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范文_第1页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范文_第2页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范文_第3页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范文_第4页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作文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八大处中学 潘瑞霞一、问题的提出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1)多数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无米下炊”的现象比较严重;可是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生活”吗?(2)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去点燃学生生活的激情和创作的激情?(3)教师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文无定法可行吗?1、申报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文就是做人,而作文和做人又都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手段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

2、验,激励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进而达到感悟生活,提炼品味生活的层次。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表达真情实感。(2) 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从中高考的角度,分值比例占到相当高的分值;所以立足此研究对学生提高成绩有好处。而目前的作文教学还不够规范和有序,往往是针对考试而进行作文训练,较少关注人格的熏陶和培养。所以急需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有帮助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指导方法。(3)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写作是最富激情、最富创造性的劳动,现在的作文也更侧重检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表明人的主体地位在不断提高,人的个性在逐步张扬,学生在教师创设

3、的作文情境中,可以张显个性,自由书写个人的情感体验及生活感受。从素质教育的层面上,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经调动起来,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渐渐地,学生感觉到:作文,原来是出于倾诉的需要,一次作文,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作文并爱上了写作,提高水平不是指日可待了吗?(4)、中学语文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差,但多年来,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指导学生写作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及时地总结,同

4、时更需要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形成一套由初一到高三分阶段、分学段有序有效科学的指导方法,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功在今天,利在未来的好事情。2、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作文教学:作文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融合,最终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现实生活,它是作文素材的源泉;“识”即作者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认识的综合体,它是作文的灵魂。 写作能力是指作者用文字正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记事状物的能力。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写作能力,以及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的任务,是培

5、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园地和渠道。 写作训练应抓根本,所谓根本就是一个人具体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作文教学应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形式向书面形式的转化。引导学生重视生命体验的真实再现,置身现实文化,走向生活,获得习作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把看的、动的、想的结合起来,拿起手中的笔去抒写目之所阅、足之所至、手之所及、心之所得,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使学生乐写、会写,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目前作文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还不够。在有限的作文教学活动中,也往往因教学内

6、容单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练笔不得法,致使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作文教学达不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难以适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创设情境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和反映程度,属于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同时,写作也体现了作者的综合能力。学生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熟悉各种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还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与认识能力。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创设一种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与认识能力来提高学生的

7、写作能力。情境作文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中学情境作文命题时,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或想象空间,并提供具体的事件、问题或指引,让学生写出符合这些特殊条件的文章。而这些情境有的是他们所熟悉或经历过的实际生活场景,有些则是虚拟的假想状况,甚或幻化成另一种属性,让学生展开联想、模拟。本课题研究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创设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当前教育心理学中,情境主义则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苏联心理学家维国茨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

8、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哪些情绪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每一次舌头的转动、谈话和对话的动机。”这就是说,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作文情景能把学生内心的诱因和需要激发出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都十分重视情境作文,尤其像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并取得了可贵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对情境作文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 就目前来看,国内的情景作文研究主要以理论和课堂教

9、学指导为主。而且这些研究多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和教法上进行探讨,有些措施对教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但对于使作文教学成为较科学的阶段性训练难以体现其实用性。在作文教学中对其理论和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二、研究依据和假设1、研究依据(1)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不仅诠释了素质教育,使我们能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而且为教育理论与务实提供重要的启思和方向,为智能的培养与提高提出了方法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要义下的情境,是从的需要出发

10、,有意创设一个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写作训练。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学生置身其中,触景生情,激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参与,触景生情,激发出强烈的写作欲望,(2)现实依据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改变目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三、研究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

11、象八大处中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涉及我校全体学生和语文教师。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学习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使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上。(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3)、调查研究法:以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掌握学生兴趣和学生能力变化情况,了解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指导,探索情境作文教学规律。(4)、经验总结法:经常反思、总结每一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好提炼、验证、加工工作,归纳出在研究过程中取

12、得成功经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及时找出不足,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5)、个案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代表,记录其成长的轨迹和写作能力的变化。收集并整理教师相关的教学设计、听课记录、录像课、调查表、下水文、教后反思等资料,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凭借。(6)、对比分析法:教师记录情境教学的过程,观察学生在情境作文和常规作文课上的表现并进行记录,以便做出分析判断,有助于研究和教学反思。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情境化作文教学的理论认识并不断付诸实践,通过有计划、有序列的作文训练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同时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校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2、探索并

13、形成一套能促进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进行作文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形成一套由初一到高三分阶段、分学段有序有效科学的指导作文教学的校本教材,并能用来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3、 本课题研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制定阶段性计划,在课题研究进行到不同阶段,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五、研究内容(一) 主要内容: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

14、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目前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关于情境作文研究较多,如何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有更深入的思考,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本课题主要研究:第一:研究如何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创造活动、展现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第二:在作文教学中,研究如何以情境为手段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真实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第三:积累并研究以情境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第四:研究探讨,初步形成初高中有序列的作文教学校本教材。(二)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利用课文素材,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续写、改写、仿写或是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多

15、种方式,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作文创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学习山居秋暝,让学生改写为一篇写景散文,学习项链,为其续写一个结尾;学习泪珠与珍珠,也以“泪珠”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学完故都的秋,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写一篇关于“秋”的散文;学习道士塔,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利用真实的生活创设情境。善于抓住生活的契机,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的瞬间,体味生活,写出心中的感悟。强调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自然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军训过后,让学生抒写“军训杂感”;母亲节到了,让学生以“母亲节的礼物”为题写作;学生对教师安排座位不满了,教师巧妙的设置情境,让学生以“

16、位置”为话题进行写作。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是熟悉的,是身边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会感到有话可说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一些新鲜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这些生活中新鲜的素材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谈感受,写随笔。(三)不同年级适合创设的情境初中年级重在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的情境,引领学生调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高中年级重在观察并思考生活现象,阐发生活感悟。因此教师要利用身边的新闻、故事、寓言、图片等素材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探讨现象所蕴含的本质去写作。(四)指导学生根据作文情境进行写作的环节创设写作素材的积累情景

17、。引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写。如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游戏、表演、音乐、参观、实验、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写“手抄报”,摘抄或剪贴文章,自己收录名人警句集人物传记集诗文名句集经典故事集等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因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是生活,对某一认识对象看似熟悉,其实并不完全熟悉,缺乏观察、思考、积累的功夫。因此,我们还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教师予以学生观察的指导,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培养感受生活能力,激发摄取素材和写作的欲望。创设写作的情境。引开“话匣子”,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生动的形象情境、角色情境、事实情境、视听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融化于作文创

18、作中,启迪他们触发灵感。并且教师要引导思路,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例如从片断作文入手,对活动场景、景色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写出一篇篇感情真挚,震撼心灵的优美作文。创设评改作文情境。如学生以小组形式,阅读、评价学生作文并进行集体交流。教师编写学生作文集,及时予以学生鼓励。让他们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体验到写作的成功。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期三年的时间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课题组内深入学习、交流,先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经验是什么,不足是什么。根据教学和课题的需要,开展课题研究。确定不同年级的研究重点,将课题的研究细化、分工。(半年)第二阶段主要是在各个年级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形式随时记录下研究过程中思索,进行交流和总结,对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补充和完善。(两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