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教案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教案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教案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教案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 教 新 课 标 高 三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训练重点:掌握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思路与模式训练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2006年全国17套试卷鉴赏题考查重点)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提问的方式如何,鉴赏诗歌题考查的重点还是形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五个方面。无论我们对一首诗歌鉴赏得如何准确、全面、深刻甚至独到,但只有诉诸文字,才能被阅卷老师了解和赏识。因此,对答案的表述就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得高分呢?(出示课题: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探讨)二、新授1、依“问点”作答通过对全国题和各省市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考生的鉴赏要求中,即考查目标,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们可以称之

2、为“问点”,例如2004年全国卷: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分析“问点”:这道题的“问点”有两个,哪个细节和什么感情。答题时,就应该紧紧抓住它们去回答,具体指出细节的内容和感情的内容。请看当年考生的答案: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细节表达了思乡之情。再对比当年的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再来

3、看2005年全国卷: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请同学分析本题的“问点”。学生答后,老师指出:这首诗有两个鉴赏指向,一是“怎样”表现“平静”,二是从“静”与“动”的角度赏析。对于前一要求,要说清楚“怎样”二字,即运用什么手法,通过什么内容来表现的,对于后一要求,则要说明哪些内容是“静”,哪些内容是“动”,“静”与“动”是怎样的关系。请看当年考生的答案:这首诗一、二两句写静景,三、四两句写动景,通过动静结合来写“平静”。再对比当年的参考答案:水面如同轻轻磨过

4、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写“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小结:所谓“依问点作答”就是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做到依“问点”作答,就要审清题意,下功夫去筛选,抓住要点,确定“问点”。友情提醒:复习训练时,把每道题的“问点”圈出来,以引起重视,形成习惯。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5、,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语体,在这方面,高考试题为我们作出了示范。请看2006年辽宁卷: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东坡,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这里“铺垫、营造、清明幽静的气氛、映衬”等都属于鉴赏术语。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出示: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第

6、一步,找“问点”,一是表现手法,二是效果。教师提醒:高考命题一般都抓住一首诗最突出最容易看出来的特点进行命题。第二步,在头脑中调动术语储备。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描写手法:渲染、烘托(正衬反衬)、白描、动和静、虚和实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等请同学们思考说出主要的手法是什么。3、分析与概括相结合鉴赏题答案的表述忌笼统空泛,大都需要举例子作分析,并且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常用的思路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回顾2006年辽宁卷答案,就是运用了这一答题模式。再回过头来看早行一诗: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

7、(总说)。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天色之暗:“草虫鸣”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具体说明)。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表达效果)。跟踪训练:三闾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江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才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这首诗首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首联描绘了萧条冷落的意境(总说)。作者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放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具体说明)。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千,对屈原痛惜追念的情怀油然而生(表达效果)。南浦

8、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寻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看”字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酸楚情态(总说)。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具体说明)。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表达效果)。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总说)。“打起”“莫教”显出了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说明)。

9、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效果)。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的孩子的形象(总说)。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效果)。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悲壮之情的?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并采用比喻和对比手法(总说)。诗人借助杏花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以“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具体说明),形象而深沉地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表达效果)。4、回读完善写完答案后,至少要回读一遍。一是看自己想说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