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_第1页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_第2页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_第3页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_第4页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一、会计学相关参考选题1、市场经济下我国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2、经济体制转轨下的财务会计对象及会计要素问题研究3、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4、企业改组、兼并及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5、适应市场需求条件下会计信息体系的结构与发展6、非盈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7、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人员管理的问题研究。8、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思考9、企业会计组织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0、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沿革、发展及完善相关问题探讨11、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变革、拓展、选择及应用条件的思考12、会计目标、会计假设问题研究13、决策有用说与受托责任说问题探讨14、

2、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职能的拓展与限定15、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与实施若干问题研究16、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与会计原则在实务中运用现状的研究17、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及其在实务中的运用18、会计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理性思考19、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20、会计委派制问题研究21、会计环境与会计改革22、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核算理论体系和模式的影响与创新23、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协调24、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25、我国公允价值标准运用的会计问题研究26、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研究27、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28、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9、可

3、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发展相关问题研究30、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31、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现状评估及监管模式的建立32、财务报告的体系的构建与信息披露要求相关问题研究33、中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列协调相关问题探讨34、会计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相关问题研究35、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建立与完善的若干问题研究36、税务会计相关问题研究37、注册会计师诚信市场的建立与行业管理模式的探讨38、无形资产营运对策及营运环境的问题研究39、无形资产理论框架的建立与价值确认、评估相关问题研究40、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关系探讨41、中外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42、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与内部会

4、计监督的关系研究43、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机制的关系探讨44、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45、合并会计报表相关问题研究46、实证会计理论与会计实时控制研究47、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现状思考48、我国会计规范国际化的策略、进程及中国特色的探讨49、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透视策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50、管理会计的运用环境与行为科学的实证研究51、外币报表折算相关问题研究52、通货膨胀会计相关问题研究53、金融企业会计研究54、排污权交易相关会计问题研究55、会计政策选择相关问题研究二、电算化会计相关参考选题 1、知识经济时代对电算化人才培训的思考2、对加入WTO,中国财务软件的发

5、展问题3、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国际化,网络化4、论电子商务与ERP整合5、论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内部控制6、论会计信息网络化7、论网络时代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业务流程整合8、我国会计电算化与电算化审计的比较分析9、新经济环境下,电算化开发中应考虑的几个问题10、ERP中的财务管理11、电算化的风险与防范12、试论会计软件开发平台及发展13、加快电算化步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14、面对电子商务,电算化软件的特点及实施原则15、新世纪财务软件中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6、论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17、论电子商务对会计的挑战18、新经济环境下财务软件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9、电算化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20、论计算机网络环

6、境下会计信息的新特征21、浅谈网络时代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22、论网络会计的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23、中西会计制度差异及其在ERP软件实施的体现24、论企业集团未来的财务管理软件的模式25、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研究26、中国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27、试论IT审计方法28、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问题29、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30、论企业BPR与会计信息化31、管理会计模型的开发与设计32、论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33、事件驱动会计模型的开发与设计34、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问题研究35、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会计准则研究三、财务管理相关参考选题1、财务管理与企业诚信2、企业组织

7、与财务本质3、出资者财务论4、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理财5、财务管理模式6、企业内部环境与财务管理7、财务管理学科建设问题8、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9、CAPM应用与发展10、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11、全球化与企业理财12、WTO与财务管理13、环境及其财务战略选择14、财务管理质量研究15、财务预测16、企业资金结构问题探讨17、无形资产管理问题18、固定资产投资与决策19、利益相关者财务20、资金成本21、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22、财务假设23、资本市场若干问题研究24、财务风险问题25、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研究26、略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向27、资金的时间价值及其在长期投资决策中的应用28、企业的财

8、务风险29、财务杠杆及其在筹资决策中的运用30、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31、电算化财务管理程序(模式)设计初探32、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探讨33、跨国公司财务管理 34、财务失败与企业破产35、风险与组合投资管理36、避税与理财37、盈利预测研究38、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的探讨39、创值管理40、环境与投资效果分析41、上市公司绩效评价42、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分析43、最优资本结构分析44、财务预警45、国际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6、融资租赁47、Var与风险管理48、EVA与企业评价49、MBO50、网络财务51、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2、资产重组与公司价值53、企业破产若干财务问题研究

9、54、杠杆收购55、并购中若干财务问题研究56、资产重组与企业兼并57、财务管理模式创新58、债转股59、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60、高新技术产业融资61、经营者财务论62、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63、企业价值评估64、个人理财65、股票期权与经理人激励66、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 67、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68、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和公司绩效研究69、我国企业境内外上市的利弊分析70、金融企业风险控制初探-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思考71、 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72、我国创业资本的运营模式及案例研究7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与治理74、股利政策与企业价

10、值的关系研究75、家族制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研究76、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77、 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78、业绩评价:盈余与现金流量孰轻孰重79、企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的量化问题研究80、资产评估风险的生成及管理策略研究81、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82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83、 实物期权及其应用问题研究84、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85、 财务评价指标(盈利指标)的质量分析86、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87、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8、 企业全面预算应用研究89、 上市公司并购业绩比较分析90、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四、审计学相关

11、参考选题1、电子商务审计2、网络环境下的审计3、会计电算化审计4、西部开发战略审计5、21世纪的环境保护审计6、企业领导人责任审计7、审计的发展与受托责任8、审计理论体系新探讨9、经济案件的司法审计10、21世纪的中国政府审计11、21世纪的民间审计12、21世纪的内部审计13、党政干部离任审计14、企业整合审计15、企业重组审计16、企业扩张战略与审计17、企业多元化与审计18、环境审计19、审计环境20、现代企业效益审计21、司法审计与会计鉴定22、上市公司审计23、上市公司审计的法律责任24、会计造假与审计对策25、偷漏税审计26、债转股审计27、大陆与台湾审计比较28、企业集团审计29

12、、企业破产审计30、境外企业审计31、小金库审计32、审计方法33、审计证据34、经济合同审计35、经营管理审计36、战略管理审计37、经济责任审计38、审计方法模式39、审计质量考核模型40、中国审计质量管理41、21世纪审计教育42、审计发展史研究43、比较审计44、知识经济与审计45、现代内部控制设计46、内部审计问题47、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48、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49、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50、代理理论与审计51、内部控制、内部牵制与内部审计52、贪污案件审计53、外部审计如何利用内部审计54、高新技术企业审计55、资本营运与审计56、企业并购审计57、审计与社会环境58、政府内部控制系

13、统59、政府绩效审计60、风险导向审计61、企业行为与审计62、电子商务会计与审计论证63、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64、21世纪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65、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66、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67、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68、注册会计师业务监管制度及其改革69、管理咨询70、审计重要性水平71、WTO与我国的会计事务所审计72、民间审计的风险问题73、中国审计体制的改革74、审计诚信问题75、民间审计风险及其防范76、国家审计风险及其防范77、内部控制审计78、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79、资源环境审计80、绩效审计81、风险管理审计附优秀论文一篇:治理企业监管者的道德风险Gov

14、ern the Monitors Moral Hazard会计学院 02级会计5班 赵文娟 200293240指导教师 王德礼 教授目 录内容提要······································

15、;·················1一、企业契约与企业治理·······························

16、;··········31、企业契约······································

17、3;·········32、企业治理·······································

18、83;········5什么是企业治理········································5

19、企业治理的参与者······································8企业治理的目的·········&#

20、183;······························9二、企业治理中的监管·················

21、83;·························91、关于道德风险·······················

22、·····················92、道德风险与监管···························&#

23、183;··············10三、监管者的道德风险·································&#

24、183;·········101、政府管制与制度内败德····································102、控制性股东的掠夺

25、·········································113、股东的投机行为·······&

26、#183;···································124、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

27、;························13四、治理监管者道德风险的思路·······················&

28、#183;···········131、债权人治理····································

29、3;·········142、职工参与治理·······································

30、·····153、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进······································15五、结束语···

31、3;·················································16主要

32、参考文献·················································&#

33、183;·17【内容提要】企业治理问题由来已久,但它仍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热点问题。当相关研究限于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形式时,也被称为公司治理。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Jeol Seligman,1993),在企业治理问题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如科斯所说,会计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1。有效的企业治理是企业获取较高经营业绩和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耦合,企业治理是对这一系列企业契约要素的治理。因此要保证企业治理的效率,就需要契约人认真而全面的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是企业契约精神的体现,也是道德的最基础内容。然而因为人

34、的有限理性,道德风险必然存在。企业经理人掌握了企业的共有产权控制权,对企业价值有很大影响,为了规避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各相关利益人在不同程度上对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监管。但是,与此同时,监管者本身也是有限理性经济人,也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企业治理同样需要对监管者的道德风险进行治理。本文通过对企业监管者败德行为分析,从制度制衡的角度探讨了治理监管者道德风险的模式,以提高企业治理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关键词】企业治理 监管 道德风险 制度制衡Abstract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a long time ago, however, i

35、t still is a worldwide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s research and enterprise practices at present. Nowadays ,accounting qua “the language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Jeol Seligman,1993),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Just like Coase said, accounting is a

36、part of the enterprise theory 1.An effici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n essential condition in which we can get the high business achiev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terprise. Enterprise is a series of coupling contracts , corporate governance governs this series of coupling contracts. So i

37、f covenanters want to assure the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y should carry out their pledge earnestly and completely. It incarnates the contract spirit, and it is the basis of the moral. But because of humans bounded rationality, the moral hazard exists inevitably. When managers have the

38、 right of dominating shareholders property, they can influence the value of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avert manager's moral hazard, each shareholder has been supervising the manager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various forms. But, at the same time, monitors themselves also are the bounded rational

39、ity person with the opportunism. Corporate governance must govern the moral hazard from the monitor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the monitors moral hazard and discuss the way to govern it by institutional balance, then we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hieve the business ai

40、m finally.Key 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 Monitor Moral hazard Institutional balance治理企业监管者的道德风险一、企业契约与企业治理1、企业契约所谓契约,是交易各方为同时获得更大利益而进行的基于平等地位的一种自由交易,并由此建立起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契约由缓期交易而产生。缓期交易是指从承诺的做出到承诺的实现存在一定间隔期间的交易。因此,契约是对交易各方未来行动的约定,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必然存在。按不确定程度的大小,契约可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完全契约是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明确规定未来所有状态下契约所有各方的权力和责任

41、,将来各方都无须再对契约进行修正或重新协商。不完全契约则是指契约中包含缺口和遗漏,可能不会提及某些情况下各方的责任,而对另一些情况下的责任只做出粗略或摸棱两可的规定。契约的基本前提是“对双方有利”。现代法律经济学指出,契约是立约人在立约时认为对双方均更为有利的一种交易。交易双方之所以进行契约活动,除极少数的特例之外,是因为交易各方都认为这一交易有利可图。这是一种朝向帕累托最优的努力。“立约时认为”,可见“对双方有利”只是交易前的理性预期,不一定随契约的执行而实现。即使双方的预期被后来的现实所打破,以致交易或契约一方甚至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失也并不改变契约的这一基本前提。平等自由是契约的基础。地位

42、平等,不受任何干预和胁迫,交易各方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选择。只有基于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才对订立契约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并由此导出契约必须信守的结论。产权明晰也是契约的必要前提。契约的订立是个人之间交易财产权的一种方式,作为签约人必须对自己投入交易的要素(包括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拥有明确的产权(财产所有权)。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契约联结。通过要素的有效融合使组织效益大于个体之和。科斯(Coase)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由于简化了要素之间的签约过程和数量,企业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优势取代了部分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具有可持续

43、发展的特性。从而可求取经济租金,并不断减少签约中的不确定因素,极大的节约了交易费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性质,是企业组织的优越性所在。同时,这一性质也决定了企业契约的特点。契约各方均为有限理性,在企业契约中也不例外。在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立约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并受到信息传递、认知能力、计算能力和人的心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对长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都做出全面的计划安排,签订契约时条款的遗漏将不可避免。而且,企业组织需要尽量节约交易费用。如果在签约时就想一次性地约定所有的事项,就意味着在初始的时候对各种重要的不确定事项给予可接受的设定,从而也必然意味着极大的交易费用。而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

44、,不确定性会逐步减少,同样结果的设定必然意味着较小的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各契约的实际执行,必然存在相互的影响,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各个具体契约的签订会有先后之分,从而决定了单个契约对这种相互影响的部分或全部忽略,契约摩擦不可避免,需要对其修正或重新协商。而企业契约中股东的分红、经理的酬劳、员工的奖金、或有的利息、租金甚至政府的税收,体现了企业契约对未来经济事项的依赖性。可见,企业契约有着缓期不完全契约的特点。企业契约是一系列关于未来的不完全契约。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不确定的环境而随机应变,完全契约无异于否定企业的存在。2、企业治理什么是企业治理近年来,企业治理理论及其实践问题,

45、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兴趣点和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由于相关研究主要限于公司制企业(即所谓的现代企业)的治理问题,而很少涉及合伙制和个人独资企业等其他企业形态,因此,也被称为公司治理。那么,企业治理究竟是什么呢?这是相关研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然而企业治理在国际上并无一个标准的概念。按照米勒的定义,公司治理是为了解决如下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产生的:“如何确知企业管理人员只取得为适当的、盈利的项目所需的资金,而不是比实际所需多?在经营管理中,经理人员应该遵循什么标准或准则?谁将裁决经理人员是否真正成功地使用公司的资源:如果证明不是如此,谁负责以更好的经理人员替换他们?” 梅耶将公司治理定义为:“

46、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吴敬琏则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的相关利益人(stakeholder)的相互作用中

47、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钱颖一认为:“在经济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张维迎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48、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问题。因此,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几乎是同一个意思,或者更准确地讲,公司治理结构只是企业所有机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上述种种定义,均有以偏盖全之嫌,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委托代理问题,并非企业治理产生的根源。委托代理问题作为产权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伴随着企业的两权分离产生并发展的。一方面,委托代理关系是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发展,在利益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它可以为股东带来比自身管理企业更多的收益。另一

49、方面,由于现代公司股权分散,经营者不拥有或只拥有一小部分股份,作为代理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也为了不使自己成为“搭便车”的牺牲品,他就可能不会完全按照委托人的利益目标行事,甚至会利用委托人授予的权利,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增加自身的效用。这种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给委托人带来的不利因素,一般称之为“代理问题”。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一文中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只要以下两个条件存在,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一个组织中产生:第一个条件是代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组织成员(可能是所有者、工人或消费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第二个条件是,交易费用之大使

50、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2哈特的这种看法流传甚广,却在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委托代理行为的产生远早于企业的产生,而利益冲突无所不在,因此第一个条件根本就不应该作为企业治理问题产生的条件。第二个条件确实是企业治理“问题”的产生条件,但却不是企业治理产生的条件。无论是否存在委托代理,也无论代理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和约解决,只要企业这种契约联结存在,企业治理就必然存在。企业作为各要素所有者的契约联结,通过要素之间的有效融合,其组织效益大于个体之和。此时,就会产生合作剩余,即企业作为一个共有产权主体,通过合作而产生的契约边际贡献。然而,契约边际贡献受到经济租金与交易费用的共同影响,由两者的差额而决定

51、。为了增大经济租金,股东委托经理人经营企业,因为以经理人的才能会带来比股东自身管理企业更多的经济租金。而交易费用是在契约的订立与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比如信息搜寻成本、商洽谈判与缔约成本、履约中风险承担成本等。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委托经理人经营确实有减少交易成本的作用,但这并非交易成本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即使没有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只要企业契约存在,各要素产权主体的合作就必然会争取交易费用最小化、经济租金最大化,以追求尽可能多的企业剩余。企业治理也就必然随之存在。“代理问题”只是两权分离状态下,企业需要治理的众多问题中的一种而已。决非企业治理产生的根源。其次,我们始终无法忽略企业的可持

52、续发展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将企业治理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其实是以主要相关利益人的责权利划分最初始框架代替了企业契约各方产权持续确认的所有方面,以静态的框架设定替代了企业治理的动态过程。科克伦和沃特克认为企业治理是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的治理,只注意了产权的初始确定,而没有考虑对产权的连续确定,明显忽略了企业的不完全契约对未来事项的依赖。制度安排说的提出涵盖了企业治理研究的所有主要方面,但这种说法自然忽略了企业实际治理过程中比比皆是的制度外因素,忽略了企业治理实际过程中无法模式化、制度化的内容。而如果设想了企业治理的制度外因素,就无法理解同样的制度下,企业治理的实际效果何以

53、千差万别。再次,需要明确企业治理、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机制三者的不同含义及其关系。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治理赖以进行的,各相关利益人之间最基础的责权利基础框架设定;企业治理机制是以上基础设定得以实现的路径、方法、程序;企业治理是在一定的企业治理结构之下,选用一定的企业治理机制控制产权关系变化,确定共有产权变化和个别产权变动结果,并使围绕企业契约的种种产权关系得以周而复始,长期延续的动态过程。事实上,企业治理就是企业契约要素的治理。不完全契约无法明确规定未来所有状态下契约所有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因此企业契约的履行必将产生种种“摩擦”。在事前、事中、事后采取种种制度、规则、方法、程序,尽量减少“摩擦”

54、,使企业契约能够持续执行的专门活动,就使企业治理。立约之初,企业契约要素的产权明晰,但随着契约的履行,经营活动开展,各要素相互融合合作,合作剩余产生,相关产权会不断的发生变化,由初始的相对明晰变成不明晰的产权关系。因此,企业治理也是对于相关利益人产权关系的治理。处理这些产权关系的各种基本规范,就是种种的制度安排,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以及企业内部的章程、规定以及各种内部控制程序。这些制度,一部分来自初始契约,另一部分则由补充契约构成。补充契约是相对于初始契约而言的。当初始契约制度外因素出现时,就需要对初始契约进行修正或重新协商,由此形成补充契约。因此,企业治理也是一个不断将制度外因素制

55、度化的过程。当然,将制度外因素制度化必需要一定的交易费用。企业治理不可能也无须将所有的制度外因素制度化(比如一些非正式契约),否则将意味着无法承担的交易费用。因此,无论企业契约的制度规范怎样细致、合理,企业治理过程中总会有种种制度外因素发挥作用。企业治理的参与者企业治理是企业契约要素的治理。政府为企业运营提供环境要素,出资者提供物质要素,经理人和员工提供决策要素和技术、劳作要素。这些要素投入者共同创造了企业的剩余价值并承担企业组织的风险,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有参与企业治理的权力和义务。企业治理的目的企业组织的生产活动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即追求企业的剩余价值。最大化企业剩余价值就是企业治理的目的

56、。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追求自身收益是契约各方当事人签订契约从而组建企业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参与企业治理的最终目的。实现企业剩余价值是进行剩余分配的前提,相关利益者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结果。二、企业治理中的监管1、关于道德风险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人身处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到利己的动机趋势,会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或趋利避害原则对各种目标权衡分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人类存在尽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动机。西蒙的有限理性说则认为,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竞争为条件,没有考虑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交易费用。并且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

57、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去。这样,经济人处于交易费用为正的现实世界中,信息也不完全,为节约交易费用,只能做出次优选择。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说认为,只要是经济人,就会有不择手段去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而不管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即具有机会主义动机。并且正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下,一些人就会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私利而不惜给他人造成损害。32、道德风险与监管委托经理人经营企业,是因为由经理人提供的决策要素可以增大经济租金。然而,经理人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因为掌握了企业共有产权的实际控制权,就会有机会主义动机。由此而产生代理

58、成本,增大了交易费用。“监管”是委托人对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其初衷是为了减少因为“委托代理问题”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政府、股东、债权人、职工以及审计评级机构等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监管者。然而,不可否认,监管者本身也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这又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影响了企业的剩余价值。因此,监管者的道德风险同样是公司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监管者的道德风险1、政府管制与制度内败德企业契约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式契约(formal contracts),一类是非正式契约(informal contracts) 4 。非正式契约是指由文化、社会习惯等形成的行为规

59、范(norms),这些规范没有在正式的合同中写明,从而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实实在在地起作用。它往往是各种社会观念、习俗等。正式的契约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通用契约”,另一类是只适用于单个企业的“特殊契约”,前者包括由政府颁布的一整套法律、条例,如公司法、破产法、劳动法、证券法、信托法、企业兼并条例等,后者包括公司章程、条例,以及一系列具体的合同。因此,政府制订的各种法律、制度、规范都是企业契约的一部分,并对企业行为有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制度规范对企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制度也有限制创造性的一面,规范也有侵害他人利益的可能。正如实证会计理论早已提

60、出的:“政治家和官员们也是以尽可能扩大自身利益为其行为目标的。”5只要对这些官员确实有利,由这些官员们制定的规范侵害他人利益的可能性就必然存在。何况政府作为最强势利益集团,拥有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契约的平等自由原则,这更为“制度内败德”提供了条件。比如小股东状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罚款200万,就是一种制度内败德。因为这一过程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仅没有得到补偿,反而受到进一步侵害(对上市公司罚款,可以理解成间接对小股东罚款),而制定这一规则的国家反而得到了利益(罚款收入)。时至今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仍由党的组织部门或政府的人事部门所任免,或者党的组织部门

61、或政府人事部门仍然对其任免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不是股东大会,而是上一级党的组织部门或政府的人事部门。经营企业共有产权的经理人本应由契约人共同选择,以保证其业务能力与工作动力。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独立性,使企业契约徒有虚名。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股与个人股同股不同价问题,也是一种明显的制度内败德。它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股权分置改革是对其不良结果的弥补。我国原有企业制度要求国有企业利润全额上缴,漠视人力资源贡献,也是一种制度内败德。这种制度严重地挫伤了公司经理人员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也是中国“59”岁现象(制度外败德)多发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制度

62、内败德是引发制度外败德的主要原因。当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被强势利益集团制订的制度所损害,又无法通过真正的契约加以解决时,这些利益集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产生制度外败德。因此,经理人的偷懒、公款奢侈消费、工作敷衍等等制度外败德行为,可谓是对制度内败德的一种反抗。那么,如果企业治理只对制度外败德行为进行约束,而纵容制度内败德,必然会影响各相关利益人的积极性,降低企业治理的效率。因此,企业治理应当更注重激励而非约束,并通过各方的协商妥协,制订各种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以制度制衡来减少道德风险。2、控制性股东的掠夺控制性股东存在于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之中。此时公司的所有权相对集中,控制性

63、股东通过交叉持股、金字塔式的所有权结构以及发行双重股票,对公司掌握了大量的超过现金流的控制权,在控制权私利的驱使下,大股东会对小股东进行剥削6。Shleifer和Vishiny(1997)曾指出,在多数国家的大公司力,基本的代理问题不是外部投资者于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而是外部投资者于几乎完全控制了经理人的控制性股东之间的冲突。在我国,控制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屡见不鲜。实证研究表明,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制性股东越倾向于通过大额派现、购销关联交易的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对于股权分散、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的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越倾向于采取股权转让、担保或挪占款项的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对于股权

64、集中度介于二者之间的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倾向于采取担保、非购销关联交易或挪占款项的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产生这种道德风险,与制度的制衡不足存在很大关系。国家缺乏有效的法律与制度对投资者进行保护,董事会与监事会有名无实,审计关系不正常,中小股东的“搭便车”心理与投机行为等等,都使控制性股东的掠夺有机可乘。 3、股东的投机行为由于股权分散,股东行为日趋短期化,大部分股东会十分在意信息披露对当前股价的影响,而不太理会这是否会有利于企业治理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显然,在会计信息披露使股东长短期利益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股东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可能会比社会最优状态下所要求的量低很多。极而言之,如果虚假信息更有利

65、于他们高价卖出,他们此时可能会更欢迎虚假信息,或者至少对虚假信息及其制造者经理人员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事实上,虚假信息的确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甚至会使得那些即使已然知情的股东也倾向于默认会计造假,以便其在虚假信息支撑的有利股价下顺利甩掉该公司“烫手”的股票。更重要的是,由于股东变化频繁,会计造假损害的主体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会计造假的公司的股票交易就像“击鼓传花”的游戏,受害者只是那个在假账暴露那一刻仍持有股票的股东,但是这到底落到谁的头上是难以预知的。会计作弊往往使有利于公司今天的委托人,虽然这对于公司明天的委托人来说肯定是一个灾难。因而会计信息失真容易获得一致默认,股

66、东常常以非常冷漠的态度对待会计诚信的履行情况,“宁愿模模糊糊的赚,不要明明白白的赔”。这种“道德风险”终究会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股市泡沫、诚信缺失、金融风险等问题,对社会危害极大。4、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大利益相关者了解上市公司情况,以便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民间审计作为广大利益相关者购买而来的“监管”7,理论上可以设想通过提高社会收费标准,加大审计成本,以保证审计质量。但实际上由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僧多粥少,会计师事务所往往降价以求。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这种利害关系在有些地方已经蜕

67、变为前者有意无意地去迎合和满足后者的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成了上市公司作假的帮手。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安达信与安然的丑闻。上述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目前的审计委托模式难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在其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独立审计不独立,道德风险在所难免。四、治理监管者道德风险的思路为了治理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委托人设立了种种机制对其进行监管。然而,监管活动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既然所有的契约人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都有产生道德风险的动机,那么,这些利益相关者既是公司治理者又同时都需要被治理。麦迪逊提出的利益集团之间"遏制与平衡"的概念,即必需依靠一个利益集团的&q

68、uot;野心"与另一些利益集团的"自私倾向"相互对立的办法,来使"利益集团的祸害"受到遏制。 体现在对企业监管者的治理中,则是相关各方经过不断谈判、商议与妥协,使现实的制度均衡向理想的制度均衡演进,在不影响合作积极性的情况下,通过相互间的权利制衡,化解矛盾冲突,最小化交易费用,以达到治理的目的。现实中的制度均衡都是大量利益主体互相博弈的一个结果,所以,现实的制度均衡并不总能与理想的制度均衡等同,有时二者相差的距离会相当大。要实现从现实的制度均衡向理想的制度均衡演进,对强势利益集团的有效制约是关键。现实中的制度均衡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势利益集团的

69、主导性。在任何社会权力体系中,总存在强势利益集团,这个强势利益集团对制度演进的影响是巨大的。强势利益集团的形成是多因素的。基于财产、规模、合作、声望、军事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强势地位。由于强势利益集团本身也是一个利益追求者;所以,由强势主导的制度变迁其最终结果必然有利于强势集团。所以,要实现从现实的制度均衡向理想的制度均衡演进,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对强势利益集团的制约制度体系。但有效制约制度体系的形成本身又受强势的主导,所以任何有效制度的形成,都将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问题。在企业的监管活动中,作为监管者的政府、股东、债权人、职工以及被聘请的审计机构等由于存在强弱势力悬殊。因此,对强势利益集团的制约就是治理监管者道德风险的关键。中国的强势相关利益人集团与国外不同,在国外必然属于强势集团的债权人、职工,在中国往往属于弱势。而政府的强势介入,又使得中国的企业治理要在广义相关利益人基础上进行广义的企业治理,从而大大增加了难度。在国外视为产生企业治理必要性的“代理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