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1.gif)
![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2.gif)
![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3.gif)
![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4.gif)
![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191791b2-45ad-4658-af07-a7243812cf9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山东省临沂沂河实验学校 岳增学 摘要 笔者基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界定的模糊和有些学者对语文广义文化学意义上的解释而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泛语文现象,提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化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实施应当定位在语言,语文教育的宗旨就是继承、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工具意义的利用、人文精神的培植和文化意义的熏陶是语文教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语文的特殊性,任何对语文外延的无边界扩张和泛语文现象都会导致语文本体的缺失和母语文化的虚无。关键词 语文课程 泛语文现象 课程定位 课堂教学 语言 使命 作者 岳增学 山东省临沂沂河实验学校 276000
2、2004年,正是语文课程的工具论、人文论之争在新课标颁布后渐趋平息,而李海林、潘新和、邹兆文等的言语论风头尚劲、曹明海的文化论刚刚诞生的时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五花八门大杂烩的时候。这时候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精神的旗帜下,获得专业自由的各路教师勇于探索,把语文课上得玄而又神、深而又广。从课堂组织形式上说,幻灯片、课堂剧、历史课、思品课、文化课、综合或专题内容的社会实践课、文学鉴赏课,精彩纷呈、不一而足;从学习方式上说,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的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诗文诵读、社会调查、角色扮演、问题辩论等等无所不用;从教学内容上讲,语言品味、形象分析、文法篇章以及文本涉及的科学、社会、自
3、然、伦理、道德、军事、经济、娱乐、体育、饮食等一切领域无所不及语文负载了广义文化的全部责任,或者说语文就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究竟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者们不能回避的责任问题。笔者针对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课程性质界定的偏颇而导致偏离语文本体的泛语文现象,曾撰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继续追问(教书育人2004,2)、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当代教育科学2004,5)就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结合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对语文课程内容与实施的探索过程,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理由很简单,语文课程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习、继承与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掌握了语言就是掌握了交际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4、感悟语言就是理解并体验了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工具的掌握、人文精神的培植和文化的渗透只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副产品。一种文化现象一旦以成果的客体形式出现,它就具有利用的工具学意义、审美的文化学意义和精神熏染的人文学意义,所以说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化性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不是语文的特质,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言,实施也应当定位在语言。屠锦红先生对我这一观点的反应最具有代表性,这位当时扬州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和后来任教于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的年轻人在缺乏直接语文教育经验的前提下(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30年,后来边教学边从事理论研究。个人认为,没有至少9年以上踏踏实实送三届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经验,慎谈语
5、文教育教学的问题,慎玩研究室内的语文教育的概念游戏,慎涉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听课研究和教学反思就有很大区别,何况纯理论研究和直接教学体验更是不同),凭着研究生的抽象推理发表了关于"继续追问"的继续追问-与岳增学先生商榷(教书育人2004,5)予以质疑否定,但值得欣慰的是,一年之后屠又发表了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之友2005,9)用另一种言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表达和认同了我的观点。最简单的问题往往就是最复杂的问题,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的确是导致课程实施偏离本体的根本原因。语言是人类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兼于这个特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涉及所有文化领域的全天候
6、渗透性与辐射性,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学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一直在语文课程绚丽无比的光环中眼花缭乱,把语言这个最基本而又最简单的内核掩埋在最深处语文课程迷失了自我,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虽然时过境迁,有影响的大家也发表过许多为语文教学“招魂”的文章,且有些文章也涉及到语文课程的内核问题,但大都在工具与人文的旗帜下强调语言教学,这就造成了本末倒置的逻辑错误,况且思想解放崇尚自由的现代语文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因为谁的一篇文章或某位学术权威的振臂一呼就会九九归一目标一致,从而去浮躁浅薄走向深沉内敛的成熟,所以课程定位与课堂教学的纷乱依然。一 新课标旗帜下泛语文现象种种及其广义文化学归因现象
7、一,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一节初中语文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在识别与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物候课,看云识天气上成气象课,死海不死上成环保课,这还算不上什么,更严重的
8、是很多年轻教师执教经典古文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正如浙江永嘉县城西中学的黄琼所言,“教胡同文化可以教有关胡同的文化,教化石吟可以教有关化石的文化。如此,将文化当成文本阅读的目的,那么如果舍弃文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容,舍弃就会成为必然。”现象二,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者都是从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
9、的教学能手,其中一位选手抽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执教者洒脱的气质、流畅悦耳的普通话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等的优美意象均被形象为次第播放的精美图片和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但这节课的问题是,在过多的画面压缩了学生语言形象再创造空间的同时,课堂语言成了电影的解说,在学生的失语中教学成了媒体的附庸,语言的品味与鉴赏几乎被挤
10、出了语文课堂。 现象三,为追求轰动效应,寻求语言之外的课堂“亮点”。近期教育在线网站的语文论坛上发有以“语文味斑竹”著称的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的荷花淀课例。程老师开宗明义就说,以往大家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读小说,今天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读这篇小说。果然程老师从环境描写中从对话描写中从心理描写中归纳出中国的文化讲究和谐这一结论。这堂课的目标是明确的:从文本中挖文化,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和谐”内核;做法是粗陋的:与其说是从文本中挖,不如说以文本为引子,引出文化的话题;和谐这一文化主题与小说的联系是勉强的,它并不内于文本,更多是程先生灵感一现的个性解读。这是一堂典型的泛语文“语
11、文课”。再说,“以往大家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读小说”,这个“大家”指谁?如果包括语文教师,究竟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做了?程老师焉知西方文化就不讲究“和谐”了?你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语文,但白马非马,语文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却不是文化,“一千个林黛玉还是林黛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寻找自己的突破口解读一篇文章,这是个人的自由,文本的意义在于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由建构的空间。但放弃语文教学的宗旨,牵强地附会文化(不知程老师对文化有多深广的研究,而且是从东西文化比较的角度),作秀,还是一如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的附庸?现象四,为追求信息含量,打造全天候效应,课堂成为无中心的大杂烩。近来,
12、笔者曾听过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执教者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内容涉及大自然风花雪月的经典诗文、有关物候学的科学知识、物候现象的各类图片、重视物候现象服务于各领域的成果和忽视物候现象或对物候现象不了解酿成的天灾人祸、物候问题的探究、物候资料的搜集等等,从已知的掌握到未知的探索、从自然知识到文艺鉴赏应有尽有;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幻灯片、课堂剧、诗文诵读、知识竞赛、讨论质疑无所不及。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其内容含量、环节设计和起承转合的天衣无缝,使你不得不佩服执教者的课堂驾御能力和幕后编导者的匠心独运。但这节课的核心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它还姓“语”吗?现象五,为吊受众的胃口,随意课堂恶搞,玷污
13、民族语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取悦学生而不负责任地课堂恶搞(多见于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课堂剧改编或作文改写),把庸俗文化(情色、娱乐、追星、绯闻等)和大量的网络语言引入语文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语言的精神品位因语文教学庸俗化,课堂教学挖掘不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欣赏不到悠久绵长的韵味而在不断下降。现象六,为追求标签效应,把语文课变成“课标”的模特,疑似炒作。现在的语文课堂,不搞点标签形式,是不上档次的。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如是,你走进时下的语文课堂,一定见到的情景如下:四人一组的讨论(一分钟或几分钟,不知讨论到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是否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质疑辩论、课堂剧表
14、演、片段小品,再加上学生们稚嫩肤浅不着边际自以为是的回答和教师频繁而廉价的赞美肯定,正所谓教师得解放学生乐逍遥。这已经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的浮躁的哗众取宠。你怎么知道师生为文本语言的深沉品味和心灵震撼而引起的课堂沉默就不是精彩的对话?现象七,忘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课堂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新课标对大语文概念的无边际界定和某些学者们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以及获得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教师,这三个因素的奇妙组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基本内核的语文素养可以忽略不计,但你擅长什么就可以展示什么。于是以革命的名义,他们尽情挥洒才情。一堂堂语文课就是他们的创作,不同的老师不
15、同的修养和爱好,“作品”自然多姿多彩。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如果灵感上来,你还可以挂着语文的羊头兜售“文化”的狗肉。语文课就与教师的个人才情有太多的联系,借着课改的春风,拿着课标做令箭,语文老师有一种“翻身农奴得解放”的快意。在翻身情结的驱动下,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文化”一词轻轻挡回。语文教师欣喜地开掘空间,以为置身于旷野四面都是前进的方向。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运用、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唯一要义。学会了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际和文化承载的工具,领
16、悟语言就是文化的熏染和人文精神的培植。在和语文课程紧密联系的语言、工具、人文和文化这四个概念中其内核就是语言,而工具和人文则是一切文化成果和现象的普遍属性。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和某些学者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使语文承受了太多的不该承受之重,使语文课程在外延无边际的延伸中缺失了自己的本体内涵。二 泛语文现象的矫正及课程定位的要义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化的课程。“语言”涵盖了一切语言现象的存在,又蕴含了自己的本质规律,它既指共性化的静态符号系统,又指个性化动态的具体语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文课程目标应当首先定位在语言。学校的每一门学科(不仅如此,推而广之每一种文化成果和现象)都具有
17、利用意义上的工具性和文化精神熏染的人文性,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积淀。拨去语文课程辐射的迷人的光环(工具、人文、文化、言语),内核就是语言。只有语言,才是语文课程的特质,传承母语文化才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使命。一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不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很难说会热爱自己的祖国,不热爱母语的孩子就不会学好语文,这恐怕是没有任何疑义的。语言文化的熏染使得每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都会打上鲜明的民族“种”的印记,都德曾在最后一课中借韩麦尔先生之口表达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祖国语言意义的认识:“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
18、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二 语言基本功训练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础和首要环节。语言基本功训练比之语文学习,就好比建造高楼大厦首先要打好基础,这恐怕也是毫无疑义的,学语文不谈语言基本功训练就是无稽之谈,做事做学问必须具备起码的基本功,正如没有训练的军队就经不起战争的考验一样,这是常识。但长期以来,“训练”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似乎非常敏感,圈内人士有意无意在小心回避和谨慎使用这个字眼。但你只要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就会意识到基本功训练之必要。现在的年轻教师和学生能把汉字写规范的有多少,教师和学生的
19、口头、书面语言中真正规范的有多少,把庸俗文化和网络流行语言中的垃圾搬到语文课堂的又有多少?现代语言在俗文化的冲击中滥到了什么程度?有多少师生明白什么是语修逻文?三 通过语言品味来感悟和理解母语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丰厚的意韵。中国语言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厚重的,但人文精神的寄托和家园就是语言,不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就难以开启这扇高贵的精神之门。绅士和淑女不是大英民族的精神产品专利,以儒学为特征的传统文化培养出了无数以民族精神为特质的优秀的精神贵族。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植是母语教育最顺理成章的产品和结果。但在笔者听过的中学语文课例中,35岁以下的青年语文教师很少有人在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语言
20、品味挖掘出母语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丰厚的意韵,讲不出民族语言的韵味和魅力。这大概是因为在流行的视觉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经典作品阅读的贫乏和阅历粗浅的缘故。 四 遵循语言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继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没有发展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笔者不是迂腐不化的保守派,但语言的发展必须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律,并不是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的“创新”都是合理合法正确值得肯定而无可指责的,庸俗文化和网络语言的滥用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和整治。五 鉴于语言广义文化的负载特点,以语言为内核进行有机的课程辐射。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所以语言无处不文化,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必然全天候地渗透到所有的文化领域。但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建筑劳务分包合同(含环保标准)
- 2025年度汽车销售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综合体地下停车位租赁及物业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城市排水防涝供排水箱涵建设合同
- 2025年度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施工总包合同
- 2025年度家具市场推广与品牌合作合同
- 2025年度离婚协议书模板电子合同管理与服务合同
- 2025年个人车转让合同(2篇)
- 甲乙双方维修阀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劳务市场供需对接合同示范
- 河北省沧州市五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含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肿瘤护士培训课件
- 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水平二教案合集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
- 医疗器材申请物价流程
- 我的消防文员职业规划
- 2025年公司品质部部门工作计划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华为研发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及方案
- CSC资助出国博士联合培养研修计划英文-research-plan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