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中山附中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_第1页
华南师大中山附中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_第2页
华南师大中山附中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_第3页
华南师大中山附中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_第4页
华南师大中山附中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南师大中山附中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华南师大中山附中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 主持人:邓江玲一、 指导思想围绕中山市教育局精品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为了落实我校初中数学组“强队伍,精管理,优课堂,兴科研,重人文,铸品牌”内涵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关键问题”的解决而带动相关问题的突破,以课程资源建设与优化课堂教学为重点,不断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创新校本教研方式,改良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二、研究目标(一)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内,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找到“抓手”。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业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

2、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全面健康成长。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二)充分发挥有效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水平找到“支点”。 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观的引导下寻找有效的教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三)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壮大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培育名教师, 打造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将教学推向科研的轨道,促进初中数学科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品牌科组。(四)开发与人教版配套的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时,做到每课时有教学设计、学案

3、,每课有课件,每课有配套的检测练习,每单元有教材分析与建议、水平测试题,错例分析、知识拓展等,不断丰富我校学科教学网络和中山市初中数学内网的内容,使之成为我校教师的教研平台与备课平台;同时发挥好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为我校和中山市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可持续提高注入长效“动力”。(五)探索总结我校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与规律,初步形成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群,做到不同课型有不同方法,每种方法包括整体论述、要领阐述、课例展示、点评提示等。着眼于应用,着力于实效,形成研、训、用“三位一体”教改新机制,为数学科组的教师培训探索新“途径”。三 研究内容我组“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研究作为集教学

4、观念、师资、资源、方法、技术、制度和效益于一身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学观念更新、教师素质提高、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优化、信息技术整合、管理制度改革六方面的内容,其中研究重点是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优化。一是教学观念更新,要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反思,逐步形成讲科学重实效,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脱离教育实际,既与时俱进又相对稳定,既张扬个性又基本统一的课程教学观念,为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教师素质提高,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任务驱动,培养和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在他们的带动和帮助下,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起结构合理、德能兼备、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确保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三是

5、课程资源建设,在精心选择教材、精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教材、改编教材,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编制精当的辅导、训练的学案和检测材料。四是教学方法优化,要构建以人为本,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思维,重在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构建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群,通过要领阐释、课例演示、点评提示进行总结和交流,特别要注意探索教学形式和方法优化动态组合的策略,确立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序。五是信息技术整合,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要充分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资源上传校园网和中山市初中数学内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建立我校互动交流的信

6、息平台。六是管理制度改革,科组引用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承担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协作,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上述六方面的内容并非平行、并列,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优化是两项主体即课程资源库和教学方法群工程,教学观念更新与教师素质提高是渗透其中的观念与队伍两条暗线,信息技术整合与管理制度改革是支撑主体的技术和行政两座工作平台。四研究思路和方法1、课题研究思路§ 模块开发,分段组装;§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共建共享,滚动研究本课题研究以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优化为重点,带动教学观念、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信息技术整合等内容的研究。本课题研究是以

7、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和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完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型;同时又以教学行为改革为切入点,以“学习实践反思重构”为主线,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工作原则,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与反思性实践法和经验总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不断改进、再次创新和推广。2、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基于课程教学与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的有关理论,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作品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

8、面:1.注意处理好学术性与行政性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关键在学术水平,必须作扎扎实实的研究,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行政推进是相当重要的保障措施,但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2.注意处理好联动性与可控性的关系。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为了保证工作的可操作性,质量的可控性,必须进行合理的项目分解,明确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一定的人员完成相对明确、可以检测评价的任务目标。3.注意处理好示范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精品课程是示范性的课程,必须确保其各个方面和各种层次的示范性,从而发挥其辐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我组师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可分层次设计),提供多元的可供选择的示范性

9、课程。4.注意处理好本校开发与校际开放的关系。必须从我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我校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以开放的态度进行研究,要有全市、全国视野乃至国际视野,要重视借外脑,重视权威专家的引领,重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5.注意处理好稳定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既要注意精品课程建设的产品具有稳定性,能经受时间的检验;同时,要有发展的眼光,规划好不断提升的梯次。6.注意处理好教研与科研的关系。科研以教研为基础,教研由科研提升,努力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7.注意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精品课程的资源必须具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发挥实际效益,但精品贵在精,不能迁就现有水平、照顾各方平衡,要宁缺勿滥,追求卓越。五 主要措施

10、1成立我校“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指导与评价。组长:杨希 副组长: 邓江玲组员:陈春涛、周斌、周代平2成立我校“初中数学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组长:邓江玲(主持人,负责1个子课题的研究和总课题的指导、协调工作)副组长:陈春涛(负责1个子课题的主持和总课题的信息技术指导)行政负责人:杨希(给课题组提供理论指导、协调工作)组员:邓江玲、赵志刚、孔凡忠、王耿章、周斌、陈春涛、周代平、谢荣华、凡海平、文甦明、邓仕清、易红、聂少林、杨丽、李艳、杨希、陈宝玲、曹朱林、吴光凯、陈晶、胡正霞、张传侠、彭嗣浪。3采用申报与指定等方法,确定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备课组、骨干教师,采取点

11、面结合,重点突破,全员参与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4认真落实常规教学,狠抓集体备课,发扬我组“推门听课,同伴互助”的优良传统,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科研工作。5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设计、课件、论文(教学反思)的评比和示范课的展示,评选出优秀作品。6成立我校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与考试研究小组,开展命题技术研究,负责课堂教学的评价、单元检测题的命制和竞赛培训题的命制指导等。组长:杨希 副组长:邓江玲组员:周代平、邓仕清、王耿章、聂少林、赵志刚、陈春涛、周斌、孔凡忠7做好我校初中数学网叶的建设组长:陈春涛 副组长:吴光凯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时间:(2008年9月2011年10月),共分四个阶段。准

12、备期(2008.92008.10),组建课题组,进行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为研究做好思想和物质的准备,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试点期(2008.112009.7)各备课组、子课题组设计实施方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尝试和探索,形成经验。展开期(2009.82010.12)全面展开课题研究,通过分步推进和逐年积累,构建精品课程的基本框架,力求在一些重点和难点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特色和品牌。总结期(2011.12011.10)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性评价,将研究成果积淀、转化为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的常规,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础建设工程。具体到每个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以下

13、几个环节:1.设计:明确观念,统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构建体系,通过构建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资源体系、方法体系、管理评价体系,形成相对清晰的设计思路。2.组队:以我校行政领导、科组长、备课组长为骨干队伍,组建我组精品课程研究队伍。以领衔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备课组为重点,实行全员参与。3.培训:对于课题主持人和行政管理人员,重点在开拓视野,把握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前沿动态,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以及科组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和子课题负责人,重点在学科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深化,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的研讨。对于全体教师,重点在学科课程教学与研究以及教育科研的普及,

14、同时发现好苗子,推广好经验。特别要加强前两个层面的培训,提高培训的档次,因为没有精品的培训,就没有精品的课程。4.具体操作:依托信息网络的技术平台和教研网络的工作平台,具体开发和建设两大项目: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群。要建立“中山华附初中数学网页”,设立精品课程的链接;要将教学评价、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竞赛等常规教研工作有机地整合进来,建立新的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研机制。5.运用反思:为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必须一边开发建设,一边运用反思,在运用中反思培训和设计的缺失和偏差,及时补救、调整,从而保证操作的成效。6、成果呈现形式;论文 、研究报告、案例及其他。七预期成果阶段性成果序号完成时间

15、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12008、92009、12精品课程资源库课件、学案、试卷陈春涛22009、92010、12精品课程方法群论文周斌22011、12011、10精品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包括理论观念、管理制度与典型个案等论文、专著邓江玲32011、82011、10中山华附初中数学网页网站吴光凯八附试点期(2008.112009.7)各备课组、子课题组设计实施方案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精品课程建设 负责人:邓江玲(一)课程内容51 相交线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54 平移(二)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课件、练习题等)1案例设计2学案(分两个层次)3课件4单元检测题(三)教学

16、设计(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步骤、资源运用、教学策略等)教学理念:1 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2 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教师获得成功。3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目标:(分平行班和奥数实验班两个层次)1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会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掌握垂线段最短的性质。2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识别同位角、内

17、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照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 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根据语句画出图形,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5 能应用本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3、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8、和几何书写能力作为主要的能力目标,力争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形成比较规范的几何书写。教学重点: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说理和推理。教学策略:1、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当参考其它版本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补充,使教材内容更具有逻辑性、严密性。2、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倡导“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学法指导更注重培养学生“会学”。3、本章教学时间至少1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51 相交线 4个课时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3个课时53 平行线的性质 3个课时54 平移与数学活动 2个课时复习、拓展与检测 4个课时(

19、四)教学实录(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文字或录像均可)1计划每个课时都有一个案例分析2收集学生的课堂教学反馈意见3公开课图片及集体备课资料4有关校园内平行线、平移的实物照片。(五)教学反思(执教者对自己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小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整个研究与实践历程进行反思性分析。)1每节课课后随笔反思。2备课组对本章情况有章节性总结和反思。3专题总结(六)教学建议(重点说明适用的教育对象与条件,指导使用者根据不同教学实际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变通,以防生搬硬套。)1教学内容作适度拓展,将部分内容作适度调整,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为基础,B层次中将部分内容适当前置。2须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

20、心。3几何题的解答格式需规范。4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需加强(如图形分解、转化思想)。 2三角形的精品课程建设 负责人:陈春涛(一)课程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平面镶嵌.(二)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课件、练习题等)学案(两种层次)、课件、练习题等(三)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步骤、资源运用、教学策略等)教学目标:1、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当参考其它版本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具有逻辑性、严密性。2、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

21、动参与,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3、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几何书写能力作为主要的能力目标,力争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形成比较规范的几何书写。4、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实践动手的能力。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角的关系、多边形角的关系.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外角、平面镶嵌教学策略:1、将教材中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成4个课时,分别为三角形基本概念与三角形稳定性、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中的线段、综合应用;2、三角形中的角分为3个课时,分别为内角、外角、综合应用;3、多边形与镶嵌也分为4个课时,分别为基本概念、内角和、外角和、镶嵌;4、复习与拓展:3个课时.(四)教学实录(教学

22、过程的真实记录,文字或录像均可)部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实录或公开课图片及集体备课资料.(五)教学反思(执教者对自己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小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整个研究与实践历程进行反思性分析。)每位老师每节课均有课后反思。备课组对本章情况有章节性总结和反思。(六)教学建议(重点说明适用的教育对象与条件,指导使用者根据不同教学实际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变通,以防生搬硬套。)教学内容作适度拓展,将部分内容作适度调整,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为基础,B层次中将部分内容适当前置。如:尺规作图、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等。3勾股定理的精品课程建设 负责人:周斌(一)课程内容(1)勾股定理的证明(2)勾股定理的

23、应用(包括无理数线段的画法),互逆命题(定理),勾股数 (3)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4)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包括数学活动)(二)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课件、练习题等)(1)勾股定理与人类文明(外星探谜,中外古文化中的勾股记载:赵爽弦图,易经,毕达哥拉斯传说,青朱出入图等)(2)各种勾股定理背景知识的介绍,定理的发展等(三)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步骤、资源运用、教学策略等)教学目标:1.以人为本,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思维,重在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怀,树

24、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3.教学设计突出在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让学生多动笔动手上.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教学难点:逆定理的证明及其相关应用教学策略:通过面积法论证勾股定理,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定理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四)教学实录(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文字或录像均可)1计划每个课时都有一个案例分析2收集学生的课堂教学反馈意见3公开课图片及集体备课资料4有关校园内勾股定理的实物照片。(五)教学反思(执教者对自己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小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整个研究与实践历程进行反思性分析。)每位老师每节课均有课后反思。备课组对本章情况有章节性总结和反思,并注意知识拓展和延伸。(六)教学建议(重点说明适用的教育对象与条件,指导使用者根据不同教学实际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变通,以防生搬硬套。)1.利用有关勾股定理的话题吸引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2.从多种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开阔学生眼界;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恰当拓展资源;4.合理补充一些数学活动(包括通过方格作无理数,风筝高度的求法等);5.不定方程与费马大定理的了解等;6.学习章节后可以考虑让学生写关于勾股定理的小论文;7.结合具体例子介绍抽象概念,注重数学文化的熏陶.4投影与视图的精品课程建设 负责人:周代平(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