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城西小学数学课题组52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城西小学数学课题组52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城西小学数学课题组52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城西小学数学课题组52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城西小学数学课题组5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应对策略研究报告城西小学数学课题组摘  要本课题着眼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动态生成信息的策略研究,从“捕捉亮点信息”、 “善待学生错误”、 “有序安排资源”、 “加工生成资源”等四方面的研究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操作中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生成信息的能力,使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更充分地加以体现,同时通过研究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 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背景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

2、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也提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课堂生成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

3、智和充满变数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调皮捣蛋也是教育资源),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及时关注并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此外,课堂教学中时时会生成新的教学信息: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教师要对这些教学信息进行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课堂教学所用。教师要把课堂生成的信息变为

4、“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愈显生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教学设计的不被打乱和冲击,发现教师应对课堂生成的大多的操作现状是:一是熟视无睹,缺少敏锐的反应与应对策略;二是一概封杀,教师                        本课题为台州市2007年教育

5、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组长:李挺;成员:江海云、王晶晶、杨 丹;顾问:瞿梅福。依旧独霸课堂,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三是不加选择,全盘肯定,违背科学,忽视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的引导。这样的选择,也就把学生的创造性全抹杀了,我们口口声声在呼唤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的今天,教师却硬生生的在浇灭学生的火花,这无疑是与现在的教学改革方向相冲突的。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应对策略研究,通过一阶段的研究,组内教师相比之前更能够把握学生的生成,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有效的课堂调整,也多少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教学的教学机智得到提升的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相比以前也高涨了很多。当然,我们的研究

6、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组内教师还存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只单单看到眼前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再如学习资源的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单一化等等须作进一步研究。(二)相关课题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课题研究层出不穷, 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刘念泉老师的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研究“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不够全面具体;我省部分学校的教师也对“生成”中的个别环节、案例作了初步探索,并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如奉化市实验小学重点研究了“生成中学生的发展问题”;义乌实验小学朱向阳老师的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临海哲商

7、小学的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研究等。但是综观上述课题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生成”的曾面,只是对课堂生成重要性,如何更好促成课堂生成作了研究,而对如何有效应对生成中的资源,以此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没有完整的阐述。本课题力求全面细致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对生成资源应对”的实施策略,帮助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不但时刻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而且要利用好生成资源,并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研究理论依据1“新基础教育”理论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

8、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及时关注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2数学课程理论数学课程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数学是门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它,主要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也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更是一个数学素养提升的过程。在生成性的数学课堂中,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能更好的提供学生学习的实践空间,为学生打建更好的体悟平台,使学生能真正获得思维的训练、能

9、力的提升、情感的濡染。因此这就要教师对学生课堂生成作有效的应对,以促学生更自然、更全面地发展。二、研究的目标及方法(一)概念界定“生成”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一种化学反应;同时“生成”又可解释为一定条件下自然现象的形成。究其两种的本质,是从一种现象到另一种现象,产生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环境。把这两种概念运用到我们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课堂上的学习“生成”是思考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学生与环境的作用下复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本质上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生成”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又突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 “应对”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制定对策,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

10、,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预期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使每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智慧的引领者,更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有成效地,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应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策略,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3、通过课题研究,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为了使各个年级段都

11、有所展开,我们在每个年级中开展实践和研究,每个年级分别确立一个实验班。以学期为单位,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2个案研究法我们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通过对以班级为单位的个案研究,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让教师的教学机智得到进一步提升。三、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捕捉亮点资源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子系统组成,而连接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对信息的应对,它使教学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是调控的过程。课堂信息如何应对,就是要体现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1在观察中捕捉动态信息。“动态信息”指课

12、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学生便会享受到社会的无限乐趣。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2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提问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同时提问也是教师捕捉信息的有利时机。课堂提问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

13、在提问中,不但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到困难学生的关键点,从而反馈出教师输出的信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1一位老师执教平移与旋转教学片段:教师出示下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棵小树平移了几格?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的?                               

14、;        B     A B    A                               C

15、      C   绝大多数同学反馈了“点对点”数格法,如: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7格或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7格或C到C的距离也是7格,所以这棵小树平移了7格。然而偏有一位学生反馈认为:可以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格,再数一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然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平移的距离。面对这“偶然”生成性资源,教师在反馈时运用好了这一“亮点”资源,让学生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点对点”数格法是平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尚有学生会产生数“图形与图形之间相距格数”上的错误

16、。而运用“数格法”的同学,由于减少了寻找“点”的过程,且显得更直观,因而更易被学生所掌握。3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因此数学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如何在练习中关注学生的一些生成信息,能更好地促成我们的教学,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案例2一位老师执教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片段: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练习:“一段公路长600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

17、天完成,_?”让学生补充问题并加以解答。当学生提出“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米?”“两队合修几天可以修完?(用两种方法解答)”等基本问题并解答之后,学生又提出一些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如“甲队修完这段公路的1/4后,余下的由乙队来修,几天可以修完”、“甲队修2天后,乙队加入合修,还要几天可以修完”等等。所预定的一些工程问题,学生都提出并解决了,正当他准备出示下一道练习时,又有学生新的问题:“甲乙两队所用的时间的比是多少?工作效率的比又是多少?”课堂当场练习是教师捕捉学生课堂理解信息的一个好时机,可以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途径、符号及其数学语言的准确应用、计算的正确性等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这位教师

18、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非常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当学生得出时间的比为“23”,而工作效率的比是“32”时,他又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关系的理解比以往更深刻。4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课堂小组讨论是沟通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生成信息的又一个方面。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教师以普通的一员参与交流,学生的思维相对更加活跃,顾虑也少一些,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疑问,教师就能捕捉到全班共同讨论时不能发现的一些课堂隐性信息。有些个别的

19、就可以当场答疑;有典型性的问题,可以供全班一起讨论。例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复习课的时候,在归纳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后,当教师问学生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在经过了学生的讨论后,有一个同学马上举手回答,“老师!我有一个新的发现,我可以把所有的图形都看成梯形,然后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去计算。”说完这个同学洋洋得意。“你能否把你发现的方法具体地其他同学说一说呢?”“我发现三角形就是相当于上底等于0的特殊梯形,平行四边形相当于上下底相等的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类似可以这样计算。”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啊,在计算的时候确实来得非常方便,我们计算公式只要记住一个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够了,其

20、他同学也对这个同学的发现非常佩服,原本乏味的复习课一下子变得非常生动。(二)善待错误资源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之间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从心理学上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1在争论中化解“错误”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典型的,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方式仍然是采用“节省时间”地“立马纠正”,而这种方式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这正是在教学过程

21、中忽视了错误资源所存在的价值。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资源抛还给学生,给予他们争论的时间和空间,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案例3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分数的意义片段:出示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中有的认为是“正确”的,也有的认为是“错误”的)教师请学生分别代表双方意见的同学上来各3个,进行辩论,正、反方各说明理由。结果学生出现以下的情况生1(正方):(把纸对折)我把它撕开拿出一片,(把一张纸对折,再沿折痕撕开)你们看,这其中的一份不是它的二分之一吗?生2:(把一张纸随便一撕)(针锋相对地说)你们看,难道这就是你们说

22、的二分之一吗?(双方僵持不下)于是教师让双方的学生分别发表意见,认为对方对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队伍里,还可以继续说出理由。于是出现了(正方)“这里说把一张纸分成两份,我们把纸平均分成两份,难道不占1/2?”(反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是题目中没有说平均分?”最后,正方(与对方握手)表示祝贺;我们刚才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平均分。教师再强调平均分很关键,还感谢学生的大胆的发言和争论才给全班同学带来了有价值的讨论。吴老师该节课的精彩之处,就是利用了学生的错误回答,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使全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突破了难点,并且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有趣味。最后吴老师对“胜利者”给予肯定的

23、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失败者”作适当的安慰与鼓励。不挫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并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始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使课堂时刻体现了人文关怀。我们反复地研究发现: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很大的,根本不用教师去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并没有急于点拨或代替学生包办,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辩论比赛。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智慧水平

24、。2在类比中纠正“错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题目类似出现的一些错误,对于这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资源看作来自学生的宝贵资源,因势利导,纠正其错误,并善于借题发挥,适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样教学,既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认错,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案例4 一位老师执教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出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玩具厂计划生产8000个玩具,生产了一个月后,还剩下总数的2/5没有完成,还需要生产几个玩具就完成任务?”一生列式为

25、8000×(1-2/5),对于这样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让学生们进行探究:“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这道题怎么改动一下,××同学的列式就对了呢?”学生马上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有的回答,“把题目中的条件还剩下总数的2/5改成修了全长的2/5就可以了”;有的说,“把还需要生产几个玩具就完成任务?改成已经生产了几个玩具?”也对。听了学生们的发言,该生立刻意识到了错误在哪里,教室里充满了笑声3在“将错就错”中修改错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有时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错解”、“错例”、“错说”。不可否认,这些差错可能对部分学生的新知产生“负移迁”作用,但有些差错是防

26、不用防,是学生主客观反应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知识的易错点、注意点、关键点或思维的忽视区、盲区等。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合理的差错。这些差错与其采取“围追堵截”、“置之不理”,还不如把“错”顺手拈来,将错就错,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案例5 一位教师分数应用题的综合练习课教学片段: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材料“一个油桶,装了半桶油,倒出其中的2/5,还剩24千克。这个油桶能装多少千克油?”的确,由于此材料涉及两个不同的单位“1”:整桶和半桶,学生知识稍有缺陷、审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产生典型错解:把两个分率的单位“1”看成一样。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果然如此,解决中出现以下几种

27、情况:24÷(1/2-2/5)、24÷(1-2/5)×2、24÷(1/2-2/5×1/2)教师在学生分别用手势1、2、3表示各自赞成的方法了解各种做法的学生比例后,如下处理:让、两种方法的人各说说理由。于是出现学生的以下汇报:“装了半桶油也就是1/2,倒出2/5,还剩1/2-2/5,把还剩的千克数除以还剩的分率,就是单位“1”的量整桶油的千克数。”“不对,不对。”(群起反对)听大家这样反对,这位生似有感悟到问题所在,急忙问:老师,我这两个分率是不是单位“1”不同?教师马上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回答1/2是把整桶油看作单位“1”,2/5好

28、像把半桶油看作单位“1”。接下来以此为触及点,延伸到其他各种方法的理解和本题注意点的提炼就水到渠成。不能否认,由于大部分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所以针对本案例中出现的学生的“错解”,教者完全可以采取下面引导的教学策略,而对“错解”则采取忽略不计或含沙射影的办法。然而,本案例中的处理明显是棋高一筹:其一利用合理差错,暴露理解盲区,自然生成审题关注点;其二提供反思机会,促成自我否定,形成正确思路;其三,教师采取了“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场,学生的思维、情感被彻底激活。因此我们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的“错”只要错的合理,错得其所,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因

29、为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所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4在探索中发现“错误”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案例6 一位老师在执教比例尺片段:在执教“比例尺”时,有这样一个题目,“一块长方形地,按比例尺1:200画出平面图后,量得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计算这块地的实际面积”。学生给出了下面两种计算方法:(1)8÷1/200=1600(厘米)  6÷1/200=1200(厘米)1600×12

30、00=1920000(平方厘米)=192(平方米)(2)6×8÷1/200=9600(平方厘米)=96(平方分米)很显然,从生活的实际的经验出发,对于第二种算法中出现的一块地是96平方分米结合是不适合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因为学生没有领会比例尺是距离之间的比,而不是面积之间的比,这正是学习的难点。实际上,对于学生出现的第二种错误是否没有价值?显然不是,教师的处理依旧是没有简单地给予否认,在大家一致认为这种算法是错误的之后,教师提出了“那你们能研究一下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与比例尺有什么关系吗?”让学生去探索,经过大约五分种的探索、讨论,大家得发现图上面积

31、和实际面积是1:40000,也就是比例尺的平方,知道了第二种方法该怎么做了,用6×8÷1/40000就行了,大家兴奋不已。由于教师对于错误资源的不同理解,才出现了第二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了数学的奥秘。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会伴随着错误产生。但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并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抓住这一有效的学习时刻,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32、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

33、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三)有序安排资源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我们还考虑反馈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1 先低后高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是有高低差异的。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一般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生成资源,再处理高学习水平的资源。这种解决方法能使中低下水平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从而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的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让学生用“

34、白衬衫、绿衬衫”和“红裙子、黄裤、粉红裙子”搭配衣服时,学生生成的搭配方法主要有:书写法、图示法、标记法、符号法。显然这四种方法水平有高、低之分,教师反馈时先反馈图示法、书写法等比较直观,但易于学生接受的低水平材料,然后反馈标记法、符号法等相对高水平的材料,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2 先重后轻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我们在安排反馈顺序时,有轻重缓急考虑,一般地先考虑教学重点,以让学生先期达到教学目标,然后关注对教学主要目标有效达成的其他资源。案例7 一位老师在在教学一

35、年级买铅笔片段:计算“159= ?”时,学生反馈出了如下的计算方法:方法一:159=15333=6    方法二:1596方法三:159=6    5  10 方法四:1510=5    5+1=6    方法五: 159=6  155=10         &#

36、160;5   4  104=6显然,反馈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时,教师就要先考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破十法”。所以,应重点反馈“方法三:159=6”,并让学生思考“破十法”的过程。对其他解法反馈时,只要适当进行梳理,  5  10 摒弃那些不是很科学的、过程累赘的计算方法。教师不必害怕担当不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罪名。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最科学、最简捷、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的目的。3 先易后难学生课堂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存在着接受与理解的难易。有的很容

37、易,学生一目了然。而有的则相对较难,特别是相对优秀学生的反馈,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可能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生成资源,一般地应先反馈较容易的,在解决了容易的材料后,再反馈较难的,从而让多数学生能掌握相关内容。案例8 一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教学对称图形特征,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                        

38、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从先易后难入手,先反馈能直接判断的图、和,再反馈不能直接观察判断的而须通过操作才能确定的图,并对图作了深入地探讨。具体反馈结果如下:                                     

39、;          确定            不是       不确定很显然,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图形对于他们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简单的图形入手,因为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而图形的出示能让大部分学生从表面上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而下面两个图形可

40、以说是是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这对于大本分同学来说是有挑战性的,这种反馈的方式是比较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对对称概念的理解。(四)加工生成资源学习材料的生成具有随机性,如果完全原生态地呈现材料,往往不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因此,面对生成材料,要求教师具备适时加工的意识,掌握再加工策略。1恰当提炼概括学生由于收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说出来的话经常是缺少概括性,如果任由他们说出来,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恰当的提炼和概括,逐步抽象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显现数学课的“数学味”。案例9 一位老师在教学分类一课片段:教师提供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卡片,让

41、学生进行分类。当学生提出“把红颜色的分成一类,把黄颜色的分成一类,把蓝颜色的分成一类”时,教师应适时地提炼其中蕴含的分类标准:“这为同学是按照颜色的不同来分类的”,这样,你就可能听到学生说:“我是按照形状来分类的,把长方形分成一类”以上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中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们假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而让学生继续说下去,表面上看是给了学生充足的发言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学生说的,这样对于我们的课堂四十分钟的利用率来说会怎么样呢?因此,看似教师不经意的言语其实是发挥了其主导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之后,学生就会更有针对性地说,思路也更加清晰。2帮助启发引导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

42、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短短的45分钟内,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进行整理,归纳,加以阐释,并按照教案所设计的,力求客观、准确地传递数学知识。学生要做的仅仅是认真地观看,投入地倾听和不假思索地记录。在这种单调的传输式的“一言堂”中,教师是知识源,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是“不成熟”的认知主体,是被动的接受者。区别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成课堂上的教师要求将学生看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通过不断让位于学生,启发学生提问,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返还给学生,做到以适当的方式,在引导他们参与讨论的同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思考信息。3适度补充发展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补充材料,成为材

43、料的主动生成者。部分生成性学习资源,因为随机性产生,因而不一定显得成熟,如果完全原生态的呈现,往往由于其浅显、科学性不强而不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我们对即时性学习资源要具备适度发展的意识,掌握再开发的策略。案例10 一位老师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片段:教师首先出示了以下学习资源:下列图形,哪些是四边形?哪些不是?                       

44、                                   很快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与理解,说出图是四边形而其他图形均不是。也许按照我们的常规想法应该表扬一下,然后转入下一步的教学。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意外”有位学生认为的前面这个面,有四

45、条边,四个角,所以也是个四边形。这时我们怎么办?答案是对学生的即时性资源进行适度开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认为这也是一个四边形。其实在现实中能找到四边形吗?四边形是一个面,是平面图形,所以不是四边形,这原本也无可非议。而学生说:“的前面这个面,它有四条边,四个角,所以也是个四边形。”多么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啊!“面在体上”“面不能独立而存在”。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如果能充分解读这一“意外”生成的资源,不但有利于巩固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还能很好地建立“面与体的关系”,学生也很快会说出上、下面,左、右面和前、后面都是四边形。其实我们很清楚,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或2个面是正方形)。四、研究的

46、成效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组的老师都感到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不管从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相比两年前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具体体现如下:(一)教师方面1教学理念得到转变通过两年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意识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教学评价应该立足于课堂,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通过适当引领,提升“生成”价值;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评价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产生动力。2教学智慧得到了升华通过课题的研究,虽然不能说我们的教

47、师不能随意驾驭课堂,但是我们用心发现我们的老师能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能基本对学生生成的信息进行提炼并选择合理的、可操作的引领策略进行调控,提高了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3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组内全部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中,课题组长李挺老师的对生成性数学课堂的有效把握论文获台州市教科所举办的小学有效课堂论文评比二等奖,处理生成性数学信息教学机智发挥的有效途径获台州2008年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试谈生

48、成性数学课堂中应对的策略获中国教育学会20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王晶晶老师撰写的论文等待,于无声处听欢歌新课程课堂中等待艺术的思考获温岭市2008年学科论文评比小学数学二等奖,案例接纳意外:成就课堂精彩温岭市2008年学科论文评比评价类案例三等奖。李挺老师撰写的案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例谈数学课堂对出错的评价获温岭市2008年学科论文评比小学数学三等奖。(二)学生方面本课题的研究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让他们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和谐发展。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并能不断提升感悟

49、层次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了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有了教大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高,在原有进步水平上有更大的进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明显进步,学习兴趣与成绩明显提高。例: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调查统计表题 目实验总人数40项目前测后测你对课堂学习的看法(单选)很有兴趣1928有点兴趣1812不感兴趣30你喜欢学习的原因(可多选)可开动脑筋1528有   用1125很生动1036教师讲得好1632可以积极参

50、与1038经常获鼓励1028可以获高分720从小喜欢学习77你对学习的信心(单选)充满信心1123较有信心2017无所谓40没信心50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前后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前测与后测的比较中还可以看出:生成性数学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实验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另外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

51、征来看,许多学生在学习的情感态度方面,从过去的不情愿学习,厌烦作业,畏惧考试,回避自己的老师转变为喜欢学习,情愿在学习过程中花时间、花精力,主动完成作业。大多数学生更能主动与教师交流,课堂品德行为表征进一步端正,学习风气浓厚。五、研究的结论(一)课前需要精心预设研究中我们发现,我们课堂上的应对的同时,课前还需要预设,而且需要精心进行预设。精心的预设是教学高效精彩生成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多做一些假设,如学生会怎么说?怎样想?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仿一些情景,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的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

52、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收获精彩。(二)应对课堂生成要关注学生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而我们所说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发展又是学习主体(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上要真正获得发展,惟有在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建构数学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建构活动是学习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对课程资源的意义加工和重组,由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调集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促成其与要学的知识进行能动建构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一点已成为很多数学老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

53、发现: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可能已经对学生的现实起点有所估计,可在课堂中出现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不一致,这时,我们就应该作出调整,使教学成为已有学习起点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三)应对课堂生成要有效提炼信息对于生成的每一个新问题教师如果逐一详细解答的话,势必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挤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而,教师却不得不直面各种突发的情况,并做出判断:哪些信息需要通过讲解以强化正确认识?哪些问题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哪些问题涉及面较广,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因此需要我们对学生的生成信息作有效的提炼。而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都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即

54、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敏锐果断地处理问题,给予学生引导和教育。(四)应对课堂生成要善待学生错误资源我们认为应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错误资源”,要在当堂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性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六、研究的困惑与思考(一)如何做到应对“生成”与完成教学任务同步完成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有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意识,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教师合理地利用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也成了课堂的一大教学亮点。但是,教学中

55、也经常出现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在应对学生生成的同时,也经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只能在课堂外加班加点完成,因此,如何更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二)如何调整课后教学策略一节课40分钟只是我们在课堂学习上的限定,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如果我们的研究单单地停留在课堂,我们认为显得有些单薄。今后,我们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教师和学生对课堂的反思策略和延伸策略有更好的探索。   (三)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机智    应对课堂的生成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学机智,通过两年的研究,相比以前我们的老

56、师的教学机智也大大提升,但是也经常出现课堂上“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说明我们的研究还需要长的时间。另外,还需要我们组内教师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主动学习,争取在后续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4藤田昌士.学生的学校参与与教学M.明治图书1996年出版.5保罗.弗雪莱.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6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M

5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出版.7马之先.开发课程资源重视“动态生成”J.教学与管理.2004(4).8黄春宜.关注生命价值促进动态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05(6).9王冬娟.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06(4).10潘小明.新课程理念的探索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陈旭远.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12葛伟新.数学“隐性知识”动态生成J.教学与管理.2006(4).13万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3(4).14李辉.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J.小学数学教学.2005(5).15蒋莉莉.别让美丽的“错

58、误”擦肩而过J.教育在线论坛.2006(5).16叶柱.呼唤真实: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反思J.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2004(5).17王霞.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J.广西教育.2006(6).                                对生成性数学课堂的

59、有效把握温岭市城西小学 李挺摘  要“生成性”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面对“生成”,教师应灵活利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本文根据小学生成性数学课堂的现状,结合教学中的实例提出“捕捉亮点资源”、“善待错误资源”、“提炼有效资源”等应对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和教师教学机智的提升。关键词生成性 数学课堂 把握 新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在教师的引领下,由教师、学生、文本互动生成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的课堂确实给了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更大的体现,因此课堂也出现了不少意外的

60、生成,然而教师应对课堂生成的操作现状:一是熟视无睹,缺少敏锐的反应与应对策略;二是一概封杀,教师依旧独霸课堂,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三是不加选择,全盘肯定,违背科学,忽视对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的引导。数学活动的开放性强,学生的思维的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期而至时,如果加以有效利用,课堂也就多一份精彩。不同的教学行为,折射出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取、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的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生活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至高潮。一

61、、捕捉亮点资源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子系统组成,而连接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对信息的应对,它使教学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是调控的过程。课堂信息如何应对,就是要体现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1、在观察中捕捉动态信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2、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提问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同时提问也是教师捕捉信息的有

62、利时机。课堂提问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在提问中,不但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到困难学生的关键点,从而反馈出教师输出的信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课堂当场练习以及课内学生上黑板演示是教师捕捉学生课堂理解信息的一个好时机,可以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途径、符号及其数学语言的准确应用、计算的正确性等对课堂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4、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课堂小组讨论是沟通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生成信息的又一个方面。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教师以普通的一员参与交流,学生的思维相对更加活跃,顾虑也少一些,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疑问,教师就能捕捉到全班共同讨论时不能发现的一些课堂隐性信息。有些个别的就可以当场答疑;有典型性的问题,可以供全班一起讨论。二、善待错误资源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之间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从心理学上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