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强-开题报告-之三-_第1页
刘军强-开题报告-之三-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 资料附件 10 :论文(设计)管理表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roduct Approach & ProcessApproach in the Con tex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En glish Writ ing过程写作法和结果写作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比研究系(院) 外语系专业班级B0801学科文学学生军强指导教师性名毛怀周学号0825804001职称讲师(双硕士)一、选题的根据(1、容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

2、献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o)1.1 选题的来源:写作作为语言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写作能力既能反映学 生的综合英语水平,也是一种最难培养的高级语言技能(Devine Thomas,1987)。它能清 楚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对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非常关键)中国的语言教师多 年来一直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收效甚微,学生的写作中仍然存在 着许多冋题。这一现状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现行的结果法(Product Writing TeachingApproach)有关。许多年来,结果与作法占据了传统的与作课堂,很少有人去关心要与出一 篇连贯通顺的作文会涉及

3、到哪些过程或策略。然而,很多研究人员指出写作是一项非常复 杂、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采取一种综合的方法,提高对写作过程的重 视。近 20 年来,过程与作法(Process Writing Teaching Approach)在西方语言学界和教学 界非常流行,被证明对于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有明显效果。我国目前采取的意念教学大纲 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法(即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Word 资料础的结果教学法)显然已不能满足大纲对教学的要求。而以交际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教写作 学法认为写作并不是写作者的单独行为,而是群体的交际行为。它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写作 过程而

4、不单单是写作结果上。通过一系列的、由学生亲自参加的、在教师监控下的课堂 活动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得到纠正、指导、帮助和启发。这就克服了结果教学法的 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笔语交 际能力。1.2 选题的目的:本文旨在对国外写作教学法中两种主要理论基础和模式一过程写作法和结果写作 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本论文能够探索出一种更有 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模式,以迎合当今新课改教材中写作教学的需求,使学生 逐步由学写到会写,培养学生获取英语知识、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3 选题的意义: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

5、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 和书面初步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 而培养学生书面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就是写的技能的 落实。写作教学在初中英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体现出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自 如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不经规科学的训练,学生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翻译要点的 水平上。随着英语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己成为广大英语教师 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鉴于许多原因,许多中学仅仅把写作教学当作中考备考的一项应试任务。结果在低 年级期间,写作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写作教学任务得不到落实,或者只是零敲碎打, 缺乏系统高效的写作训练。即使到了高年级,往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急

6、于求成,收 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致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达不到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提出更适合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1.4 研究问题:Word 资料问题一、结果法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是否依然适用?问题二、过程法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是否完全适用?问题三、两种教学法在对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写作 态度、兴趣方面有何异同,哪种方法能够更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1.5 研究假设:假设一、过程法和结果法都有助于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假设二、过程法比结果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解决问题以及组织段落的能力;假设三、过程法比结果法更能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7、、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增强 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写作的信心。1.6 国外研究现状:在我国,写作式的转换首先在一些大专院校的英语写作课堂中开展(吴锦、在新,2000;吉生、周平,2002;罗瑜、红,2003 ;邓郦鸣、红,2004)。与此同时,许多学 者和研究人员也开始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传统的成果写作法与过程写作法的利弊得失(于飞、慧芬,1996;立平、志雪,1999;贾爱武,1998;森,2001)。他们几乎一致认为, 在国外二语写作课堂中流行的过程写作法在我国的外语写作教学中同样有效,不失为取代传统成果写作法的一种好方法。受此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和教研人员也开始

8、思考如何 把过程写作法引人中学英语写作课堂中,代替单调、低效的成果写作法。黄百安(2004)、艳玲(2005)、延从(2005)、王秋红(2004)、艳(2003)、贺艳丽(2003)和王黎(2002)等对过程 写作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开始思考和尝试。在众多的研究中只有极少数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回答了在EFL 环境中采用过程教学Word 资料法的可行性问题。吴锦和在新(2000)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通过实验证明,在过程教学法 中,写前阶段活动的开展是切实可行的。邓鹂鸣和红(2004)的实验表明,灵活运用过程写作法的理论和原则,很好地促进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然而,罗瑜和红(2003)的研

9、究表明,对于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采用“成果写作法”比“过程写作法”能更有效 地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麦肯齐(Mckenzio)和汤普金(Tompkins)的过程写作法(theprocess writing approach)因独辟蹊径,观点新颖而实用,受到外语教学界的瞩目, 成为写作教学法的主流(William Grabe & Robert B . Kaplan,1996)。1.7 理论基础:1.7.1 结果写作法结果写作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将教学的过程看作刺激一反应(Stimulus 一 Response)的过程,此教学法符合斯金纳(Skinner)(转弓 I 自巨

10、瑛梅、旭东,2004)的条件理论 (Theory of Condition),遵循学习某种行为(包括语言)所需的三段程序 (Three 一Stage Procedure),即刺激(Stimulus教师提供文和题目)一反应(Response)(学 生的作文)一强化(Reinforcement)(教师的反馈)(贾爱武,1998)。1.7.2过程写作法过程写作法的理论基础有Hymes 的交际能力理论,Halliday 的功能语言理论以及Widdowson 的语言交际观。交际教学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指出,老师 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写作

11、的过程实质上是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 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Word 资料1.8 本研究的创新点:本文研究两项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比较实验。“结果法”和“过程法”是目前国广泛采用的两种重要的英语写作教学法。本文将通过实验,验证“过程写作法”较之“结 写作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更适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国外写作教学 法中两种主要理论基础和模式过程写作法和结果写作法一进行对比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探索出一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模式,以迎合当今 新课改教材中写作教学的需求,使学生逐步由学写到会写,培养学生获取英语知识、交 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9 主要参考文献:

12、1 .薛爱英,颖现代英语写作教学中成果法与过程法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2,(36).2 玫.写作水平的相互作用一英语写作结果法与过程法对比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3 .于飞,慧芬.“写作教学中的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容教学法浅析:外语界, 1996,(3).4 .吉生,周平.英语写作教学中”结果法”与”过程法”的对比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5 .贾爱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进:从成稿写作法到过程写作法【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 (5).】.6 .段金惠.结果法和过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比研究D华东师大学,2008 .Word 资料7

13、.美Leki, llo na. Teach ing Seco nd 一 Ian guage Writi ng: Where We Seem to Be J.En glish Teachi ng Forum,1991 ( 4 ) : 170 - 178.8 美Emig,J.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Twelfth GradersM . Urbana, Ill.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 glish, 1971.9 美Hayes, J.R.& Flower 丄.J. 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14、 of Writing Process A. In L.W.Gregg and E.R. Stei nberg (eds. ). Cog nitive Process in Writ in gC.Hillsdale , NewYork :Lawre nee Erlbaum Associates , 1980.10 澳Graves,D.H.Patterns of Child Control of the Writing Process A. In R.D. Eagleson(ed. ). En glish in the Eighties C . Can berra : Australia n A

15、ssociati on for the Teachers of English, 1982.11 美Flower ,L. J. Problem 一 solving Strategies for Writing M . New York : HarcourtBrace Jova no vich , 1985.二、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1、容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 验条件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2.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实验对比法、对比分析法等。Word 资料2.1.1 采用文献法了解我国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国外英语写作研究

16、进展及写作策略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2.1.2 用实验来收集数据,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性,为本文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2.1.3 为了搞清楚学生对英语写作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本人将在实习支教期间对所带的班的学生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和实验中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分析2.1.4 通过对比分析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三、论文的框架结构(宋体、小四号)In troducti onThe sig ni fica nee of the studyHigher dema nds for writi ng abilityProblems existing in

17、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The relati on ships betwee n product approach and process approachAims and Signi fica nee of Prese nt StudyThe orga ni zati on Of the thesisChapterl Literature Review1.1The in troducti on to the process approach.1.1.1 The rise and definition of proces

18、s approach.1.1.2 Theoretical foun dati on for Process writ ing1.1.3 The stages of process writ ingWord 资料1.1.4 Adva ntages and disadva ntages of the process approach1.2 The in troducti on to the product approach1.2.1 The traditi onal product approach1.2.2 Recitation and Ianguage learning1.2.3 The es

19、se nce of the in put of recitati on and its theoretical foun dati onChapter 2 Methodology2.1 Research questio ns.2.2 Subjects2.3 In strume nts2.3.1 Three questi ons2.3.2 scores of four compositi ons2.3.3 Scores of the fin al-term exam in ati on2.4 Procedure of the researchChapter 3 Results and Discussi on3.1 Results of three questi ons3.2 Results of the compositi on scores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