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_第1页
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_第2页
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_第3页
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_第4页
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跟踪训练(满分10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四组省区中,全部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皖、湘、琼B晋、内蒙古、陕、桂C豫、黑、赣、鄂 D冀、鲁、辽、粤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及其简称。中部经济地带包含的省区有:黑龙江(黑)、吉林(吉)、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答案:C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为东部和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分别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据此回答24题。2“银色中国”“金色中国

2、”“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3应该说这位教授的中国之行还欠一部分,这部分应该命名为 ()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4我国这四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A BC D解析:第2题,依题干文字信息可知,“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主要是秦岭淮河。第3题,我国除了陆地以外还有广阔的海洋,海洋的颜色为蓝色,因此应该被命名为“蓝色中国”。第4题,地形和气候是划分自

3、然区域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水文和植被是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答案:2.C3.D4.A5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南重北轻,东轻西重 B南轻北重,东轻西重C南重北轻,东重西轻 D南轻北重,东重西轻解析: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答案:B6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矿产和能源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A BC D解析:由表可知矿产和能源优势

4、突出,但经济基础最差、发展水平最低、对外开放程度最低,因此为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基础最雄厚,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外向型最明显,因此为东部经济地带;各方面都居中,为中部经济地带。答案:D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住状况做了评估。下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710题。7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 ()A均位于北方地区B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C均以重型工业为主D均以传统型工业为主8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自然条件旅游资源城市建筑生态环境 A BC D9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1

5、个的省级行政区中,近20多年来,长江以南沿海有_个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A2 B3C4 D510受惠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省级行政区P ()A民族经济快速发展B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C高新技术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D城市分布密度超过东南沿海地区解析:第7题,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江苏、浙江和广东,它们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西部经济地带才以传统型工业为主。第8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第9题,读图可知,长江以南沿海共有4个。第10题,省级行政区P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可以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6、,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受生态环境脆弱的限制,其城市分布密度不可能超过东南沿海地区;目前,P所在的西部经济地带仍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很低。答案:7.B8.C9.C10.A(2012·广州调研)读“我国各省(区、市)某项指标统计地图(图示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 ,回答1112题。11该指标最可能是 ()A人口数量 B石油储量C耕地数量 D年降水量12造成图中东部省区面积大于西部省区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矿产资源储量的差异C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解析:第11题,图中显示,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人口数量较大的省(区、市)面积较大,

7、而北京、天津、宁夏、西藏等人口较少的省(区、市)面积较小,故该图最可能是按人口数量这一指标绘制的。第12题,图中东部省(区、市)面积大于西部省(区、市),即东部省(区、市)的人口数量较大,这是由于东部地处平原、丘陵地区,且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远比西部优越,故东部人口数量大于西部。答案:11.A12.A二、综合题(共40分)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1: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材料2:2003年中国“新

8、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地带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数值(万km2)比重(%)数值(万)比重(%)数值(万km2)比重(%)各省区合计960100.0126 050.0100.0135 539.1100.010 753东北及东部沿海170.4317.854 113.442.986 236.063.615 936中部及近西部312.6932.666 915.953.144 700.433.06 680远西部478.2649.85 020.74.04 602.73.49 168资料来源:2004年国家统计年鉴。(1)请写出中部及近西部地带中,位于沿海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_;跨经度

9、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_。(4分)(2)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12分)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植被类型农业生产方式(3)(双选)关于“新三大地带”今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有()(2分)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B中部及近西部地带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建设商品性农业基地C远西部地带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开发资源D三大地带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析:读图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部及近西部地带中沿海的省级行政区,简称为桂。内蒙古跨经度最多。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均处于东部季风区,地形以平

10、原、丘陵为主,受气候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主,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远西部地带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各一部分。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于发展畜牧业。第(3)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中部及近西部地带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建设商品性农业基地,远西部地带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开发资源,三大地带要相互合作,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产业互补。答案:(1)桂内蒙古(2)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地形类型平原、丘陵为主高原、盆地、山地为主主要植被类型森林为主草原、荒漠为主农业生产方式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3)BC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11、下列问题。(22分)材料1:2012年1月8日,川陕渝三省市就“西三角经济圈”签署合作协议,将委托国家发改委编制“西三角”发展规划。“西三角经济圈”将西部较具潜力和实力的重庆、成都、西安三大城市整合起来,突破秦岭屏障,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天中心,科技力量雄厚,研发能力较强。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心,电子信息、商业和研发具有明显优势。重庆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商业中心,装备、机械业很强大,制造业发达。它们是西部三个具有跨省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材料2:下图为中国部分区域图。(1)在图上用直线连接三个城市,并用斜线表示出“西三角”的大致范围。(4分)(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比较西安、成都两城市所在地区的区域差异(列表比较出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四个要素)。(8分)(3)说出西安和成都两城市共同的产业特点,分析重庆与西安、成都两城市产业的互补性。(6分)(4)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开启,请说出三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分)解析:本题以西三角经济圈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进行区域比较的能力。解题思路如下:答案:(1)画图略。(2)西安、成都所在地区的区域差异比较表地区要素西安所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