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影响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影响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影响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影响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4页
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影响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影响研究1.引言2.国内外研究动态2.1核心员工及其特性2.2核心竞争力2.3 国内研究动态2.4 核心员工与核心竟争力的关系2.5 国外研究动态3. 核心员工与高技术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关系3.1核心员工的概念3.2 核心员工的特征3.3竟争力理论3.4 基础资源观3.5 高技术产业3.6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竟争力3.6.1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竟争力的内涵3.6.2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3.6.3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3.7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4结论5.参考文献6.致谢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影响研究1引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力资源

2、对企业的成功和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只有半数的企业和他们的管理人员相信确实如此,在这些企业中只有半数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凸显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面对强大的国外高新技术企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获得并且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都急需研究问题。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的领先水平。核心竞争力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核心竞争力都是由人创造的。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偷

3、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核心竟争力的这些特征,说明它与核心员工队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讲,核心竞争力并不表现为某个人的能力,却又离不开核心员工的个人能力、特别是核心员工队伍的团队能力。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员工队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一定要高于其他人才,即企业一定会把技术创新人才当做核心人才。同样,以营销能力见长的企业,则会把营销高手作为核心员工看待。应该说是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的高密度性导致了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稀缺性的产生。高密度性人力资本的供给本来就稀少,高价值又必然导致其在人力资本市场上的高需求,

4、所以,高密度性人力资本必然是稀缺的,企业即使能在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也要在资金上付出很大的代价。再者,核心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度必须通过企业长期的投入和员工在企业中较长时间的的身体力行才能逐渐形成;专用性技能也要员工在企业内通过“干中学”才能获得,这也决定了企业不大可能从外部市场直接获得核心员工,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所以说,核心员工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稀缺性人力资本。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的高密度性和稀缺性决定了核心员工对于企业有较高的价值。那么,究竟核心员工的特质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之间有何联系?他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如何?2 国内外研究动态2.1核心员工及其特性Atchiso

5、n,(1991)认为核心员工是那些在企业的主要且特有的活动中工作的员工。长安公司对核心员工的定义是;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能够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或能够直接帮助公司高层管理者提高管理业务能力、经营能力和管理风险能力的员工。赫奇曼和琼斯的内部竞价模式提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战略价值 (strategicvalue)和独特性(uniqucncss)两个维度将企业员工加以分类,即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核心员工近行了定义。林竹认为(2加4)核心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核心员工的核心性取决与其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姚立根浏涛(2007)提

6、出了基于价值和独特性双纬度的人力资本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力资本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研究证明了该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新的分类方法的提出对于科学有效地激励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本,进而影响组织价值具有重要意义。wofff, MichaelF.(1999)认为组织未来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特殊的员工。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员工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零散阶段,主要对核心员工的界定、保持和激励等方面做了一些定性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核心员工研究理论体系,使企业对核心员工的管理缺少理论指导,影响了企业对核心员工管理的效率。针对核心员工的定量研究很少,而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员工的定量研究就更

7、少。2.2核心竞争力从整体上看,学者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十分活跃。(l)国外研究动态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从而向社会提供适合市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一切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发现市场、识别市场机会的市场知识,以及整合内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

8、整合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Lew (2005)讨论了竞争力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化,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贡献。Griffiths,Dorothy(2005)对以前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进行了讨论,并给出T核心竞争力的定义。Mriot,Sylvie一Ann。(2005)以法国企业为背景,讨论了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和模型,发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和模型在不断发生变化,并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继续发展,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和模型将继续不断发生变化。Mooney,Ann(2007)对核心竟争力、特色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概念模型。Srivastava,ShirishC.

9、(2005)认为企业要取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有核心竞争力,并对企业的能力层次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框架和指出了如何把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的方法。chan, LismenLM.,shaffcr,MargaretA,snape,Ed.(2恻)建立了竞争优势资源模型,用来自企业高级行政官和人力资源经理的数据,检验了乒绩效的人力资源实践和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和交互影响。尽管高绩效的人力资源实践并不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组织文化却是企业有非常价值的资源。 Depablos, patrieiaordonez(2004)建立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分析框架。认为企业无形资源的储备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C

10、hen,Ai-zu,Zhang,Chun-Yu,Tang,wen(2007)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和S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估体系,并对6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分析、评估,最后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Huang,EY,Lin,SC.(2006)以台湾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找出了影响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变量,实证研究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余江,方新(2005)对中国本土高技术企业,从技术战略的视角研究了如何把基于区位特性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基于企业特性的竟争优势,发现,正确的技术战略分析、选择和实施架构,可以帮助本土高技术企业构筑、开发、部署和整合自己的技术资源,

11、从而将在局部市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Yung一 HsiangCheng,Chian-uYeh,Yu-FenChen,Tsui-ChihWu(2006)从供应链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包括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后勤管理技术、产品流成创新、供应链管理和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传统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Yu- fenchen,Tsui- chihwu(2007)以台湾企业为背景,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的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异同进行了研究。2.3 国内研究动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学者在不同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核心竞

12、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引进国外研究成果上。90年中后期国内进一步引进国外最新成果,并开始出现中国背景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魏江(1999)从知识观、资源观、技术观、组织与系统观、文化观等角度探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康荣平(1999)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王毅(2002)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王晓萍(2005)将国内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归结为资源观、能力观、资产和机制融合

13、观、消费者剩余观、体制与制度观、创新观、组合观、元件一构架观、文化与价值观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凸显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面对强大的国外高新技术企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获得并且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都巫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孟卫东,吕臻(2006)基于价值链理论,探讨了构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问题。郑小平(2006)从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层次为研究视角,在比较研究了不同学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偏差基础上,立足产业组织理论角度从企业绩效决定因素来建立企业的行为一结构一绩效模型,从而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宋艳(2005)分析了高新

14、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设计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潘喜润(2007)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如何培育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如何保持核心技术竞争力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构建。贺小刚(2007)以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人力资本积累、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学习机制对人力资本的积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且激励机制还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生直接的效应;约束与考核机制虽然没有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生显著作用,但有助于直接地改进企

15、业的绩效;核心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技术实力是高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梁莱散,张永榜(2005)根据 2001年高科技上市公司年报,采用R&D投入强度、技术资产与无形资产比率以及技术人员比例等指标,对高科技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力图揭示技术竞争力要素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吕洁华(2006)依据核心竞争力识别的基本标准,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体系.并根据价值链理论识别高新技术企业基本能力,建立了不同标准的识别指标体系,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计算出综合评价值,根据识别结果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分等级评述.

16、2.4 核心员工与核心竟争力的关系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但物质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对企业而言只是表面的和载体性质的资本构成要素。唯有异质型人力资本才是企业活的本质。物质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于企业家及其人力资本整合和创新职能的发挥(李靖,2加4)。由于异质型人力资本具有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稀缺性等的特点,以及异质型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路径依赖性、社会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性,导致企业形成内化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形成持久、稳定的竞争优势。长期雇佣、异质型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合、匹配,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

17、响(李军,皮修平,2007)。苏树厚、徐刘芬(2加5)认为掌握了大量隐性知识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因其不可模仿的特质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张新安(2加3)借助新古典经济理论,用Gobb一D心unglas函数,从供应方面来描述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及其人力资本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员工价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成败的关键,员工价值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认识途径和管理基础,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只有建立共赢、和谐的发展观,才能保持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2.5 国外研究动态由于竞争的全球化、激烈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不同的业绩测量工具来提

18、高企业的产品和服,Jui- ChiWang(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包络分析法和平衡记分卡法都能为绩效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wang,J.H.,Ngan,H.w,Engriwan,w-Lo,K.L.(2007)通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方法,用多年生产力指数测度了样本企业的生产力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了研究方法是适当的。Raab,RaymondA(2006)运用传统指标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美国50个州的高技术产出能力进行了排序,两者的结果差别很大。他们认为数据包络分析法因避免了相等或主观的权重而具有优势。LI,HONGYU,ZHU,JISHAN(2005)认为与参数分析法优化单一的回归项相比,数据包

19、络分析法具有优势。Zofro,JosL.,Prieto, AngelM.(2007)以加入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为背景,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生产效率及行了分析,列示了技术有效和非技术有效样本,并指出非技术有效样本如何提高效率以达到技术有效。vu,QuocNgU(2003)对越南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1997-1998年越南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很高,企业员工之间的技能共享是主要原因。Mok,vinceni,Yeung, Godfrey(2005)以中国南方制造业企业为例,识别了决定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发现企业的效率与员工的动机密切相关。(2)国内研究动态张

20、建辉(2005)总结了现有技术效率的主要测算方法,借鉴定向技术距离函数思想,结合DEA思路,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技术效率指数测算的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识别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和如何改进非技术有效决策单元的问题.着重分析了该技术效率指数模型与L型技术效率指数的关系,指出该模型是L型技术效率指数模型的一般形式.李发勇,李光金,张建辉(2005)认为将DEA方法应用于技术效率测算,与参数测算方法相比更加准确、简便、灵活,应用范围更广,但基于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传统方法存在测算角度单一、投入(产出)常常不能径向逼近生产前沿面等问题。非径向DEA方法运用定向技术距离函数,投影方向具有一般性,而且同时考虑

21、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将其应用于技术效率测算对技术效率测算。理论的完善、应用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匡海波(2007)首先构建了中国港口上市公司综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最大限度地反映原始信息和后期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在此构建指标体系之上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港口上市公司综合效率评价模型,精确地评价了中国港口上市公司综合效率。同时采用国内13家港口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计算得出各港口公司的综合效率评价结果与相对排序,并为我国港口上市公司综合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许晓雯(2006)利用板块数据,分别采用非参数前沿法中的DBA法和参数前沿法中的SFA法对我国十四家商业银

22、行1997-2001期间的综合效率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方法测度出的银行效率值排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度出的银行效率在数值上有显著差异,但在是效率排序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参数和非参数前沿方法是测度生产率效率的两种重要方法,吴福象(2006)构建了一个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份的第一产业为例,对各省份的农业生产率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虽然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结合使用不仅能提高各自的准确度,也能优化各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同时也是进一步经济计量分析的一个重要参照系。3 核心员工与高技术核心竞争力和效率的关系3.1核心员工的概念各种文

23、献、杂志中关于核心员工的定义很多,现列举如下:(1)核心员工是指那些终日与顾客直接面对面打交道或通过电话与客户进行各种业务洽谈,因而可成为公司的形象大使或形象代言人的一群人;核心员工包括那些从事与企业的生死存亡的核心业务的人。(2)核心员工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他们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创造、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建立和管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升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务实、积极和有牺牲精神。(3)核心员工是指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关键作用的员工。(4)核心员工是指与创造绩

24、效及对并在某方面公司发展最有影响作用,这是核心员工的内容。甄别核心员工的关键是不可替代性。赫奇曼(Hln加man)和琼斯(Jones)的内部竞价模式提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5)核心员工是指这样的员工,他们的工作岗位要求经过较长时期的教育和培训,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由本行业内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他们人数很少,但是特别重要,他们离职后的空缺岗位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代替。他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源泉。(6)upak和snell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战略价值 (strategievaiue)和独特性(uniqueness)两个维度将企业员工加以分类,即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25、角度对核心员工近行了定义。核心员工的战略价值被界定为,相对于人力资本的聘用成本而言,该人力资本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能,增加组织的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本的战略价值维度上,可将企业人力资本分为高价值和低价值。若员工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或降低成本,那么它就具有高价值。人力资本的独特性被界定为,对某一企业来说人力资本稀有的、专用的程度。人力资本的独特性能够提供一种潜在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本的独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合并、战略调整、技术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将核心员工的定义概括如下:企

26、业的核心员工是指在企业的主要活动中从事主要工作的长期在职员工。3.2 核心员工的特征 (l)高能力性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核心员工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他们的能力特征。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求知欲强,有高超的学习能力,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他们具有优秀的创新能力。(2)岗位特征企业核心员工除了具有上述能力上的共性之外,从他们所处的岗位来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即每个核心员工所在的岗位对于企业而言一定是非常关键的岗位.核心员工的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应关系上,更多的正是体现于他所处的岗位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核心、关键地位上。(3)价值特征核心

27、员工在人力资本含量上具有高密度性。企业的核心员工,作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保障,理应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量,也最有条件具备这一特征。应该说是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的高密度性导致了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稀缺性的产生。高密度性人力资本的供给本来就稀少,高价值又必然导致其在人力资本市场上的高需求,所以,高密度性人力资本必然是稀缺的。再者,核心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度必须通过企业长期的投入和员工在企业中较长时间的的身体力行才一能逐渐形成;专用性技能也要员工在企业内通过“干中学”才能获得,这也决定了企业不大可能从外部市场直接获得核心员工,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所以说,核心员工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稀缺性

28、人力资本。3.3竟争力理论竞争力理论可概括为:企业成长外生论、企业成长内生论和企业发展综合影响论。企业成长外生论包括:竞争优势外生论和环境要素影响论。企业成长内生论包括:企业成长进化论、组织控制论、资源基础论、交易用理论、企业认知发展论和企业文化控制论。企业发展综合影响论则包括:权势理论和资源控制论。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源于企业成长内生论的企业理论,即企业内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胡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The core 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9、己成为经济学界、管理学界以及企业界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操作性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已成为企业评价的重心。尤其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动态性,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的众多领域,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几乎成为企业评价的替代品.Prallaiad&Halncl(l望刃)将组织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一群技能与科技的组合,能使企业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的利益;为新事业发展的泉源,经由工作中群体学习的方式累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技术与技能。组织能力需要各事业单位间充分沟通、参与投入,尤其是对不同产品技能与整合不同技术方面知识的累积,且能力会随着时间精进,对企业之成长潜力与竞争力有深远之影响。其认为这亦是组织不断的累

30、积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协调不同产品技术及整合不同科技上的能力,该特质为具有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特质,也是企业竟争优势的来源。由于科技变迁与产业知咚的普及,过去依赖某种竞争优势,即可维持相当地领先地位的局势,己被超优势竞争伍yPe卜comPetitionXDAvcni,1994)取代,所谓超优势竞争,是指在目前的产业竞争状态下,企业经营将采取积极、大胆而激烈的攻击行动,造成企业随时都处于不均衡。短暂的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产品设计周期 (Productdesi,cyele)、新的科技、不可预期的产业外介入者 (unexpectedoutsider)、不断地进入市场,市场内既有企业不断地寻找重新定位(re

31、卯sition),以及不同产业的疆域不断组合等问题,都会威胁到市场的稳定性。学者认为企业必须发展出动态能耐(dynamic。甲abilityXTeeCe,Pisano&shuen,1997),才能够应付随时而来的冲击,并且主动出击,建立其独特优势。所谓动态能耐,就是要不断创新的能耐,动态能耐的建立,固然要求企业要检视其内部之资源条件,透过做中学,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但其表现必然是要能领先竟争者,开发新产品,提供有价值的产品给消费者。 杜云月、蔡香梅(2002)将国内有关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归纳为六种构成要素论。第一种为两类竞争力构成论;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

32、心竞争力两类能力构成。第二种为二维系统构成论;王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二维知识系统。第三种为三要素构成论;周卉萍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由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三要素构成。这三要素是: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和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第四种为五种要素构成论;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由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组成。第五种为全要素构成论。管益忻认为凡是企业持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全部要素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它包括市场预测、研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

33、经营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资源和机制等。第六种为制度基础要素构成论;左建军认为先进的企业体制和制度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余伟萍、陈维政、任佩瑜(2004)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七个方面,同时指出行业环境与企业规模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3.4 基础资源观Wcmerfelt(1984)首先提出了“资源基础观点”一词,他依据Penrose的论点,认为应该以资源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策略,也就是所谓的资源基础观点

34、 (resouree一basedview,RB钓。资源基础观将企业的战略,由产业层级深入到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层级。其核心概念是对企业进行竞争优势评估时,要能够整合企业内部能力以及企业外部环境。wemeri贻lt(l984)认为企业决策应该以资源来取代产品,如此的战略决策,对企业才会更有意义,这种转变可称资源基础观点。随后Bamey(1986)针对资源与战略,提出两点假设:由于所控制的策略性资源不同,故产业中的厂商是异质的;有些资源无法完全在厂商之间移动,故异质性可长期存在。由此,资源基础观遂引起学者的关注,自此资源基础理论便蓬勃发展起来(林晋宽,1995)。后续学者如Bamey(1986,1

35、991):prahalad&Hamel(1990)与Grant(1991)相继投入这个主题进行研究。Barncy(1991)认为在探讨厂商的持续性竞争优势时,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厂商可藉由本身资源与昨力的累积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竞争优势,称为资源基础模式。Prallalad&Hamel(19卯)亦提出以资源为战略性思考的观点,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在于核心专长,而核心专长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提升或是成本的降低是有所帮助的。司徒达贤(1996)则是将企业资源称之为是企业的地基,是战略思考更深层与更基本的核心所在。因此,竞争性资源的来源,不是由其对手或市场来决定,而是由企业本身具备的

36、资源察赋。 组织能耐论者,进一步以流量观念探讨资源,认为资源是从做中学,是逐步累积出来的。因此策略不只考虑到如何有效运用资源,还要思考何种资源(能耐)是组织发展相关的,所以企业经营策略不只在发挥既有的优势,还要思考未来优势要如何累积 (hami&Rochi,198刀。有许多新兴的企业成功的发展,他们采取更积极的做法,也就是要能够培养出反应快速、弹性、不断推陈出新的组织能耐。此种能耐,Teece等人称为动态能耐价ece,Pisano&shuen,1997)。所谓动态能耐,包括下述几个重点。第一,动态指的是要能够不断的更新既有的资源或能耐。在动荡的产业环境下,企业面临经常性的典范移

37、转(Grove,1996),企业过去累积的能力或资源可能不适用,因此企业要有能力进行重大的变革。其次,能耐是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源,亦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由上述学者的论点可知,资源基础观点就是以资源为企业策略决策思考的重心,并且和企业竞争优势与成长策略相连结,重点在于辨别、培植、发展、保护企业的核心或是独特的资源,能否取得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是影响经营绩效的主要原因(司徒达贤,有些企业所处的产业虽不具有吸引力、面临的机会少、甚至有高度威胁的竞争者存在,但是只要企业都能善用其自身的资源,都能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脱颖而出(Bamey,1995)。此即符合Grant(1991)所认为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利润的

38、基础。而Bamey(1995)也提出当组织评估这些资源的价值时,需要分别对每一项资源考虑下列四个问题: 价值:该项资源或能力是否可以帮助组织利用环境机会或是减缓威胁? 稀少性:有多少竞争者已经拥有该项资源、能力? 可模仿性:缺乏资源的企业是否在取得该项资源时,面临成本上的劣势 曲应用性:企业的组织是否可以彻底利用该项资源、能力?3.5 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R.纳尔逊认为:“所谓高技术产业,包括那些以大量研究投入与开发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标志的产业。”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界定的重要性日趋显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部

39、门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技术产业界定方面陆续做了大量工作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方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界定,即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来判定高技术产业。此类方法较少采用。另一类是定量指标界定,即利用若干对高技术产业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可量化的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指标是产业技术密集度。虽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高技术产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各异,也会有不尽一致的高技术产业划分。但产业的产品和工艺都必须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复杂性,具有相对“高”的技术含量或技术密集度。定量界定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产业R&D经费强度,即产业R&D经费支出占

40、产业总产值、增加值或销售额等的比重。另一类是产业科技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或熟练工人等占全体职工的比重(徐永昌,张晶,李兴权,董丽娅,3.6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竟争力3.6.1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竟争力的内涵前面已经讨论了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相关观点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性、系统构成。本研究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以核心员工为主要载体,以技术能力、产出能力、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能有效地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和技术融合的独特能力体系。它的基本要点包括(l)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系统,它以企业内生和外生的能力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2)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能为企业

41、带来高额利润;(3)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技术、产出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3.6.2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方面的能力,其核心竞争力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共同特性,只是在这些特性中它更强调高质量的构成要素、更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更易于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等。(l)价值性。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看,其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能有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创造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核心竞争力能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它给消费者带来好处应是关键的;

42、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从高新技术企业外部来看,其价值性主要是通过市场检验实现的,由于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使其比竞争对手拥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并给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消费者是决定一种能力是否为核心竞争力的最终裁判,企业符合市场需求程度越高,核心竟争力的价值越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就越显著。(2)独特性。高新技术企业如果满足市场需求的资源要素能够充分供给或很容易模仿,企业之间资源的差异就不会长久存在,企业的竞争优

43、势也不会长期保持。但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而且是在企业演进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技术、组织和文化的整合。即使竞争对手猎取一些核心技术,也不可能移植到核心竞争力,因为它根植于企业文化、组织的土壤中,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因而难以模仿。(3)延展性。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不仅能使企业较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这种延展性有力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延展到更有生命力的领域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复制或模仿自身已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战略联盟,纵向整合或横向购并,高效创造出众多新市场,使企业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潜力,产生范围经济性3.6.3高新技术企

44、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竞争力存在并来源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系统,内部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核心竞争力来源的根本性因素,是决定企业竟争优势的主体变量。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活动所形成或创造的能力,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上超过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表现为显性来源和隐性来源。显性来源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优势,如价格、质量、品牌、信誉等,但这些显性来源的优势不可能在市场上自动生成,它需要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资源、创新、管理等无形资产的长期积累,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隐性来源,这是核心竞争力来源的本质性因素。(1) 知

45、识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一般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伽。What)、原理知识why)、技能知识伽.how)和人力知前两者属于显性知识,后两者属于隐性知识。不论是哪一种知识,一经被人掌握便形成了个人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深层次的,而某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又是长期持续的,如果形成有组织的掌握就转化为企业集体拥有的某一方面能力,如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要素能力的一部分。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隐性与显性知识的有机体,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察觉与模仿的知识,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使竞争对手

46、难以模仿,而且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因此,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获取新知识,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企业通过内部知识的创新和外部知识的获取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并有组织地在企业内部学习、共享,不断形成和强化企业要素能力,从而为核心竟争力的培育输送新的力量。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知识的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区别,自然地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宝库。(2) 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分为实物资本和财务飞资本,无形资源分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

47、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是通过知识与创新实现的,与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特别重视无形资源,尤其是受保护的技术诀窍和其他知识资产。基于资源的理论,竞争优势来源于能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和能力,尤其强调的是知识资产和人力资源,即技术、专利、品牌、声誉、管理、组织协调等无形资源,他的载体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员工。一旦一个企业拥有了有价值的无形资源,那么企业获利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资源仿制的难易程度,难以仿制的有价值性和稀缺性资源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3) 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动力在高速竞争、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为什么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动力,其中关键原因与竞争的差异化有着密

48、切联系。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市场竞争力,才可以带来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别。虽然模仿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企业模仿阶段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因为简单的模仿不能产生企业的独特专长。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高新技术企业若忽视创新的超前性,将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非常短暂,所创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高新技术企业更要强调技术或产品的创新,并以技术或产品创新来增加差异性,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产品、技术、竞争、规则都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知识和持续的创新都成了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知识的创新过程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不易模仿的独特资源,并且根植于企

49、业组织行为之中。事实上,一个公司的确很少完全建立在成本差异上,但创新能使得以更低的成本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价值成为可能。(4) 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保障如果说创新、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那么管理则是核心竞争力实现的关键和保障。企业技术研究的成功和可能依据企业的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的能力,持续创新和生产制造的过程,不得不需要管理协调,这是核心竞争力内在结构的一般推理。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位置上正常运转,则使企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利保障。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分析,企业创新、知识和资源相互

50、关系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而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3.7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力可以被定义为能为企业创造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质和有利的内部过程和结构(Lado&wilson1994)。 AlnitandBeleourt(1999)指出企业能以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的方式培养、配置和更新企业有价值核心员工的能力为企业带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核心员工的特质与企业的竞争力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生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他以技术子系统为核心,以产出子系统为导向和目标,以组织管理子系统为支撑和纽带,通过它们之间协同互助,使企业具备了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产业技术市场动态特征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子系统各自对应构成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种能力,即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和管理能力。(l)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支持企业主导产品或服务,进行研制开发、生产和创新的能力。它包括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在服上的投入、职工培训、吸收技术的驱动力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