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画板应用案例探微_第1页
几何画板应用案例探微_第2页
几何画板应用案例探微_第3页
几何画板应用案例探微_第4页
几何画板应用案例探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几何画板应用案例探微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展现在用几何画板进行辅助教学的特有的优势.充分体现数学源于实践,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实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深入理解“数学的实质内涵”等等.文中还提出了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待研究的问题.关健词:以学生发展为本 数学的实质内涵 数学实验 课件制作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有一线教师广泛地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才真正地有意义.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肯定胜过“在摇摆的椅子上杜撰出来的事实”.下面通过对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案例来观察课堂,反思教学实践.案例1 运动的活塞 这是我校刘

2、志学老师的案例,是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节课的第二个例题,例题是这样的: 例2.如图1-1是曲柄连杆机构的示意图,当曲柄CB绕C点旋转时,通过连杆AB的传递,活塞作直线往复运动.当曲柄在CB0位置时,曲柄和连杆成一条直线,连杆的端点A在A0处.设连杆AB长为340mm,曲柄CB长为85mm,曲柄自CB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80°,求活塞移动的距离(即连杆的端点A移动的距离A0A)(精确到1mm). 刘志学老师是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自从他讲授新教材以来,他一直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原来在初中学习,实

3、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上调到了高中学习.由于这部分内容多为实际问题,数值计算比较复杂,课堂教学和考试中又不使用计算器,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刘志学老师为这节课准备了三道例题,例一是自动卸货车的液压机构问题, 例二是活塞问题, 例三是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塔的高度的问题.他先用扫描仪将与例题有关的背景图片扫了下来,对于例题2,为了让学生理解活塞的工作原理,根据教学设计,笔者又用几何画板做了一个能够演示活塞运动的课件.上课时采用了录像来记录、分析课堂教学情况.上课所在的班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的热情,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用不着教师点名,都是学生主动地站起来

4、回答.第 1 页 讲解例题2时,刘志学老师先向学生介绍了活塞在发动机中的工作背景,然后用几何画板课件演示了活塞的运动,这时学生们表现的非常兴奋.演示完之后,一个叫李超的女同学站起来分析了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了解三角形这样的纯数学问题,然后全班同学又各自解三角形.一会儿,坐在教室后面角落里的一名男同学宣布他找到了问题的算法,只是最后的计算比较复杂,没有算出具体结果.这时刘志学老师打开几何画板,用里面的计算器,计算出了最后的结果.下面是例题的计算过程,图1-2是课件的 演示情况.解: 在D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sinA= EQ F(BCsinC,AB) = EQ F(BCsinC,AB) =

5、EQ F(85´sin80°,340) = 0.2462 因为 BC<AB, 所以A为锐角, 得A=14°15¢. B = 180°-(A+C) =180°-( 14°15¢ + 80°) = 85°45¢.由正弦定理, 可得 AC = EQ F(ABsinB,sinC) = EQ F(340´sin85°45¢,0.9848) = 344.3mm. 因此, A0A = A0C - AC = ( AB + BC) - AC = (340+85)-34

6、4.3 = 80.7 » 81(mm).答: 活塞移动的距离约为81mm.建议讨论的问题 1.数学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什么“翻译(转化)”在数学理解和解决问题方面是重要的?怎样解释活塞的运动是一个简谐振动? 2.评价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见的思维障碍是什么?;计算机的演示会对学生理解问题有哪些帮助? 3.教学法问题:计算器的使用对那些“思路自然但运算很繁”的问题的解决无疑是有帮助的,你赞成课堂中使用计算器吗?计算机演示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什么帮助? 4.背景问题:从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时不举手是否说明学生精神的放松,建立宽松的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多大的作用?

7、5.课件的评价:数学源于实践,源于生活.通过电脑的演示,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态度会由原来的冷漠转变为亲切吗?请给课件打分.案例2 多姿多彩的图象变换第 2 页 这是我校郑玉亮老师的案例.郑玉亮老师毕业以后教了几年初中数学,有教初中毕业班的经验,目前有5年在高中任教的经历,两次教高中毕业班. 函数 y =Asin(w x+j)的图象一节内容已经上了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的问题是用五点法画函数 y = 3sin(2 x+ EQ F(p,3) )的图象,并由此总结出由函数 y =sinx的图象到函数y = Asin(w x+j)的图象的变化规律,这样就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图象,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总

8、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郑玉亮老师在网上找到了几个有关的课件,发现都是严格按照课本上给出的方式进行演示,而这样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郑玉亮老师就课件制作的问题与笔者进行了探讨. 我们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探索,获得亲身体验,对数学的概念和内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仍然采用录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对将函数 y =sinx的图象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函数 y =Asin(w x+j)的图象,课堂上学生经过,提出了只需三个步骤,共六种变换方式,以函数 y =sinx的图象变

9、换到函数 y =Asin(w x+j)的图象的步骤为例,分别是: 第 3 页以上变换分别如图2-1图2-6表示.第 4 页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情况,郑玉亮老师先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并让学生找证据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然后用几何画板演示如果按照学生的思路去进行变换,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通过电脑的演示,让学生在错误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转变了学生的思维.如图2-7所示.建议讨论的问题 1.数学问题:点(x , y)在函数 y =sinx的图象上,则点( EQ F(1,2) (x- EQ F(p,3) ), 3 y)在函数y =f (x)的图象上,写出函数y =f (x

10、)的解析式. 2.评价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讨论时思维的广阔性是否得到了培养,电脑演示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3.教学法问题: 函数 y =Asin(w x+j)的图象的教学中,与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除了增大教学容量外,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出错的思维机制怎样转变. 4.背景问题:郑玉亮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按照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教学,这体现了郑玉亮老师怎能样的教学思想?5.课件的评价: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地得到丰富的函数图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通过自己的参与 、探索与归纳,深刻理解A、w、j 这

11、三个系数对函第 5 页数y =Asin(w x+j)的图象的影响,大大地增加了教学容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函数图象的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进行课件设计时的重要指导思想.给本课件打分.案例3 命题人的思路(1999年高考题) 设复数z3cos i·2sin , y=-arg z (0<< EQ F(p,2) ),求函数的最大值以及对应的值.解:由0 EQ F(p,2) 得tan 0.由z=3cos+i·2sin,得0argz EQ F(p,2) 及tan(argz)= EQ

12、F(2sin,3cos) = EQ F(2,3) tan.故tany=tan(-argz)= EQ F(tan- EQ F(2,3) tan, 1+ EQ F(2,3) tan2) = EQ F(1, EQ F(3, tan) +2tan) EQ F(3, tan) + 2tan2 EQ R(,6) EQ F(1, EQ F(3, tan) +2tan) EQ F( EQ R(,6) ,12) 当且仅当 EQ F(3, tan) = 2tan(0<< EQ F(p,2) 时,即tan = EQ F( EQ R(,6) ,2) 时,上式取等号.当=arctan EQ F( EQ R(

13、,6) ,2) 时,函数tg y取最大值 EQ F( EQ R(,6) ,12) .由y= - arg z得y Î( EQ F(p,2) , EQ F(p,2) ).由于在( EQ F(p,2) , EQ F(p,2) )内因正切函数是递增函数,函数y也取最大值arctan EQ F( EQ R(,6) ,12) . 这是笔者的教学案例.此题由于符合高考命题组所宣称的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而名声大燥,是考能力的好题.从解答的过程来看,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三角公式和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似简单的题目,解答起来却机关重重,一些学生在老

14、师讲解之后仍一脸茫然.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的内涵实质.考虑椭圆 EQ F(x2,9) + EQ F(y2,4) =1的参数方程: 如图3-1所示,易知第 6 页q = Ð xOA, arg z = Ð xOM.所以 y = -arg z = Ð xOA- Ð xOM. 当 q =0和 EQ F(p,2) 时, Ð xOA = Ð xOM,当0< q < EQ F(p,2) 时, Ð xOA > Ð xOM. 当 q Î 0, EQ F(p,2) 时, y = -arg z

15、 = Ð xOA- Ð xOM的值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 于是当 q Î 0, EQ F(p,2) 时, y = -arg z = Ð xOA- Ð xOM一定有最大值.图3-1正是用几何画板演示当 y取得最大值时刻的情形. 当用几何板演示以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噢!原来命题人是这样想的.建议讨论的问题 1.数学问题:找出几个有几何背景代数问题并解答,比如1986年高考题中求最大角的问题. 2.评价学生的思维:通过电脑演示,可揭示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这样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在反思中得到升华吗? 3.教学法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是怎

16、样处理的? 4.背景问题:许多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都是在“运动”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借助几何画板,在探索数学概念、论证数学事实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动态方法,通过动与静的不同方式、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尤其是在数学事实与其他学科、现实背景的紧密联系中,树立更为全面的、正确的数学观. 联系数学史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5.课件的评价: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问题的内涵实质,并反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形成新的思维结构.案例4 给我一个证据 这是笔者的教学案例.在一份由邓其胜命题、潘立东审校的2002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模拟试卷(五)中有一道选择题:圆柱的高是2,底面半径是1,

17、被平面截成形状相同的两个几何体,如图所示,将实体部分的侧面展开,则侧面展开图是( ).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电脑阅卷表明此题的各个选项都有不少的支持者,问选对答案的学生是怎样作出来的,齐声回答:猜的. 这个问题的确不容易解答.事实上,我们知道圆柱截面的形状是椭圆,这个椭圆在第 7 页侧面展开图中是什么形状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先在家里用刀切了一棵大葱,剥开一层皮铺开,发现截面的形状是选项B的样子.上课时又在学校的食堂里要了一根粗细均匀的黄瓜,用纸裹上.用刀斜着切开,再把纸展开,发现展开图是选项B的样子.这样通过用实物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正确答案应该是选项B.但却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学

18、生们自有理由,总不能让我在考场上用大葱和黄瓜做实验吧.由于还有不少其它问题,这个小题就只能带着遗憾过去了.不过我答应学生课下给他们一个充分的证据,并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演示出来.同时提示学生重新观察图象,图象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图象如果是三角函数图象,则它的一个周期正好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如图4-3,图4-4所示,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截面与底面所成的角为q .设P 为截面上任意一点, M在底面圆周上, PM 垂直于底面.在底面圆周上,设O1A 为始边,O1M 为终边,M从A开始逆时针旋转所成的ÐAO1M 所对的弧的弧长为x,得到MP的长度为MP = rtanq (sin( EQ F(x,r) - EQ F(p,2) ) + 1). 以x为横坐标, rtanq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