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限时训练(有答案)_第1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限时训练(有答案)_第2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限时训练(有答案)_第3页
必修三第一单元限时训练(有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限时训练1孔子教导弟子:礼不只是行为方式,还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读书识字,更要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由此看来,孔子教学A实用才能与德育相结合 B注重礼、文字与实践结合 C坚持古代优秀文化教育 D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答案】A 依据材料中“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信息可知,孔子教学注重德育。依据材料中“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信息可知,孔子教学注重行为实践和实用才能,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是强调文字教育,而是通过文

2、字教育学到理想、圣德,以用于实践;C选项错误,孔子教学并不限于文化教育,还包括行为实践;D选项错误,孔子的思想注重德育,旨在要用道德约束人们,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答案】B 由材料可知,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既有法家的面目,又有道家的面目,还有儒家的面目,这说明法家思想内容较为

3、庞杂,故选B。法家是否得势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与儒家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讨论法家的核心论点,排除C;材料并未讨论法家出现的时间,排除D。3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 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 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答案】D 材料中对五经理解,不同地区的学者各成一派,这反映了当时受到百家争鸣格局的影响,故D项正确;西汉政策调整是独尊儒术,而材料反映的是各成一家之言, B项错误;秦朝

4、是打压儒学思想,A错误;C材料并未提及齐鲁地区的学说最受欢迎,况且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不存在必然联系。4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答案】A 材料“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反映了子夏对“新乐”批判;子夏的主张体现了孔子主张,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材料中“新乐”的内

5、容与周礼显然是不相符的。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代,学术自由,思想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夏对“新乐”的批判,故排除D。5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6、D采用儒家思想治国【答案】A 汉初统治者意识形态和施政方针采用道家的的“无为而治”,排除D;汉初崇尚黄老之学,采用修养生息政策,排除B;辕固因直言老子学说是普通学问而被主张道家思想的窦太后所罚,而汉景帝帮助辕固说明汉景帝知道辕固并无过错,他并不像窦太后那样信奉道家思想,排除C;从汉景帝帮助辕固可见当时无为而治并非当时唯一的政治思想,此时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仍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依然占统治地位,故选A。6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时期却走向式微。这一

7、变化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证明了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答案】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答案为B项。A项,古代科技逐渐落后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生产力发展不会导致墨家学派衰落,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8、,排除。7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A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 B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C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D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答案】B 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说明汉代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B正确;材料反映汉代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无法体现推动儒学发展完善,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9、,排除C;“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D。8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答案】C 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研究,故C项正确。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

10、儒学是官学,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9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当时的思想家们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期A老庄学说取得主流地位 B儒家经典丧失其影响力 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 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答案】C “当时的思想家们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是儒家和道家在思想领域既相互冲突,又彼此融合的体现,故选C项;儒学仍然居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地位,但以老庄学说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儒家经典仍然是当时教育的主要教材,并没有丧失其影响力,排除B项

11、;材料不能反映出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10魏晋时期,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老百姓所信奉。道教人士甚至渗入上层,如陶弘景在南朝梁代被称为“山中宰相”,梁武帝经常派人向隐居山中的他咨询朝政。这表明当时A道教成为统治思想 B社会动荡促进道教产生 C三教合一趋势出现 D儒学社会基础遭到削弱【答案】D 根据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和道教人士受统治者和百姓信奉尊重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儒学的社会基础遭到了削弱,D项正确; “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和道教不是魏晋时期动荡的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A项错误; 道教产生在东汉末年,不是魏晋时期

12、,B项错误; 材料无关佛教,没有三教合一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11王守仁说:“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该言论的客观影响是A.树立自己心学权威 B.体现心学凌驾于儒学之上 C.对抗朱熹的权威 D.反对权威,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答案】D 根据“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不以孔子、朱熹是非为是非,反对权威,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故D正确;根据“学,天下之公学也”可知,王守仁并非要树立心学权威,也不是要心学凌驾于儒学之上,AB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12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

13、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答案】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13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答案】D 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

14、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有利于庶人百姓意识的觉醒,故选择D选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B选项;程朱理学是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14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B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C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 D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答案】A 从材

15、料“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孝义家”“元末农民军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中可以看出,郑氏家族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被载入正史,多次受朝廷表彰,并成为社会楷模,说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状况,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下层人民的斗争手段,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地位,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D项排除。15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仁慈,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材料主要反映了A.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16、B.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C.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D.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答案】A 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于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的不同,分别反映了宋代以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明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而是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艺术形式差异,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中国绘画,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D项只涉及西方绘画,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A。1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

17、”地位的提升A降低了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 B源于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材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答案】C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理学产生,南宋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受到其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故“四书”地位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程朱理学日益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下降,排除;B项,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材是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题干并未反映“四书”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排除。17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

18、、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A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C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答案】B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化。从材料可以看出,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这些词作显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因为理学宣扬忠君爱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而到元代以后,又出现了很多反理学的市民文学,这也从侧面上说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故选B项。材料虽然提到了宋朝的文学家对社会动乱进行创作,但这只是反映材料的部分意思,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

19、宋元文化“兼容开放”的特点,排除C项;D项表述较偏,故排除。18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A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 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D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答案】A 材料的大意是人性、命运、天命等,是圣人很少谈论的,却是当今君子们整天挂在口上的;出去做官、与人相处、留下与离去,收取与给予等行事做人的道理,是孔子孟子常常用来教导人的,然而当今君子们却很少说到,这表明顾炎武主张是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故排除D,选A;题干是强

20、调孔孟思想的合理性,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据此判断,顾炎武主张A.反对专制,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天子言行 C.削弱君权,实行民主 D.劝导君主,关注民生【答案】D 材料“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的意思是说君主要为民请命,关注民生,D正确;材料中不是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A错误;材料中的意思是关注民生,而不是弘扬道德,B错误;材料也不是要削弱君权,而是要求君主关注民生,C错误。20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人心本无所

21、谓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无理之可言矣!”王夫之也说:“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由此看来,两人的主张A与社会人欲泛滥相印证 B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依相存 C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D认同王阳明“心即理也”【答案】B 据材料“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欲与天理相互依存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当时社会人欲泛滥的信息,“人欲恰好处”并不等于人欲泛滥,故A排除;明末清初,两人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故C排除;陈确与王夫之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互依存,并不是认同王阳明心学,故D排除。21明末清初思想家

22、唐甄继承了先秦儒家推崇的唐虞三代圣王之治的传统,在潜书尊孟中提出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即“君明臣忠,上下和易,老幼保暖,养生送死无憾”。这表明唐甄A.依托历史经验构想愿景 B.以复古为基本政治目的 C.主张强化传统伦理纲常 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答案】A 唐甄在继承先秦儒家推崇唐虞三代圣王之治传统的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目标,体现了其依托历史经验构想理想社会的愿景,故答案为A项。唐甄推崇唐虞三代圣王之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为了复古,排除B项;唐甄主张“君明臣忠”是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并非表明其主张强化传统伦理纲常,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西方启蒙思想的信息,排除D项。2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

23、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答案】A 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

24、,受到一定的压制,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A;BCD三项说法正确,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23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是建立在民族命运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缺乏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亡国的记忆随着满清统治的巩固而淡去,这种思想也将随之瓦解并丧失信众。这一观点重在A肯定夷夏之辨 B强调文明价值评判 C抨击君主专制 D鼓励坚守亡国记忆【答案】B 根据材料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明清之际思想的进步和局限,结合所学可知,其评价标准是将思想文化放到相应的时代发展中,分析其文明价值,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认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反清排满,A项错误; 材料中评价

25、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不是具体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C项错误;材料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缺乏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而被淡忘,不是在鼓励坚守亡国的记忆,D项错误。24南宋(浙东学派)思想家陈亮认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又提出“仁者天下之公理,而财者天下之大命”、“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的观点。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与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有明显区别B.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C.与明清浙东学派的主张有共同点D.其义利观与西方智者学派相一致【答案】D 陈亮强调了农商关系,要求重视商业,而且认为义利之间并不存在矛盾。陈亮的主张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儒家传统的

26、义利观不同。明末清初浙东学派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与陈亮的主张有共同点。陈亮的义利观是对先秦义利观的继承发展,而智者学派的义利观是建立在城邦民主制度基础之上的,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选项D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25明朝后期出现了“凡治财赋者,则视为聚敛,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象,有人概括这种现象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表明:A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心学游谈无根 B“经世致用”学风产生有其必然性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士大夫的分化 D宋明理学将会失去官方哲学的地位【答案】B 根据“无事袖手

27、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可知明朝后期的儒学思想陷入夸夸其谈的空虚学风,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有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故B项符合题意;明朝灭亡的原因与心学无关,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士大夫的分化,排除C项;宋明理学并没有失去官方哲学的地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26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入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A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理学思想体系的完善 C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D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答案】C

28、 劝善思潮出现,实质上说明现实社会中出现非善思想,出现世风日下的局面,故C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统治者在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A;劝善思潮的出现并不能证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完善,排除B;材料叙述的主旨是劝善思潮的兴起,不是在说宗教的实用性,排除D。27. (24分)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朱子文集“理学

29、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黄宗羲“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顾炎武“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王夫之(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4分)思想:(2分)仁、礼。作用:(4分)有利于规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等);有利于教化人民,治理国家。(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4分)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6分)内涵:(4分)“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原因:(6分)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