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八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_第1页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八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_第2页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八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_第3页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八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_第4页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八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规范练八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夏原吉,子维秸,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建 文初,擢广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 ,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 移驻靳州。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 ,各以小简书置怀中, 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 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 供亿转输以巨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 ,国用不细。小年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

2、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 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 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 前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 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 ,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 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 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 帝怒,杀主事萧仪

3、,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 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 ,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 臣等 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日:“吾辈历事久 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 ,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 退则恂恂 若无预者。交趾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 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市欲郊劳原吉丕可及法王人原言见丕殍也笑且卿欲效韩愈耶 一?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穗叛,帝疑

4、长沙有 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选自明史列彳第三十七,有删改)n电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蠲:免除。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咨:询问。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细细:不足,不够。C.或力原吉背初议尤:怨恨,归咎。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理寝:睡下。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久之,移驻新州 顷之,烟炎张天C.退则恂恂若.无预者 若入前为寿D.言者因劾大臣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3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西域法王来朝/帝

5、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B.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C.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D.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B.户部,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祭祀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 相、大司农等。C.永乐,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前后共二十二年。D.九卿,古

6、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明、清有大小九卿之称。5 .对原文有关内容白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 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B.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 ,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C.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 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执行。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

7、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2)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3)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荀卿论宋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 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 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卮世有熊尽其说g里为 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 ,每不

8、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 ,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 不义者矣。是故其 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 也。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 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 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 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

9、 ,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 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 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 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 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 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 ,而荀卿亦不知其祸 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 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苟天下果无有及者

10、 ,则尚安以求异为 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A.浩乎不知其津涯.B.冉有之知.C.要在于不可易也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不正确的一项是()涯:边际。知:通“智”,智慧。易:轻视,看不起。,有删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玩也蟹六跪而二蟹恃:依仗。/既而焚灭其书B. 去氢能 . ,手/今夫小人之为不善C.二."GY、(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D. &旦-£思之k三不芍也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他还擅长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

11、间,富致千金。“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B.在古代,“卿”有多个称谓意义 :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对男子白敬称;君对臣的称谓,长 辈称晚辈,上下级互称,夫妻或朋友间互称等。C.古籍中“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 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三 代”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并一直沿用下去。D.西周时期,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水渠,把耕地分隔成形状像“井”字的方块 ,因此称这种田地 为“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B.使后世

12、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C.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D.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 ,是因为受到 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D.文

13、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2)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3)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 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 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

14、知其 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 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 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 墨 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 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博杀此吏,州郡畏博 威严。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 ,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

15、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几日:“观齐儿欲以此为俗 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 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 ,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 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迁廷尉,职典决疑,当瀛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 ,谓 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 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 ,持以问廷尉, 得

16、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 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十如此,以明示 下为不可欺者。(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有删节) 陋二千石:郡太守。移:旧时公文的一种。瀛(yan):审判定罪。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著:显著。B.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论:论罪,判定罪行。C.博本武吏,不更文法更:更改。D.正监以为博苟强强:逞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博以此显名A. 不:小流丸以成江落/乃召见诸曹史弓佐及县大吏b. m =告浦公(

17、 博恐为官属所诬C.1 二二八 逆历”:/然廷尉治郡断照以来且二十年D."目!<3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谪”的一组是()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博本武吏,不更文法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视事数年,大改其俗A.B. C. D.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 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

18、杀了组织者,然后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3)所到辄出奇谪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7题。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 , 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

19、。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使獐疾走,马弗及至,已而得者,其时啊也。嬖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任重也。 贤者之举事也,不闻无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 ,愚不肖为之任也。冬与夏不能两刑,,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癖, 用智褊者无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于学者, 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 问焉。用志如此其

20、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 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 名之章也,不亦又t乎!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 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 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 ,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 之。卷电茎疑殳探矢而任耒之熨也曲

21、电之爰发之则遮厘为也工则差迪.茎有无中史之意矣?尹儒学御,三金而不得焉,苦藉之,夜梦受萩驾于其师。明日往而其师,望而谓之曰:“吾主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 。”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 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 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有删节) 秋驾:古代一种御马的技术。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得者,其时啊也顾:回头看。B.冬与夏不能两刑开J:通"形",形成。C.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厌:满足。D.恐子之未可与 也与:结交。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22、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A.不助王国二(今有宝剑良马干此 BU造而丁 .圭宁越,中牟之鄙人也C.;二;又( 请以十五岁D. .- 一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骥,本义是良马、骏马。文中则指志向高远、才能杰出的人 ,“老骥伏相,志在千里”中也是此意。B.布衣,因为古代平民只允许穿麻布的衣服,故借指平民,后来也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C.墨翟,即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和非攻,善于守城,成语“墨守成规”与他有关。 D.周公旦即周公姬旦,忠厚仁爱,礼待贤才,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名句 就是对他的赞誉。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23、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才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

24、证法思 想,这是很可贵的。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矢之速也, 而不过二里, 止也 ; 步之迟也, 而百舍 , 不止也。(2) 上二士者, 可谓能学矣, 可谓无害之矣, 此其所以观后世已。7. 用自己的话概括先王是如何成大务、立功名的。答案:一、 1.D 解析 : 寝 : 平息。2.B 解析:B项,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A项,连词,和/动词,结交。C项, 动词 ,

25、 像 , 好像 / 代词 , 你。 D 项 , 介词 , 趁机 /名词 , 缘由 , 机会。3 .A 解析 : 根据人名和句子成分可断开。4 .B 解析:B项,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5 .C 解析 : 文中无口头表扬, 深受器重, 是因为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6 .(1) 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 “高皇帝培养贤才来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 , 这两位便是。”(2) 当初 , 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 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3) 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 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国家大事。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 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 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参考译文夏原吉 , 字维吉

26、吉, 祖先是德兴人。夏原吉早年丧父, 他致力于学问, 赡养母亲。因为获得乡荐进入太学, 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建文初年, 升任户部右侍郎。第二年, 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时, 所过郡县乡邑, 检查吏治好坏, 询问百姓疾苦。人们都很高兴和敬佩。不久 , 移驻蕲州。没多久 , 郁新去世, 夏原吉被召回, 代理户部的事务。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 , 他都用小本子记好, 带在身上, 随时查阅。一天, 皇上问天下钱粮有多少, 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 , 为此他更受器重。当时, 战争刚刚结束, 皇上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 分封藩王, 增设武卫百司。后来又发兵八十万向安南问罪, 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

27、国, 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 供应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 全由户部支出。夏原吉都尽心筹划, 国家各项开支足够使用。永乐八年, 皇上北征, 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 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当时各部门刚刚创建 , 每天早上, 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 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 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 神态镇静。向北管理到北京行都, 向南开导到南京监国的太子,京师秩序井然。皇上回来后, 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 厚加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 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 考察民间疾苦。夏原吉拿了一些细碎黄米进呈给太孙说: “请殿下将它吃了 , 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 ”九年

28、任满 , 皇上在便殿设宴, 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 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 “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 各位想看古代名臣, 这两位便是。 ”此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 往来于南北两京, 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 使太孙获得很多助益。永乐十八年, 北京的宫室建成, 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 夏原吉说 : “经过多年营建 , 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 免除拖欠的各项征收, 以减轻人民负担。”第二年 , 三殿失火, 原吉重申从前的请求。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 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 杀死主事萧仪, 说道 : “当初要迁都时,

29、 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 很久才确定下来, 并不是轻率决定的。”言官借机弹劾大臣。 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 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 “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 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 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 应当有罪。”皇上怒意消了, 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夏原吉违背初衷。夏原吉说: “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 , 虽然言语有失, 侥幸皇上能够原谅。如果言官得罪, 那损失就不小了。 ”众人这才佩服。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 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国家大事。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 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 总是恭恭敬敬的, 就像

30、什么都没有参与一样。 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 是有限的; 而升官后的费用, 则是无限的。 ”皇上听从了。 有西域法王来朝见, 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 夏原吉说不行。到法王入宫后, 夏原吉见而不拜。皇上笑着说: “爱卿想效法韩愈吗?”山东唐赛儿谋反, 被平定以后, 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皇上, 将他们全放了。 谷王橞反叛, 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命做担保, 这事才得以平息。二、1.C 解析:C项,易:更改,改变。2.C 解析: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 项

31、, 代词 , 他的 / 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难道。 D 项 , 介词 , 凭借、利用/ 介词 , 因为。3.B 解析: 上下级互称错, 应是“上级称下级”。4.B 解析:这部分断句可依据虚词和句意来断,如“者”为助词,的人。5.B 解析: 原文没有“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的信息。6.(1) 从这方面来看, 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 不知谦逊, 赞扬自己太过分。(2) 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 自己认为自己愚蠢的念头是正确的, 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3) 孔、孟的言论, 没有标新立异, 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参考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

32、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 , 而且说话一定要称述先王, 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 他说的一些道理 ) 好像茫茫无边, 但其实并不遥远; 好像浩瀚浑厚, 没有边际, 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 普通人都知道; 但实行起来, 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 ! 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 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 即使不能做到, 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子路的勇敢, 子贡的巧辩, 冉有的智慧, 这三样 , 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这三个人 , 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 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 好像

33、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 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 , 向圣人学习, 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 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 直来直去, 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 , 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 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 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 , 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 真可以说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 都是因为老师荀卿, 这就不足为怪了。荀卿 , 是个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 敢发高

34、论而不顾后果的人。他的话, 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 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 孟子 , 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 : “搞乱天下的人 , 就是子思、孟子。 ”天下的人 , 如此众多; 天下的仁人义士, 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 “人性本恶。 夏桀、 殷纣王所做的一切, 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 , 就是一种伪装。 ”从这方面来看 , 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 不知谦逊, 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 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现在看来, 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 都还是有所顾忌的, 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 桀、纣两君虽然残暴, 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 刑

35、政 , 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 只有他骄矜傲慢, 不顾一切, 焚烧了孔子的六经, 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 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 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倚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 自己认为自己愚蠢的念头是正确的 , 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只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 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 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 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 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

36、。孔、孟的言论, 没有标新立异, 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 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三、1.C 解析:C项,更:经历。2.B 解析:B项,都是副词,于是、就。A项,介词,因为/连词,用来。C项,介词,被/介词,替、 给。D项,副词,将近/副词,暂且。3.A 解析 : 是一般的为官行为, 不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4.B 解析 : “解散了投诉者”在先 , “斩杀了组织者”在后。5.(1) 朱博伪称医生进了监狱, 得以见到陈咸, 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2) 按照旧例, 新太守刚刚到任, 总要派遣官员慰问, 表达问候之意, 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3) 所

37、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 来明确地告诉下属( 自己 ) 是不可以欺瞒的。参考译文朱博字子元, 是杜陵人。家境贫困, 他年轻时在县里供职当亭长, 逐渐升迁为功曹 , 刚直仗义, 喜爱交游。当时, 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萧育、御史大夫陈万年的儿子陈咸由于是公卿子弟, 才能显著而为人所知, 朱博都和他们相友善。陈咸任御史中丞, 因泄露宫禁之内的话而犯罪, 被关进监狱。朱博辞去官职, 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 刺探陈咸的案子。陈咸被拷打讯问, 伤势很重, 朱博伪称医生进了监狱, 得以见到陈咸, 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朱博从监狱出来后, 又改变姓名, 替陈咸做证, 被打了几百下, 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

38、 陈咸得以被判出狱 , 而朱博因为这件事名声显扬。朱博升任冀州刺史。他本来是武官, 没有经历过用法令条文办事的文职, 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 官吏和百姓几百人拦路自行投诉, 官署里人都满了。从事来禀告, 请求暂时留在这个县 , 依次会见各个自行投诉的人, 事情办完了再出发, 想要以此来观察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 , 告诉外边赶快准备车马。从事禀告说车马已经备好, 朱博出来登车会见自行投诉的人,派遣从事明确地告谕官吏百姓: “想要投诉县里丞尉的 , 刺史不监察黄绶的官员, 各人自己到郡里去。 想要投诉二千石的墨绶长吏的, 等使者巡视部属回来, 到刺史的官署去。百姓被官吏冤枉 , 以及投诉强盗小

39、偷诉讼之事的, 要到各自所属的部从事那里。”朱博停车判决发落 , 使四五百人都离去了, 判案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惊。后来朱博慢慢查问, 果然是一个老从事教唆百姓集会。朱博杀了这个官吏, 州郡都畏惧朱博的威严。朱博升为琅邪太守。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 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 朱博刚刚任职右曹掾吏都移书称在家养病。朱博询问原因, 回答说 : “恐惧 ! 按照旧例, 新太守刚刚到任, 总要派遣官员慰问, 表达问候之意, 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朱博气得胡须直立 , 拍击案桌说 : “看齐郡的小子们难道想要把这作为习俗吗 ?”于是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 , 挑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 发布

40、教令让他们填补空缺。驱逐罢免各个称病的官吏, 让他们穿平民衣服走出府署大门。郡中大为震惊。文学儒吏不时有呈交文书言事而引经据典等, 朱博看到后对他们说: “像太守是汉室官员 , 奉行三尺法律条令来处理事务罢了, 和你们所说的圣人大道没有关系! 暂且拿着你的大道回去, 尧舜出现时, 再为他们陈述。 ”他就是像这样来拒绝别人。朱博任职几年, 大大改变了齐郡的风俗。朱博升任廷尉, 职责是掌管解决疑难之事, 主持平议天下的狱讼。朱博担心被属吏欺骗,任职后 , 召见正监典法掾吏, 对他们说: “廷尉 ( 我 ) 本来是武官出身, 不通晓法律, 幸而有诸位贤吏 , 又有什么可担忧的! 然而廷尉自从治理郡县

41、, 判决狱讼以来将近二十年, 单单是耳闻所得的时间也很长了, 三尺法律条文, 人事尽在其中。掾吏试着和正监一起写出过去判决狱讼时官吏讨论难以明白的几十个案件, 拿来询问廷尉, 廷尉能够替你们再行判断。 ”正监认为朱博只是要逞强, 料想他不一定能够做到, 就一起逐条陈述出来。朱博把掾吏都召来, 一同坐着来考问 , 朱博为他们判断刑罚的轻重, 十个中说对了八九个。属吏都佩服朱博干练, 才能超过常人。 朱博每次升调改换官职, 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 来明确地告诉下属( 自己 )是不可以欺瞒的。四、1.D解析:D项,与:帮助,弓仲为“教授”。2 .D 解析:A项,连词,和/动词,结交。B项,介词,在/介词,从。C项,结构助词,的/指示代词, 这。D项,都是介词,用。3 .A 解析:A项,“骥”在文中仍用本义,指良马、骏马。4 .A 解析 : 标点 : 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 未之射而括中之矣, 发之则猿应矢而下, 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根据句中虚词和句意判断。5 .C 解析 : 没有使用对比论证。6 .(1) 箭的速度很快, 射程却不超过二里, 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 步行速度很慢, 却可以走到三千里之外, 因为脚步不停。(2) 以上这两位士人, 可算是善学习了, 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