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测研究_第1页
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测研究_第2页
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测研究_第3页
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测研究_第4页
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测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测研究摘要: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资源承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发展及发展规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研究,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模型。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瓶颈问题,研究资源承载、环境承载与社会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初步定量方法,用以评价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状况,并提出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针对

2、性策略。希望能够较深层次了解西安目前的发展环境及其约束,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和目标,掌握西安的发展节奏,理性确定我国西安城市的发展规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在深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和完善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模型,并选取西安市为实证研究。通过对西安市土地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空气资源承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的评价与评测,了解西安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苦难以及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西安城市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与改善西安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方案,为西

3、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与借鉴价值。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综合评价;评价模型第一章 导论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热潮方兴未艾,我们正走在一个崭新的“城市世纪”。现代城市尤其是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承载压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战略需求;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建设森林城市,己成为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不管是为对付城市化进程项中的聚拢不经济和外部成本,还是针对中国的高疏密程度人口

4、、城市可连续不断进展压力和现代化建设要求,这些个都需求城市功能和城市承载力的大幅度提高。要成功实现上面所说的目的,其前提是对基础设备、公共服务设备历史赊帐的补救,是对城市人民的生计问题、生活习性背景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治理投入,而这些在传统的低成本城市化一段时间往往被不重视或回避。承载力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其含义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 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的潜力,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随着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承载力概念发展并应用到自然社会系统中, 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 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20 年代70 年代

5、以后,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1986年, Catton 定义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后来国外很多学者把它引申为生态承载力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 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情况下, 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城市生态承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等各个系统的生态阀值承载力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客观属性,具有客观性,可变性,可控性的特点,可以通过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来反映。如果

6、由于某种城市活动的运动发展,这些极限被破坏,便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大西安都市圈包括西安市、咸阳市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局部、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区及渭南市区, 目前是陕西省人口与城镇最密集的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处在陕西省前列。目前大西安都市圈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医药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制造、食品饮料、旅游、文化教育等为主。陕西省加快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的“一线两带”( 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 建设, 使关中地区率先崛起, 带动陕南和

7、陕北, 进而实现陕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1.2 研究意义1、对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发展和未来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能够较深层次了解西安目前的发展环境及其约束,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和目标,掌握西安的发展节奏,理性确定我国西安城市的发展规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创建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模型,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阙值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极限速度相关联,探讨在其取值范围内的互动机理,既有很强理论性和创新性,又有现实操作性。 构建城市生态承载力的预测体系和管理模式框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3、构建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划在常规指标基础上

8、,引入能源和交通运输承载力、城市人群的心理承载力等数据进行。这样使理论研究的结果更加趋近于绿色和低碳、且使城市的发展符合和满足人类的需要。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现状,发展的协调性和发展潜力在社会,经济,人口,科技,管理,资源和环境等7个方面评价,为我国建立统一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借鉴。4、基于城市生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机理可推广至政策设计,指导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城市发展范围的科学界定,对于制止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具有现实意义。5,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9、,当城市的发展超出其容量时,城市将向反方向发展,通过本文的理论与实际数据结合的研究,分析及预测,让人们更加意识到环境危害的严重性,自觉保护环境,形成一种生态文明意识。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序幕。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惊人的财富,也使得近代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区域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过度消耗等城市生态危机便加剧了,这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背景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就提到日程上来了。121 城市生态学理论生态城市ecolog

10、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产和新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它是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来的,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1869首次提出生态学的概念。进入20世

11、纪70年代以来,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以广泛推广与使用,并由此产生城市生态学。1975年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成立了以“重建城市与自然平衡”为宗旨的“城市生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城市建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国际性影响,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实践进展。1996年雷吉斯特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原则,在其指导下,美目西海岸波兰都市区和伯克利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库里蒂巴是首批被联合国命名的“最适宜人居城市”,被誉为“世界生态之都”。其城市的建设通过良好城市规划、优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垃圾回收利用系统统三大方法得以实现。库里蒂巴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

12、相处的生态城市的样本。丹麦的哥本哈根因其手指形态规划而名扬全球,通过很好的执行该规划,哥本哈根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很好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了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1994年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学者保罗在阿德雷德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并取得了很多的成功,其方法的制定完善周密的生态规划方案和一流的建设实施方案。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因此日本特别重视以高效利用资源为目标的生态城市建设。122 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123 生态城市评估指标理论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 研究方法142 技术路线1、环境现状的调研,收集资料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2、通过调研的资料,评价我国目前城

13、市生态存在的危机;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限制因子定量分析;4、对影响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的确定,并构造城市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体系,涉及到模型建立的问题,基本思路是建立土地,水,空气的支撑力,压力模型,最终确定承载力模型;5、取大西安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大西安近10年的生态指标的变化做出分析以及评价;6、研究未来承载力的发展和变化,需要基于对大西安“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数据进行,在预测承载力发展的基础上,可以用到优化理论,研究“十二五”乃至“十三五”优化承载力的政策建议;7、基于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阙值提出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管理政策,方案以及策略。研究技术路线见图第二章 影响西

14、安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指标研究 21 影响西安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的研究 2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212 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的研究 213 影响西安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的因素研究 22 影响西安水资源承载力指标的研究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222 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现状的研究 223 影响西安水资源承载力指标的因素研究 23 影响西安空气资源承载力指标的研究 231 空气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232 西安空气资源承载力现状的研究 233 影响西安空气资源承载力指标的因素研究第三章西安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3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支撑力模型 312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压力模型 313 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 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321 水资源承载力的支撑力模型 322 水资源承载力的压力模型 323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33 空气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331 空气资源承载力的支撑力模型 332 空气资源承载力的压力模型 333 空气资源承载力模型第四章 大西安生态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41 大西安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体系 411 大西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 412 大西安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 413 大西安空气资源承载力的评价42 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