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_第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摘要:在异彩纷呈的当 代诗坛上,柏桦是很难引起广泛注意的一个诗人。因为他固守个人的反抗和独立,近乎苛刻的写作导致诗歌的产量极低。不过正因此,柏桦诗歌无论是反抗的文本, 还是抒发怀古幽情,都试图在回忆、生命与抒情的交响变奏中体现诗人的独立。柏桦诗歌在回忆、意象和抒情多声部变奏中,完成了他对当代诗歌个人化写作的开拓 和抒情性的坚守。关键词:柏桦、回忆、时 间意象、抒情方向重庆诗人柏桦,从 八十年代初起就开始在诗坛上奔突,试图寻找当代诗歌的风水。但柏桦的诗歌创作始终难以摆脱童年的恐惧和痛苦。即使步入中年,柏桦难以继续激情,但童年回忆、下午夏天的意象和对

2、抒情近乎偏执的追求都成为 他诗歌的独特场域。回忆、意象、抒情的三重变奏成为柏桦诗歌个人化创作的独特 之处。正如诗人所说,他写诗的原因就是因为童年的痛苦,他所有的诗歌都是疗伤。于 是,他在喧嚣的诗坛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只写生命的“纯诗”,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诗派”,更无“宣言”,而一直努力实践着反叛与独立的诗学。他将童年的恐 惧和痛苦,少年的寂寞和欲望,变成了一篇篇抗议的文本。他无意于制作史诗,而专注于小诗的营造。在众声喧哗的先锋诗群中,他始终是一个温柔敦厚者,他远离 诗歌的热闹,也逃离了表层的社会热点,将全部精力关注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存在的本真。他以“下午的激情”、“夏天的精神”、“潜意识”、“

3、故事”等无序地 变奏出生命与回忆的交响乐。他善于捕捉潜意识中的灵感,在贫瘠的语境中寻找诗情的踪迹,在童年往事和恐惧敏感中寻找诗意。他创作的以回忆机制为形,以“下 午”和“夏天”为心的抒情短诗,对时代和个人做出了具有某种历史意味的补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柏桦对于新诗抒情品质的坚守,对于下午、夏天等诗思的原创,这种主题的私有化,带有个人私语和密码化的言说方式,不但迥 异于朦胧诗人“一代人”式的表达,更与后朦胧诗人集体的高蹈拉开了距离,从而直接开启了后朦胧诗的“个人化写作”方向。虽然在九十年代,柏桦的诗歌创作出 现沉寂,但他对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却不乏启示意义。因此,细读柏桦诗歌,其意义将远远超

4、出对 一个特立独行诗人的重新认识,对于重新发掘个人化写作问题也有着某种独特意味。一、生命与回忆的交响:个人化写作的心灵起点八十年代初,在一片质疑和论争中,朦胧诗刚刚站稳脚跟,新的反叛也已悄悄降临。罗振亚指出:“早在1982年韩东给朋友的信中就表现出一种 抵抗情绪和革新意识有趣的是,最先向朦胧诗抛出白手套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朦胧诗人中犹大似的人物梁小斌,一篇诗人的崩溃宣告决裂开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犹大似的人物”梁小斌只不过以宣言的 方式,“宣布决裂的开始”,而真正以诗歌创作显示抗议和决裂的却可能是柏桦。他早在韩东写信之前,更在诗人的崩溃之前,写出了表达,以“白色的情 绪”宣告对朦胧诗的反叛和

5、决裂。柏桦的诗凭借着“全方位的生命意识的流动”、“无处不在的回忆机制”和“直面心灵的勇气”开始了新的实验。后朦胧诗人一直试图颠覆朦胧诗的英雄崇高、贵族气质,以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方式构筑平民意识的世界。他们自觉掏空了朦胧诗救世和殉难 的情怀,直面生命原生态的驳杂和混乱。世纪末的幻灭感、理想主义的丧失、西方哲学的反思和“世纪病”等等使第三代诗人呈现精神紧张焦躁。诗人们的精神理路 也离开了传统的反抗绝望和启蒙救世,转而走向了个体自我意识与潜意识的纠葛,生命的压抑不安、恐惧无聊、荒诞孤独。看惯了朦胧诗的崇高与英雄的虚无之后, 他们开始撕下道德的遮羞布,直面心灵和生活的本真。欲望的幻灭、灵与肉的分

6、裂、生命不可知的惶惑与焦灼,都使得诗人们呈现出对世界的荒诞、痛苦、孤独、丑 恶的冷漠。李亚伟中文系中黑色幽默、荒诞不羁;于坚好多年对生命平淡无价值的嘲谑;廖亦武乐土对生命中丑恶的展览;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对 性动作的隐晦展现都在昭示着第三代诗人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和强调。柏桦的诗歌中,同样充溢着全方位的生命意识,但他却有独立追求。他企图通过对心灵的关注、对童年往事的潜意识的抒发,即通过个体生命(尤其是心灵)与回忆机制的交响变奏来体 现个体生命的特异之处,从而呈现出他对个体生命意识的独立表达。这种回忆与生命的喧哗与交响,近乎私语,却恰如其分地证实着他的诗观:“我每一首诗都是由 感受而发的,而这感受又必

7、须落到一个实处。这实处就是每一首具体的诗都有一具体的事件而诗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记忆中形成的这些经年历月在内 心深处培养出来的一个一个的故事。”1982年8月,在重庆工作不久的柏桦,继续着诗的白日梦,但是枯燥的机关生活让他深感痛苦。他在震颤写道:“漆黑的深夜在这里安眠/一切都不会发生你面对不动的空门/会心慌,会害怕,会突然丧失信心/会敏捷地跳开/蜷入房 间的一角/一分钟内闪过上千次阴暗的念头”。这首诗中,柏桦对重庆科技情报所的无聊生活感触,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种来自生命深层的反叛和下午的激情,又开始在诗人的头脑里作祟。它 逼迫着诗人闪现出一个个阴暗恐惧的意象,让诗歌的缪斯在现实的痛苦中萌生。

8、于是,“那个声音向你走来/很近几乎贴在你脸/她的呼吸和气味进入你的身体/整个把你 围住/今夜无论如何得死去/因为她明天就要来临/黎明已传来了她遥远的海边情歌”。在这个久违的深夜里,童年潜意识的作用下,柏桦又一次经历了缪斯的洗礼。在不知所以的“震颤” 里,柏桦体验出生命的本真与诗意。 然而“震颤”对于回忆与生命的交响还仅仅是个开始。等待的痛苦,泛滥于童年的宿疾。父母上班把幼小的孩子锁在局促的房间里。那无法玩掉的下午,那在等待中体会无聊的痛苦,总是时时 折磨着柏桦。于是童年的痛苦,便成了柏桦一直抹不去的“心理疾病”:恐惧、偏执、神经质以及反叛与逃离。在柏桦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全方位流动突出表现在他对

9、童年的反复吟咏。抒情诗一首(1982年11 月)流露出他对于“等待”的习惯和无法摆脱的痛苦:“今夜我感到有一种等待是不能完成的/就像要改变一种镇定的仇恨不可能一样/我无法改变这种习惯的姿势/即便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如果说生命的等待,来自于童年等待的无奈和痛苦,那么 “恐惧”的如影随形也是相生相伴的。关于“恐惧”,柏桦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鲜宅是柏桦儿时最经常光顾的地方。鲜宅里有一间神秘的小阁楼,那是柏桦一直 认为最为神秘和恐怖的地点。文革期间,生活的乏味让柏桦迷上了在鲜宅里听一个邻家男孩讲述一双绣花鞋的故事。阴森恐怖的故事和鲜宅的阴森森相得益彰, 这更加深了这故事的恐怖。而就在鲜宅最后的大火中

10、,邻家男孩离奇死亡。所有这些童年阴霾,都加深了柏桦在局促空间里的恐惧感。悬崖深刻地表达出了这种 来自潜意识的恐惧:“夜里别上阁楼/ 一个地址有一次死亡/那依稀的白颈项/正转过头来”。在柏桦的生命中有最难忘的两次事件,一是1962年的“蛋糕事件”,另一是1965年的“逃离”。这些记忆,让柏桦开始厌恶所谓的家庭教 育,对母亲的权威产生了深恐惧。这种反抗和烦乱的激情,对事物的百般挑剔,都来自于教育的美名:“我传播着你的美名/一个偷吃了三个蛋糕的儿童/一个无法玩掉一个下午的儿童 /旧时代的儿童啊/二十年前的蛋糕啊/那是决定我前途的下午/也是我无法玩掉的下午/家长不老,也不能唱歌/忙于说话和保健/并打击

11、儿童的骨头/寂寞中养 成挥金如土的儿子/这个注定要歌唱的儿子/但冬天的思想者拒受教育/冬天的思想者只剩下骨头”。如果说柏桦对母亲的教育仅仅是恐惧和拒绝的话,那对于老师则是恨。恨(1987年):“这恨 的气味是肥肉的气味/也是两排肋 骨的气味/它源于意识形态的平胸/也源于阶级的多毛症”。最集中体现童年在他生命意识中的激荡的可能是他早期的一首诗一个有病的男孩。这首诗几乎把他童年的所有 故事都囊括其中,然而柏桦过度沉迷也导致了这首诗成为他的私语,难以解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柏桦诗歌生命与回忆的全方位流动集中表现在他对于童年和回忆的叙事中。为此,他甚至集中尝试营造诗歌故事,但诗歌叙事的 前提又总是心灵

12、。往事(1988年8月)是柏桦的代表作,这首诗一改以往对于“激情”的热衷,开始实现着他对于诗歌的新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他在南京生 活的写照,更是他开始有意营构诗歌故事的开始。全诗故事并不复杂,而且摒弃了叙事诗的铺叙,以最简单最直接的片段直击主题,因此不细心阅读很难发现藏身其 中的故事:老年(无辜的使者)和少年(我)在一个中午碰面,在一间陈旧的老房子里幽会。在彼此的注视对话中,细节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体部分。老人阅尽沧桑 却含蓄害羞,少年“经历太少”却狡猾热烈。老年人不轻易显示爱情,以礼貌掩饰,少年人则在纯粹的“看”中,耍弄着充满技巧的“天真纯洁”。最终,“这纯属 旧时代的风流韵事”开始“满怀恋爱与

13、敬仰/来到我经历太少的人生”。显然,这个故事中少年依靠他的表演获得了老年人的爱情。阅尽沧桑的老人实际上更为纯真,而看似“经历太少”的少年却是十足得老练深沉。 这首诗与司汤达红与黑颇有相似,以一首短诗的容量来表达一个动人的故事,这种努力本身就可算是一个创举。应该说,柏桦对于叙事的强调和努力在往事 中是比较成功的。柏桦一开始写作 诗歌就是在叙述自己的心灵和故事。这在他的诗歌中多有体现:望气的人中望气的人行色匆匆正是柏桦辗转流浪的写照;饮酒人表面上刻画了一个落魄诗人 形象,而实际上确实诗人在南京纵酒放歌的写真;活着中流浪者的形象,也有些柏桦自况如此列举下去,可能还有一长串的诗歌,这些诗歌故事的背后都

14、深 藏着柏桦个体生命与回忆机制的交相辉映。这里还需要一提的是童年遗事(1989年12月)。这首诗以诗剧的方式叙述了一个皇后醉心于文艺的美丽故事。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 个古典故事,然而抒发的却是柏桦对于诗歌的挚爱和缅怀。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柏桦尝试着致力于诗歌叙事,却并没有出现写诗的危机。作为抒情诗人的 柏桦恪守“技巧是对一个人真诚的考验”的信条,始终在努力探索着新的抒情路径。而八九十年代对于“宣叙调”的看重,也给了诗人以启发。只是不愿抄袭的柏 桦,努力以纯粹的小诗创作营造情感叙事。如果将这一写作方向与海子的“大诗”相比,显得非常有意思:柏桦是“以小见大”,而海子则是“大而化之”。然

15、而海 子的弃世,柏桦的抒情危机都昭示着第三代诗歌的抒情路子将会受阻。二、下午与夏天:柏桦诗歌的个人化意象简析意象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概念,直至上世纪20年代,英美意象派诗人才把意象引入西方文论。意象作为中国审美的关键概念,最早可追溯到老子的 “忽恍”和周易卦象。而作为完整的概念,王充论衡中“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已有提及,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表述则 更为详尽。其后,中国历代诗论家大都有所论及。历来的有关意象理论,多纠缠于美学、语言学,但实际上意象更集中于诗学。意象所依凭的即是反映主观心灵的 “意”与反映客观实在的“象”之间的同构异质,所以意象不同于其 他的诗学

16、范畴(如隐喻),它本身即是诗的表现。大凡是稳定的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意象创造:月亮和梦之于李白,荒原之于艾略特,太阳之于艾青,麦地之于海子都浑然成为诗人生命中不 可割舍的一部分。而这些独特的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往往也就成为诗人精神的象征符号。提及这些意象,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与之密不可分的诗人。中国 当代诗歌业已进入“及物写作”时代,那些抽象的物件,已经逐渐被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所替代。柏桦显然并没有自觉地顺应这个趋势,他通过对个人化诗歌意象的 原创,完成了他对于个体生命和回忆的双重变奏,在写作中治愈了童年的宿疾。尤其是他对“下午”、“夏天”等诗思的原创,以及这种主题的私有化,带有个人私

17、语和密码化的言说方式,不但原创 鲜活,而且对心灵的高度关注,也使得这些意象高度个人化,成为柏桦独有的诗歌意象群。欧美新批评认为:“一个语象在同一作品中再三重复,或在一个诗人先后的作品中再三出现就渐渐积累其象征意义的分量”。诗人创造的诗歌意象往往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象征。柏 桦的抒情短诗主要以自我抒情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意象群:恐惧、等待、声音、老虎、离开与第三代其他诗人相比,柏桦的诗歌意象显得 较为抽象,但这些看似杂乱的意象,却有两个固定的“词根”下午、夏天。这些意象凝聚着他主要的生命经验和情绪细节,也在深层次上展示出了他的诗情走向 和风格变迁。下午主题是柏桦的独特创造。在

18、“下午少女”的敲打下成长起来,下午的血液已经灌输到柏桦的体内。在中国诗歌史上,也许从来还没有像柏桦一样 在杜鹃泣血般书写下午的诗人。甚至可以说,下午的烦乱、敏感、不安、抗议、冲动,以及无事生非的表达欲、怀疑论、恐惧成为了柏桦创作的经验起点和写作背景。这逼迫他直面下午 的恐惧和等待,捕捉心灵的感悟。下午(1985年)、民国的下午(1985年)、夏天啊,夏天(1988年)活着(1989年2月)、 流逝(1989年3月)、以桦皮为衣的人(1990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柏桦诗歌中以下午为题或出现下午意象的,虽然只有十几处,但柏桦 大多数的诗歌却笼罩在无所不在的下午氛围里。正如敬文东指出:“迄今为止,

19、他的全部诗歌写作,几乎都是对下午和下午性格的回忆与复制,是对下午性格所作的 精神分析一他把下午性格表现为肉体版本。下午性格差不多成了柏桦式肉体写作的全部内驱力。”在柏桦的诗歌中,下午不仅是他无法逃离的梦魇,同时也成为了他人生与心灵的时间背景诗人命运与性格、诗歌追求和文化精神的隐喻。在下 午中,柏桦写道:“这是最好的时间/但要小心/因为危险是不说话的/它像一件事情/像某个人的影子很轻柔/它走进又走出”。柏桦对于下午的恐惧,进而使 他产生对于下午的绝望。但柏桦的绝望更多是孩子气的、即兴式的,昙花一现却又隽永非常。在夏天啊,夏天中,柏桦写道:“这夏天,它的血加快了速度/这 下午,病人们怀抱石头的下午

20、/命令在反复,麻痹在反复/这热啊,热,真受不了!”这首诗中,下午已经上升到了绝望的境地,而诗中的“她”却俨然是一个疯 子,腼腆地宣誓却朝着四处开枪。绝望弥漫在诗歌的氛围中,而下午的复杂和不可理解更是歇斯底里般地表现淋漓。可能是气质上更偏重于悲伤和怀旧,也可能在母亲的敲打下刻意反叛,柏桦的下午意象有时还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更近于沉静。唯有旧日子 带给我们幸福中表达的即是下午的怀旧情愫。其实,总体上看,柏桦绝大部分诗歌都是在个体生命和回忆的交响中进行的,那怀旧的感觉自然在所难免了。以桦 皮为衣的人中,柏桦写出了另一种下午:“这是纤细的下午四点/他老了/秋天的九月,天高气清/厨房安静/他留下伤心

21、的鼻血/他决定去五台山/那意思不是 去捉蛇/那意思是作诗:/雪中狮子骑来看”。下午意象本来就是神秘而复杂的,而柏桦更是对其做出了多维度描述。但其中却也流露出柏桦自身的性格复杂 如同相生相克的水与火一般的斗争哲学。如果说“下午”是柏桦诗歌的抒情之根,那么“夏天” 则是他在精神上不可重复的创造。柏桦是夏天之子,在重庆漫长而又炎热的夏天里,他东奔 西突与命运做着“顽强殊死”的搏斗。因此一登上诗坛,他便以夏天的激情致力于抒情短诗的写作。从海的夏天(1984年3月)、再见,夏 天(1984年8月)、光荣的夏天(1984年秋)、夏天还很远(1984年冬)到群众的夏天(1987年8月)、夏天啊,夏

22、 天(1988年),柏桦几乎有一半的诗都与夏天密不可分。柏桦也曾说:“夏天是我个人命名的一个诗学时间观。夏天是生命灿烂的时节,也是即将凋零的 时节,这个词读出来最令人(令我)颤抖,它包含了所有我对生命的细致而错综复杂的体会。 如孔子通过流水对生命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也 通过夏天这个词,对生命,尤其对整个南方的生命发出感叹。 夏天即我,我即夏天,犹如麦子即海子,海子即麦子。”海子被称为麦地之子、麦地诗人,而柏桦同样也是把夏天作为生 命的质素。在夏天的感慨中,他激烈极端,难以平静,同时又返归了自然本源和诗的原创力。夏天在柏桦的诗歌中,经历了语言和精神的锤炼和淘洗,

23、成为了他诗歌的命脉和无所不在的时间观。他以夏天的热情走向了抒情短诗的长途,他又以 夏天的奉献默默踟蹰,他更是以心灵的高度关注使对夏天的关照实现了抒情客体和本体的水乳交融。在他的诗中,夏天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更不是异己的自 然之物,它已外化成柏桦灵魂奥秘的载体,成为一种精神或文化的象征。这炙热喷涌的夏天,这喧闹灿烂的时间,这沉静热烈的季节,成为了一个灵性四溢的生命 体,满载着柏桦个体生命的密码,走进了他灵魂的最深处。夏天在柏桦的诗歌中,是灿烂多姿、摇曳生态的。抒情诗一首中,夏天就是生命的希望,无数个幻灭前的辉煌,“我迎接过无数的夏天/随后全 溶入悲凉的河流”。诗人在等待和幻想的习惯中早已疲

24、惫不堪,虽然还希冀未来的圆满,然而在“不能完成”的等待和“无法变换”的幻想中,“周而复始的兴奋和 悒郁”却成为人类永恒的宿命。海的夏天中“夏天”变成了生命的狂热和愤怒,即柏桦的自况:“该是怎样一个充满老虎的夏天/火红的头发被目光唤醒/飞翔 的匕首刺伤寂寞的沙滩/急速而老练的海湾怒吼着愤慨的夏天/有着狷介的狂躁和敏感”。这个“叛逆的动乱的儿子”,充满了对生活的狂躁和敏感,然而对夏 天的“焚烧和毁灭”却也成为他难以摆脱的宿命。于是在再见,夏天中,他再一次痛哭:“我用整个夏天同你告别/我的悲怆和诗歌/皱纹噼啪点起/岁月在焚 烧中变为勇敢的哭声”。那些夏天的激情在岁月中逐渐消失,而“我的痛苦和幸福/曾

25、火热地经历你的温柔”,只能在眷恋中“忘却吧、记住吧、再见吧,夏 天!”。在光荣的夏天里,对于生命中激情的消失,他依然感慨:“是时候了!我白热的年华/那太短促的酷热多么凄清”!在无可奈何的惆怅中,诗人写下了 夏天还很远,反反复复一唱三叹:“夏天还很远”。可能在这样的痛楚中,柏桦清醒地意识到,这场开始于童年的反叛,终究会在夏天的消失或等待中平息。于 是,印度的局势在一个夏天平息中已经含蓄委婉地写出了夏天的萧条和平静。不惑之年的柏桦,深刻地体会到夏天的青春与朝气,但失去夏天的柏桦却只能回 忆。群众的夏天即映射文革武斗:“真实的中央,群众在争夺夏天”。夏天啊,夏天在叙述少年经历的荒诞:“这夏天,它的血

26、加快了速度/这个下午,病 人们怀抱着石头的下午/命令在反复,麻痹在反复/这热啊,热,真的受不了!”夏天,在他的笔下又变成了对文革的讽刺和否定。    对夏天意象的逐层剖析表 明,柏桦对夏天的关照,不是惊鸿照影般的一瞥,而是对人生经验、岁月无常,甚至是对一个时代、人类命运的深度领悟。夏天在柏桦的诗作中,赋予现实的残酷含 义,又带有理想精神的脉动。它赋予了柏桦诗歌以“痛”的速度,又有一种无所不在的怀旧和反思气息。他反思自己时,提到:“我所有诗歌密码中最关键的一个词 是夏天,此词包括了我所有的诗艺、理想、形象,甚至指纹,当然它也是启动我抒情的魔法。”柏桦诗歌中

27、的男孩、老虎、恐惧等意象都是在下午、夏天里不断重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读者的心理阅读感受,同时也强化了情思氛围,将抽象 的抒情具体成一个个具体的时间或物象。即克服了一般抒情诗的拖沓和冗长,朴素空灵而又简短精悍,引起读者的回味和想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意象在很多 诗人手中都有泛滥成灾的问题,比如:海子,他的“麦地”、“水”在“新乡土诗”中再三重复已经走向了极端。柏桦对诗歌创作的态度是极端严肃甚至苛刻的,因 此他并没有像当代的很多诗人那样制造泛滥的新诗。也许正是基于此,他的主题意象才显得单纯而有力。三、激情、闲适、反讽个人化写作的抒情归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诗的时代,而诗的时代也常常是一个风

28、云际会的抒情时代。当时正值朦胧诗方兴未艾,诗人们意气风发,青春似火,投入热烈狂 飙的诗歌运动之中。尤其是萌芽期的后朦胧诗人,他们更是激情进行着“反叛”。时间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无比风光的诗坛开始沉默。市场经济社会已经让文学走向了精神消费市场,而抒情时代也随之结束。 曾经年轻的后朦胧诗人也逐渐走进了中年,对诗歌写作产生无数的困惑,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概念。1989年,肖开愚在减速、抑制、开阔的中年一文中明确提 出了“中年写作”,并对其开始了实质性解读。他希望诗的表达方式是叙述、细说和缓缓流淌;“减速”意味着换挡,从“快”到“慢”过渡;“抑制”指放弃激情 和过激思想,将分寸感带进诗歌;“

29、开阔”既指视野的,也指胸襟与美学。欧阳江河也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新的认识:“中年写作的迷人之处在于,我们只写我们写过的东西,正如我们所爱的 是我们已经爱过的”中年写 作,无论这一诗学命题是失之准确,还是恰如其分,这一命题提出已经预示抒情时代的结束。一贯沉默的柏桦,在“中年写作”问题上没有发表意见,他依然选择用 诗歌为自己发言。柏桦的诗歌写作,如果从诗坛的风向上着眼的话,大致也是出现青春写作、中年写作的问题,只是从不随波逐流的柏桦,有着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抒 情理路。通过细读柏桦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柏桦一直是致力于抒情的。情感是柏桦写作的基石,没有激情,也就没有他的写作动力,更没有了那种潜意识状 态,

30、那些成群的意象也会随之失去意义。而且,柏桦的诗歌从来只有抒情短诗,他也坦言不会去写史诗或大诗,更不会以史诗的架构去写抒情诗,而是甘心做一个 “小诗人”。关于情感问题,柏桦在他的著作中一再提及,童年的情感问题是他走向写诗的深刻诱因。正是童年的情感问题,最终导致了他成为一个诗人。“下午成 了我的厄运。克服下午,我就会变为一个新人:一个军人?一个工程师或一个合法的小学教师?培养下午就是,就是培养我体内的怪癖,就是抒情的同志嚼蜡而 时光已经注定错过了一个普通形象,它把我塑造成了一个怪人、一个下午的极左派、一个我母亲的白热复制品,当然也塑造成一个诗人。”母亲的揭露使他恐惧,而女教师的惩罚更加剧了他内心的

31、紧 张,于是在一次成功的逃离中他尝到了逃离的好处。可能正是这个不可避免的尝试,让柏桦开始了一半生的流浪和逃离。他的反叛通常以他最激情的方式,通过诗歌 来暴露无遗。由此产生的潜意识意象,让他的诗歌成为一种情感的密码。解读他的诗歌,就如同走进他的潜意识,走进他情感的沼泽地。这里我们试图引入西方情感论来阐述柏桦诗的抒情。情感研究是西方近代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方面,典型代表有二:一是詹姆士提出的以躯体变化为基础的情感理论,二是弗洛伊德开创的无意识 为基础的情感理论。但是前者未能解决社会文化结构对于情感的作用问题,而后者则把情感陷入了无意识,这就无法解决情感的控制问题。真正开始超越二者是让· 保

32、罗·萨特,他明确提出情感是意识本身的状态。我们更倾向于从社会现象学和解释学层面来看待情感:情感就是自我感受。正如美国学者诺尔曼·丹森所揭示出的 情感本质:人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通向情感和陷入情网,就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给予他的自我的内在意义。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情感本身就应该具有个人的现 实性和丰富性。然而,有一个诗学问题我们必须清楚,这也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即并没有纯粹的情感,情感始终要与引起情感的表象密不可分。“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这是情感对应客观外物,而反观之,“花溅泪”和“鸟惊心”是否也引起作者的愁绪呢?这就是表象对情感的作用。谈

33、失恋总要有个失去的恋人,谈悔恨 总有一个悔恨的往事。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感情的表达又是跟情感本身有着相当的距离,因为我们表达情感总要借助于概念,而概念的理性与科学色彩会让感 情的浓厚消失在理性和思辨中。因此,在情感的表达上总要借助于一些方式,最有效的莫过于运用表象符号,创设情感的脉络。柏桦的诗歌就是运用这种鲜活的带有 生命原初体验的表象语言得以呈现内心的情感的。这种语言就是我们之前集中论述过的潜意识中的意象。这些在心灵中挣扎翻闪现的意象,就是最具体、直观和形象 的表达。柏桦诗歌大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反叛、恐惧、暴力和分裂。这种情感来自 于他童年的痛苦体验,被赋予“下午的激情”。柏桦情感表达通

34、常被认为肉体写作:“也就是那种敏感的绝望、极端的反抗和狂热地表达的复合这些都是柏桦诗 学观念的核心内容,也是柏桦式肉体写作的支撑点。” 柏桦在回忆文革时写道:“美并没有在革命中超越肉体,而是抵达肉体,陷入肉体,它在夏季多风的时刻或流汗 的时刻让我情欲初开、气喘吁吁、难以启齿。”这里的肉体一方面是指情欲内容,而另一方面则是血肉之体的直接感受。春天里,“你一看见门就啜泣/夜晚八点的地貌会局限你/别的指尖也挑起你/事件在你的 腋下变成不可触摸的潮湿”,啜泣 写出了童年被锁在屋子里的孤独和恐惧,而“别的指尖”却在写出童年对于大人手指的厌恶和恐惧,但是这些事件都在腋下变成了汗水,紧张、焦躁、恐

35、惧在“春 天”的气息中多么不合时宜,却也叫人感触极深。或别的东西里,“被害死的影子/变成阴郁的袖口/贴紧你/充满珍贵的死亡的麝香/粘着你/青苔的气氛是你的鼻子眩晕,下坠”,童年鲜宅里亲眼目睹的死亡仿佛就是身体里或周围的空气 里,“贴紧”、“粘着”深刻地写出内心的恐惧和印象深刻,而“青苔的气氛”却更让鲜宅的古旧和腐烂氛围昭然若揭。触觉、嗅觉混同感觉一切起,形成联觉效 应,丝丝入扣直击心灵。悬崖中,“过度的谜语/无法解开的貂蝉的耳朵/意志无缘无故地离开/器官突然萎缩/李贺痛哭/唐朝的手再不回来”,写诗犹如悬崖,那些变幻莫测的声音找不到一只可以倾听的 耳朵,而意志的离开、器官的萎缩,更是让诗变得风光

36、不再。作者在借助于肉体的感觉表达一种对于诗的哀悼和无奈。柏桦另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便是潜意识中的主 题意象,这种方式前面已经论述颇多,在此点到即止。闲适怀旧是柏桦性格的另一面,同时他的诗中也会流露出怀旧和而伤感。欧阳江河在柏桦诗歌中的道德承诺中,也指 出了柏桦的诗歌写作的“减速换挡现象”,并与茨维塔耶娃作了对比。然而有趣的是,柏桦的闲适或抒情“减速”却并不是从南京开始,而是贯穿在他诗歌写作的始 终。即激情(恐惧、反叛、分裂、暴力、速度)和闲适(等待、怀旧、伤感)同时并存。不过,在诗歌疗伤中逐渐痊愈的柏桦,确实逐渐从青春的抒情走进中年的抒 情了,从青春的激情,走进了中年的不惑。夏天还很远中,“拾起

37、从前的坏习惯/灰心年复一年/小竹楼,白衬衫/你是不是正当年?/难得下一次决心/夏天还很远”。那种回忆的氛围,带着氤氲款款而来。在唯有旧日子带给 我们幸福中,这种回忆的闲适风表现更突出:“我坐在黑色的椅子上/随便翻动厚厚的书籍/也许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暗自等候你熟悉的脚步/钟声仿佛在很远的地方响起/我的耳朵痛苦 地倾听/想起去年你曾来过/单纯,固执,我感动得大哭那些数不清的季节和眼泪/它们都去哪里了?/我们的影子和夜晚/又将在哪里逢着?一滴泪珠坠落, 打湿书页的一角/一根头发飘下来,又轻轻拂走/如果你这时来访,我会对你说/记住吧,朋友/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这首诗实际上是描述等待朋友的来访,在等待中联想起往 昔,在往事并不如烟的清晰中,过去的温情和现在的孤独幽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禁不住让作者感慨那些曾经青春的日子。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这题目本身 已经说明了问题。等待中,“依靠一所房间/我们就是守住了一种气候/所有的信任出去又回来”,前后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