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 年高中生物第 5 章生物的进化章未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72 分)1.右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F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 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 aTb 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 bTc 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的变异进行定向诱导,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 变异是害虫本身存在的,且是不定向的,并不是农药定向诱导产生的。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只有少数抗药性个体保留下来,即ab段;此后这些抗药性个体大量繁殖,即卩 bc段。【答案】 D2科学家
2、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 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 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 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 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 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解析】 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果,优势性状的出现不是新形成的适应性更强的性状。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易被天敌捕食等)。【答案】 A3图中,甲、乙、丙、丁、 a、b、c、d 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个图符合达尔文的进 化观点()ABCD【解析】 生物物种起源于共
3、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 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答案】 C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种群就在进化,但是环境引起的性状的变化是不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而不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答案】 C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 和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 T T时间Q PA. 环境条件发生变
4、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 P 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均为 50%C.Q 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 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解析】 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P 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 和 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 Q 点后 A 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 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答案】 A6.据调查,某小学学生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Xb(7.36%)、乂乂(0.32%)、XB
5、Y(46%)、乂丫(4%),则在该群体中 B 和 b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 6% 8%B. 8% 92%C. 78% 92%D. 92% 8%【解析】 假设被调查的总人数为100 个,由于 B 和 b 这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 X 染色体上, Y 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故基因总数为 150 个,而 B 和 b 基因的个数分别为 42.32X2+ 7.36 + 46= 138, 7.36 + 0.32X2+ 4= 12,故 B 的基因频率为 138/150X100%= 92% b 的 基因频率为 12/150X100%= 8%【答案】 D7.(xx 全国乙卷)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
6、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解析】 联系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 相等,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故 A 项错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均等于1 减去该病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故B 项错误。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1 减去该病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7、的平方,故C 项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男性只要携带致病基因便患病,故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 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故D 项正确。【答案】 D&多基因遗传病是一类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以下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唇裂 21-三体综合征抗维生素 D 佝偻病青少年型糖尿病A.B.C.D.【解析】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抗维生素D 佝偻病是单基因遗传病。【答案】 B9据以下 4 组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中世代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 可能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C. 可能是 X 染色体显性遗传D. 一
8、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解析】 观察各系谱图知:“无中生有”一定是隐性遗传,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其父必为患者,可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双亲正常,后代有病,必为隐 性遗传,因后代患者全为男性, 可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父亲有病,母亲正常, 子代女儿全患病,儿子全正常,可判定该病可能为 X 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 父亲有病,儿子全患病,女儿正常,则判定最可能为伴Y 染色体遗传病。【答案】 D10.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n6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川7与川8为同卵双生,川10与川11为异卵双生。则()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或X 染色体显性B. 系谱中患病的个
9、体I2、n5、川9、川10都是杂合子C.若川11也是女孩,则其患病的概率为 1/3D.川9的致病基因是由I1通过n5传递的【解析】 结合题干分析系谱图可知,n6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n5患病,他们的孩子川9和川10都患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进一步分析,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故 A 正确;I1、I2的后代有正常的, 说明I2是杂合子,并且n5也是杂合子,n6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由此推测川10是杂合子,而川9为男性,若此病为 X 染色体显性遗传,则不能用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概念来衡量它,故 B 错;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川11患病的概率为 1/2,若为
10、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川11患病的概率也 为 1/2,故C 错;川9的致病基因是由I2通过n5传递的,故D错。【答案】 A11.在欧洲的人群中,每 2 500 人就有一个囊状纤维变性的患者,此病为常染色体上的1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现有一男性携带者与一表现正常的女性婚配, 其后代出现此病的概率是()B. 49/5 000C. 1/50D. 1/102【解析】 设人群中正常者(AA)的概率为 p2,患者(aa)的概率为 q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 _ 2q = 1/2 500,得 q = 1/50 , p = 49/50。该婚配女子为携带者的概率=2pq/(p + 2p
11、q)=(2X49/50X1/50)/(2X49/50X1/50 +492/502) = 2/51。所以根据遗传规律两者婚配所生病孩的概率=1/4X2/51 = 1/102。【答案】 D12.在某一个人群中,经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 AA Aa、aa 顺序排列答案)()A. 0.36、 0.48、0.16B. 0.36、 0.24、 0.16C. 0.16、 0.48、 0.36D.0.16、 0.36、0.48A. 1/100 正 常 男 性O .lE常女性 患树男性 患磁性【解析】 在一个大群体随机交配的情况下,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突变、选择
12、和迁移的条件下世代相传, 不发生变化,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 1 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题中隐性性状者为 16%即 a1 2 3= 16%则a= 40% A= 1-40%= 60% 因此 AA= 60%60%= 0.36 , Aa= 2X40%K60%= 0.48。【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 2 题,共 28 分)13.(14 分)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 C、D 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由 A 物种进化为 B、C 两个物种的内因是 _ ,外因是 _(2)甲岛上的 B 物种迁到乙岛后,不
13、与 C 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_,迁到乙岛的 B 物种可能会 _(3)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 和 a, A 的基因频率为 0.1 , a 的基因频率为 0.9,那么 AA Aa、aa 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 a 的频率逐渐下降,【解析】(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甲、乙两岛环境不同对变异进行选择且两地有地理隔离。(2)由于 B 与 C 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发生基因交流; 迁移到乙岛的 B 物种可能会形成新物种。(3)已知 A 基因和 a 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0.1 和 0.9 , 所以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0.1 0.1 = 1% a
14、a 的基因型频率为 0.9 0.9 = 81% Aa 的基因型频 率为 18%若 a 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则 AA 的基因型频率会上升,aa 的基因型频率会降低,Aa 的基因型频率会先上升后下降。【答案】(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2存在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3 1%、18% 81% AA 基因型频率逐渐上升、aa 基因型频率逐渐下降、Aa 基因型频率先上升后下降14. (14 分)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 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庭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人群中的
15、发病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调查人数为一万人)。A 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三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_统计情况有甲病无乙病无甲病有乙病有甲病有乙病无甲病无乙病男性27925064465女性2811624701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1)_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_ 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_ 上。(2)已知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但不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部分同学采用遗传系谱分析的方法;请你另外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并预测调查结果。调查方案:寻找若干个患该遗传病的家庭进行调查,统计各代患者的性别比例。调查结果及预测:_ ;_【解
16、析】(1)根据题中数据可知,甲病男患者的人数是279+ 6 = 285,女患者的人数是 281 + 2= 283,男女患病率基本相等,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病;乙病中男患者人数是 250+ 6 = 256,女患者人数是 18,男女患病率明显不等,且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故最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遗传病。(2)欲确定遗传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可通过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 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概率相当,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第,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患者明显多于女患者, 制的遗传病。第三,若后代只有男性患病,则该病很可能是【答案】(1)常染色体 X 染色体(2)若患者
17、男性多于女性,则该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性比例相当,则该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患者全是男性,则致病基因很可能 位于Y 染色体上2019-2020 年高中生物第 5 章生物的进化章末综合测评苏教版必修则该病很可能是 X 染色体上基因控Y染色体遗传病。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72 分)1 下列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观点不相符的是()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解析】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是物种不变论的观点。 拉马克的进化
18、学说 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 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答案】 B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 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 A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 改变,因此 B 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因此 C 错误
19、;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 正确。【答案】 D3下列关于物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 体的总和B. 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 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 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解析】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可育后代进行基因交流的一群生物个体。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生活在一起也不会有基因交流。【答案】 D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
20、性之间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两栖类起源于早期鱼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适应水中生活又适应陆地生活 的特点B. 早期的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都进化为适应陆地和水体等不同生活环境的现代爬行 动物C. 鸟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水生、陆生和飞翔生活的种类D.哺乳类起源于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出现适应淡水、海水、沙漠、森林等环境的种类【解析】 早期爬行类在进化过程中, 由于变异类型不同, 那些不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 被淘汰了,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类型才被保留,并进化为现代爬行动物。【答案】 B5对不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研究表明,在古生代早期,海生的藻类植物繁盛,到了古 生代中期,原始
21、陆生植物出现,到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现,中生代裸子 植物繁盛,并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上述现象不能说明的生物进化事实是()A. 生物进化方向是由水生到陆生B. 藻类植物是原始低等的植物类群C. 被子植物是高等的植物类群D.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是由藻类植物直接进化而来的【解析】 根据题目中描述的不同植物繁盛的时期先后, 可知藻类植物出现得最早、 最原始,其次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并且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但没有证据证 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是由藻类直接进化来的。【答案】 D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
22、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 a 基因的频率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解析】 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说明物种在不断变化; 基因 型为 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仍等于 a 基因的频率;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等于女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答案】 B7. (xx 杭州高一检测)研究发现, 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 养多代,果蝇仍
23、倾向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配。 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B. 这种交配偏好可视为一种选择作用C. 长期选择性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D 出现了选择性交配说明果蝇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 两类培养基的碳源不同, 所以为果蝇提供的生存环境不同,A 正确。交配时,仍倾向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这是一种选择作用,B 正确。在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基上的果蝇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分别发生定向改变,C 正确。交配时,果蝇倾向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但也可与其他果蝇交配,未产生生殖 隔离, D 错误。【答案】 D&
24、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 个体为 24%aa 个体为 4%。乙种群: Aa 个体为 48%, aa 个体为 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 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 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 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解析】 甲种群的基因频率:A 的频率=24% (1 24%-4%)X 1/2 = 60% a 的频率=1-60%= 40% 乙种群的基因频率: A 的频率=48% 1/2 + (1 48%- 16%)= 60% a 的频率= 1 60%=40%所以,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答案】 D9
25、.(xx 江苏高考)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勺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 A 项,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而是对具有不同耐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B 项,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的与非耐药性的两种类型,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 素,新生儿感染的细菌也可能存在耐药性的类型。C 项,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将会导致体内的
26、致病菌数量增加,但不会增加其耐 药性,耐药性的增加是药物对致病菌进行选择的结果。D 项,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不能对该类细菌产生免疫力,将导致致病菌在 体内繁殖。【答案】 B10.(xx 北京高考)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 的 1.5 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 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A. 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 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 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 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摄食花蜜
27、, 者。这是长舌蝠与长筒花相互选择、 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结果。 减弱了长舌蝠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 地方长筒花才能繁殖后代。【答案】B11. (xx 江苏高考)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 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同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也故必须在有长舌蝠生存的A.B.C.D.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与黑猩猩的 DNA 差异经历了约 99 万年的累积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28、解析】 解答本题需充分利用题干提供的信息,如“ 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由题图可知,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基因突变、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A 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项错误;比较图示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 1%/百万年计算,则人类与黑猩猩的 DNA 差异经历了约 99 万年的累积,C 项正确;比较题图中数据,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要近,D 项错误。【答案】C12.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 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 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 和 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
29、时刻,ai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 a2同域分布,向 d 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 c 和 d 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 ai中的外迁群b 和 d 是同一物种D. ai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 和 d 是不同物种非洲猴大猩猩慝腥琨人类.境)9*曲1 CHI%b 和 d 是两个种群,所以【解析】图示中 b 和 d 分别是两个种群,可能仍属于同一物种, 所以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的结果是 c 和 d 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i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 基因频率相同,但地理隔离后因环境不同, 基因频率各自发生定向改变, 形成的 b 和 d 可能 会产生
30、生殖隔离而不再是同一物种;ai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 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后来因处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c 和 d 仍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所以c和 d 可能仍是同一物种。【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 2 题,共 28 分)13.(12 分)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许多湖泊(A、B 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的形成,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3) 在 5 000 年前, A 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 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 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 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 倍。则甲、乙水草 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本题切入点。(1)A 湖中的所有鳉鱼可以构成一个种群,这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来自 A、B 两湖的鱼产生的后代中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 常的精子,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可以体现物种多样性,而C D 两湖中的鱼可以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