被酶降

8、解而失活,B错误B.有些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被神经元再摄取而失活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a-b),因此刺激b点,兴奋不能传递到 a点,C错误D.a、b处都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要识记: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不同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可以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变化形式为: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 ;2.易混淆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并且反

9、射弧中存在突触,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5 .已知某次实验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如图1所示。现把两灵敏电流计 A、A2的两极a、c、d、e分别接于神经纤维膜外,在a、c的中点b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灵敏电流计A、色指针的偏转情况应是A. A i不偏转;Aa先右偏,后左偏停在 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0刻度C.A1不偏转;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 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C.A1先右偏,后左偏停在 0刻度;A2先右偏,后左偏停在 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0刻度D.A1先左偏,后右偏停在 0刻度;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 0刻度,再

10、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若在 b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流形式双向传导,由于距离ab=bc,所以兴奋同时到达 a点和c点,故指针 A不偏转;d和e之间兴奋的传递要经过突触,由于A2的两极接于神经纤维膜外,兴奋先到达d点时,d点产生动作电位,即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而此时 e点仍为静息电位,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指针 A向左偏,当兴奋由d点向下一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小体时,d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 A2从左偏回到0刻度,兴奋经过突触传递至e时,e点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指针 与向右偏,兴奋由e继续向下一神经元传递,e点恢复静息电位

11、,指针为回到0刻度。综上分析,答案选 BC.A1不偏转;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 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C.A1先右偏,后左偏停在 0刻度;A2先右偏,后左偏停在 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 0刻度D.A1先左偏,后右偏停在 0刻度;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 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 0刻度6.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8. “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C.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D.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答案

12、】A【解析】A.从“望梅止渴”的故事可知“望梅”是指听到了 “梅子”这两个字,“止渴”是指分泌唾液. 所以“望梅止渴”是听到梅子引起的,有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参与完成的反射活动,故A错误B. “吃到梅子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故B正确C.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听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有语言中枢参与的活动,故C正确D. “望梅止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但两者的效应器相同,所以,两者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故D正确。答案选A7 .下列对动物激素及激素调节的叙述,错

13、误的是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促胰液素,该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8 .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甲亢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C.激素间的作用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二者均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其在内环境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体现【答案】D【解析】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故A正确B.、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通过反馈调节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白分泌减少,故B正确C.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均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生长发育,故C正确D.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

14、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所以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其在内环境中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故D错误答案选D8.下图是胰液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食物分解产物胰液食物神经C视、嗅、叫嚼食物A.小肠通过分泌激素A可与胰腺细胞进行信息交流B.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C.能直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信号物质有激素A和激素B两种D.通过神经B和神经A的调节比通过激素A或激素B的调节速度快A实现的,故A正确【解析】A.据图分析小肠细胞与胰腺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激素B.据图得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有激素A和神经A所以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 -体液调节的结果,B正确C.神经细胞将信

15、号传递给胰腺细胞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的,故C错误D.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反应速度快且准,故 D正确答案选C9.卜列有关人体和动物激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B.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C.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D.男运动员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解析】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不同是由于R基不同,所以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A正确B.垂体受损,其分泌的促激素会减少,导到受其控制的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新陈代谢降低,产

16、热量减少,故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B错误C.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要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在血浆中含有各种激素,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故C正确D.根据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如果体内雄性激素含量过多,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量减少,从而使性腺分泌的雄激素减少,故 D正确 推荐下载答案选B10 . “甲亢”往往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细胞内有丙酮酸的大量分解,但无ATP形成)导致的。根据这一事实,“甲亢”患者会出现的症状是A.吃的食物多,肥胖 B. 吃的食物少,消瘦C.吃的食物多,体温高

17、D.吃的食物少,体温低【答案】C【解析】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新陈代谢旺盛,有机物分解多,所以吃的食物多;但由于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不能转移到ATP中,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必然引起体温升高,故答案选C11 .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只存在神经调节一种方式B.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C.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结果D.人体发生组织水肿是组织液中水分大量渗入细胞内造成的【答案】B【解析】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属于激素调节,

18、故A错误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 B正确C.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故C错误D.人体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都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子进入细胞内液和血浆的量减少,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故D错误答案选B12.下列关于人从-15C (产热量 m,散热量nJ到35C (产热量m2,散热量 山)环境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15C和35c的环境中,人体通过调节分别使m>nn mv亮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人体在-15C的环境中存在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而在35c的坏境中机体不存在反馈调节C.维持体温恒定时,在-15C的环境中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9、,在35c的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D.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冷觉和温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要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过程、,掌握产热和散热的相关途径。A.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只要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说明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故A错误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15 C和35c的环境中,反馈调节都存在。故 B错误推荐下载C.人体的正常体温在 37c左右,所以在 35c的环境中,维持体温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故 C错误D.下丘脑是人的体温调节中枢,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正确答案选D点睛:体

20、温调节中易错点有: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只要体温维持不变,说明产热量=散热量2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 ,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状态 ;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1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也叫免疫细胞,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B.免疫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免疫系统有防卫功能,且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来源、免疫系统的功能;解题要点是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细胞的来源、

21、准确分析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并能举例说明免疫失调病的特点。A.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故A错误B.免疫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故B正确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故C错误D.免疫系统如果防卫功能过强,会引起免疫失调,如过敏反应,故 D错误答案选B点睛:免疫调节中易混淆的知识: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对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的监控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另一功能.2.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均会引起免疫色嬴啜Tn樗*正常如极作为免

22、度对拿卜伯,免鹿®失调病,如图: 融够鼾用临作为“拉KT H过域"庵任吩干应疫功,良大示以小足 卜|免能美雨其14 .下图表示病原体侵人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传递给 T细胞的过程,其中MHC才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还可以发生于吞噬细胞中D.MHC-n抗原复合物与 T细胞结合后只能启动细胞免疫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故A错【解析】A.大多数进入人体的病原体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

23、种处理指使抗原内部 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 T细胞;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B正确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D.如果病原体是分布于内环境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细胞后,T细胞再把抗原呈递给 B细胞,从而启动体液免疫,故D错误 答案选B15 .如图表示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W 定gsH室三一B.可通过注射免疫抑制剂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推荐下载C. HIV识别并入侵T细胞与细胞

24、膜上的糖蛋白有关D. 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远低于其增殖的速度【答案】B【解析】A. 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后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故A正确B.免疫抑制剂可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而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故注射免疫抑制剂不能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B错误C.细胞膜的识别作用与膜上的糖蛋白密切相关,故C正确D. 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故一年后机体对 HIV的清除速度,远低于其增殖的速度,D正确答案选B16.下列是某位同学对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的总结,其中错误的是A.无论胚芽鞘离体与否,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B.无论是否存在光照,

25、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C.无论胚芽鞘离体与否,感受光刺激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D.外界刺激的方向总是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方向相反【答案】D【解析】根据达尔文、詹森、拜尔等人的实验内容分析可知:A.对于胚芽鞘而言,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与是否离体无关,故A正确B.胚芽鞘尖端能否产生生长素与有无光照无关,故B正确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与是否离体无关,故C正确D.不同的单一刺激下,生长素木It向运输方向不同,故D错误答案选D17.某同学想探究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下表是他所做实验的结果,其中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是指不同浓度生根粉处理插条的平均生根数

26、与不使用生根粉处理插条的平均生根数的比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生根粉浓度(mg/L)0100500100015002 0002 500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11.23.452.9510.450A.实验中不同浓度生根粉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B.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一定要注意遮阴和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C.不使用生根粉处理的插条生根是插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作用的结果D.由表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生根粉的最适浓度可能在500 mg/L 左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杆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着重于实验的注意事项,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A.生根粉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是实验

27、的无关变量,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浸泡的时间应该是相同的,故A错误B.插条离开母体,吸水能力较差,故该实验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以确保成活率,故B正确C.插条自身也能产生的生长素,所以不使用生根粉处理的插条也能生根,故C正确D.由表中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生根粉的最适浓度可能在500 mg/L左右,D正确答案选A点睛:本实验中需要注意点:1.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除了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且适宜;2.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通过预实验来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浓

28、度范围18.如图是对棉花打顶后,测得的某侧芽部位的生长素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七一代装妾繇虫WA.未打顶和打顶后第 20天,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来源不同B.未打顶时,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C.打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持续增高D.顶端优势现象无法体现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特点中的两重性,理解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解题关键A.未打顶时,侧芽生长素来自于自身产生和顶芽,打顶后侧芽的生长素只来自于自身,故A正确B.未打顶时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面的侧芽处运输,所以顶端的浓度不是很高,

29、促进顶芽的生长;而下面的侧 推荐下载芽由于浓度过高,生长就被抑制了,所以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故B正确C.打顶之后,侧芽处没有来自顶端的生长素,相对于打顶之前,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减少,促进了侧芽的生长,故C错误D.顶端优势现象就是同一器官(芽)对不同生长素浓度敏感度不同的体现,故D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涉及的知识易混点有:1.正确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2.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顶并生K东浓度低促进生K顺芽生长索浓度高H抑制生长I顶端优势体现两五件19.下图1是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图 2是植物所具有

30、的应激性,即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卜列关于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根的向地性是重力影响的结果,茎的背地性是光刺激影响的结果B.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C.图2中c点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 2中d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 1中的A、B之间(不包括A、B两点)D.图2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 1中G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 2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 1中的G K之间(不包括G K两点)【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能够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点解释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都是重力影响的结果,A错误B.

31、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由背地侧运输到近地侧,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的生长,而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C.图2中d点的生长素浓度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对应在图1中的C点之后的浓度,C错误D.图2中的a、b两点对应的浓度都是促进生长 ,且a点的生长素浓度小于 b点的生长素浓度,所以图2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G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中的G K之间(不包括G K两点),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中的易错点是:正确理解低浓度和高浓度的相对性,如对根来说,C点之前的浓度就是促进作用的低浓度,C点之后的

32、浓度就是抑制作用的高浓度;对于茎来说 白点是促进生长的低浓度,G-K之间就是促进生长的高浓度 .20.下图1是植物叶片与茎不同部位的名称。某研究人员在叶片远基端和近基端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得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叶片脱落的影响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i(r* urT i(r* 叱l VmH/Tj困I图2A.叶片脱落是细胞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离层区水解细胞壁导致的B.据图2可知,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C.据图2可知,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施加部位有关D.从该实验可以看出,近基端与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差值越大,叶片脱落得越快【答案】D【解析】A.植物细胞

33、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如果在酶的作用下,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水解,会导致叶片脱落,A正确B.据图2分析,低浓度生长素对近基端的处理可加速叶片脱落,而高浓度生长素对近基端的处理则延缓了叶片脱落,可知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B正确C.据图2分析,远基端和近基端分别施加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时,叶片的脱落情况不同,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近基端的处理对叶片脱落白影响也不同 ,可见,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施加部位有关,C正确D.据图2分析,当近基端生长素浓度低而远基端生长素浓度高时,可延缓叶片的脱落,故D错误.答案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共50分。21.下图是部分肝细胞的结构及

34、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肝细胞(1)内环境由图中 (填序号)构成;肝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填序号),所指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2)图中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方向是 (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一般情况下,处比处 增多的成分有 (答出一项即可)等;而饥饿情况下,增多的成分还有 。(3)比中含量多的物质往往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和Cl',血浆pH的 正常范围是 ;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 (填序号)中的溶液外流,从而形成组织水肿。【答案】(1).(2).(3).血浆和组织液(4).从右向左 (5).二氧化碳、尿素(答出任意一项即可) (6). 葡萄糖 (7).血

35、浆蛋白(或血清蛋白、蛋白质) (8).Na+ (9).7.35? 7.45(10)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及稳态,以模式图形式考查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分别为图中的,肝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所指结构为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2) .据图分析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方向是从右向左,血液流经组织细胞,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进入血浆,一般情况下,处比处增多的成分有二氧化碳、尿素等.而饥饿情况下,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经组织液进入血浆,提高血糖浓度(3) .血浆比淋巴含量多的物质是血浆蛋白(或血清

36、蛋白、蛋白质),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 7.45;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血浆中的溶液外流,从而形成组织水肿。点睛:对内环境稳态中的易错点:1.血液w血浆;2.血浆运输的物质并非都是营养物质,如血浆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有CO、尿素、尿酸、氨等;3.识记常考的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所处内环境h.淋巴、已配第液 山浆、新统液 也淋巴.默已碘飙超曲镯血管/耶憋E珈淋巴竹珅用网第淋巴型 22.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具有明显的使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会使人摇头不止,行为失控,思想偏执,极易引起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冰毒容易让人具有强烈的心理依赖性,

37、使用数次后即可成瘾。下图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冰毒上瘾机制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轴突末梢多巴胺甲基苯丙胺受体蛋白突触后膜(1)图中显示,冰毒的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被吸食入人体后,可与 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导致多巴胺在 的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吸食者突触后膜持续受到刺激,从而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2)多巴胺是一种 (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它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内流,从而实现的信号转变是 ,图示模型是一种 (填“物理” “数学”或“概 念”)模型。(3)冰毒的长期吸食者体内,多巴胺受体持续受到高浓度多巴胺的刺激,导致体内多巴胺受体数目 (填“增多”或“减少”),这

38、会使得吸食者吸食冰毒的量少或次数较少时达不到原先的愉悦感,从而加大吸食量和吸食次数,进而造成强烈的依赖性。停止吸食后,吸食者的一些正常生理活动将无法维持,这是毒瘾很难戒除的原因之一。【答案】(1).(突触前膜)多巴胺的转运蛋白(2).突触间隙 (3). 兴奋(4). 钠(5). 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6). 物理(7). 减少推荐下载【解析】本题结合突触的模式图,考查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方式,识图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图示现象,是本题的考查目的.(1) .据图分析,甲基苯丙胺被吸食入人体后,可与(突触前膜)多巴胺的转运蛋白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停留时间过长.(2) .

39、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它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信号变化;图示模型是一种以实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物理模型(3) .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反馈调节机制,所以冰毒的长期吸食者体内,高浓度多巴胺持续刺激多巴胺受体,将抑制体内多巴胺受体的合成,从而导致多巴胺受体数目减少点睛:本题中的易错点: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也可能是抑制;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或被细胞重吸收失活或被酶分解而失活,否则将引起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23.下图是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

40、问题:浦号刺激靶细胞*激素一糖调节激素一阳细胞水盅港方(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是 ,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 ,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是(2)饥饿时血糖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 ,体内缺水时水盐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天气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除了增加产热的靶细胞外还有图中的 。不同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的原因是(3)腺体A分泌的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其分泌过程存在着反馈调节和 调节机制。【答案】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2). 抗利尿激素 (3).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4). 肝细胞 (5).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41、(6). 下丘脑和垂体细胞 (7).靶细胞膜上分布相应的激素受体(答案合理即可给分)(8). 分级【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解题要点是能识记不同激素的分泌器官和激素的作用及作用特点,正确理解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机制.(1).血糖调节中参与的激素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等;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细胞产生通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 推荐下载(2),饥饿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主要是月性出胞,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植:体 内缺水使血浆渗透压上升,垂体释放的

42、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从而增加 对水的重吸收;天气寒冷时体温调节中作用于产热期细胞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反过来可以作用 于下丘腼和垂体细胞,抑制它们相关激素的分泌;激素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号分子,而靶细胞膜上分布 相应的激素受体,激素能与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由于靶细胞膜上分布的激素受体不同,不同激素只 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的.(3),腺体A分泌的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其分泌过程存在着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机制点睛:本题中容易混淆点:1,关于抗利尿激素,它是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2.激素是细胞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激素只对靶细胞或靶器官起作用,是因

43、为只有靶细胞表面才有特异性识别激素的受体.24,为抵御各种各样病原体的侵扰,人体必须形成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种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来保护自己。抗体是由2条相同的H链和2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结构,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C区)和可变区(V区)两部分下图是抗体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可变区(VIX )恒定区(C区)(1)抗体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组成中的 。由图可知,每种抗体都含有 条肽链,一个二硫键。(2)抗体是机体在 (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请写出从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开始到抗体产生的全过程 : (用相关文字和箭头表示)。(3)由图可知,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应是抗体的 (填 7 或"C')区。(4)合成抗体时,氨基酸之间发生了 反应。同一个体中抗体的结构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V区的不同。【答案】(1),免疫活性物质(2),4 (3), 4 (4),体液免疫(5).抗原一吞噬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