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4——6单元知识点_第1页
部编语文八下4——6单元知识点_第2页
部编语文八下4——6单元知识点_第3页
部编语文八下4——6单元知识点_第4页
部编语文八下4——6单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6单元)知识点一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1阅读卖炭翁全诗,回答问题。(1)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2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

3、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二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3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4、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暴:通“曝”,晒干。参:通“叁”,多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知其旨也 然后能自强也 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翻译下列句子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

5、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食马者不知其

6、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英雄无路。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5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回答问题。(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

7、系?(4)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6【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8、!”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策之不以其道 策: 其真无马邪其: 臣闻古之君人闻: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

9、现在哪里。7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选自庄子秋水)【注释】相梁:在梁国为相。国:国都。练食:干净的竹米。醴泉:甘美的泉水。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庄子往见之见: 或谓惠子曰或: 非练食不食食: 非梧桐不止止: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3)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

10、的原因。(4)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鹓鸱”“腐鼠”分别指什么?(5)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义的是哪句话?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8【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

11、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穷:困境。分:区分、辨别。屈:竭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女有归归: 鳏、寡、孤、独、废疾者孤: 故制礼义以分之故: 以养人之欲以: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9壶口,壶口莫伸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

12、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黄河有幸,倚身此中。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这就是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

13、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

14、,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

15、。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要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选文有改动)(1)为什么说“黄河有幸”倚身于秦晋大峡谷?(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

16、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5)请赏析文末画线句,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10阅读壶口瀑布全文,回答问题。(1)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文章第段: 文章第段: (2)在文章第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3)赏析理解下列句子。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4)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

17、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四填空题(共1小题)11理解填空。a韩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他是“ ”之一。“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 但都是为了 。b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c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五基础知识(共4小题)12填空。(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 (朝代)经学家 (作者)编纂的,是 (时期)间 (学派)论

18、著的汇编。(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 。13填空。(1)卖炭翁是组诗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 ,字 ,号 ,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 运动,世称“元白”,与 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 , 。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 , 。14填空。(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 , (朝代)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19、。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 。题目是编者加的。(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 。15大道之行也填空。(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六综合读写(共1小题)16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各两个以及两句关于“马”的古诗。成语: 谚语: 古诗句: , 。 ,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20、赤兔马: 乌骓马: 的卢马: 黄骠马: (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 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6单元知识点一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1阅读卖炭翁全诗,回答问题。(1)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21、”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分析】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22、“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在这句诗里则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礼的样子。并与卖炭翁的穷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统治者的腐败与罪恶。(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心理。惜的意思是可惜,珍惜。表现了卖炭翁对柴火的不舍。“不得“是不能够,做不到,表现了他虽然珍惜,却无可奈何的心理。(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A正确。B正确。C正确。D有误,本诗结尾卖炭翁并没有反抗。故选:D答案:(1)“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2)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3)D译文:有位卖炭

23、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

24、就充当炭的价钱了。【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歌内容,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

25、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

26、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解答】(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意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怒号的意思是愤怒的号叫。一个怒字,把风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风的迅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面对这样的风无可奈何的焦急之意。(2)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细读全诗,疏通诗意可知,本诗前三段为记叙,记叙诗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27、最后一段为抒情,直抒胸臆,由自己的生活升华到抒民忧国忧民之情。(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形象。不要求统一答案,结合诗文当中对诗人的描写,符合例句的格式,言之成理即可。(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A有误,“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答案:(1)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且有浓烈的情感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安定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2)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3)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28、足;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4)A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

29、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完成即可。二文言文阅读(共6小题)3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30、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暴:通“曝”,晒干。参:通“叁”,多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知其旨也甘美然后能自强也勉励学不可以已停止故木受绳则直所以,因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輮使

31、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翻译下列句子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分析】译文:【甲】 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

32、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用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

33、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句句意为:(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之:代词,它。后句句意为:(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到。B项:前句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知:知道。后句句意为: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智慧

34、。C项:前句句意为:即使有美味的菜。虽:即使。后句句意为: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虽:即使。D项:前句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转折。后句句意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而:表递进,并且。故选:C。(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

35、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4)本题考查理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以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

36、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

37、是现实的和实际的。答案:(1)甘美勉励停止所以,因此(2)C(3)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5)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点评】“善”的解释:1、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3、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38、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朝代)的文学家韩愈(人名)。(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或“喂”或“喂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或“同样”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或“方法”或“途径”执策而临之面对或“靠近”或“临近”(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

39、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英雄无路。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分析】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对作者作品的积累。(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

40、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以”“而”等可分别归纳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 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理解内在的含义。(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要结合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5)本题考查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平时对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积累,经常进行课外文言文训练,重视国学积累。【解答】(1)根据平时对作者作品的积累,明确作者是唐代的韩愈。(2)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

41、缩小、词义的转移等。通“饲”,喂或“喂”或“喂养”等同,一样或“同样”正确的方法或“方法”或“途径”面对或“靠近”或“临近”。(3)了解作者所阐述的社会的政治现象,继而体会作者的有才能不得以伸展,围绕“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方面,要结合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5)根据“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体会用意,紧扣“怀才不遇”“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两个方面即可。答案;(1)唐 韩愈(共1分,每空0.5分)(2)通“饲”,喂或“喂”或“喂养”等同,一样或“同样”正确的方

42、法或“方法”或“途径”面对或“靠近”或“临近”(共2分,每小题0.5分)(3)围绕“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暗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世上只能先有伯乐,才能有千里马”回答。(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4)围绕“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马;食马者不能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标准喂养它;千里马因饥饿无法发挥才能”回答。(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5)围绕“封建统治者(封建社会)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统治者愚妄无知(浅薄无能);有才能的人

43、怀才不遇(不被赏识)”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

44、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5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回答问题。(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4)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分析】译文: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

45、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很明显作者强调了实践的重要,结合后文内容来看,是强调亲身学习的重要性。(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需要通读全文,弄清楚层次结构,进而概括层次结构,最后用标志性词语连缀解答。阅读全文,本文先是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来设喻,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46、,不知其善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作者就是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教学相长”意思是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学学半”意思是教是学的一半。由此可见,二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教学相长”突出的是教和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学学半”只突出教的作用,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相长”起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说明“教”只是教学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还需学生自己的努力,所以两句话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的表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阅

47、读本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实践对于弄清事情真相的重要。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也就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以此为中心来阐述感悟即可。也可抓住文中的“教学相长”或是“学学半”来谈自己对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答案:(1)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2)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3)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48、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4)【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点评】“善”的解释:1、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3、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6【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49、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涓人:国君的近侍。安事:何用。捐:花费。期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打其真无马邪其:加强诘

50、问语气臣闻古之君人闻:听说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用(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分析】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

51、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

52、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策,鞭打。句意为:难道真得没有千里马吗:其,加强诘问的语气。句意为:我听说古代做君主的。闻,听说。句意

53、为:有用千金求千里马的人。以,用。(2)本题考查“而”字的用法,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骈死,两马并列而死。以,因为。句意为: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重点词语:且,尚且。况,何况。句意

54、为: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阅读马说,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可知,“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阅读千里之马,从“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中可知,“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答案:(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2)C(3)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