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地下森林断想 鲁教版五四制1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地下森林断想 鲁教版五四制1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地下森林断想 鲁教版五四制1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地下森林断想 鲁教版五四制1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地下森林断想 鲁教版五四制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散文主题的探究和作者和时代的关系。教学难点发掘文中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及独特的托物言志。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教学要点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镜泊湖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使人神志飘忽,不知天上地下。让我们随张杭杭走进地下森林张抗抗,杭州人。黑龙江一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二、整体感知1.听读,积累词语。积累 “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3.自读, 理清思路:

3、 “断想”即“片段(断)感想”。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由于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第一部分(12段):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连着发出三个疑问,表达惊奇、慨叹,也透出一种幽怨之感、不平之气。并暗示构思机巧:埋下伏笔,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作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写法上,欲抑先扬,开篇即生波澜,先写概貌概况,突出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反衬,显出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

4、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第二层(920段):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写法上是插叙,好像亲眼所见似的;却纯粹是发挥想象写成。且运用对比,火山爆发前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作者赞美 “风”“山泉”“鱼鳞松”表达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是合唱出来。内容上真正描写地下森林仅19、20两段,写得也简略,作者着意是为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以此映衬地下森林

5、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见现时地下森林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深刻哲理。既写所见地下森林面貌,色彩斑斓(22段)、涛声阵阵(23、25段)低矮地势(24段)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试用格言概括启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怎见彩虹3.析读,概括“品格”并作解释。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

6、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板书:                                        

7、;                                              寻觅  【反问 

8、 抑扬   暗示】     语言精美地下森       想象  【毁灭        生长 】     情景交融林断想       所见  【色   声

9、0;  状   理】     哲理深刻                           第 二 课 时教学要点  局部品读和研读  探究主题一品读 

10、; 语言的精美  体会作者感情(涵咏品味,选择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有疑而问,一改变陈述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展开后文行文顺序。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无疑而问,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

11、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一样。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2:文章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语句,值得认真品味,“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壮观景象,一句一景,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莽莽群峰”“高高天庭

12、”等迭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使语言有韵律和节奏感,突出景的意境,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得简练,形象感很强,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更具有美感。并且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背后透露着巨大的感情力量。对称句还有“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3:语言含蓄隽永“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嫌弃”表现在:“吝啬装模作样没有留意过早已遗

13、忘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代价”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如: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

14、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以及前面提到的“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二研读  情感的美   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1: 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休这篇散文贯串全篇的,几乎都是叙事。先写寻觅,其次凭想象叙写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是标准叙述笔法。可我们处处都听得到作者的心跳,读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她为地

15、下森林大鸣不平;她为大自然生命的伟力所深深感动;她为地下森林深情的歌唱;她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她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她歌颂自然生命对生活的痴烈的热爱和不倦的追求。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分不清哪是陈述句,分不清哪是抒情句(语法学似乎应该立这个名目)。它们都很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了。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情,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情的强烈使得我们读者被它感染、感动。2:人称我与你融为一体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在写“我”心灵感受、抱负志向,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个“你”字具有丰富的意味。由于作

16、者满怀激情,言语中似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流动”感,即读起来感情激荡,思绪连贯,一泻千里。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开篇描写森林景象后,笔锋一转,“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情感力度陡然强化,表示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询问、同情,对生命不公的怨恨,对自由、公平、创造、奉献的渴望和追求。这些感情、感受,在后文中都串穿和渗透着。作者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表达了“景仰”之情,用“你”毕竟比用“它”来称呼更加热情,距离更近;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三哲理美  探究文章主题  感受作者人生1:哲理性的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

17、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从地下森林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考验着人类、人群的质量、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力、生命力,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其实,自然现象本来与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现象也不具有感情。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在这两个世界中构筑起桥梁,使它们沟通起来,最终给人以种种的启迪。这样的启示好像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

18、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2、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写于80年代初,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作者将观察社会与自然的感悟与社会生活和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如:“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本文虽未点明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写时未必意识得到,由评论家特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另外,张抗抗从文革中走来,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然后,她凭借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低谷,走向灿烂。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就是把潜意识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四   独到的艺术创造首先是它的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见前)其次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