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中学高二期末试题_第1页
太行中学高二期末试题_第2页
太行中学高二期末试题_第3页
太行中学高二期末试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太行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出题人:杨双明        审题人:闫昭杰说明:本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含阅读题和表达题)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历史的母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

2、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

3、,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

4、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集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

5、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1阅读全文,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认为,在中国文化史上,只有那些自身有着感人故事的

6、文人才令人感动。 B.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迁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因为史记为后人提供了编撰历史的不可超越的“母本”。 C.司马迁“以人为本”的选择,让中国历史的各种事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却使其始终保持着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D.司马迁不仅是文学家,他还具备哲学家的素质,因为他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 下列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史记以一鸣惊人的“母本”形态,成为今后编史者自觉效仿的通例。 B.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早巳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 C.司马

7、迁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D.“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动”一词是本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中心,奠定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表现在三个层面:以史立身、以人为本、忍辱负重。 C.作者借对比的手法说明中国的历史具有“以人为本”的传统,而其他民族的历史都是“以事为本”来留存历史。 D.“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一句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卓越成就。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9题。(共25分)太史公曰:“

8、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9、;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

10、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注:壶遂,人名,天文学家。董生,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子何敢让焉。让,谦让,推辞。B诸侯害之。害,嫉恨,妒忌。C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退,使退却,击退。D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承蒙,遭受。5.下列各组句子中

11、,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孔子知言之不用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B是故礼以节人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C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D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故长于和6.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欲载之空言 B孔子知言之不用 C亡国五十二 D君不君则犯7.下面不属于春秋写作意图的一项是(3分)A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B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拨乱世反之正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史记的写作目的。

12、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C本文第三段从反面来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D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9.把上述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5分) (2)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5分)(二)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完成1011题。(8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

13、可留。注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10.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11.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远) (2)谚曰:“桃李不言,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3)淑气催黄鸟, 。(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 (4)江流宛转绕芳甸, 。(春江花月夜) (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高适燕歌行) (6)我歌月徘徊,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7)人生得意

14、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8)去时里正与裹头, 。(杜甫兵车行) (9)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10)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分)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意象,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

15、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漫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quo

16、t;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

17、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A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毛虫鸟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

18、“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B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明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

19、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1) .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6分)(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A.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毛虫鸟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3分)B.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3分)(3) . 对于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体现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8分)第卷 表达题4、 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国际形势发

20、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习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15 下面诗句分别属于四种景与情的交融情况,请加以判断。(3分) 以哀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哀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