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8.匆匆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藏、挪、徘、徊、蒸、裸”6个生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赤裸裸”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教学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感受时间来去匆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感悟时间匆匆。导语:同学们,转眼间我们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快乐的小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过去,这匆匆逝去的小学生活就像一幅古朴优雅的画卷,描绘出欢乐、有趣的童年;又像一曲婉转动听的乐曲,

2、歌唱着纯洁、美好的童心;更像一束鲜花,释放着迷人的芳香,令人回味无穷。如此美妙的小学生活即将成为我们难以忘却的记忆。同学们,试想一下,记忆中的那一段段日子还能重现吗?(学生自由发言,感慨时光一去不复返。)是啊!时光总是那么匆匆,稍纵即逝。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预设:学生初读课文题目,大多数只能体会到“匆匆”体现了时间过得飞快这一表层意思,并不能从题目中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而是让学生在后续的朗读中去感悟。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朱自

3、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在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他先后在几所著名中学和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朱自清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他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集雪朝(与他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2)写作背景。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作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认为许多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崇尚过去,忧虑将来,将工夫都废弃了,将

4、本应做的事都丢掉了,增添了以后的烦恼和悔恨。因而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匆匆一文。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先圈起来,再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多读几次。(2)练习通读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3)遇到读不懂的句子先画出来,再和同学议一议。3.出示词语,指名读,注意加色的字,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中予以指导纠正。躲藏 空虚 涔涔 潸潸 挪移 凝然 伶伶俐俐遮挽 叹息 徘徊 蒸融 痕迹 赤裸裸需注意的字音:“藏”是多音字,在文中读“á”,它还有一个音读“à”;“挪”的鼻音;“蒸”是翘舌音。识字方法:“涔涔”和“潸潸”都与汗、泪、

5、水有关,所以部首都是三点水;“徘徊”与人走路有关,所以都是双人旁。4.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理解情况,并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预设:这篇课文篇幅比较短,但表达的情感丰富、强烈,非常适合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多读几遍,进而熟知课文内容并读中有悟,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题目中匆匆的主人公就是时间。如果想了解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1.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教师出示学习提示。)(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2)作者围绕着这个问题具体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

6、容。(3)再读课文时,特别注意在初读课文时圈画的句子,看是否能理解其含义。预设:阅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明确的阅读提示,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为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帮助。2.讨论交流。(1)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个问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这样写不只是为了首尾呼应,更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2)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明确:作者围绕提出的问题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3.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7、容和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预设: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体会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采用整合重点段段意的方法来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时间匆匆,一去不返”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最后写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时间在我们身边悄悄地逝去,令人感慨。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小结:光阴似箭,日月

8、如梭,时光匆匆,转瞬即逝。今天这节课也在大家朗读课文时匆匆地过去了。在匆匆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到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读文章,弄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作者在文中将抽象的时间描述得具体可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读,好好感悟。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揣摩运用修辞手法和叠词的好处,感受语言的优美。3.懂得

9、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2.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语言的优美和表达方式的巧妙,积累语言。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躲藏 空虚 涔涔 潸潸 挪移 凝然 伶伶俐俐遮挽 叹息 徘徊 蒸融 痕迹 赤裸裸预设:本课的生字不多,“徘”“徊”字形容易识记,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是检查的重点。另外,“藏”“蒸”的笔画比较复杂,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的安排,既要书写正确,又要书写美观。词语方面,“潸潸”和“涔涔”的意思容易混淆,教

10、师要着重检查。2.引导学生填空,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是朱自清(填作者)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填体裁),主要描写对象是时间。本文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并在开头和结尾均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3.学生谈一谈本文中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时间流逝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写得如此感人的。过渡:时间仿佛也长了脚,在我们的生活中匆匆逝去,朱自清敏锐地发现了它的踪迹,用细腻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出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稍纵即逝。现在,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在优美的文字中发现时间的

11、踪迹。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由自然现象引出时间一去不复返。过渡:人们都说时光匆匆即逝,从哪里能看出来呢?(1)教师出示燕子、杨柳、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这些事物中感受时光流逝。(2)出示句子,学生朗读体会。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引导学生汇报感受:你感受到时光流逝了吗?(燕子春来秋去、杨柳一岁一枯荣、桃花花开花落都是时间飞逝的痕迹。)这个句子好在哪里?(这三个分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句;作者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描写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燕子有再来、杨柳有再青、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反衬日子一

12、去不复返,引出下文写日子匆匆过,应好好珍惜的意思。)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读句子,明确句子的类型。(前两个问句是设问句,最后一个问句是疑问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连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疑问句引出下文的内容。)朗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和留恋之情。)(3)学生个性化朗读。预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2.在生活中感悟日子一去不复返。过渡: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

13、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朱自清却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起自己的八千多日子。他在默算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1)指名读第2自然段,学生听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赏析、体会。)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其表达效果是将水滴的渺小和大海的浩瀚进行对比,抒发了伤时、惜时的感叹。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14、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稍纵即逝。师: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学生答:看不见,听不见。)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就好像这一滴水,滴进了时间的汪洋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了,难怪作者会感觉“头涔涔而泪潸潸”呢!(2)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学生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

15、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A.作者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具体表现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的。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写的生活中的小事(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掩面叹息时),以及描写时间流逝的动词(“过去”“跨过”“飞走”“溜走”“闪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验时间在琐碎的小事中悄无声息地溜走。B.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时间写得生动、感人。过渡: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

16、作者是怎样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的呢?明确: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时间形象化,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时光转化为种种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用“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动词将时光的来去轻、悄、匆忙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光阴消逝的伤感。D.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写。仿写: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教师小结。小结: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啊”,作者将时光这一抽象事物写得如此的新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

17、时光匆匆逝去的脚步,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3)精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命的追问。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有几次做出了回答?明确:一共有六次追问,其中前两问做出了回答。从作者的追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作者触情生情,对自己的深深责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前三个追问中感受到作者是用全身心在感受时光的流逝,从反问和责问中感受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反思,体会他对于自己尽在徘徊的人生状态的不满,以及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的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没有虚

18、度,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预设:学生可以列举自己佩服的人的示例来说明,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回答。(4)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其特点和作用。明确: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题。从开头的问与答,到结尾的再次追问,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悄悄流逝的怅然若失的情绪,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劝世人要珍惜时间的提醒。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1.总结写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写。过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那作者为什么能表达得如此

19、细腻呢?(1)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时间去来匆匆、稍纵即逝?明确: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抽象、无迹可寻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形象而真实。(2)朗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设问、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小组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预设:这些句子不仅语言优美生动,而且意义深远含蓄,往往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体会这些句子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交流示例: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将逃去如飞的时间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

20、雾”,比喻独特,想象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我们的日子也就是如此悄然消逝的,因而更显宝贵,更值得珍惜。师:时光匆匆如流水,一去就不复回。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珍惜今天吧。因为只有把握住今天,才会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3)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提示: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其次要表达一定的情感主题。2.拓展阅读。(1)谈话激趣。导语:匆匆一文充分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朴素的语言中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他的另一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也充分体现了其高超的修辞技巧,文中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巧妙而自然, 把荷塘月色描绘得

21、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2)教师分发荷塘月色打印稿,学生阅读,体会修辞运用之妙。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文章。“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的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2、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充分享受了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9 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学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盼,引出本课内容。导语

23、: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题为盼的文章,文中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她“盼”的过程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复述小女孩“盼”的过程当小女孩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件特别的雨衣后,小女孩便天天盼着下雨。有一天,终于下雨了,小女孩又想方设法说服妈妈让自己穿上雨衣到雨中去玩耍,却被妈妈一而再地拒绝。虽然希望落空,但小女孩仍没有放弃希望,她盼望天不要把雨下完,等第二天再下,第二天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雨衣去上学。)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为了一件事而苦苦盼望的经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盼着妈妈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2.板书课

24、题,引起思考。思考示例: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比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星期天?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史铁生(19512010) 当代作家。1969年在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1979年发表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走上文坛。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1)生字过关:读、写。媚

25、 砖 蚁 叨 绊 绞 耽 揉 绽 搓 惶 吻 偎需要注意的字音:“砖”都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绊”“耽”“绽”“吻”是前鼻音, “惶”是后鼻音。区别形近字:媚(妩媚) 蚁(蚂蚁) 绊(牵绊) 耽(耽误)眉(眉毛) 议(会议) 拌(搅拌) 沈(沈阳)绽(绽放) 搓(揉搓) 惶(惶恐) 偎(依偎)锭(钢锭) 磋(切磋) 煌(辉煌) 喂(喂养)(2)词语过关:读、记、写。明媚 蚁穴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顿 晃动 碰倒原谅 耽搁 绽开 一声不吭 缥缈 惆怅 休止时光 惊惶 亲吻 依偎 挽回 消逝根据词意,填词语。(景物)鲜明可爱。 (明媚)拖延时间。 (耽搁)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缥缈)伤感

26、,失意。 (惆怅)亲热地挨着,紧靠着。 (依偎)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星期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放松休息的日子,究竟在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一直记忆犹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去文中找答案吧!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示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2.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我看

27、看天,还不晚”“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2)思考: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我”的心情。)预设:“我”的心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时间推移母亲的承诺母亲的行为“我”的言行“我”的心情早晨 答应带我出去;去,当然去;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菜起床,刷牙,吃饭;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跳房子;用树枝拨弄蚁穴;翻看一本画报上午好啦好啦,

28、没看我正忙呢吗翻箱倒柜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下午下午,睡醒午觉再去;下午,准去洗衣服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黄昏洗完衣服就去我一声不吭;不出声地流泪教师小结: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变化。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第一次盼望。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4.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深刻?

29、明确: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梳理了课文的内容、划分了层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发现了“我”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具体的言行和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对这一写法进行探讨学习。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自学字词的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30、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 2.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3.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教学重点:1.品析课文,进一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2.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体会母亲的辛劳。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文章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是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2)引导学生回顾“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过渡: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理经

31、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明确:期盼兴奋愉快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在那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满以为人生中第一次盼望的事情将会在这一天得以实现,但最终,那个星期天却在母亲的忙碌和辛劳中渐渐消逝。从早上到黄昏,“我”的心情一直在变化着,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情境,去细细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品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盼望。(1)“我”的第一次盼望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引导学生理解“天色昏暗下去”的深刻含义,体会“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明确:“天色昏暗下去”既是实指,指“我”从白天等到黑夜;又是虚指,一方面暗

32、示了等待的落空,另一方面表明“我”的心情最终归于灰暗。正是由于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盼望,所以“我”才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2)学生交流讨论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明确:开篇点题,设置悬念。2.品读第26自然段,了解“我”第一次盼望的心理变化过程。(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同桌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2)教师出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学生对比自己的交流结果完善表格内容。(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希望、激动。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

33、个日子,都不会错。(“很久之前”“平生第一次盼”说明“我”对那个星期天已经期待很久。“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说明“我”对此记忆深刻,言语中满含着希望。)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简短的心理描写表明“我”的期待之深,此刻的“我”是激动的。)从早到晚的盼望兴奋、焦急、焦虑、无奈。从描写环境和动作的句子中体会“我”的兴奋心情。A.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预设:本文中作者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是其中的一种。教师要借助具体的语句,采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心理中的作用。明确:这句话用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兴奋,这也与后文“我”的失落形成了鲜明

34、的对比。B.动作描写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预设:人物的动作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跑”“站”“藏”这三个动词我们能体会到“我”在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的时候兴奋不已的心情。具体体会“这段时光不好挨”。A.“这段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候?(母亲去买菜了,“我”等待母亲回来后带“我”出去玩。)B.在“这段时光”中“我”的心情如何?预设: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我”的心情;再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焦急又兴奋”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C.在“这段时光”中“我”主要做了什么?(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35、用树枝拨弄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D.从“我”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总述自己的感受:体会到“我”既焦急、兴奋又颇有耐心,以及等待时的百无聊赖;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学习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心理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等待时的焦急、兴奋。)细节描写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等待时的无聊。)运用想象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等待时的百无聊奈。)环境描写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等待

36、时的孤独。)从母亲的一再推脱中体会“我”的焦虑和无奈。A.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采用学习上面内容的方法揣摩“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进一步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a.母亲买完菜回来后并没有带“我”出去玩,她是怎样一而再地爽约的?b.第5自然段中连用六个问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c.为什么当母亲说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时候,“我”认为“这一次不能原谅”?d.第6自然段中两次写到“我一声不吭”,你从中体会到什么?e.“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B.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在班级汇报。C.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解答疑问。疑问一:文中“我”和母亲的对话为什么几乎都没有加

37、引号?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文中将人物对话大都省去了引号,混淆在叙述之中,一是可能文中的对话并不是原话;二是为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感情表达更自然,节奏更流畅。疑问二:第6自然段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我”的心情。天色越来越暗,“我”的盼望无果而终。作者将“我”的感觉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写出了“我”越来越失望,最终明白自己的盼望终将落空的心理状态。3.读第7自然段,体会“我”希望落空后的伤心、委屈。过渡:由于母亲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她一而再地推脱,终究“我”要出去玩耍的希望还是落空了,此时“我”的心里伤心极了。看着“我”如此伤心,母亲有什么反应呢?(1)作者是怎样

38、表现“我”此时伤心的心理的?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总结,边总结边运用。明确:首先是借助环境描写。这一段中两次描写了光线,第一处“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契合“我”那天心情的变化,把黄昏拟人化,并将母亲洗衣服的声音比作“时光的脚步”,形象地表明“我”当时希望落空后失落的心情。第二处“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以“荒凉”的场景作结,一方面将“我”的失望心情烘托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让读者回味无穷。其次运用神态描写,用“不出声地流泪”来宣泄“我”伤心的心情,直击读者的心灵。(2)探究母亲的举动的深刻含义

39、。母亲的反应: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深刻含义:因家务繁多,母亲不停地忙碌,当她看到“我”委屈的泪水时才猛然意识到是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并连声道歉。4.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1)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示例:是一位好母亲。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2)“我”为什么不

40、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示例:“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预设:可以从父母和孩子这两个角度来谈感受。如: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孩子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要学会体谅父母、关爱父母。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1)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预设:描写人物的心理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1、本文就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玩耍的心路历程。课堂教学时,教师就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具体的词、句、段,体验“我”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了“我”的心理由“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的变化历程。(2)仿写片段。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3)学生交换阅读所写的片段,相互评价。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散文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放手探究”的方法,紧紧抓住文中“我”的心理活动,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42、悟中读。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实际来深入思考等来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学生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因而他们在理解文本时掌握得很不错,课堂反响也很好。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上都十分精彩,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写法上着手,既复习了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作了延伸处理,进行了仿写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和感悟新篇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交流学会在写文章时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3.明白心情不同时对

43、身边的事物感受也不同。4.能用不同的环境描写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教学重点:1.学生交流课文中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2.明白心情不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感受也不同,学会运用不同的环境描写来表达不同的感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谈话激趣,导入交流内容。导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指作者的情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文辞则依据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物是基础,是情的源泉,感情随景物变化而变化;情是辞的根本,辞是情的抒发途径。“为文者,情动而辞发。”这个单元的两篇文章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是如何

44、表达出来的。预设: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就匆匆与那个星期天展开讨论,再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交流示例一: 生:匆匆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感情。 生:在匆匆一文中,作者综合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生:匆匆一文还采用了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流示例二:生:那个星期天一文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

45、“我”等待母亲买菜回来时一个人艰难地打发时间的情形“我”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爬着去找蚁穴,在草丛里看画报并想象画报上的画面等,这些细节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兴奋、焦急的心情。生:那个星期天中有一些环境描写,如:“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里通过写光线变暗暗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烘托出“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生:那个星期天中也有许多内心独白式的描写,通过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我”由兴奋、焦急到无奈、委屈的心情。教师小结:同学们都体会得很不错,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

46、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大家也学到了在写文章时,通过融情入景(物)或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方法。3.拓展运用:写作时如何表达出心中的真情实感?方法拓展:(1)生活,真情之源。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生活知识和对生活知识的感受,是写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两条。”关注生活并亲身体验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抒发出真情来。(2)直抒胸臆表情感。我们在文章开篇直接抒情,亦或是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抒情直接明了。(3)用景物描写表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中的景物往往能够承载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也同样可以寄托于景物。景物描写既可以写在文章中间,渲染氛围,烘

47、托人物心情;也可以写在文章结尾,以景结情,抒发情感。(4)借助人物表情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都能够透露出其思想感情,我们若想表达某种情感,就可以运用某一种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精神世界。(5)通过写作手法来表情感。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可以使情感表达得更强烈;通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可以使情节起波澜,情感也会随着情节变化而起伏变化,直到达到高潮;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件具体而真实的小事来表达强烈的情感主题。二、初试身手1.体会人们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过渡:我们通过交流了解了文章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一展身手,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

48、揣摩作者抒发的感情,发现其中的奥秘。(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朗读体会。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得分的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天灰蒙蒙的,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预设:和创设了两种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是自己期盼已久的愿望实现了,情感基调是欢乐的;第二种情境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比赛输了,情感基调是悲伤的。和则根据不同的情境描写了相同的景物,由于情感基调不同,人们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了不同的

49、感受。这个就是学生谈朗读体会的重点。朗读体会示例:生:妈妈答应“我”养一只小狗,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因此心情是无比高兴的。于是,在“我”的眼中,路旁的花儿、树上的鸟儿以及树叶都替“我”高兴。生: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班上的篮球比赛输了,此时“我”的情绪低落,感到沮丧极了。于是,在“我”的眼中,天是“灰蒙蒙的”,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连树上的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叫着”在嘲笑“我”。(2)教师小结。小结:可见,以不同的心情来看同样的景物,感受就会不一样。因此人物的心情可以通过环境描写间接表达出来。2.根据提示的情境进行写话练习。过渡:读上面的两组句子,我们了解到当人们的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

50、感受就有所不同。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环境描写来表达人们不同的感情。(1)教师出示描写景物的片段,引导学生揣摩其表达的情感。破旧的小屋里昏昏暗暗,死气沉沉的。打开灯,油腻腻的桌子在浑浊的灯光下更加破旧,几只大苍蝇懒洋洋地躺在桌面上,好像被桌上的脏油粘住了腿。江南三月,杏花如雪,江水如歌,些许的微雨湿润了青石板路。满目都是嫩绿的春色。预设:教师出示的两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风格有明显的差异,一组是昏暗、阴沉的,一组是光鲜、明丽的。读这两个句子,给人的感受也是鲜明的。因此,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句子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但是学生在具体揣摩其抒发的情感时会有差异,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学生

51、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这就是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具体体现。(2)从课本中提示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就课本中的四种情境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人物和景物。根据设置的人物和景物,分别以心情“好”与“不好”展开叙述。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巡视课堂,相机点拨。教师选取学生的作品在班级展示、评价。示例一:走在小巷里(心情“好”的状态)在夕阳的照射下,小巷两边的矮墙上的枯草跳着欢快的舞蹈。矮墙外面,几株柳树探出了头,定睛一看,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多情的伶俐少女温柔轻盈,又像垂披秀发的古代美人婆

52、娑起舞,还像凌波微步的月中仙子万般风流。(心情“不好”的状态)小巷两旁的高墙直立立地对着天空,将愈发昏暗的天空挤压成狭长的一条,乌黑的云扑面而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霎时,一道亮光闪过,把狭长的黑幕一劈为二。紧接着,一场瓢泼大雨伴随着轰隆的雷声从天而降,在这狭窄的小巷里汇聚成一面水势汹涌的瀑布。我走在小巷里,任凭雨淋。我该怎么办呢?胸前的书包被抱得更紧了。示例二:奔跑在田野中(心情“好”的状态)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气息,轻轻一闻,满腔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绿色的小虫在草丛间躲猫猫,翩然起舞的蝴蝶在炫耀着彩色的新衣,连鸟儿似乎也在为我高兴,和着蟋蟀小队的小提琴唱起了欢快的歌。(心情“不好”的状态)一堆

53、堆深灰色的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田野里那一望无际的金黄都已光秃,远处的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青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光秃秃地站在那里。3.课堂总结。小结:情随景生,景随情移。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心情不同,眼里的景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气氛也就有所不同。那么,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文中的景物描写,不能单纯地去赏景,而要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写作时,我们也要注意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中的景物,只有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写人物之“心”,传人物之“神”。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巧妙地运用景中寓情、景随情迁、情景交融等写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增强描写的感

54、染力,从而有力地突出人物的心境。教学反思:“交流平台”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如果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结束后再去归纳,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在课文的教学中已经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总结,“交流平台”中的讨论只是再次强化,主要是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获得体会。“交流平台”的另一个功能是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比如本单元的习作便是要求在写作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本单元文章写法的交流,也就是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理论基础。“初试身手”则从理论转向实践,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范本,教授学生在不同的心情下感受身边的事物;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根据确定的题目选取恰当的材料进行表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

55、、全班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与他人交流。因为表达是比较个人的行为,对选材的确立应有独到的见解,所以我认为以学生个体为主,辅以全班交流的方式更合理。教学时,我依托文本,注重通过语言激励、阅读体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习作例文和习作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真情自然流露在写作中的作用。2.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使文章能够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效果。重点难点:1.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引导训练,从而掌握技巧。2.体会写作方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导语: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是否有过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的经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对写作存在畏惧心理,从而导致缺乏表达的欲望。你们想不想改变这种状况呢?(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其实,只要大家对自己多一点信心,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不难激发表达的欲望。只要敢于说真话、述真情,我们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2.理解何为“真情”。师:好的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真情打动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情”的含义呢?师生交流:(1)真人真事;(2)亲身经历;(3)真实感受;(4)符合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