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翻译的能力。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1、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2、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评述或辩论“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教师提供相关
2、材料。2、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握本文的重要文言知识。 3、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概述全文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并有学生探索历史散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4、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有理有据地说出个人的观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一 、材料汇编1常见史书分类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3、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
4、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战国策都是国别体史书。2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前,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3、探寻背景 本文背景概述: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
5、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本文具体背景: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j)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
6、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旷日持久,我心里昏乱忧虑得要死,
7、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 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这该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
8、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
9、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遗言。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
10、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是个无能的人,让您来到我面前,愿您有所指教。这真是上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代。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王翦(jin)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
11、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 过了一会儿,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驽钝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馆舍,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
12、和美女,尽量满足荆轲的欲望,以便让他称心如意。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4成语积锦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3、”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二、课前预习(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14、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
15、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
16、九宾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17、#160;(五)、重点实虚词 5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故人具鸡黍 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
18、气度 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
19、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2. 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 有的)4.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 以故荆轲逐秦王
20、; (因此)3、 课内解惑4、 机动时间,安排文言文朗读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巩固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1、 本文文言知识巩固练习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E. 偏袒扼腕而进。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 秦王必说见臣。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A. 仰天太息
21、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
22、;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B. 偏袒(t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C. 淬火(cù)
23、160; 猝然(cù) 忤逆(w) 铁杵(w) 拊心(f)D. 创伤(chu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n) 箕踞(j) 目眩(xuàn)4. 解释下列多义词。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又前而为歌曰 乃朝服,设九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使使以闻大王 箕踞以骂曰 今行
24、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A. B. C. D.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25、0;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26、#160;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一)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
27、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愿大王少假借之
28、160;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29、; 9.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秦武阳奉地图函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0、60; (3)秦王还柱而走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1、60; (5)秦武阳色变振恐 10.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
32、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 3. D 析:A. 亢 kàng B. 懦 nuò C. 淬 cuì,杵 ch 4. 顾 只是,不过; 回头辞 辞别; 推辞微 假如,没有; 暗暗地引 身子向上起; 举起发 打开; 出发
33、就 成功,成; 靠近,登上5.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6. (1)袒露一只臂膀 (2)宫廷的侍卫 (3)不得志,走投无路(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 (6)殿前的台阶下(7)有德行的人7. (1)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可报,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洗雪了。(2)事情所以不成,只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归还土地的凭证来回报燕太子。8
34、. (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的办法9(1)“奉”通“捧”(2“见”通“现”(3)“还”通“环”(4)“卒”通“猝”(5)“振”通“震”10. (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4)其:他们的,做代词二.通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
35、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
36、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
37、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
38、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
39、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三、疏通文义后,把握本文的结构问题设置,掌握文章脉络结构:1、 本文以荆轲刺秦王为核心,找出相关的段落。2、 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在文章的那几段?3、为了刺秦王,荆轲做了哪些准备?4、燕太子丹和其他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送之”?答案1.说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2荆轲刺秦王前的准备: 备信物;备武器;配助手3.荆轲刺秦王前诀别场面: 叱太子;易水悲歌;4.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 计见秦王;刺秦王;志未酬。四、
40、重点突破: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41、 2、 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最后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刺秦王前准备了三样东西,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4 荆轲怒叱
42、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一、课前自测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谒(yè) 濡(rú) 变徵(zh)B.踞(j) 忤(w) 叱(chì)C. 箕(j) 揕(chèn)袒(tn)D.拊 (f) 瞋(chn) 樊於(yú)期
43、2、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C、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比诸侯之列 朋比为奸3、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见燕使者咸阳宫C、嘉为先言于秦王D、使毕使于前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
44、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 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 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4、下
45、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B、请辞决矣 请:请求C、今日往不反者 反:反复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5、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居远未来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入不测之强秦D、复为慷慨羽声6、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所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题。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上嘉其节,加丰秩光 禄大夫。时侍中
46、许章以外属贵幸,奢淫不奉法度,宾客犯事,与章相连。丰案劾章,欲奏其事,适逢许侍中私出,丰驻车举节诏章曰:“下!”欲收之。章迫窘,驰 车去,丰追之。许侍中因得入宫门,自归上。丰亦上奏,于是收丰节。司隶去节自丰始。丰上书谢曰:“臣丰驽怯。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校尉,复秩臣为光禄 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常恐卒填沟渠,无以报厚德,长获素餐之名。故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编书其罪,使四方明知为恶之 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今邪秽浊混之气上感于天,是以灾变数见,百姓困乏。此臣下不忠之效也,臣诚耻之亡已。今陛下天覆地载,物无不容,使 尚书令尧赐臣丰书曰:夫司隶者刺
47、举不法,善善恶恶,非得颛之也。勉处中和,顺经术意。恩深德厚,臣丰顿首幸甚。臣窃不胜愤懑,愿赐清宴,唯陛下裁 幸。”上不许。 是后所言益不用。丰以春夏系治人,在位多言其短。上徙丰为城门校尉,丰上书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上不直丰,乃制诏御史:“城门校尉丰,前与光禄勋 堪、光禄大夫猛在朝之时,数称言堪、猛之美。丰前为司隶校尉,不顺四时,修法度,专作苛暴,以获虚威,朕不忍下吏,以为城门校尉。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 猛,以求报举,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毁誉恣意,不顾前言,不信之大者也。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 人。”
48、0;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七十七·诸葛丰)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不直丰,乃制诏御史直:认为正直B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特立:有独特见地,与众不同C丰亦上奏,于是收丰节收:逮捕,拘押D无以报厚德,长获素餐之名素餐:白吃饭,不劳而食8下列
49、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丰以春夏系治人,在位多言其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朕怜丰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为庶人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C不内省诸己,而反怨堪、猛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D许侍中因得入宫门,自归上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诸葛丰“特立刚直”的一组是 以明经为郡文学 刺举无所避间何阔,逢诸葛
50、60; 丰以春夏系治人丰案劾章,欲奏其事A B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丰性情特立刚直,皇上非常赏识他这种节操,先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后又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B许章是皇上的外戚而且受到宠爱,诸葛丰因查证和弹劾许章的罪过而丢掉了司令校尉之职位。C
51、诸葛丰上书谢罪说:“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没有尽心尽责效忠朝廷的结果。”D皇上下诏给御史说,诸葛丰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其目的是想以此获得虚假威名;他弹劾堪、猛二人是为了报复他们。答案1、 A 2、C 3、A 4、C 5、C 6、A 7C 收:没收,收缴 8、CA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却 B副词,表祁使,可要,当; 副词,表反诘,岂,难道C连词,表转折,却。D连词,因为; 介词,依靠,凭借9B
52、160; 说明诸葛丰有学问;陈述诸葛丰惩治犯人的时间10DA皇上先提拔诸葛丰做了司隶校尉,后因赏识他特立刚直的节操,又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B许章是皇上的外戚而且受到宠爱,诸葛丰因查证和弹劾许章的罪过而丢掉了司令校尉的符节。C诸葛丰上书谢罪说:“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不能效忠朝廷的结果。”参考译文诸葛丰,字少季,琅邪郡人。因通晓经书而成为郡中文学之士,凭借刚直着名。汉元帝提拔他做了司隶校尉,诸葛丰检举、揭发,无所畏避。京师的人们 为了赞扬他而说:“为什么好久不见有谗言离间的小人了,这是因为朝廷上有了个诸葛丰。”汉元帝赏识他的这种节操
53、,让他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当时,侍中 许章因为是皇帝的外戚受到宠信而显贵,骄奢淫逸,不遵守法令制度,他的宾客犯了罪,与他有牵连。诸葛丰查证了许章牵连在案的事实,正想向皇帝上奏,恰好碰 到许章外出,诸葛丰停下车,举着符节对许章说:“下车。”想就此逮捕许章。许章窘迫之际,驱车逃走了,诸葛丰也驱车追赶。许章因为能够自由进入宫中,故自 己到皇上那里投案自首。诸葛丰也就进宫上奏,皇帝就收缴了诸葛丰的符节。司隶校尉没有符节,是从诸葛丰开始的。诸葛丰于是上书谢罪,说:“我愚蠢、怯懦, 皇上您没有考虑我的能力大小,让我做了司隶校尉,又让我和光禄大夫享有同等官秩,这官职已很高了,身在其位,责任重大,本不是我
54、能够胜任的。我常常担心突 然死去,没法报答您的大恩大德,永远背上尸位素餐的名声。所以我时常盼望能有朝一日为朝廷献身,不顾一切地惩治奸邪,将他们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都市之中, 再书写出他们的罪恶,使天下人都明白作恶的人应受到惩罚,这样以后我就是被诛杀,也心甘情愿。现在奸邪污浊之气惊动了上天,因此灾难、变异屡屡出现,老百 姓因之而贫乏。这是臣下不能效忠朝廷的应验,我对此实在有一种无尽的羞耻感。现在皇上您的宽厚就像上天能覆盖一切,大地能够承受一切一样,没有什么不能够 容纳的。您派尚书令尧给我诏书说:司隶校尉批评、举奏之事,褒奖善良,惩治邪恶,不能专权行事,应中庸平和,顺应经术宗旨。皇上对我恩深德厚,我
55、深感 荣幸,叩头拜谢。但是我承受不了内心的忧闷,恳求皇上赐给一点闲暇召见我,请皇上裁决。”皇上没有答应他。此后,诸葛丰提的建议皇上更加不采纳。诸葛丰常 在春、夏两季逮捕、惩治犯人,朝廷官员大都反对他这样做。于是皇上让他去做了城门校尉,诸葛丰便上书皇上告发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皇上认为他不正 直,就下诏给御史说:“城门校尉诸葛丰,以前和光禄勋堪、光禄大夫猛一起在朝的时候,多次称赞二人的长处。诸葛丰前段时间做司隶校尉时,不顺应时令整饬法 纪,专门从事残酷的惩罚,想用这种方式获得虚假的威名,我不忍心把他交给有关衙门处置,调任他做城门校尉。但他不从内心反省自己,反而怨恨堪、猛二人,并 以弹劾进行报
56、复。他所告发的都是毫无根据的事,只不过是为了张扬他人难以验证的罪过,他任意地褒奖、诋毁他人,不顾及以前说过的话,是极不信实的行为。我 可怜他年纪大了,不忍心用刑法惩治他,可罢免他为平民。”(选自汉书·列传第七十七·诸葛丰传)三、合作探究(研习文章三、四部分)1、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
57、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5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易水边的环境3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4、 背诵易水送别一段。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常识;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3运用历史唯物主
58、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导学案1、 课前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使工以药淬之日以尽矣皆白衣冠以送之以故荆轲逐秦王遂拔以击荆轲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 B./C./ D./2.下面加点字的用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A.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意义和用法不同D.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意义和用法不
59、同二、资料链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三、自主探究 概括文荆轲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你认
60、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1、直接描写太子心急如焚时,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荆轲私见樊於期,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表现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的荆轲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和英雄气概“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2、间接描写文中写到太子丹、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与果敢坚决;秦舞阳胆小反衬荆轲的勇敢;秦王的惊慌失措反衬荆轲的镇静英勇。 4、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自主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提升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常考易错题(北师大版)
- 稳步推进2025年初级会计师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电商平台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甲基绿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税务师考试全面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狗狗零食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牛羊肉行业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照明集成电路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煅焦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公司合格供应商清单
- 【农业养殖技术】花鲈淡水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
- 政治学基础课件全部终稿
- 一园青菜成了精-课件
- 酒店运营管理课件
- 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山东省青岛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注浆防水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绿色建筑评价评分表
- 接触网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 质量奖励(罚款)通知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