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_第1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_第2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_第3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_第4页
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引论心理学的含义: 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源于哲学和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研究意识经验的心理学,代表冯特2)研究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代表弗洛伊德3)研究个体差异的心理学, 高尔顿4)研究可观察行为的心理学。代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华生行为主义、斯金纳对行为主义的修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理论与实证取向:实验和直接观察是实证研究的两种模式。B.实验方法。C.相关方法(正相关、负相关)。D.其他非实验方法:现场实验、调查(询问法),调查法分为两种:问卷

2、调查(问卷法)和访谈调查(访谈法)、个案研究。第二章 脑与心理 (要细看)脑的基本成分: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神经元)神经元的任务:把信息从身体的一个部分传到另一个部分,神经元是由树突、胞体和轴突组成的。左右半脑的功能:胼胝体的作用:将我们的大脑半球连接起来,从而使两个半球能够协同活动,我们的的“说话”半球与“知觉”半球基本上是通过胼胝体来保持相互联系的。第三章 感知过程名词解析:感觉: 感觉是个体的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只要人的感觉器官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就能感受到刺激的个别属性。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3、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似动知觉:指相对静止的物体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上邻近的部位所获得的运动知觉。 错觉: 错觉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所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在一定的条件下,错觉是很难避免的,而且也是完全正常的。错觉在各种感觉中都存在。视觉后像:视觉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仍可短暂停留的现象叫:视觉后像。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定义与关系):任何刺激都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错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而觉察到这种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作绝对感受性

4、。(定义)两者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绝对感受性就越小。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如上):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的变化量。两者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的值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强;差别感觉阈限的值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差。知觉的基本特性: A.知觉的选择性(图形与背景)受注意的选择性影响、B.知觉的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受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之间所处的关系所影响,通常,知觉对象中关键性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理解与经验)受过

5、去的知识经验所影响,通常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刻,影响知觉理解性的主要因素除了词语的指导作用外,还有定势、情绪状态等 D.知觉的恒常性(恒常与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或假设驱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含义、关系、种类: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每一种感觉都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意识、睡眠、梦境与催眠名称解析:1. 意识:意识是

6、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觉知、有组织的反映。催眠:催眠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或催眠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它是经催眠师诱导而进入的一种类似睡眠的特殊意识状态,是一种以狭窄的集中注意与提高暗示性为特征的一种改造过的意识状态。梦境的实质:特殊的意识状态心理发展的最高形式(阶段): 意识。学习与记忆(细看)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各种学习理论的含义:联接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等为代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

7、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论述,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行为特征,解释有机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各种记忆及其特点:(感觉记忆接受外界的信息,短时记忆对其进行选择性编码并将其输入长时记忆,而长时记忆的信息在需要时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感觉记忆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没有马上消失,在一个很短的时间保持它的印象。后像是感觉记忆的表现。感觉记忆是一种原始的感觉方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特点:一是记忆的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处于相对未加工的原始状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是感觉记忆

8、有较大的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来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并进入短时记忆。三是感觉记忆有图象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主要编码形式。四是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图象记忆超过250毫秒就开始遗忘;声像记忆可达4秒之久。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它是感觉记忆如受到注意则转入为的一种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长时记忆是指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特点:长时记忆的信息在人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进行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信息加工取向的记忆观是: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一个

9、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的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机构有三个不同的子系统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分贝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彼此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新异刺激 选择注意 长时 记忆 感觉 记忆 短时 记忆 外界 编码 提取 刺激 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约为一分钟,短时记忆包括两个成分,:1)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容量很有限,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与语言的编码;2)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长时记忆中信息存储的特点:1)长时记忆中信息

10、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储过程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表现为:a.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b.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c.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2)记忆存储内容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含义: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但遗忘的发展进程是不均衡的,这个过程最初进展很快,在识记后的最近24小时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有更多的遗忘了。影响遗忘产生的因素:(一)衰退;(二)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歪曲;(三)拒绝与压抑(四)提取失败(五)巩固理论认知、语言与智力智力

11、: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智商的概念:指智力的商数;作为智力测验的单位,智商表示儿童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为了避免计算中的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其公式为:智商=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智力的三元理论:组合智力、经验智力、情境智力影响智力的发展因素:(一)先天遗传决定智力的架构:遗传与生理成熟是智力发生、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有限的。(二)后天环境影响智力发展:(1)胎儿期环境与智力的发展(2)婴幼儿时期环境与智力的发展(3)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物理环境、家

12、长的职业、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长的行为、早期教育、出生的顺序、家庭中危险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5)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三)环境影响早期大于后期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常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试误(桑代克)、顿悟(苛勒)、认知心理学观点(算法和启发式)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熟悉性、具体性(2)动机(3)定势(4)策

13、略(5)知觉的特点(6)智力(7)情绪情绪、压力与健康雪莱的一般适应综合症内容:认为人们对压力的反映一般都遵循相同的模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击;衰竭。情绪的成分:1)生理唤醒 2)情绪体验 3)情绪认知 4)情绪行为 5)社会刺激情绪三种取向(或类型)及表现:1)生理取向:2)心理取向3)社会行为取向(P127)压力的应对方法:A.防御性应对:大多数防御性应对包括从精神上或躯体上逃离易受创伤的情境。防御机制抑制、否认、替代、退化。B.直接应对(1)自我放松(2)体育锻炼(3)小处着手(4)求助他人。积极压力: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坏的,雪莱曾经详细地描述过积极压力。根据他的观点,我们

14、不能逃避所有的压力,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对各种压力的反应,然后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利用这些积极的压力反应。压力的最佳水平就是积极压力。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评价: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评价:(1)合理的一面: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有不同的层次,这是合乎逻辑的;把千变万化的人类需要分为五类,这是合理的;把生理需要列为第一需要,这是正确的。人有内在的价值、内在的潜能

15、,人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2)局限性:认为自我实现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宣扬脱离社会的抽象人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P149的图进行分析)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2)导向动机3)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的相互作用:1)动机的联合2)动机的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影响动机冲突形成的因素:价值观、情绪、认知、行为的结果。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1)动机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但是并不是动机越强,效率越高,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的问题,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因此,为了使活动取得成效,应避免强度过低或过高。(2)还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16、因为,动机必须以行为为中介对工作效率发生影响,而行为又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只有将动机、行为、效率三者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动机与行为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也即动机水平不是决定工作效率的唯一因素。)学习动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及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动力。构成因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价值感内驱力。人格理论荣格的(心理类型)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结构):(1)人的两种精神态度外倾和内倾:荣格认为,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人的精神有两种态度内倾(或内向)和外倾(或外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是或多或少

17、地属于外倾型或内倾型,而并非整个都是外倾的或内倾的。只有当外倾或内倾机制占优势时,才把一种行为模式称为外倾或内倾。(2)四种思想功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3)人格的八种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弗洛伊德的人格分类(人格的结构):早期: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晚期: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性器期(3-5)、潜伏期(5-12)、生殖期(12-20)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的含义及形成时间: 含义:阿德勒认为,追求卓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人格特质,但在实

18、际生活中,人们也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独特手段,它决定了个人重视和忽视生活的哪些方面以及如何重视和忽视,还有个人未来目标和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目标。个人的生活风格大约在45岁之间就形成了。影响个人生活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个人追求卓越时如何处理自卑感(指适度补偿还是过度补偿)。个人的生活风格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阿德勒认为,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是理解生活风格的重要途径。霍妮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认为文化因素对常态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还提出基本焦虑论以解解人格的发展和异常。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他认为,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赖

19、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1)正向关怀的需要2)价值条件3)无条件的正向关怀4)自我的一致性和威胁。心理测量、诊断、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状态。心理测量:广义:包括心理测验外,还包括用实验、观察已经仪器等方法对心理现象的测量。 狭义:就是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图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障碍的分类: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则: (1)保密原则(2)时间限定原则心理咨询一般为50

20、分钟(3)感情限定原则来访者与咨询者的关系不能过于密切。(4)重大决定延期原则(5)伦理原则。第十一章 个体知觉、归因与社会角色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态度决定人们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影响到个体将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二是态度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态度具有内隐的特点,将影响人们对外界信息做出何种反应,以及怎样的反应;三是态度决定着人们的活动水平,它驱使个体趋向或回避某些事物,具有动机的作用。刻板现象:又称类化原则,它是一种普遍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对

21、第一印象的作用影响:(1)从积极的方面看:刻板现象在帮助人们认识某一群体上具有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对该群体的人做概括的了解。 (2)从消极的方面看:刻板现象是导致错误的社会认知的根源。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知觉中最初得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强烈的影响。产生原因:1)一种认为个人最先接受信息所形成的原始印象构成了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续的信息被整合到已有的记忆图式中,因此新的信息就有了先前信息的色彩。 2)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的规律为依据,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注意,后续的信息易被忽视。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时间上距离知觉最近的、也就是最后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认知和评

22、价有较大影响。产生机制不是十分清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原有图式的清晰、深刻和稳定程度,2)最新信息的强度。原有图式最新信息影响效果稳定、深刻、清晰刺激强度不是很大新信息被同化到原来的认知模式中,补充完善原有认知,近因效应难以产生不很牢固、模糊或随时间推移而交往减少新信息出现能够改变以前印象,从而产生近因效应。各种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分析社会行为的原因时,过分地将其归结为性格的因素,而对情境因素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关注。也就是说,个体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容易忽视行为发生的外在影响因素,常常从他人的性格特征方面去寻找答案。(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对于一个人的行为,行动者本人与观察者的归因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归因。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是指人们习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为稳定的人格因素,但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3)自我保护偏差:自我保护偏差是指为了加强自我或保持自尊心的需要,个体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内在的原因,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外在的原因。(4)自我挫折策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作出自我保护归因的,有时也会作出消极的、悲观的归因,使动机水平下降,造成更坏的结果,这就是自我挫折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