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浙江省嘉兴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积累(21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_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_。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_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_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

2、(3)必答,(4)(5)选做一题(8分)(1)海内存知己,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_,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_,_”。(写出连续两句)(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想起古诗文中“_,_”的名句。3.名著阅读。(6分)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3、【甲】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乙】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丙】“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不, A ,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

4、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阅读积累卡【甲】书名:水浒传人物:“他”是_相关事件:“这件事”是指:_【乙】书名:朝花夕拾人物:“我”是_相关事件:“我”去_前,背书给父亲听。【丙】书名:_人物:“A”是_相关事件:三年“生死”离别后,两个情人意外相逢。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B.去国怀乡(国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老

5、夫聊发少年狂(姑且)C.次北固山下(停泊)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D.清风徐来(慢慢地)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二、现代文阅读(30分)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完成511题。(一)(18分)江声浩荡“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

6、。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

7、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

8、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

9、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亲脸颊上升!(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耿立)-在-此-卷-上-答-题-无-效-5.第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_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

10、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_(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_7.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_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_(二)(12分)纠结的校服【新闻事件】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

11、时间大家议论纷纷。【网上声音】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

12、法!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专家观点】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调查统计】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两地采风】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

13、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做简要归纳。(4分)_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

14、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11.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的符号,流动的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

15、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5分)_二、古诗文阅读(26分)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20题(一)(6分)古诗阅读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不是春光外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注外:见外。【评注】(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_”入手,用其他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_”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2分)(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_;(乙

16、)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_。(4分)(二)(9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17、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渔人甚异之异:_(2)便要还家要:_(3)处处志之志: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_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三)(

18、11分)徙木偾表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注偾(fèn)表:放倒标帜。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辄:_(2)来谒吴起

19、谒:_(3)予谓鞅本魏人谓:_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令于邑中曰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送鲍浩然之浙东C.乃下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择其善者而从之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_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_四、写作(68分)21.阅读下面消息,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8分)近日,“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她女儿写有关“桃花”的作文,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于是

20、她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选自2014年4月24日重庆晚报)_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专心-专注-专业浙江省嘉兴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一、语文知识积累

21、1.【答案】铭藉迄隘【解析】注意结合语境和音节写成正确的汉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汉字的写法。2.【答案】(1)天涯若比邻(2)受任于败军之际;(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解析】注意“涯”不要写成“崖”;注意“郎”不要写成“朗”3.【答案】宋江智取生辰纲周树人看五猖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丽达【解析】“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通过这句话明确此人是宋江,“这件事”是“智取生辰纲”。本段是“我”和父亲申请要看五猖会的

22、情景。所以“我”就是周树人,事件是我去看五猖会前,背书给父亲听。这段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和妻子丽达的对话。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丽达。4.【答案】C【解析】A“归”为“归宿”;B“稍稍”为“逐渐”;C正确;D“信”为“诚实,不欺骗,实情”。故选C【考点】文言文实词用法。二、现代文阅读5.【答案】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我”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解析】本文写了家中贫穷的“我”在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后,渴望读书却没有钱买书,最终骗了母亲买下书的事情。文章描写的最为细腻的

23、就是“我”读书后渴望得到那本书的心情,具体体现在第、和段,比如“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等。6.【答案】(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和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解析】这段话用了很多个“流”字,体现出母亲此刻流泪之多、内心之痛苦,而流泪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被偷了五块钱,由此可以

24、看出“我”家的贫穷,从而为“我”买书时的纠结和痛苦做了充分的说明。“我撕破喉咙”地读书,是在“我”因为家里贫穷没法买到自己想看的书时的表现。“我”一方面知道家里的艰辛,想做个节约的孩子,另一方面又对书有着极大的渴望,只能“撕破喉咙喊”来抒发此刻的矛盾与痛苦了。7.【答案】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解析】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段落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第段具体描写了“我”家贫穷的现状,比如“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

25、扫街”“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而这段在叙述顺序上是属于插叙,介绍了“我”家贫穷后,下文写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大哭也就不那么突兀。而“我”在家里这么贫穷的情况下还是买了书,也衬托出“我”对书的渴望;而母亲在贫穷的情况下也依旧把钱给“我”,说明母亲对“我”的爱如此深沉。8.【答案】示例1: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示例2: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

26、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解析】文章写了“我”在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这句“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后被深深震撼,所以在家中贫穷的情况下骗了母亲买下了这本书,从而让这句话一直回响在耳边。这是一种对于自己欺骗了母亲之后的不安和歉意,但是这句壮美的话也体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对于知识的渴望。而这句话之所以不会离开,还是因为知识给“我”带来的奋发向上的力量让“我”追求现在更美好的生活,让“我”回报自己的母亲。9.【答案】现有校服是否“太减分”;学

27、生是否必须天天穿校服;校服设计应该注重美观,还是注重实用;校服是关注学生身份识别功能,还是突出其美育功能;校服是应该统一,还是各校自主选择;统一订购的校服质量到底好不好。【解析】阅读所示材料,抓住中心内容,从对穿校服、校服的设计、校服的作用等方面概括众人的观点即可。10.【答案】C【解析】A项,“都喜欢”与材料中“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的说法不符;B项,“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D项,“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校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1.【答案】“青春符号”恰当地反映出校服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审

28、美需求,体现得体、青春、时尚这一时代要求。“流动名片”恰当地反映出校服是展示学校形象、传播学校文化的载体。【解析】解答时,综合材料1、材料2中“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这两方面表达意见可以推断出原因。三、古诗文阅读12.【答案】物性金靥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讽刺世人的庸俗之情(讽刺世人没有高雅情趣)或:对菊花虽遭冷落依然灿烂的高洁品行的赞美【解析】首句“物性从来各一家”意思是事物从来都是各有秉性,紧接着在第二句进一步解释什么样的“物性”:是谁贪图寒冷消瘦弃厌年华?这两句都是围绕事物的“物性”来写的,所以,前两句从“物性”入手。问抓住“依

29、前金靥照泥沙”一句,明确“金靥”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咏菊抓住主旨句“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一句,明确赞美菊花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讽刺世人的庸俗之情。重阳后菊花抓住主旨句“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一句,通过节日前后人们态度的比较讽刺了世人的跟风媚俗。13.【答案】(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3)记,做记号14.这个人一一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听了)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15.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16.【答案】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解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17.【答案】(1)就,便(2)拜见,拜访(3)认为【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