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共8页)_第1页
2017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共8页)_第2页
2017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共8页)_第3页
2017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共8页)_第4页
2017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共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7年春期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词语 修润xirn生疏shng sh商酌shngzhu 恳切knqi譬如pr朦胧mnglng累赘lizhu别扭biniu拖沓tut妥帖tuti诲人不倦hurnbjun不耻下问bchxiwn颠沛流离dinpilil以身作则yshnzuz丁卯年dngmonin繁碎:fn su,繁杂琐碎。悲哀(bi i):指伤心、难过。简明扼要(jin mng y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沾溉(zhn gi):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高文典册(go wn din c):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2、搀合(chn h):搀杂混合。躬行(gng x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师表(sh bio):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谓作表率。不耻下问(b ch xi w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商酌(shng zhu):指反复仔细地商量。自顾不暇(z g b xi):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颠沛流离(din pi li):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nzhjinrnzhzhjinzh):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

3、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大势所趋(d sh su q):大势:指整个局势;趋:向、往。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不即不离(b j b l):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修饰(xi sh):整理,装饰。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梳妆打扮,亦指讲究外表、形式。修养品德晦涩(hu s):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朦胧(mng lng):月光不明;,看不清。 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二、作家作品二、作家作品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

4、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选材:与

5、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

6、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5、课文可以分五部分,请写出每部分的段落起止,并概括层意。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第3-6段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7-10段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11最后

7、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6、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7、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8、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答案: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9、叶圣陶先生在“总的

8、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答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14驿路梨花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给加点字注音:陡峭(qio) 着急(zho) 露宿(l ) 喷香(pn )菌子(jn) 麂子 ( j ) 撵走(nin ) 修葺(q )花丛(cng )2. 根据注音写汉字:晶yng(莹) b(避)风 y (驿)路 立j(即)竹mi(篾) 火tng(塘) 打ro(扰)香气四y(溢)3. 形似字注音组词:篾(mi)竹篾 蔑 (mi) 蔑视 莹(yng)晶莹 yng)军营葺(q ) 修葺 拢(lng)聚拢茸(rng)茸毛 扰(ro )打扰4.

9、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恍惚:不真切,不清楚。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延伸:延长伸展。二、作家作品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三. 课文讲解:全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茅屋。文章开头描写山的高、多、险

10、,为后文“我”和老余天黑后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作铺垫。他们该怎么办呢?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他们担心。“看,梨花! ”老余叫了起来。梨花出现说明离人家就不远了。梨花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作者对梨花林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人家么?这里设了第一个悬念。很快就看见了一座小茅屋,可它的主人是谁呢?作者设了第二个悬念。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第二部分:(9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这部分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足见主人的热情周到。我们在感激主人的同时自然地想到:主人是谁呢?这是第三个悬念。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又一个悬

11、念产生了。老人说有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于是作者便梦见梨花在梨树林中漫步。第四部分:()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在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来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原来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方便过路人建造的,梨花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由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接管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这层层悬念我们应该解开了凡是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意思是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光大。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中心。结尾再一次写到梨花,是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写作特点:1. 构思新颖。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

12、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2. 结构巧妙。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叙说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也就是顺叙之中有插叙。这样就显得全文结构紧凑。3. 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第二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三次写到梨花,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是寓情于景之妙笔。15最苦与最乐一、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特点: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

13、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3、议论文的分类: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类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论证结构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论证结构:并

14、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二、作家作品(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之、自由斋主人等。,人。中国近代代表人物,学者。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和。戊戌领袖之一。著有三、字词解释词语 :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恩惠(

15、hu)如释重负(sh)契约(q)揽(ln)悲天悯人(mn)卸却(xi)监督(d)四、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速读全文。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 5 ) 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 (1 2 ) 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 (3 4 ) 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分-总 )3、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4、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

16、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事实论据如:A、“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B、“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道理论据如:A、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B、俗语亦说,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C、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D、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五、研读课文。1.指名读第1段,体会: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

17、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士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18、。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讲讲它们的含义吗?(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

19、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

20、句加以分析。)(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谈。)6、拓展迁移1.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呢?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2.那么,责任从何而来,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明确:受过最大好处的人:父母 亲戚 师长 同学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3.品尝人生苦与乐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我想这品尝葡萄的过程大概就似于品尝人生吧,面对果子的酸和甜,也就

21、是面对人生的得与失。那么你又会如何选择呢?小结:学习了本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的收获。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另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

22、任未了的?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

23、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16、短文两篇陋室铭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馨(xn) 苔 (ti)痕 鸿儒(r) 案牍(d)2、解释加点的字。有仙则名(出名) 有

24、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 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 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南阳诸葛庐(草庐)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名词用作动词)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名词用作形容词)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 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 动词是动用法)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 名词用

25、作动词)4、“之”字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三、整体把握。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3、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

26、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文中以“陋室

27、”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5、全文分三层。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四、典型题例。1、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

28、:“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9、。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6)文中写室内、外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3、问答题。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以比兴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文章

30、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

31、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幽静,雅致。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答: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答: 鸿儒 ,无白丁(雅)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贫乐道)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

32、清雅安适的情感。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

33、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18)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19)首尾句有何关系?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20)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

34、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2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名士。(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

35、“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25)本文是一篇铭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对偶句。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拓展延伸发挥题: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答:开放题,不设答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

36、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

37、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

38、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n) 淤泥(y) 濯(zhu) 清涟(lin) 枝蔓(mn)亵玩(xi) 隐逸(y) 颐(y) 噫(y)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

39、重)余谓菊(我)( 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四、成语与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五、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40、不妖七、填空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41、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

42、修辞手法。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

43、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八、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九爱莲说分段: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十、用原文回答问题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

44、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

45、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十一、问答题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因为

46、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

47、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

48、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49、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

50、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18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

51、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2.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答: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5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

52、活,谈谈你的人生观。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答: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陋室铭(刘禹锡 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

53、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

54、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