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_第1页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_第2页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_第3页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_第4页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一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课题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从属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课程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资产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资产阶级独立领导的革命运动。它上承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2、。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等等;理解革命的意义及复杂曲折性。能力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地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教学,以史为鉴,培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3、。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有其重要的贡献;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下,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并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说课稿教学设计 2009-10-28 09:06:15 阅读118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

4、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l   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l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l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

5、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

6、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l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l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l 重、难点 :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

7、,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过程与方法  l 通过阅读教材第

8、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

9、,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通过出示一段与中英相关的材料

10、与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观察、思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两国形势,导入新课。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教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演示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注意观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

11、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

12、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鸦片战争的经过,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详细讲叙,只是通过演示鸦片战争的形势示意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主要通过教材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条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危害性,再通过表格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进入下一个问题“战火再燃”,即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可通过出示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

13、国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学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战争的经过及影响,可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一张相关的表格,从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过程及影响等方面来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从而让学生理解掌握“战火再燃”其实就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并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如何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突出英法两国殖民者在占领北京期间所犯的滔天罪行。 3、结:结合板书设计,让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于讲相结合,来巩固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4、课题延伸:教材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一段材料,即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

14、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让学生究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来展开探讨,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澄清和批驳在在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和谬论,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美国1787年宪法说课稿发布时间:2010-05-27 来源:教育文稿网 作者:网络 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说课稿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后,在外国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抱着一腔“实业救国”的信念和豪情,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5、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里奋力拼搏,虽然创造出一些光辉业绩,但不断遭到挫折,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2 、教材目标的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形

16、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相关的图文、影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读、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因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4 、课时安排:1课时5 、教具准备:电脑及教学软件 三 教法分析1、情境教学法。通过有目的地引入问题或创设情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使认知与情感、学

17、习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四、学法指导1、体验法: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认识历史事件由浅入深,由表到里。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问题。如在课后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网站,访问相关的人物,以“荣氏家族百年沉浮”为主题,对荣氏企业的创业、发展史进行研究。3、讨论、探究。五、教学过程1、  设疑切入,引出正题。(1)(展示四幅有

18、关民族工业的图案)仔细观察这四幅“火花”图案,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哪种经济成分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以设问的方式切入课题,引发思考,激发氛围,调动兴趣,在教学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2、  整合思路、梳理线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夹缝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914-1918)-  发展较快(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沉重打击(抗日

19、战争1937-1945)-日益萎缩(解放战争1946-1949)-从合理调整到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3、  认定目标,设疑解难。问题一:看漫画,说寓意。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问题二:观图表,把1872-1894和1895-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相比,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上升趋势,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原因何在?在当时有何影响?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出现一股热潮的原因及其影响,掌握知识点

20、。思维发散:(展示三幅图片)分别是溥仪退位、1919年清华大学生在焚烧日货、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一战,请以这三幅图作为切入点,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为什么在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设计意图:对于知识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采用图片提示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4、体验感悟,内化升华。(1)创设情景:让学生一边观看民族企业的有关图片,一边听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歌把感动留在人间,感受旧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假设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什么行业?理由是什么?预测一下,在创业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以实践者的身

21、份进入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学习运用理性的知识印证感性的体验。并从“创业的艰辛”一环,归纳出民族企业的特点,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攻破了难点,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2)情感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是近代许多仁人志士的梦想。周学熙、张謇、荣氏兄弟以实业救国;康梁掀起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虽然梦想全都破灭了,但精神可扬,志气可嘉。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感悟?设计意图: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深化知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实业救国”方案行不通。(3)实践延伸:查找有关的网站,访问相关的人物,课外了解荣氏家族的后人荣毅仁、荣智健的创业史,以“荣氏家族百年沉浮”为主题,对荣氏企业的创业、发展史进行研究。设计意图:延伸课堂内容,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调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5、讨论小结,巩固练习。(1)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断加强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