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能初步认识统计表,从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正确地画出条形统计图。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理解统计表,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一、情境导入1激趣导入。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衣服,有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老师出示四种颜色卡片)(1)同学们讨论:怎样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学生A: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学生B:可以先在班级

2、调查。(2)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同学回答)学生可能说:举手调查,画“”,“”作记号,每人最喜欢的颜色起立等方式。2揭示课题。师: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就要应用今天要学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收集信息的好方法。师:要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3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喜欢新校服颜色的情况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4.认识简单的统计表。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表叫做统计表。6简单的分析、交流。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

3、发现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生:9人。师: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少?各有多少人?生: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有15人;喜欢黄色的人数最少,只有6人。师: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用哪种颜色最合适?全校呢?为什么?生:蓝色,全校也应该选蓝色,从表中可估计全校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学生无法答出此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答,使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7小结:填写统计表时,首先应该对表中所需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根据表中栏目进行填写。三、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的第1、2题、第5页的第5题。四、课堂小结今天知道了数据收集的时候要用“调查法”,统计后的结果可以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我们还学会了根据统计表去

4、解决问题。【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喜欢新校服颜色的情况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教后思考】数据的收集整理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标准之一,数据收集整理的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把“数据的收集”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整个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知识的意义以及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2)【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教学目标】1会用画“正”字、画“”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进一

5、步运用统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2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基本的统计经验,同时体会到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教学重点】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教学难点】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产生统计的需求。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一、情境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讲故事比赛,要求每班派一名学生参加。可是我们班王明明和陈小菲两位同学都想

6、参加,应该派谁去呢?用什么方法选出一位同学呢?生:用投票的方法选出一位同学。师:好!就用投票的方法来选出一位同学去参加比赛。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你认为谁能代表他们班参加比赛,就把他的名字写在这张纸上。注意每人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2记录数据。教师将收好的纸条放在讲台桌上。师:该怎样记票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之后提出:为了保持公正,一人读票,一人监督读票的人,两人写票,全班学生监督写票的人写得是否正确。3尝试练习。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每四个人一组,选择一个人记录投票情况。活动之前,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合作。(2)思考用什么方法

7、记录投票结果。(3)最后将统计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入统计表中。学生四人小组分工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活动。3汇报交流。(1)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组是怎样收集整理数据的,用了哪种方法,并展示统计表。(2)各组派代表发言。(3)教师小结: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如打“”、画“正”、画“”等,因此,在整理数据时,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数据。三、巩固练习教材第5页的第4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的另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投票,用“正”字法收集数据既清楚又简单,并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预测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整理数据的方法正【教后思考】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

8、收集数据的意义和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气氛,在集体的积极参与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正”字统计法,并能把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从而进行简单的分析。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一、情境导入今

9、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各小组动手操作。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二、探究新知1师:请各组为3位小朋友分配糖果。(1)小组讨论分配方案,再动手分一分。可能有3种情况:1、1、4;1、2、3;2、2、2。(2)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哪种分法比较合理?(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小朋友准备的糖果,发现:每份中的糖果同样多。教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尝试平均分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1)数一数。师:

10、有多少个小碗?(2)说一说。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3)分一分。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4)小组展示不同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5)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2练习二的第3题。(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为什么。(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11、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四、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分糖果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得同样多,并通过分汤圆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不同方法,理解平均分的第一种情形,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多少。【教后思考】平均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围绕分糖果这条主线来构建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设计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用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糖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感觉,并为它取名,区别“分”与“平均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第2课时平均分(2)【教学内容

12、】教材第9页例2。【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一、情境导入PPT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2,出示例2情境图。师: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的道理,我们就尝试下如何平均分这18个橘子吧!生:我们会按照要求

13、把这些橘子分好。师:那就请同学们按照教材的分法做一下吧!生1:一个一个地把18个橘子分到6个盘子里。生2:先是每个盘子里放2个橘子,再在每个盘子里放1个橘子。生3:每个盘子里一次放3个橘子。师:刚才几位同学分橘子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因为最后每个盘子里的橘子都是3个。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师:同学们再想一想,怎样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呢?每份是几盒?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吗?学生分小组完成后,教师指名小组代表讲述操作过程。2学习例3。师:刚才的活动是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盒。大家再想一下:如果5盒酸奶为一份,10盒酸奶可以分成几份呢?生:2份:出示教材第10页例3情境图。师:如果每份是

14、2个果冻,8个果冻可以分成几份?大家分一分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先让学生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指名上台演示,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盒?”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了5份),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5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教后思考】本节课复习了平均分,同时以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入

15、手,让学生体会无论哪种分法,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过程,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会用语言表达。从实物到图像、从数据到语言表述,一系列的表征变化,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第3课时平均分(3)【教学内容】教材P10页例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教学目标】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按要求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借助情境图的对比,掌握包含分的方法,理解包含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包含分中蕴含的数量关系。

16、一、情境导入师: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为二(1)班的同学分好了糖果和橘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习到了更加直接的思考方法。今天他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希望大家能开动脑筋,帮助他们。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平均分的问题。板书课题:平均分(3)二、探究新知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课件演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师: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说一说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同桌合作摆一摆。(学生操作,老师巡视)请同学上台演示分的方

17、法,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学生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结合课件展示图片,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果冻按每4个一份平均分吗?能分成几份?同学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两份。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分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的分”。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10页的“做一做”第1题。(1)读题,明确分法。(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指名上台演示,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3)补充:12根小棒可以每几根一份的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台演

18、示分法。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片上的是什么?(16个杯子)(1)看要求,明确怎么样圈后动手圈,再独立完成填空。(2)通过圈和填,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3)学生交流答案和看法。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教后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形式包含分(连续减去)。了解其形式,建立起相关的概念,并能准确地把它与等分区分开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最终结果都要满足每份分得同样多。找到不同,已知信息不同,所以处理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从实物快速进展成图形,然后到语言,通过几级表征的逐渐切换,使学

19、生能快速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第4课时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4,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3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4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理解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的关系。【教学难点】1根据平均分,写除法算式。2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一、情境导入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的图,教师谈话:今天,小熊猫家里来

20、了客人,熊猫宝宝正在帮妈妈分竹笋,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么分的。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二、探究新知1引入除法。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生:是。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

21、。“÷”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师: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来看,分几个竹笋?生:12个。师: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分成了几份?生:4份。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每盘放几个?师:3个。师:最后把“3”写在等号后面。(板书:12÷43)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2除以4等于3。(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三、巩固

22、练习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2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1)同桌间互相说一说。(2)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教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

23、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时,有的学生将除号读成“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出除号。在知识点讲解时,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主体性得到发挥。第5课时除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5,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4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

24、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一、情境导入1读一读,并说一说每一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16÷4420÷5418÷632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活动激趣:教师拿出8朵小红花给同学们看,并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把这些小红花分给一些同学,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几位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教师把小红花先拿2朵分给一位同学,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拿出2朵分给另一位同学,直到把最后2朵小红花分给第四位同学。分完后问

25、学生:“分给了几位同学?”学生观察得出:8朵小红花,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4位同学。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14页例5。师:现在小熊猫要分竹笋,你们能帮它分一分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到讲桌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份4个)(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小结:我们分竹笋的

26、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指导算式的写法。(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20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个,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教师巡视,对写错的学生做个别指导并请学生来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2)让学生说一说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20个竹笋,每份4个,分成了5份)(3)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师:除法算式和加减法一样,每一部分都有

27、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20÷45被除数除数商出示除法算式21÷73,25÷55,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这两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还认识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完成练习:每份2个,分成()份。1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分成了多少份?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2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

28、、除数、商,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4题。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教后思考】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

29、,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学内容】教科书P18例1,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P20“练习四”第2题。【教学目标】1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索过程,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探索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一、情境导入我能点亮这颗星。2×43×64

30、15;8×312 ×39 5×10(1)请自信的学生大声读读题目要求。(2)独立练习,说说你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3)汇报:你觉得哪个说得最棒,就说哪一个。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2)观察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读题:大声读一读。请声音洪亮的学生来读一读。你会列算式吗?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教师板书:12÷3你会算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好办法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3)展示算法:学生小组汇报,教师课件出示:第一

31、只分3个,1239;第二只分3个,936;第三只分3个,633;第四只正好分完。学生用学具分,分成4个3。()333312。想:三(四)十二,商是4。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听了小朋友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采用别人的好办法。老师也是用口诀求商的,像这道题,只要想三(四)十二(板书),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板书:4)猴妈妈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2教学例1(2)。(课件出示)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请学生大声读

32、题,读明白了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不清楚的,找老师或同学帮助。做完的同学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2÷43(三)四十二3观察比较板书。师: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了不起,这两个除法算式我们用了同一句口诀。(板书:用口诀求商)三、巩固练习1练习四的第1题。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2练习四的第2题,然后说出想法和结果。(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3练习四的第3题。先算

33、出每道式子的商,然后再与上面的商相连。4练习四的第4题。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当除数是1时,商和被除数相等。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教后思考】本课是在学生理解了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然而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能直接想出口诀,有些学生稍显迟缓,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指导他们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第

34、7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四的第4题。【教学目标】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的区别与联系,会用乘法、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使学生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早餐喜欢吃小笼包吗?(喜欢)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一笼包子有几个呢?【学

35、情预设】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但不强调到底有多少个,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真棒!同学们真细心!今天我们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白色大袍子的厨师叔叔也带来了好多包子呢!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后回答。生: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生1: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生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生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2)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师:

36、好,请你们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互动)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学生可能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并鼓励表现好的同学):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个),想:(四)六二十四。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

37、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强调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观察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让学生做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然后说出想法和结果。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教后思考】本节课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的连贯性、逻辑的

38、缜密性、语言表达以及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思考、突破,但在最后,要把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整体,全面地去观察、思考,从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去归纳总结。学生对这样的思维方式不熟悉,在以后新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去培养。第8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3及练习五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

39、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谁还记得什么是“平均分”?生:“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平均分的意思即可)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这里有几道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想考考大家,我们来试试吧,看看谁能全部做对,好吗?(课件出示复习题)(1)有6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2)8个小朋友做游戏,平均分成4组。(3)有12个面包,平均装在4个包装袋中。以上问题都用课件以图案的形式出示,让学生采用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完成。师:同学们都能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40、,并能正确地把一个数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第23页例3第一小题。(课件出示例3第一小题)2分组探讨解决“每个纸盒放几只”的问题。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3全班交流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比如用学具摆一摆、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分一分的方式得出结果,教师在评价时要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来解决会更简单。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真不错,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可以用除法来计

41、算,15÷35(只)。4教学教材第23页例3第二小题。(课件出示例3第二小题)师:同学们看,这里还有一道题,样子同上道题很像,请同学们仔细读题,想一想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你会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读题,小组讨论。(教师提示,先找出从题干中得到的信息,再想解决方法)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补充。师: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生: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师:“每个纸盒里放5只”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在几个纸盒里,每个纸盒里放5只。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吗?生:15÷53(个)。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也是一道平均分

42、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5比较例题题意,总结规律。师:这两道题都是“平均分”问题,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解决的,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再次审题,观察找出不同:第一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第二道题求15里面有几个5。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说法。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认真读题,找到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再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识来解决,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2题。找个别学生读题,其他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43、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教后思考】这节课主要以交流、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教学,树立了“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多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多鼓励发言不积极的同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图形的运动(一)第1课时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例1及相对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

44、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正确找、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考考你们的眼力,你们能根据下图中一半的图形,猜出图中画的是什么吗?学生看图,猜出所画的图形是什么,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说出自己这么猜的原因。二、探究新知1认真观察,感知对称。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最上面3幅图。师:你们看,图中的树叶、蝴蝶和天安门各有什么特点呢?生:从某个位置看,它们的左右

45、两边完全相同。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们再认真地想一想,你们平时有没有见过这种左右完全相同的图形呢?大家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小组汇报你们的结果。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全班集体订正,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例子中的物体或图片是从哪个地方看起来左右完全一样的。师: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村过春节时,村里的人们常用彩纸剪一些美丽的图形贴在玻璃上。大家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剪纸图形)学生观察图形,体会对称。师:老师也剪了几个相同的剪纸作品(课件出示剪纸作品),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学生猜测剪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剪纸作品的特点。师:(再出示一些对称的剪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看,

46、老师还有这么多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剪纸的特点,学习了本节知识后,你也能学会怎么剪出美丽的图形。2动手操作,了解对称。(1)学生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彩纸按教材第29页例1中的顺序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2)展示作品,学生把自己剪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教师把剪得最好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供学生欣赏。(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到的。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先把一张正方形彩纸对折(一定要强调是对折)。再仿照书中的样子,在对折好的纸上画出要剪的位置。剪好后打开,就做好了。3认真观察,找出相同点,认识对称。鼓励学生观察剪好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师生共同总结:(1)这些图形

47、都可以从中间折叠处分为左边和右边。(2)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是完全相同的。4总结特点,掌握对称。(1)很多图形都有这一特点,我们数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对称现象,具有这一特点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线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ACDEFTGHU1 2 3 4 5 6 7 8 9王上田大中日人朋两四、课堂小结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后思考】轴对称是现实世界中较

48、普遍的现象,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处处可遇到对称物品,如建筑物、动物、植物、艺术品等。本课选取了民俗节活动上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剪纸为研究素材,当这些图片呈现出来时,学生们很兴奋,这就为学生找到了学习对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们互相交流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对“对称”表象的认识。第2课时平移【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2,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4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感知平移现象,并能根据平移特征正确辨别平移现象。【教学难点

49、】动手操作,体验平移。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的运动现象,你有什么发现?二、探究新知1观察图片,并用手势比画动作,初步感知平移特点。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学生举例,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所说物体的运动方式。生1:电梯。生2:升国旗。生3: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总结:生活中物体的平移有的是水平方向的移动,有的是竖直方向的移动,有的是斜着的移动,不管是哪一种,平移时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是物体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动。3动手操作。(1)出示例2的房子图。做一做,要求学生拿出小房子的卡片,按照书本上的小房子的位置和样子在课桌上摆好图片。同桌合作操作,动手移一移看看哪几座小房子

50、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强调:在移动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改变小房子的方向。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对不会动手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师:同学们,你们移动之后发现了什么?是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师生交流后,请学生上台展示。(2)画一画。(教材第30页“做一做”)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画一排小汽车,可以利用小汽车学具依次往后平移后画出。生:可以根据平移的特点,移动的方向是直线的,沿着图片上的那条直线移动小汽车学具,这样就可以做到平移了。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4题。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5题。四、课堂

51、小结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后思考】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平移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平移进行判断,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容易找到混合而不是单一运动的现象,要抓住平移的特征,在多种运动中找到符合平移的运动。第3课时旋转【教学内容】教材第3132页例3、例4,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710题。【教学目标】1让学

52、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初步体会旋转的特点。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感知认识旋转现象,并能根据旋转特征正确辨别旋转现象。【教学难点】动手操作,体验旋转。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游乐场各个项目运动的画面。(风车、旋转飞机和兔子时钟指针的转动)师:今天我们来研究游乐场剩下的这些项目的运动。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运动特点,并用手势比画物体的运动。师:同学们做得真好!像这样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动方式旋转。(板书课题:旋转)二、探究新知(一)

53、观察下面的运动现象,你有什么发现?1观察运动现象。飞机的螺旋桨是绕着中间的一个轴来运动的,风车是绕着它的轴来运动的,转盘也是绕着中心轴进行运动的。2意义点拨。像这样,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3实例解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很多。例如:钟表上指针的运动,电风扇的转动,司机开车把握的方向盘的转动,地球绕着太阳转(二)感受旋转的方向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顺时针旋转,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三)动手做一做1完

54、成第31页的“做一做”。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3按照指示朝不同方向转动。4动手完成课本第31页的“剪纸艺术”。(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三、巩固练习教材第33页的第4题。四、课堂小结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后思考】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现实世界与数学知识的关系,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旋转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平移和旋转进行判断,并加以区别。整个数学课堂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4课时剪一剪【教学内容】教科书32例4,完成教科书P36“练习七”第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和平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