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_第1页
2019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_第2页
2019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_第3页
2019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_第4页
2019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全国卷【三】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损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

2、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因此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假设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

3、,其为民爱假设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损害募:招求。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C禁人丧葬不得侈长诣闻乞还者数千人百姓耆老为祷请其为民爱假设此使中黄门慰问后闻其言而追

4、悲之A、B、C、D.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D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表达了宽厚的风格。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因此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关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5、四】23分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全然方法。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假设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假如可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全国卷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

6、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

7、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因此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8、60;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C)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忽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诘:追问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B)  A、天子宁有种邪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D、

9、重荣怒,执拽剌  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B)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那么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基本上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

10、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四】(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能够攻取。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盼望晋朝廷与

11、重荣同时受损。北京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能够为治也,不知礼义不能够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

12、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那么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假设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13、)  注释:  镵(chán):刺、刻。熙:光明、兴盛。临:统管、治理。  6.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  D.察其党与察:认真看.  7.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  A.被创流血,至难也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假设风之摇草木

14、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8.以下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B  A.非崇善废丑,(那么)不向礼义  B.无法不能够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能够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9.以下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截了当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C  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

15、人为伯夷之廉  无法不能够为治也,不知礼义不能够行法  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其于化民也,假设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B.  C.D.  10.以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D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16、#160;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那么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11.用斜线(/)给以下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号矢得良弓十数自谓元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 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那么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17、/工曰/木心不直/那么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评分参考】  /为必断处,对9-10处得5分,对7-8处得4分,对5-6处得3分,对3-4处得2分,对1-2处不得分。  /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一分,减完5分为止。天津卷【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夫传言不能够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那么远矣。此愚者之因此大过也。闻而审,那么为福矣;闻而不审,不假设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

18、,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因此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假设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

19、于井中也。”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那么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那么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那么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1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A.

20、闻而审,那么为福矣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凡四方之士无有只是而拜且泣者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3.以下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本文主旨的一项为哪一项B夫传言不能够不察。闻而审,那么为福矣;闻而不审,不假设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因此慎也A.B.C.D.14.以下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认真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

21、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愚者之因此大过也。译文: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缘故。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译文:因此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译文: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重庆卷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22、;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

23、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通过其地,那么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

24、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  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注皆窳:ziyu,疏懒。  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

25、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  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荷锄者有菜色B.国家建都于北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徘徊于斗牛之间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截了当说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D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26、60;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峻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

27、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往常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臣自非通过其地,那么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  我假如不是通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况且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4分)  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

28、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山东卷三、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假设。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

29、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假设减公荣,那么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30、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虓xio,怒吼。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C、假设减公荣,那么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

31、坐坐:犯罪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B、戎尝与阮籍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D、以母忧去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赂者以赂者丧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B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戎独立不动,神色自假设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B、C、D、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B、阮籍与王浑

32、、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要紧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王戎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钟会讨伐过蜀国,路过时与王戎离别,问有何对策。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皇帝尽

33、管用如此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慎重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宁夏、海南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那么可使者惟两京耳”。

34、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看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看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那么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假设恃权取于仓,罪也,与假设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

35、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看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看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3分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B、始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D、与假设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D3分民贫自鬻者,赎归之教种茶、麦,仁化大行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免半赋,徐取其

36、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A、B、C、D、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3分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C、韦丹对贪污现象认真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

37、上因此下令观看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辽宁卷【三】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冉氏烹狗记清崔述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那么主任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

38、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假设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假设有微息者,烛之那么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假设惟恐人之间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那么勇,而

39、见盗那么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驹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那么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假设壮土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尽管,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

40、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注】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窜名:冒领空名。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9、对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A、苟其职之不举举:称B、再四皆不然然:如此C、烛之那么狗也烛:照D、且数十武武:步10、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余以柳枝横扫之然以其猛也B、旦假设遇之于市卒灭于虎C、过冉氏门而东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假设惟恐人之闻其声

41、息者1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缘故的一组是C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恶知其搏行人那么勇,而见盗那么怯乎哉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伤那么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县人冉氏,有狗而猛A、B、C、D、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尽管表示理解但并不欣赏。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13、将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

42、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14、将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分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4分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缘故,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安徽卷【三】(9分,每题3分)古文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明代许獬的古砚说。这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散文,考查的内容分别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句子、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这类文章考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见过多次,但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那么是在分省命题后才有的。材料看似有难度,

43、事实上很容易读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古砚说明许獬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尽管,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因此有一人焉,出而矫之

44、,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那么庸俗人亦从而效之。因此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那么是,而其意那么非。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那么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

45、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注僇lù辱:羞辱,侮辱。哓xio哓:吵嚷。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答案:B。“示”是“给看”的意思。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C、那么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那么刘病日笃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答案:B。基本上转折连词,“然而

46、、可是”的意思。A项虽基本上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基本上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10、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一般的物品来对待的。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

47、进行针砭,表达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答案:D。“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参考译文: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同意了后就一直放在那儿,当作一方一般的砚台使用着,不明白它是一方宝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如此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尽管如此,这器物假如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明白一定不能毁坏、

48、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明白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明白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明白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么样呢?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明白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同时美其名叫“好古”。因此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

49、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爱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因此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方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艳羡“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只是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明白他们的名声是如此,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如此的。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

50、,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因此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如此。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只是与平

51、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湖北卷【三】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先祖事略王士祯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瑯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瑯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

52、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瑯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

53、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大方,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10.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霁:明朗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数:屡次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式:榜样D.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以:凭借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C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

54、B.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D.颖川公卒,哀毁如礼遇事大方,不避艰险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因此令其结为夫妻。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C.颖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那么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

55、现代汉语。10分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4分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2分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明白的奇异树木告诉他。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4分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湖南卷【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明主之道,如有假设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宓子贱治单父。有假设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

56、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假设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那么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

57、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假设辩其辞,那么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能够致功也。10、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B、其身体那么可体:实践C、讴癸倡,行者止

58、观倡:倡导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答案:C1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C、那么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答案:A12、以下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基本上治国有“术”的表现。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有用的东西。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假设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答案:B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依旧没有益处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译文:使七十个穿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