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湖南教育出版社) - 马桥初中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湖南教育出版社) - 马桥初中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湖南教育出版社) - 马桥初中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湖南教育出版社) - 马桥初中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湖南教育出版社) - 马桥初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线才智在线才智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2、。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

3、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

5、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

6、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

7、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

8、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  浦  别白 居 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

9、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二部分      感受形象,体味意境【要点探讨

10、】一认识“形象”,解读“意象”诗歌是以形象说话的,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处,是解读诗歌的入口。把握形象,主要是把握诗人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诗歌鉴赏题十分关注的测试点。诗歌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咏物诗中所咏的物以及写景诗中所写的那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歌的意象。诗歌鉴赏往往从形象入手,进入诗歌意境,从而把握思想感情。1人物形象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句刻画出了一个拥有着花容月貌、倾城倾国之色的贵妃形象。该诗中还有“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如面柳如眉,对

11、此如何不泪垂”“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等诗句,刻画出了这位贵妃丰姿绰约、迷人凄婉的千娇百媚形象。杜牧的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两句,通过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豆蔻(植物)形象,描绘出一个楚楚动人、清新活泼的妙龄少女形象。举证:古代诗歌中的渔翁形象孤愤失意的渔翁柳宗元渔  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嗳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歌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

12、情山水的思想和寄寓政治失意的孤愤。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等待时机的渔翁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为丞相

13、,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逍遥自在的渔翁罗隐  赠  渔  翁     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隐逸闲适的渔翁张志和 杂歌谣辞渔父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故作悠闲的渔翁白居易垂  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

14、160;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超凡脱俗的渔翁岑参渔   父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馀,鼓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远离尘嚣的渔翁杜牧渔   父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寄情山水的渔翁王维青   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

15、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被逼无奈的渔翁陆游 鹧  鸪  天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蚱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心灰意冷的渔翁马致远金  字  经     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看破红尘的渔翁杨慎临  江  仙   

1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举证:月光世界里的李白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首诗中,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还有月光下自己

17、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画面,就热闹起来了。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可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毕竟也不会喝酒。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其时诗人已经渐渐醉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孤独到了邀月与月光下的影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不能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和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相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

18、之感。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这种清狂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李白还有些写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以上

19、所说泛月、醉月、步月,意境均极优美。另一类作品则是完全寄兴于想象,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可乘,可揽,可寄,都是李白的发明,大胆的想像传达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有趣的发明还是赊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诗中从无赊酒,却有赊月。酒是要

20、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交换。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即使要钱,也可以赊。这种妙趣横生的想像,表现出诗人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李白还有一首问月诗,其艺术成就与后世苏轼问月词堪称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远远超过苏词: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诗人绝妙的自我造像,那飘逸

21、浪漫的风神惟有谪仙人才能拥有。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增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显露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以上举了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赊月、问月,未举例的还有弄月、玩月、宿月

22、对月亮感兴趣的诗人固然不少,可谁能像李白一样翻出这许多花样?所有这些作品,乍一读都是触目成吟之作,而细加玩味,便觉出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思想和丰富的情趣。不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还经常产生一些别的联想,抒发一些别的情感。先说月夜思乡,这类作品很多,仅举一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李白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也多在月夜,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

23、息未应闲。”(关山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其三)月亮还经常引起诗人怀古之幽情:“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怀古)    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这些感情在李白诗中多由见到月亮引起,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乡来说,本是历代抒情诗中常见的主题,但各人思念的内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栏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间”;而引起李白思念的却是故乡的月亮(有时是故乡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之中,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

24、性和永恒性了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什么东西都有变化,惟独月亮没有变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种念旧的感情。太阳也具有这种普遍而永恒的性质,但太阳刺眼,很难使人产生缠绵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想入非非,想起遥远的故乡、朋友、亲人甚至古人,产生真挚而美好的怀念之情。所以说,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纯朴的一面;静夜思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证明。不过,为了充分揭示李白的这种性格,最后还要举一首他暮年时期的作品: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

25、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天子不能屈,四海不足容”的李白,在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竟如此虚心下气,这并不能由暮年的寥落解释。同一时期,当他谈起自己接受一些地方官吏的馈赠时,诗里是这样写的:“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献从叔当涂赵阳冰)不但口气很大,而且仍然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到了农妇荀媪跟前,他却显得多么温和而诚挚!对待上层人物的馈赠可以漫不经心,对待劳苦农民的接济却真动了感情。这只能由诗人的平民性格去说明。这是李白诗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综上所

26、述,月光世界里的李白,从他的活动(泛舟、喝酒、歌舞)、他对自然美的感受、对人在自然美景中所能产生的各种奇情异趣的体念和洞悉、对故土和朋友以至古人的怀念,以及他对劳动、爱情和女性美的欣赏等等,无不呈现出天真纯朴、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和富于情趣的性格;这是一种雅俗共赏、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会喜爱的性格。上层社会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怀抱、日常生活以及在同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平民性格。两个李白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正因为“狂人”的李白是那样骄傲狂放、目空一切,我们才更加喜爱他在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在同下层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

27、;同样道理,正因为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样温和平易、热爱生活并富于情趣,我们就更同情他在上层社会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3咏物诗中所咏的物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初唐诗坛较早出现的咏物佳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诗中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    诗作以蝉为题,因蝉感兴,并以吸风饮露,行为高洁,而遭际不幸的秋蝉自比,抒发诗人的高洁之志以及世道艰难,自己无辜受害的冤屈。通篇托物感怀,借蝉明志,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作者的不平与悲愤。既是咏物,又

28、是写人,物人合一,浑然莫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咏物诗,也可看作寓言诗(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

29、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

30、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中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

31、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郑板桥 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竹石为题咏竹石图之作。它侧重写竹,兼及于石。竹子在古代与梅、兰、菊一起被人们誉为“四君子”。在它的身上,具有许多美德。这些品德,通常主要是指凌云冲霄的进取精神,虚心善待的谦逊态度,并兼备梅、兰、菊诸物的“清高”“幽洁”“隐逸”等高风亮节。而郑板桥此诗着重写竹子的“坚韧”,赋予它又一种美德。这恐怕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他生性正直倔强,是当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这个“怪”恐怕就包含倔强不屈的坚劲性格在内。因此,

32、我们可以说,竹子的“坚劲”其实也是他个人性格的生动写照。在咏物诗中,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则。所谓“形”,是指诗人吟咏的对象的外形,即审美客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所谓“神”,则是指客观物象的精神气韵。“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就咏物诗来说,物之形貌、状态,花之色香、姿质,鸟之体态、毛色等等,皆为其“形”;而物之风神,花之情韵,鸟之灵性,则是其“神”。咏物诗如能做到形似神传,便堪称自然绝妙的成功之作。4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

33、即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意”。正如诗中之象,也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意象的基础是“象”,是视觉形象。但是这个“象”里面还必须包括“意”,即人的主观色彩,这才能构成所谓“意象”。在文学作品里面,对任何景物或事物的描写,都不可能不含人的情绪或意向。所以金圣叹说,诗经三百篇,虽草木虫鱼鸟兽毕收,而并无一句写景。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    意象的“象”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从哲学的观点看,一轮月亮挂在空中,如果不被人看见,那么它对人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它没有被言说的任何可能。实际上,只有能被人的心灵反映的客观事物(独立于人的心

34、灵之外的“客观”事物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当诗人吟咏“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时候,月亮进入人的视野,这才与人的存在状态互相关联。    意象的生成可以来源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可见之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密集的意象,都是来自视觉直接感知到的外部对象。而非外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内心想象的事物,如天使,仙女,在意念中是可视的,与视觉经验相关,所以仍然可以构成意象。    意象也不一定非是可见之象,也可以是可察之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 

35、;“江南三月,暮春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都不是存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事物的状态。这也是属于可以被视觉观察的范畴,所以能够构成意象。虚拟的可视的情景,如顽石点头、天女散花,明珠有泪,良玉生烟,也能构成意象。    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在一个意象中,我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得出的是“意”。意象的语言形式是隐喻性质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和其他太阳系里的行星,都围绕太阳,按一定周期运转。”    这是说

36、明性的语言。太阳在这里作为一个被说明对象存在。这种语言准确地说是科学语言,不是艺术语言。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艺术语言使用情感概念,科学语言使用技术概念。意象不在技术概念的范畴,所以这里的“太阳”不可能构成意象。    “太阳出来了,天已经亮了,大家都起床了。”    这是陈述性的语言。太阳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这个陈述仅仅为说明时间。太阳在这里是“可视”的,但它除了提示时间,没有暗示性,不包含更多的意味。“太阳”在这里是一种半技术性概念,也无法构成意象。    “昨天的苦难已经过去/太阳出来了/啊太阳太

37、阳/昨天的苦难/都过去了/永远过去了”    这是象征性的语言。太阳在这个语境中的出场显然是别有意味的。太阳的升起意味着快乐美好的新的生活或感觉,这里的太阳与前面两个例句里的太阳,显然是不同的。此例中的“太阳”是一个意象,具有情感概念特征和审美功能。它与前面两句中的“太阳”的重要区别是:意象具有隐喻性质,而隐喻性的获得不能脱离语境框架。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

38、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这一意象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的整体意蕴,“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那种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二感受“形象”,体味“意境”1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方法是抓住诗歌中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从而理解其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中“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下”等形象的特征是惨淡、凄凉、悲怆,由此可感受到作者寄托其中的羁旅之愁、孤独之苦和壮志难酬之悲。鉴赏诗歌的形象,通常从形象的色彩

39、、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比如同样是写友情,李白写的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杜甫写的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天空,这种“向上”的指向给人以飘逸之感;而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预堆”,指向在水下,这种“向下”的指向给人以沉郁之感。形象还通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歌的意境,传达情感。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40、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在这里创造了他所喜欢的那种静谧的意境,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活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态感,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2体味“意境”一首诗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两个术语。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诗美意境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意象组合,这样才

41、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像的空间的整体意象。换言之,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好的诗人,常常能够使意境“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

42、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出那种情深意切,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源于意象,意象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虚构,在此基础上的意境自然有实境也有虚境,当一个个意象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时,因相互牵制和作用往往产生了一种新的整体和新的内容。如贺铸的青玉案中的最后几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被组成“试问闲愁都几许”这样一个意象结构时,这个意象结构的审美效应,就不是三个意象的相加,而是一个由实到虚的意境升华过程,诗人想起情人踪迹杳无,像

43、逝去的春日已不知飘泊何处,因而更加百感交集,愁绪万千。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淋漓不休的黄梅时雨,那般凄然,那般迷茫,那般密集于眼前而挥之不去。由此看来,分析诗中单个意象的意蕴是重要的必需的,但远远不够,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仔细分析诗中的意象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提醒我们,只有意象的结构组合巧妙,才能提供一个令人“想入非非”的意境。这是因为,优秀的诗作,都有其或显或隐的结构可寻。对诗人来说,正是这种结构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以传递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读者来说,我们是通过剖析意象组合框架,

44、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并列式组合将有关的意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意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一边是拚杀疆场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迷乱,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荒诞式组合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句,“鬼唱”二字石破天惊,它仿佛

45、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实例探究】例一:【04年广西高考,16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本题的第一问是直接从意象设题,这里的“杜鹃啼”就是一个含有寓意的常见意象。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杜鹃的啼叫声”,先要明白全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46、什么思想感情,也就是要有整体把握,然后揣摩作者为什么要用“杜鹃”来表现这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明白杜鹃这个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和激发的情思。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叫声像“不如归去”,历代诗词作家,由其叫声引起的吟咏很多。同样听到一种杜鹃啼叫声,不同的诗人、词家,可以从各自的处境、各样的角度写出不同的感受。杜荀鹤的“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是愤慨文章无用之言;韦应物的“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为何情”,是同情丈夫死在外地的寡妇之言;朱敦儒的“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是痛心国土沦陷,南北亲人不能团聚之言;范仲淹的“春光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是豁达之言;杨万里的“自出锦江

47、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是诙谐之言。晏几道这首词,则是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之言。全词写的是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叫声所引发的感触。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写杜鹃啼叫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接着“殷勤”两句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像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不像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取次”是随意的意思。“行人”走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应该是愉悦的,但因为作客他乡,所以听了杜鹃的叫声,不免引起思乡之念,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

48、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下片,写“行人”听到杜鹃啼叫的心理变化。“惊梦觉”三句,是说在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偏又卖弄他的叫声,(“弄晴日”),“行人”从梦中惊醒(“惊梦觉”),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刚听到杜鹃啼叫还觉得“殷勤”;听得太多了,尤其是听到的又是那句“行人”难以做到的话,自然觉得有点烦躁不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不是自己不想回家,“争奈归期未可期”,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身不由己啊,有什么办法呢?弄清了全诗的思想内容,梳理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那就是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而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

49、叫声入手。例二:【04年广东高考,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杜    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本题是从意象入手,要求鉴赏意境,这难度就较高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这几个意象如何理解,与全诗意境是什么关系,需要依据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寻找蛛丝马迹作为证据。此诗以首句头两个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徙的标

50、志。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颔联紧扣首句,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长夜,联想到了自己客居他乡之情形,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与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深沉、幽远。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颈联紧承第二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那么这里的“落日”就不应该是实写,而是用作比喻,“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

51、心犹壮”。它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是一致的。“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的意思。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壮心不已的精神。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在这里,“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然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吗?在基本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问题,那就是:颔联中

52、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又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颈联中用“落日”比喻自己已经黄昏暮年,秋风则是实写眼前景物,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相生。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例三:【04年天津高考,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睿弹琴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绿绮: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诗的第

53、二联中“一挥手”“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分析】本题是从意象这个角度切入,从意象直接设题,“一挥手”“万壑松”就是两个意象。理解诗歌本身的诗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诗中的字、词、句,都是表现诗意服务的。因此要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和诗中的暗示、注释提示等理解诗意。从诗题能够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叫睿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地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和尚琴师是从峨眉山下来的。“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简短十个字,就把这位琴师写得很有气派,不同凡俗,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

54、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上句是弹琴的动作,下句是弹琴的效果。五六句写作者听了琴声后的感受。“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来看,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根据题目的注释,我们可以明白,这一句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含一个古老的典故,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作者借它来表现自己和蜀僧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由注释可知,下一句“余响如霜钟”也是用了典故,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跟薄暮时分寺庙里的钟声融合在一起。最后两句则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这才发觉: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了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

55、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而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这样理解了诗意之后,再来回答问题就不难了。“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例四:【04年湖南高考,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

56、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黄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灿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   

57、                                                  

58、                                      【方法】本题设题虽然不是从意象入手,但其着眼点却在于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把握,这需要自觉运用意象知识来解答,这是考查难度非常高的题目。“碧桃千树花”的意象

59、虽然不是固定的文化意象,但是根据文本、考题提示会有所感悟。联系到诸如李凭箜篌引琵琶行等描写音乐形象的诗歌,也会有所启发。因为描写音乐的基本技巧在于,用比喻特别是用通感的手法,把听觉感受转化为形象描写,这样,试题虽然陌生,做起来应该顺手。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从奏乐的环境着笔。与前文“隔彩霞”相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间的灵魂。这个形象的指向性是向上的,象征着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了如幻如真的感觉。此诗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第四句紧承第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

60、递进。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通感的运用别具一格。这第四句,是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积累借鉴】你应该知道的几个基本术语的关系(一)意象·物象·意境·词藻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像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谓之意象,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所谓之意象是指尚未显现成形的,也即意念之中的形象。以上两例的意象,都是尚未进入作品的意中之象。而王昌龄所谓之意象是指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还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是指人境之外的另一种境界而言。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上所述,在古代,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使用,却没有确定的涵义。下面我们联系诗歌作品的实例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略加探讨。1意象与物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抽象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成为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