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教案_第1页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教案_第2页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教案_第3页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教案_第4页
新课标必修一高中生物实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原理(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某些化学试剂 +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 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2)具体原理: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小颗粒 + 苏丹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二、目标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四、实验材料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

2、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五、仪器、试剂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2.试剂: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染液;双缩脲试剂;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六、方法步骤1.制备试剂。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3、步骤。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新课教学:(具体原理)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脂肪小颗粒 + 苏丹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一)、还原糖的鉴定1、还原

4、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 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制备组织样液 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注入组织样液2ml 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水浴加热:煮沸2min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2、实验成功的要点: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斐林试剂乙液( 0.05 g/ml的 CuSO4 溶液)在

5、鉴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二)、脂肪的鉴定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制片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染液去浮色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2、实验成功的要点:.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滴苏丹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

6、部分被染色。(三)、蛋白质的鉴定1、 蛋白质的鉴定步骤: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2、实验成功的要点: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实验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分析说明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点(2)学生回顾显

7、微镜的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1)学生掌握制作装片的方法(2)使用试剂对材料进行染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2、教学难点: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三、实验原理与解析(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盐酸的

8、作用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四、实验器材1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根尖细胞,蛙或蟾蜍的血细胞,果肉细胞。2用具400 mL烧杯,250 mL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3试剂及配制方法(1)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如果化学试剂商店没有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可以分别购买甲基绿和吡罗红G,然后按A液的第二种方法配制(见下文)。 (2)染色剂的配制染色剂

9、A液的两种配制方法第一种方法: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 g,加入到100 mL蒸馏水中溶解,然后用滤纸过滤,将滤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第二种方法:取甲基绿2 g溶于98 mL蒸馏水中,取吡罗红G 5 g溶于95 mL蒸馏水中。取6 mL甲基绿溶液和2 mL吡罗红溶液加入到16 mL蒸馏水中,即为A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染色剂B液的配制方法B液是一种缓冲液,由乙酸钠和乙酸混合而成。先取乙酸钠164 g,用蒸馏水溶解至1 000 mL备用;再取乙酸12 mL,用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备用。取配好的乙酸钠溶液30 mL和稀释的乙酸20 mL,加蒸馏水50 mL,配成pH为48的B液(缓冲液)。五、 主

10、要步骤(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1.取材 滴: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刮: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涂: 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烘: 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2.水解 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保: 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3.冲洗涂片 冲: 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吸: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4.染色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吸: 吸去多余染色剂; 盖: 盖上盖玻

11、片。5.观察 低: 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高: 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实验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一、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观,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1、 说出本实验的原理。2、 概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1、 能够正确地使用高倍镜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二、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

12、点 重点 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特点。 难点 临时装片的制作四、 教法首先当然是在教学中应用最广的讲授法,在我们的印象中讲授法似乎就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简单的传递,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但是如果我们能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样也是有意义学习。其次是实验演示法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还有谈话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是讨论法,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总之,我认为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缺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灵活选用,做到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五、 学法我们常说:

13、“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归纳比较的方法。六、教学过程1、首先让学生预习本实验的内容,思考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2、我将通过讲授与演示相结合为学生呈现本实验的内容。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从旁指导。4、总结实验,让同学思考后完成讨论部分的作业。七实验步骤 取材 制片 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体验(描述、评价)八实验解疑 ( 1 )为什么用藓类的小叶或者菠菜叶的下表皮(稍带叶肉)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藓类属阴生植物,菠菜

14、叶的下表皮是菠菜时的背阳面,这样的细胞中的叶绿体大且数目少,且藓类小叶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便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 2 )为什么观察叶绿体的监时装片,在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防止细胞内的叶绿体失水,如果叶绿体失水,叶绿体就缩成一团,无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 3 )高倍镜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地讲,在低倍镜下调节清晰后,可直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但若高倍镜不是原配的,则应先稍微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后再换高倍镜,然后下降镜筒进必须从一侧注视物镜下降到一定距离。换高倍镜后因镜头与装片间的距离很小,切记不可再转动粗准 焦螺旋,以防损坏镜头与或装片。应该一面

15、从目镜里观察,一面逆时针方向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清晰为止。在高倍镜下若要换装片,必须升高镜筒后才能进行。 ( 4 )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不是静止不动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它会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 【实验四】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器的功能能力目标:通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重难点教学重点:制作真核细胞结构模型教学难点:细胞基本结构的模型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三教学处理分

16、组材料准备预实验导入新课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分组汇报、讨论老师时时点评。四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细胞的结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对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有较明确的认识。但对于微小的细胞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更不要说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往往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较为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学习的疲劳感。 五教学策略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做出完整正确的模型。故此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设计和完善模型。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更能使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问题,实现

17、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教学大量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动手做,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认识。通过制作模型,使学生变“学科学”为“做科学”,学会“用手”来思考和工作。 六课时安排:本节课把模型制作和展评分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模型制作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学生从自己身边易找到材料入手,极具创造性。七教学过程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看图析图,引入课题 图示真核细胞三维结构,同时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观看,听讲。 通过对图的分析,增强制作模型的信心。 制作模型 提示学生从从科学性,艺术性,

18、材料的廉价性等角度入手制作。此过程在课外完成。学生分组进行模型的制作。 培养学生在“做中学”,锻炼合作能力。 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举行全年级范围的评比活动,引导全级学生和其他生物教师一起来进行评价。 各组学生对所做模型进行展示和介绍。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强化对各种细胞和病毒结构的细节的认识。 总结 教师总结 ,并根据大家的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学生总结自己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通过总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这次制作活动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把真核细胞模型的展评课与细胞知识的复习融合在一起,两课时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时间,让每组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同时每小组在进行模型展示的时候,以各种形式来介绍自己

19、认识的细胞,可以以小品、三句半等形式进行,既增加趣味性,使学知识变得不枯燥,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学生课下进行模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作品,开扩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维。【实验五】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 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难点: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

20、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三)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四) 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串,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五) 教学方法 层进设问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六) 教学实施的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实验过程:材料呈现:紫色洋葱鳞片叶

21、的外表皮、白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洋葱根尖、菠菜叶、水绵 、 干燥的红枫叶; 0.1g/mL的蔗糖溶液、 0.3g/ml的蔗糖溶液、0.5g/ml的蔗糖溶液;清水;0.9%NaCL溶液; 酒精。显微镜。1、应选择哪些材料进行实验呢?启发学生依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讨论如下问题:(1)材料选活细胞还是死细胞?(2)材料选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还是洋葱根尖?(3)材料选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还是白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创设比较:如部分同学做活细胞、部分做死的表皮;部分同学做根尖分生区细胞、部分做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部分同学做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部分同学做白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在比较中得出本实验材料选择

22、的要求是:(1)材料必须是完整的活细胞 。(2)材料必须是成熟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中才有较大的液泡。(3)材料选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液中带有色素,最好带红色或紫色的花青素。并分析白色的材料有何缺点。2、用什么试剂可以达到细胞失水、吸水的效果 ?学生分析得出:蔗糖溶液, 清水 老师强调: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用哪种浓度蔗糖溶液最好? 引导学生回忆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 ,通过设计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对照实验来探究确定0.3g/ml的蔗糖溶液最好。 3、用什么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并得出: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4、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3、? 学生讨论得出: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老师介绍自身对照实验: 自身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设计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学生设计实验先组内讨论,再组间交流,指导学生确定最佳实验方案6、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两个学生一组,分28个小组进行实验

24、 强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取材的厚薄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比较,再探究!) 表皮撕取太薄,容易撕破液泡,色素外溢,只能观察到细胞壁,无法进行质壁分离实验;表皮撕取太厚,细胞层数重叠,不方便观察,并且分离试剂渗入到细胞中需要较长时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速度慢。只有表皮细胞撕得恰如其分,实验效果才能既好又快。因此在撕取表皮时可以多取几次,选择较好的一块进行观察。(2)“引流法”时不要移动装片。 用引流的方法,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或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三次。在引流的过程中移动了装片就会影响到对特定细胞的观察。(3)在观察时选择低倍镜即可。 观察时要善于移动装

25、片,选择材料中只有一层细胞又带色素的部位进行观察。(4)观察的对象。 主要注意这几个方面: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表达交流 组织学生组间交流,体验实验成败。将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并解决个别质疑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内化。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常会受到时空的限制。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加强课后延伸,培养创新能力。生物学实验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有着更大的作用。布置课外作业:【实验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

26、解一、学习目标学习探索酶的催化效率的方法;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知道酶在什么部位获得;能用科学术语表达生物现象,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个实验需要你尝试着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同时试着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和解释数据。二、观察与思考生活中因外伤造成伤口时,可以用双氧水进行消毒,你知道什么是双氧水吗?它就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看起来像水一样无色透明,当你把它涂在伤口上时会出现白色的泡沫,这些白色的泡沫就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Fe3+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得无机催化剂,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谁的催化效率更高呢?(一)提出问题(二)猜想与假设(三)交流

27、、讨论(对猜想与假设进行交流讨论)三、设计与交流(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仪器和药品),列出具体实验步骤,设计自己或小组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u 我的设计 实验器材(仪器与药品) 实验步骤或 实验方案u 小组设计 实验器材(仪器与药品) 实验步骤四、实验解析(一)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将。H2O2Fe3+过氧化氢酶H2O2 + O2温馨提示: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二)主要实验材料: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

28、(如猪肝、鸡肝)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试管夹,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三)方法与步骤(按下表添加试剂)步骤试管编号1234H2O2溶液2ml2ml2ml2ml温度常温90常温常温FeCl3溶液-2滴-肝脏研磨液-2滴气泡释放量卫生香燃烧(四)注意事项1.H2O2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用量筒量取H2O2溶液时请小心,切勿将H2O2溅在皮肤上或者衣服上,一旦发生要马上用大量清水冲洗。2.实验过程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者同学,以免反应太剧烈,气泡冲出试管冒到脸上产生危险。3.由于过

29、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所以使用的动物肝脏必须新鲜,此为实验成功之关键。4.不要使用滴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以免互相干扰。5.向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尽量往下,直到接近液面,但不要插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因潮湿而熄灭。(五)实验变量分析在本实验中,H2O2溶液的浓度,使用剂量,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等为无关变量。五、实验结论及分析1.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的比较试管编号反应条件预期实验现象实际观察到的现象误差分析12342.实验中遇到的问题(1)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马铃薯或胡萝卜的块茎可以吗? (2)3号和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 (3)在细胞内,可以通过

30、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 【实验七】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说出酶的概念和本质;说明酶的特性,举例说出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举例说出酶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有关酶的最新发展(二)能力目标: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通过对日常生物现象的讨论,发展主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通过设计方案的讨论交流和评价,发展思辨、交流和评价能力;通过小组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操作,并尝试改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乐于观察生命现象并主动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探究未知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团体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形成客观良好

31、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二、教材分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2节酶的特性中的相关实验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从而加深对酶的作用和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对教材后续内容的学习和今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化学本质及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对酶的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之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掌握了探究实验的

32、基本步骤。对于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开展探究。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一共分为7个模块,包括两个讨论模块,两个交流模块,一个操作模块,一个延展模块和一个评价模块。教学流程如下:组间交流:介绍方案,相互质询思辨组内讨论:自主设计实验组内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延展: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组内、组间交流:描述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操作:小组进行实验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五、教学过程设计 略六、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课的设计,致力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不仅完成了探究性实验一般流程,并且强调在

33、探究过程中的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实验进行验证,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性实验并没有止于本节课实验结论的得出,而是鼓励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创新性,培养孜孜不倦,探索不息的科学态度。结合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面向每一位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以后的探究作更好的准备。电脑多媒体展示,实物投影仪,学案等教学工具的运用,也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实验八】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理

34、解细胞呼吸的本质;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自行设计实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科学的价值,关注生产生活实践;乐于学习生物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细胞呼吸的概念; 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实验 细胞呼吸的类型三教学难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对比性实验设计的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四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  启发讨论  自主性学习   合作探究五课前

35、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  编写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吃过馒头,喝过米酒。这些食物的生产,都不约而同用到了同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谁?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生物,认识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兴趣与学习热情。二依据新课题生成新问题酵母菌的知识: 问题一:观察酵母菌发面做馒头的过程:   问题二:由问题一发面产生CO2进一步提出疑问,引出本节核心课题。集中探讨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问题三:是否有其

36、他产物? 你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吗?(小时侯有没有吃酵母片)展示发面现象,提出问题。1猜测可能发生什么生理过程?2酿酒过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闭装置。这是在控制什么条件?3在这样的条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4设计实验来探究。同学讲解教师归纳:1实验分组:2实验变量的控制:3观测指标:展示简易小实验:学生可以闻到明显的酒味。酒精的检验。学生根据初中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回答问题。并通过观察多媒体,获得感性认识。仔细观察多媒体画面,积极动脑回答问题。  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把时间留给同学:设计实验并进行相关实验分析:如分组对照、变量设置、观测指

37、标等。 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并进行分析和概括和解释。请4位同学上台演示,4为同学尝试组装实验器材。并进行讲解。学生传递展示并切身体验。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延展问题,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奠定基础。通过相关的知识背景,面向全体学生,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更快融入新的场景。从生活走向教学,再从教学走向生活,这也正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来自实践,受实践检验同时又指导实践。 生活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帮助学生体会生物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科学乐趣。在实验设计的完善过程中,逐步减小实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培养

38、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增加感性认识,体验生物实验乐趣,鼓励课外继续实验,为生活添色彩。七板书设计【实验九】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实验原理实验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丙酮,汽油,苯等)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他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且溶解度最高的是胡萝卜素,它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的溶解度次之,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散的最慢。二实验目的 1. 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方法

39、2. 探究绿叶中含有几种色素三实验材料用具 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SiO2、CaCO3 用具: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100ml),小试管,试管架,培养皿盖,棉塞,研钵,玻璃漏斗,尼绒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铅笔四实验步骤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取材:用天平称取5g的新鲜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加入少许SiO2、CaCO3 ,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过滤: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绒布)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

40、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3.画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的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4.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略微倾斜靠着烧杯的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随后用培养皿盖盖住烧杯口。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与记录 几分钟以后,打开培养皿盖,取出滤纸条,干燥后观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以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6观察结果分析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最宽:叶绿素a(蓝绿色);最窄:叶绿素b

41、(黄绿色);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a和叶绿素b;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实验关键点1.选材时应注意选择鲜嫩、色浓绿、无浆汁的叶片。如菠菜叶、棉花叶、洋槐叶等。2.画滤液细线时,应以细、直、颜色浓绿为标准,重复画线时必须等上次画线干燥衙再进行,重复2-3次。3.层析时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实验总结(1) 在研磨绿叶时,加入少许SiO2是为了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的CaCO3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受到破坏,加入10ml无水乙醇是使色素溶解在其中,便于提取;(2) 因无水乙醇和层析液都是易挥发且层析液是有一定毒性的有机溶剂,所以研磨要快,收集的滤液要用棉塞塞住,层析时

42、要加盖,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3)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时,线条越细越直效果越好,重复划几次的目的是使滤液细线中含有较多的色素(4)如果层析液浸没了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滤纸条上就不会出现色素带,其原因是滤液细线中的色素溶解在了烧杯中的层析液中,会导致色素带不清晰,影响整个实验的效果。【实验十】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一、学习目标本实验也是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册书中典型的引导式实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学会模拟探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通过模拟探究过程的进行,体验细胞必须要保持一定的体积,并认同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停止生长,细胞进入分裂增殖。同时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培养学

43、生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次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二、观察与思考(一)提出问题生活中吹气球的时候,气球的体积在缓慢增大,能一直增大么?同理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体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无限增大么?(二)猜想与假设气球吹到一定程度是,橡胶的膨胀系数达到最大时,可能就会爆裂。细胞也一样可能有同样的遭遇,或许不增大,停止生长,或许进入下一次分裂,也可能萎缩。假设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三)交流、讨论可以分组实验,在实验室连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无限增大?也可以构建细胞模型,来验证细胞生长状况,以及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三、设计与交流 实验方案:用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形态,利用酚酞遇NaOH变红特性,观察扩散深度的测量,计算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来推导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速率的关系u 我的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