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导学案(bufen)分享_第1页
必修导学案(bufen)分享_第2页
必修导学案(bufen)分享_第3页
必修导学案(bufen)分享_第4页
必修导学案(bufen)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一单元单元前瞻祝贺大家经过了紧张的中考,来到了高中你人生新的起点。无限丰富的高中生活将在大家面前展开它的画卷。在这个新的开始,我们会进入情感的世界,学习优美的诗歌。这个单元的四首诗歌,情感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有雨巷的热切而又怅惘的爱情,有再别康桥的依依离别之情,也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这些诗歌,有的是长期积累的情感的喷发,读来回肠荡气,令人心旌摇曳,不能自己;有的是我们心湖中一刹那的涟漪,荡漾在我们心中最柔软、最隐秘的所在,让我们在心波澹澹的摇晃中沉醉。诗歌不仅仅是最富于情感性的文学样式,它也是最精粹,

2、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形式。当我们吟咏起这一首首诗歌,在这一池春水中沉醉的时候,诗歌的语言也就沉入我们的心灵,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语言养料,一个具有一定诗歌积累的人,对声音的长短、高低、清浊、抑扬等特性会有更敏锐的感受,他会下意识地避免令自己的语言显得佶曲聱牙的文字组合;他还会下意识地调整句子的长短以协调其节奏,令句子显得整齐而富于变化,一句话,他会按照自己心目中语言形式美的感受来调整自己的语言。鉴赏诗歌,不能不注意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在我们心灵中的主观投射,是我们情感的激发物和象征物,是诗人情感表达的媒介。而我们,也常常是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的领会,来与整理的心灵对话的。这一个单元的诗歌,也都是意

3、象运用的典范。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一些关于诗歌的历史、诗歌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在沁园春·长沙中,应注意词牌、一字领起等特点;在雨巷和再别康桥中,应该体会新格律诗“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从意象上看,本单元中的丁香、中流包括种种自然物象的描绘,都是既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神韵,又独具现代特色的。能力目标:形成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地欣赏一些短诗,并能写鉴赏短文;仔细揣摩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学习体验人类最深刻最细腻的情感,更关键的,是在情感的体验中,体会诗歌中的“我”的形象。例如毛泽东的革命者形象,戴望舒的求索者(不单单是追求爱情)形象)

4、等等。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明确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激情投入,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4、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要求: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必须书面完成;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教材助读】一、走进整理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5、。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及书法家。二、了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

6、“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三、文体知识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

7、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自主预习】1、整体感知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2、圈点勾画,找出并体味能显示本词思路的词语(动词)。立 ( )   怅( ) 携( )3、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上阙重写景,突出景物( ),所以读起来气势磅礴。至“怅寥廓”以下

8、句,如奇峰突起,意境顿生波澜。下阕重抒情,塑造了同学们( )的形象。“携来”初读是浪漫的、轻松地、悠闲的。至“曾记否”以下几句则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回头再读“携来”数句,词意则顿时充满了力量,“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再是少年的张狂而是真正的为民族“竞自由”的志向。此几句语速较快,语调有力。整首词表现了词人( )豪迈情怀,所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的。4、基础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百舸( )争流 怅寥廓( ) 峥嵘( )岁月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2)辨析多音字 中流( )看守( )空洞( )当年( )1、2、3、4、 中伤( )看望( )空白( )当铺(

9、 )(3)词义辨析例句:面对同伴的一次次冷嘲热讽,他在也(遏制 遏止)不住内心的愤怒,大声叫嚷起来。 思考:“遏制”和“遏止”怎样区别?例句:广大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凭一时的哥们(义气、意气)犯下令自己终身后悔的错误。思考:“义气”和“意气”怎样区别?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1、上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2、上片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片是怎样回答的?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词人借助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鉴赏本文的语言: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并加以

10、分析。 (1)万山红遍 (2)鹰击长空  (3)鱼翔浅底 (4)层林尽染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赏析:(“重在写景,景中有情”)精句:赏析: 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 【反馈训练】一、用散文的句式翻译解释下面的诗句。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二、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感情了解在一起。如“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萧瑟天气凉”等,本文也写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

11、”情调,为什么? 【拓展阅读】材料一 刻苦上进的师范生“性格决定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胸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早在刻苦求学期间就在酝酿之中。“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是湖南一师的办学宗旨之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的生活费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他说,报纸是活的历史,读它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

12、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1966年,他不顾73岁高龄,仍神闲气定畅游长江。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游泳。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随着毛泽东个人声望的不断扩大,在他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他们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他们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他们没有

13、时间谈情说爱,因为他们认为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和私人问题。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生机勃勃的。多年以后,当他重游岳麓山时,情不自禁地赋词沁园春长沙,生动地描述了这段难忘的岁月。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曾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材料二 毛泽东读三

14、国逸事毛主席爱读书,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如他对三国的热爱,就可见一斑,在毛主席读过的众多史书里,他最爱读的要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他看过的历史小说里,他最喜爱的应是三国演义了。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还要看组织。早在井冈山那样斗争环境严酷的日子里,在打士豪时,他还想在土豪家里能找到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来读。在毛泽东的著作、报告、讲话、演说当中,引用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赋予新意,可以说不胜枚举。一九五三年,他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

15、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重视选拔青年干部,不要论资排辈,要看能力,要德才兼备。“曹操是真男子”还有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鲁迅在魏晋风度及

16、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明,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自比赵子龙毛泽东喜欢读三国,在他的写作、谈话及日常言行中,还时不时引用起有关三国方面的典故及事例。一九四四年十月一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谈到:“华中的伪满军士兵,

17、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其中“比之为赵子龙”这一句是毛泽东修改时亲自加上的。子龙是赵云的字,是三国时蜀国位列刘备、关羽、张飞之后,名排第四的有名战将,被誉为“一身是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人民解放军逐鹿中原,解放了河南省南阳。毛泽东亲笔替新华社写了一则消息报道,题为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开头就写道:“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热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毛泽东读熟三国,文章中,经常借古

18、喻今,例如上述一文,勾画出南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突出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要意义。材料三秭归一中楚风文学社诗作选读21 / 21橘树(王敏老师)丹阳城里的做栋梁的一棵橘树,弃植在郢都之外的江湖。你在姊归的期盼中远游,你的智慧光耀在各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清贫仍不失自尊的生活;生活失意的落魄人落魄而有诗意的求索;求索无果的梦想者梦想着知音聆听他的主诉。你的花香发酵了诗的国度。散尽千金仗剑天涯的太白浪漫里渗透着傲骨;郁积忧愤和泪咽下的老舍卑微里袒露着脏腑;痛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海子绝望里挣扎着孤独。一代代文人宗风脉传,作茧化蝶饱受痛苦。你的果汁钙化了民族的脊骨。你是胛骨上锲刻的文字;深邃而描画飞天

19、的蓝图。你是国难中瘦削的母亲干瘪而滋养儿女的母乳;你是异国漂泊中的游子憔悴而东望神州的眼眸;你是长城上忠诚的卫士攥紧而直捣蛀虫的拳头;你是岗位上尽职的员工真诚而关爱他人的服务。屈原啊,端午省亲吧!龙舟载你神游故土,你的传人设香跪呼。屈乡已不担心你魂无归处,屈原啊,峡江满山的橘树,一定是你对故乡深情的眷顾。突然想起(高一学生许相文)华年殇月 一季仲夏某支笔在某张纸上旋转出多彩的画卷墨迹未干 飘洒窗外江畔的某人 突然想起千年之前 三闾大夫的纵身一跃折叠 回忆与现在 对称 虚荣和梦想众人遗忘今夕何夕某颗心 却突然想起楚辞兮体的伟大感慨拆解 天空和大地背负 荣耀与孤独壮美的诗篇 赐予他沉默的重量走向

20、荒无人烟的尽头飞往 寒冷覆盖的苔原那是 光与墨的终点那也是 他的诗作散发 清高又孤傲的独白汩罗江边 水打芦苇落红叹黍离 杜宇啼哀血隔岸的后庭花 盛时是否能突然想起绝不妥协的伤悲被他跳出弧线的凄美赤子孤独以满腔热忱 写下一个唯他才清晰的世界原始的横竖撇捺诠释高贵的情结屈大夫的爱国之心后来的时光在类似曾经的岁月里被诗人固定在五月突然想起 得以重现他用诗 破开繁华的冰雪他驾扁舟 看尽自由的杨花他的生命 是一轮明月留给历史的长河不可复制的一世皎洁又到一年五月节沉淀纯心纪屈原往昔无奈 酿残缺此代缅怀 绽美烈芸芸之中 你能否凝结 短暂的 突然想起传承 恒久的 不朽精魂第二课 诗两首雨巷【学习目标】1、能准

21、确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所表达的诗人感情;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意境的手法,并背诵诗歌;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教材助读】一、走进整理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二、了解背

22、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后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三、相关知识-意象与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歌

23、的意境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了解,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四、诵读指导诗歌需在不断的诵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

24、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亲眷恋的深情。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4、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

25、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自主预习】1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踌躇           寂寥

26、2.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惆怅( ) 风流倜傥( )   稠密( )   丝绸( )彷徨( )惊惶( )婉转( )惋惜( )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3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反复朗读全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投入自己的感情,比一比看谁把这首诗朗诵得更好。 4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题下的诗词,并思考问题:“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合作探究】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整理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

27、”中的图景? 2.分析我与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3. 原因探究:整理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4.探究本诗主题:5.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拓展阅读】戴望舒轶事埋头苦干 戴望舒赴学法国

28、,进入里昂中法大学,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了法国文学史课题,他正式注册了,也缴了学费。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凭着自己的爱好,胡乱看书,认真译书。他的时间抓得很紧,沈宝基曾经对戴望舒刻苦翻译的高速度感到惊异不已:“他翻译的速度惊人,记得我买来一本书,他见了对我说:借一借。借去半个月还我时说:我译完了!我惊呼一声:好家伙!这本书就是本约明·高力里的苏联时坛逸话。”罗大冈在里昂时与戴望舒曾居一室,他后来回忆说:“他在里昂两年干什么呢?在我的记忆中,他成天坐在窗前埋头用功他几乎用全部时间搞翻译。”嗜书如命 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

29、,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施蛰存讲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讲的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总是会发出可怜兮兮的叹息:“我只恨无钱,不然当寄你三四百元给买大批新书来看看也。珍秘书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继续物色,虽无书寄来,目

30、录也好。”有读书和购书瘾的读书人,哪一个不是这样呢!签名送书 1929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温梓川在上海水沫书店买书,选购的书中有一本是戴望舒的我底记忆。当他翻开我底记忆仔细看目录的时候,戴望舒走向前来,态度很安详地问:“你是哪一间大学念书的?念文学么?”聊了一会儿天,戴望舒便向温梓川请教姓名,温梓川告诉了他,但是他却没有告诉温梓川,只是从那一叠放在书架上的我底记忆的书堆里,抽取了一册,签上了那个响亮的名字,赠给温梓川,叫他不要花钱买了。这时温梓川才知道他原来就是戴望舒。可是温梓川却有点失望,他脑海中的“雨巷诗人”是和他的诗篇一样有色有美的,却没有想到是个生着满脸麻子的人。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

31、标】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2、反复咀嚼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 “三美”。3、体会诗人的惜别深情。学习重难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通过品味语言,体悟整理情感。【教材助读】1、关于整理: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曾留学美、英。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1年开始创造新诗,新月派的重要成员。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摹的诗、斐冷

32、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2、 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3年,结束于1933年。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也发表了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品。后期由胡适、梁实秋等主编新月杂志,杂志不再只谈文学,也登载了各种政治论文。3、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

33、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自主预习】1、 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 榆阴 沉淀 长篙漫溯 满载 斑斓 笙箫 2、 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 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合作探究】1、读“音乐美”(音律) (1)、画出诗歌的节奏,找出诗歌的韵脚。(2)、这首诗的音乐美,除了体现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上,你认为还体现在那些方面?2、 读“建筑美”(结构):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3、读“绘画美”(

34、画面)本诗第二节到第四节中,诗人选取了康桥的哪些景物进行描绘?从而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怎样的感情?4、读“情感美”这是一首离别诗,离别之时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反馈训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句可不可以换成用夏虫的鸣叫来反衬此时环境的静寂和诗人的心情?如果可以,请简述理由并自拟两句来替换原诗中的诗句。第三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及文学常识,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

35、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4、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要求: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必须书面完成;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教材助读】一、走进整理 艾青(1901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礼赞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二、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的家庭,母亲生他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

36、因此他成了一个在家里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不许他叫父母为“爸爸妈妈”,只能叫“叔叔婶婶”,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但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所以艾青后来说他自己“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外飘起了雪花,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乳母,便写下了此诗,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原本没

37、有名字,整理在本篇诗中根据浙江一带的方言的谐音把“大叶荷”改为“大堰河”。【自主预习】1、朗诵全诗,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2、整体感知全诗思考: 全诗共13节,这首诗比较长,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为了准确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速读全诗,本诗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抒发了何种情感?它们是通过什么线索连接起来的?3、基础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团箕( )   檐头(  ) 瓦菲(  ) 冰屑( )  凌侮( )荆棘( ) 火

38、钵(  )  忸怩( )  叱骂( )  麦糟( )牌匾(  )  灶火(  )  碾过( )  咒语( )  虱子( )   (2)辨析近义词 养育孕育 凌侮欺负同: 同:异: 异: 叱骂斥骂 娇美姣美同: 同:异: 异: (3)词语释义瓦菲: 典押:  天伦:    忸怩: 火钵:      悉索:  麦糟:    

39、;  匾额: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合作探究】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说整理的思路、情感如何展开,即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2、诗中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3诗人对大堰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结合诗的细节说说。4、诗中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种感情?请具体说说这些手法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反馈训练】一、说说下列诗句中几个词语的含义1、“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这里前一个“养育”的意思是( ),后一个“养育”的意思是( )。2、“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

40、说的梦”、“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这里的前一个“梦”是指( );后一个“梦”指的是( )。二、诗人在诗的第十二节中,为什么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请结合大堰河的形象分析一下。【拓展阅读】 材料一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然后我死了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材料二母亲石(梁衡)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

41、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

42、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

43、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

44、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单元总结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语言层面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

45、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因此,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才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歌中浓缩着的内涵。意象层面竭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了解的事物的意象

46、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准确。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意蕴层面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名手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读诗伊始,读者便开始产生某种精神体验,感到精神的愉悦。但这还不算是审美鉴赏。我们必须更深一层去思考整理的情感世界,将对作品的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相结合,形成一种饱含着与整理的情感共鸣的理性体验。鉴赏到此,才算真正进入到诗歌意蕴层的把握之中,也即进入到诗歌的“智性”意蕴中。第二单元 提要钩玄古代叙事

47、散文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左传的知识;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整理积累古汉语知识,学会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3、体会本文的辩说技巧,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自主学习】诵读并识记导与练第17页课前预习部分;熟读课文并根据课下注解来翻译全文;【自主检测】(独立完成)一文学常识1 文中的晋侯是( ),秦伯是( ),郑伯是( )。烛之武是( )的臣子,子犯是( )的臣子。2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备的 ( 体例)史书,相传为( )末年( )国史官( )所作,主要记载了( )前期,以( )国为

48、中心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事情。 左传是为解释春秋而著,又和 、 并称为“春秋三传”。3史书体例判断:战国策 国别体 史记( )体( )史 汉书 ( )史 二解释重点词语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 晋军函陵 臣之壮也 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 今急而求子 许之 夜缒而出郑既知亡也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朝济而夕设版焉 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 吾其还也 失其所与【探究提升】1人们评价烛之武是“志士”“勇士”“辩士”,通读全文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看法。2赏读烛之武劝谏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用了那些事实和理由说服秦伯退兵?请找出对应的说词。坦言郑亡,析之利害舍郑有益,诱之以利挑起夙怨,援引历史晋无所厌,警以后患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为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反馈训练】1完成导与练第1920页相关练习,整理练习中积累的重点词语。2阅读下面文段并翻译划线的句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