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常规和血生化的解读(完整版)_第1页
三大常规和血生化的解读(完整版)_第2页
三大常规和血生化的解读(完整版)_第3页
三大常规和血生化的解读(完整版)_第4页
三大常规和血生化的解读(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尿大便常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血液、尿液和大便常规检验号称三大常规,是门诊及住院病人要做的基础检验项目,尤其是住院病人必须要做这三大常规,这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可见三大常规检验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第一节血液常规检验人们到医院看病就诊时, 医生一般会首先让病人去进行血液检查,其中最常做的往往是血常规检验,血液常规对很多疾病都有诊断价值,如贫血、出血、发热、头晕、耳鸣、消瘦等表现都需要进行血液常规检测。基础知识1. 血液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大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其中血细胞占45%,血浆占 55。细胞部分也叫有形成分,也叫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成分;

2、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大量的水分和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盐类如钾、钠、氯等电解质,球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类物质等。2. 血液的作用是什么 ?血液的功能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体的物质供应线,是一条条生命线。 心脏将血液泵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应全身的血液, 保持血液通畅, 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就供应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血液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大功能。具体是指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运输脂类、营养物质,杀灭细菌,抵御炎症,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等。3. 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两个, 一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二是维持血

3、液的酸碱度不致太高或太低。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液呈现红色, 也正是因为红细胞里含有这种血红蛋白的缘故。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 由一种被称为珠蛋白的特殊蛋白质和一种含铁的色素叫亚铁血红素组成,其中珠蛋白占96,而亚铁血红素只占4。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分压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分压低的地方易将氧释放, 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比较松。 红细胞就是依靠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性完成运输氧的作用。 当血液流经肺时, 在肺泡毛细血管处, 血红蛋白就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去, 同时把空气中的氧携带上, 随血液循环再把氧输送给全身的组织器官, 并把组织器官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 但是血红蛋

4、白只有在红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红细胞破裂, 血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浆中,就会丧失其作用。 此外,血红蛋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易与一氧化碳结合,其亲和力比跟氧的亲和力要大 200 多倍。而且一经结合就不易分离。煤气中毒,就是由于血液里的大部分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 失去了运输氧的能力, 从而造成组织缺氧, 甚至机体死亡。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 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过少,都叫做贫血。患贫血时,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头痛、面色苍白等现象。4.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大类, 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

5、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免疫功能,凡是有微生物感染,白细胞就会对外来的物质进行攻击,将其杀死、吞噬、分解,最后清除体外。因此,发热、肿瘤、细菌感染等疾病或症状都可引起白细胞升高。5. 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血小板主要有凝血和止血功能。当身体任何部位受伤出血时, 血小板在第一时间赶到,立即舍身止血。 损伤的部位有血管破裂, 血小板就可以黏附在破口处挡住血液,并在其他凝血物质的支援下共同形成血液凝块堵住伤口彻底止血。因此,血小板如果减少就会发生出血,血小板增多容易发生血栓。6. 血液细胞是怎样产生的 ?血液的生成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

6、结、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胎的第3 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负起造血的第一责任。人胚第 6 周,人体器官形成, 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 3 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 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担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 分化和成熟, 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血液细胞不断衰老死亡, 骨髓则不断造血,使其保持平衡,如果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血液细胞减少或增多。如果骨髓造红细胞减少, 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果造

7、红细胞太多就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如果骨髓造白细胞少就是白细胞减少症, 造白细胞 ( 异常 ) 太多就是白血病。 当然,骨髓造血还受到激素和造血因子的调节, 比如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等都可以影响造血功能。7. 血液常规主要检测什么 ?血液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四大类,共有20 多项指标。8. 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各医院都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常规检验, 其中有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和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与五分类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是电阻抗法, 后者一般是激光法。 三分类是将自细胞分成大细胞 ( 粒细胞

8、) 、小细胞 ( 淋巴细胞 ) 和中间细胞 ( 单核细胞 ) 三类,五分类是在三分类基础上把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因此对临床诊断更有意义。 另外,人工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在非常必要时还可以申请,尤其是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极其低下时,仪器计数超出低限而准确性差,需要人工计数更加准确。9. 血液常规检测应当注意些什么 ?影响血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对于病人来说要注意的首先是在抽血或采指血前30 分钟要避免比较强的运动比如快速上下楼梯,这样会使白细胞升高;冬季检测时要注意保暖,手指如果太凉,会使皮下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较差,血液流

9、出不畅,可以使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都受到影响。如果采用静脉抽血检测,空腹比较好。10. 抽静脉血和采指头血做血液常规检测有什么区别?过去一直采用扎指头或耳垂取血进行血液常规化验,现在已经淘汰了扎耳垂血的方法,目前一般医院是门诊病人用扎指头血化验,住院病人用抽静脉血化验。扎指头血比较方便, 但是有不少缺点, 一是人工采血的质量不易保证,有试验称采血用的 20l( 微升 ) 玻璃毛细管其采血量可以相差20以上,二是在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微小的凝血使血小板等减少明显;三是如果消毒不好可以传染疾病。由于静脉抽血是比较大的静脉,而指头血是毛细血管流出的血,因此抽静脉血可以真正代表血液细胞的检测

10、结果,同时静脉血可以避免上述采指头血的三个缺点。但是,如果抽血后没有按照要求对血液进行混匀,也会发生微小的甚至是明显的凝血,如果抽血不顺利的话还会发生溶血,也会使检验结果不准确。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值由于血细胞仪的使用, 目前各家医院的血常规检验已经都实现了自动化,一般血常规化验单中包含的项目有20 项左右,由于血细胞仪种类的不同检验项目也有一些差别。主要的检验报告项目见表l-1 。表1-1血液常规项目的正常参考值项目参考值白细胞计数(WBC)成人 (4 10) × 109L(4 000 10 000 ml3) 3新生儿 (15 20)X 109 L(15 000 20 000ml3

11、)白细胞分类计数 (DC)红细胞计数 (RBC)中性粒细胞 0.46 0.63(46 63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 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 l ) ,淋巴细胞 0.24 0.47(24 47)单核细胞 0.01 0.07(1 7)123男 (4.0 5.5) × 10 /L(400 万 550 万/ml )女 (3.5 5.O) ×1012/L(350 万 500 万 / ml3)12新生儿 (6.0 7.0) ×10 L(600 万 700 万/ ml3 )血红蛋白测定(HB)男 120160g/L女 110 150g/L新生儿l70 200g

12、/L血细胞比容测定(HCT)男性0.42 0.49(42 49 )女性0.37 O.43(37 43 )血小板计数 (PLT)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100 300) × 109L(10成人 0.005 0.015(0.5万 30 万/ul) l.5 )新生儿0.03 0.06(3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0.116 O.146(11.6 l4.6)(RDW)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84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27 32pg含量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320360g/L浓度 (MCHC)血小板比容0.13 0.43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6.8 13.5 fl血小板

13、体积分布宽度0.155 0.180(15.5 l8.0 )(PDW)除表中项目由于各家医院的检测设备不相同外,还有一些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项目专家解读1. 血常规 20 多项中,主要看哪几项 ?红细胞 (red blood cell,RBC)计数,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血小板 (platelets,PLT)计数和血红蛋白 (hemoglobin, Hb)含量四项。2. 红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 ?(1)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常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 常见疾病如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

14、细胞性贫血、 叶酸及维生素 B12 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2) 红细胞破坏过多: 由于红细胞膜、 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 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 常见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海洋性贫血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异常血红蛋白病、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 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常见疾病有: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 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 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 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 但不可忽视

15、,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3. 红细胞增多见于哪些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Vaquez 病) ;心血管病: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等:肺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等: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另外,也见于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多为暂时性增多。4. 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 贫血并非是一种疾病的名称, 而是由许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症状。 目前国内都按单位容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作

16、为贫血的诊断依据。这一正常值的下限因性别、女性是否妊娠、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表 1-2) 。表 1-2 不同年龄贫血诊断标准年龄贫血诊断标准新生儿期Hb<145gL14 月龄Hb<90gL46 月龄Hb<l00gL6月龄6岁Hb<110gL6l4 岁Hb<120gL男性成人Hb<120gL女( 非妊娠 )Hb<ll0g L1991 年中华血液学杂志组织制定的国内统一的贫血诊断标准包括:男性成人血红蛋白 <120gL,女性成人 ( 非妊娠 ) 血红蛋白 <110g L,孕妇血红蛋白 <lO0gL。以上均以海平面计,海拔每增

17、高l000m,诊断用血红蛋白值升高约4。5.如何通过红细胞系统的几项指标来判断贫血的原因?在血常规化验单中, 平均红细胞体积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ean cell hemoglobin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三项指标是根据红细胞数量, 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计算得出的。 通过三项指标的分析可以对贫血的类型进行初步的掌握,见表 13。表 1-3 MCV、MCH、 MCHC变化与贫血的关系MCV叫平均红细胞体积( mean corpusc

18、ular volume ):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 fl )为单位。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1015/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MCH叫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 pg)为单位。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 1012/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MCHC叫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是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 每

19、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这三个参数通常都用于各型贫血的诊断,具体应用如下表:MCVMCHMCHC贫血类型(80(27(320常见原因及疾病100)34)360)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正常细胞性贫正常正常正常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大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叶酸、维生素 B12 缺乏或吸收障碍单纯小细胞性<正常<正常正常慢性炎症、尿毒症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正常<正常<正常6铁缺乏、维生素 B 缺乏、珠性贫血蛋白肽链合成障碍、 慢性失血等6. 红细胞增加原因有哪些 ?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有三种:(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原因不明的骨髓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计数可达

20、7× 1012/L ,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增多。也见于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2)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由于一些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产生, 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加,一般见于:心血管病。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等。肺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等。异常血红蛋白病。由于血红蛋白的运输氧的能力降低, 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皮质激素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的红细胞。(3) 相对性增多。主要由于大量失水引起的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液中的各种有形成分的浓度相对的增高。一般见于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多为暂时性增多。7. 红细胞减少的原因有

21、哪些?红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两种:(1) 红细胞丢失增加。如失血和一些疾病,如炎症、内分泌疾病等导致贫血;还有就是破坏增加,如先天性或后天性的溶血性疾病。(2) 红细胞的生成减少。原因有二:造血原料铁、叶酸、蛋白质、铜、维生素C等的缺乏,主要由于营养不良或者吸收不良引起;骨髓的功能不正常,骨髓的疾病,如白血病等可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一些药物和放射性等也可以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8. 白细胞减少和增多各见于哪些疾病 ?白细胞减少,见于伤寒、流感、风疹、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此外,放射性物质、 X 线及使用某些抗癌药物、解热镇痛药也可降低。白细胞增多

22、,见于急性感染、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肿瘤晚期、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烧伤、过敏等,此外某些药物中毒也可增高。9. 白细胞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白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常见以下l0 种。(1) 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 l5 ×109 /L 左右,个别可高达 30× 109/L以上。通常在 34 天后降至 l0 × 109/L 左右,约保持 3 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 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 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

23、可达 0.70(70 ) 。到 23 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 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 到 45 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 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 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 冷热水浴、 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 35× 109/L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3) 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个月,常波动于(12 17)

24、× 109/L 之间;分娩时可高达 34×109/L 。分娩后 2 5 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4) 感染:白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自细胞总数增高>10× 109/L ,并伴有轻度核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 109/L 以上,且伴有明显核左移。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总数

25、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 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5) 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l2 36 小时,白细胞常达10× 109/L 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l 2 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6) 急性大出血: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 白细胞迅速增高, 常达 (20 30) ×109/L 。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

26、缺氧等有关。(7) 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 20×109 /L 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8) 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 (10 20) ×109/L 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 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殖;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运动时间延长 ( 正常白细胞约为 10 小时,白血病细胞平均为 3338 小时

27、) 。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 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 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 ( 甚至较幼稚的粒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 ) 排挤释放入血。(9) 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等。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 IgE 的肥大细胞接触时, 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 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些钩虫病患者, 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分类中 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假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10)

28、 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11) 白血病:是由于骨髓造白细胞时恶性增殖并失去分化能力, 外周血可见大量幼稚及原始白细胞。10.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1) 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氏杆菌病,粟粒型结核、严重的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2) 物理化学因素:长期接触铅、汞、苯、放射线及放疗的病人。使用影响骨髓造血的药物,如氯霉素、吲哚美辛 ( 消炎痛 ) 、甲硫氧嘧啶、甲苯磺丁脲 ( 甲磺丁脲 ) 、苯妥英钠、抗癌药等。(3) 继发于某些疾病:某

29、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白血病前期、骨髓纤维化。结缔组织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Felly综合征。(4) 脾功能亢进、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淋巴瘤等引起脾大,还有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症。(5) 遗传因素:如小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家庭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等。(6) 其他:个别种类的白血病、 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恶病质、营养不良、过敏性休克等。11. 如何分析白细胞分类检测结果?人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其中粒细胞又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30、、嗜碱性粒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 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即多向骨髓祖细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 ,CFU-S)。既能增殖,又具有向不同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平时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0.5 l.0 ,血循环中也可存在很少量。(1) 中性粒细胞: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50 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实际反映着中性粒细胞变化,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 变形和黏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功能。中性粒细

31、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反应时、手术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肿瘤等。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某些感染,如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 副伤寒杆菌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 如X 线等 ) 、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体导致自细胞破坏而减少。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

32、分泌了过多的脾素, 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2)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是基本无杀菌力,主要作用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 吞噬其释出颗粒, 并分泌组胺酶破坏组胺, 从而起到限制变态反应的作用。 此外,实验证明它还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患、某些传染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eosinopenia)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3) 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丰富的组胺、肝素,后者可以抗血凝和使血脂分散, 而组胺则可

33、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它反应快而作用时间短, 故又称快反应物质。 颗粒中还含有缓慢作用物质, 它可以改变血管的通透性,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哮喘。近年来已证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即第三者型变态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通常仅占白细胞的 l 3001 200。在一般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很难见到。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 ( 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应激反应 ( 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

3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4) 淋巴细胞:为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百日咳时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亦可见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型, 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 白血病性淋巴肉瘤多以原、 幼淋巴细胞为主,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 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 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此

35、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淋巴细胞减少 (1ymphopenia)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当严重化脓性感染时, 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 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但计算其绝对值,淋巴细胞数量仍在正常范围。(5)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3 8,循环血内的单核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血中的停留只是暂时的, 36 天后进人组织或体腔内,可转变为幼噬细胞,再成熟为巨细胞。 因此单核细胞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而发挥防御功能。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

36、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 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增多, 成熟型亦见增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 白细胞减少等之外, 白细胞分类时常见单核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减少,意义不大。12. 血小板减少和增多各见于哪些疾病 ?血小板减少多见于: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性红斑狼疮、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血小板增多: 可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 - 粒细胞白血病等。13. 血小板增加和减少的原固有哪些 ?血小板增加原因:(1) 由于骨髓增生异常导致血小板增多;(2) 另外脾是清除血小板

37、的场所,所以摘除脾脏后也可发生一过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减少原因:(1) 血小板生成减少: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2) 血小板破坏增多: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防患未然1. 有哪些症状需要及时检查血常规 ?由于像慢性贫血和一些血液疾病是隐匿型发展的,早期的症状很轻微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定期进行血常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如果出现面色苍白,疲乏,心悸,头晕,指甲菲薄脆弱、 严重的呈扁平状,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食欲减退,儿童烦躁哭闹,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毛发干燥,抵抗力低下,反复感染,口腔

38、黏膜、肛门皮肤发炎,持续低热,皮肤黏膜及牙龈出血,创伤后出血不易止住,女性月经量增多, 皮肤紫癜等情况后, 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血常规了。2.哪些情况下一定要做白细胞人工涂片分析细胞形态?由于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进行细胞形态的分析, 对于细胞形态的检验只有通过血涂片才能进行,所以进行血涂片镜检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当出现不能解释的红细胞增多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或单核细胞增多时,必须做血涂片检查,通过全血涂片染色镜检除可观察形态有无异常外 ( 主要指核左移 ) ,还可观察中性粒细胞毒性样变 ( 中毒颗粒 ) 、空泡样变、杜勒氏体,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及有无变异淋巴细胞等异常情况, 还有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39、、 急性白血病、毛细胞性白血病或非造血系统恶性细胞在骨髓中浸润等, 为临床提示可能的诊断和诊断范围, 并提示是否有必要做进一步检查。 当自动仪器出现一个非常不可能的结果时, 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识别其是真实结果还是假象, 并且血涂片在偶尔情况下,可诊断出对患者非常重要的疾病,如脾功能低下症 ( 血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靶形红细胞、棘细胞、 Honell 小体, Jolly 小体 ) ,有时血涂片染色镜检是提供特异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或惟一依据。3. 怎么样才能早期发现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早期可出现贫血、 出血、感染和脏器浸润等表现。如果出现以下临床表现应及时就诊。(1) 感染:主要表

40、现为咽炎、口腔炎、肺炎、蜂窝织炎、肛周脓肿、肠炎、膀胱炎等。特别是肺炎和胃肠道感染可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致病人全身发热,体温常常在 38.5 以上,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 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牙龈渗血、鼻出血最常见。女病人可有月经过多。部分病人还可发生内脏或组织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3) 贫血:早期病人的皮肤黏膜呈苍白色,尤其是手掌皮肤、口唇黏膜、睑结膜等处最为显著;病人自感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脉率变快、呼吸急促;食欲缺乏、腹胀、腹泻、多尿;月经不调和性欲减退等。(4) 淋巴结和肝脾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白血病病人可在颈

41、、锁骨上等处触摸到肿大淋巴结,腹部深触诊可触及增大的肝脾。(5) 剧烈头痛:病人可出现剧烈的爆炸样头痛,并可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盘水肿等。还可有轻度瘫痪,甚至昏迷。(6) 骨痛: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又以儿童病人居多。白血病病人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症状, 这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部位有关。 当机体出现异常的表现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走出误区1. 血细胞会在短时间内差别很大吗 ?即使是健康人群, 血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出现波动。初生儿和成年人血液成分含量有明显不同, 长时间未喝水也会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浓缩。以白细胞为例,在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活动和进食,早

42、晨和下午一般不同;白细胞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问可相差1 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目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 可于短时9间内使向细胞高达35× 10 /L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可迅速恢复至原有水平。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所一些疾病起病急骤,也可以引起血细胞的急剧变化,如急性感染、急性白血病、中毒、外伤等。2. 白细胞升高就会是白血病吗 ?引起白细胞增多的原因是很多,感染、情绪变化、中毒、过敏、肿瘤、损伤等,白血病只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仅仅白细胞升高是不能判断为白血病的,白血病的确诊

43、还要依赖骨髓检查。3有了仪器检查就不需要人工检查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检验技术日新月异。 一般情况下, 较普通的血细胞分析仪除可直接检测白细胞数、 红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外, 还可计算出很多参数。 而更先进的全血细胞分析仪还能提供一些新的变量, 如血红蛋白分布宽度,以及低血红蛋白和高血红蛋白细胞的百分率, 对白细胞异常分类结果均设有灵敏监控系统,可提出特殊的警号 ( 有的甚至还能直接检出幼稚细胞 ) ,这样可将血中幼稚细胞检查出来不会被遗漏。 虽然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能捡测出这么丰富的数据 ( 信息量 ) ,但全血涂片染色镜检仍然是一种关键性的辅助诊断方法。血涂片染色检查的重要

44、意义在于, 全血涂片染色镜检本身对仪器检出的各种数据是一种有效的质控方法, 不仅对白细胞数、 血小板数可以进行核对, 而且可以核实成熟红细胞大小、 着色等与红细胞各参数是否一致, 同时还可以观察异常红细胞的有无及多少。血涂片染色镜检是提供鉴别诊断和提示进一步必要检查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在快速诊断某些特异性感染方面 ( 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及丝虫病等 ) ,血涂片染色镜检有其重要作用。 另外,血涂片染色镜检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对贫血与血小板减少症进行鉴别诊断, 以及检出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并确定其特点。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学会发表 _r 根据自动化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由实验室主动进行血涂片复查的共识标准。

45、4. 血小板降低一定会出血吗 ?首先,要看血小板减少的程度。 一般来说,血小板轻度减少到 (80 100) ×1 09/L 时,大多不表现为自发性出血。血小板中度减少 (50 80) ×109/L ,可有轻度自发性出血,如皮肤黏膜有出血点、 创伤后出血不易止住、 女性月经量增多等。重度血小板减少 (50 × 109/L 以下 ) ,则大多会出现较明显的无诱因的自发性出血,50×1最常见的是皮肤紫癜。更严重者血小板减少至 20×109/L 以下,甚至可以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次,要看每个人的不同情况, 就是常说的个体差异

46、。 个体差异是指由于不同的人在身体结构 ( 如血管的通透性 ) 及出血耐受性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一定差异,可以对血小板减少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有的病人血小板降至09/L 左右即可出现广泛的皮下淤血,而有的病人即使血小板只有20× 109/L 也无任何出血表现。 当然,后一种情况即使没有自发性出血,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出血的准备。5. 贫血会有哪些症状 ?贫血要看是哪种, 不同的贫血症会有不同的症状。由于病情的轻重不同, 症状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慢性贫血的早期阶段症状是比较少,而且容易被忽略的,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也会逐渐的加重。(1) 巨幼细胞性贫血: 一般

47、起病缓慢, 叶酸缺乏与维生素 B12 缺乏共同的表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消化道症状,而维生素 B12 缺乏尤其是恶性贫血病人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贫血常较严重,主要有嗜睡、衰弱、乏力、疲倦、心悸、气促、头晕、眼花、耳鸣等一般性贫血的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轻度黄疸、皮肤由于苍白伴有轻度黄疽, 故呈特殊的柠檬黄色 ( 蜡黄 ) ;厌食、消化不良、食后腹胀、腹泻、呕吐、便秘、舌炎、舌痛、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 ( 镜面舌 ) 、舌质绛红如瘦牛肉样 ( 牛肉舌 ) 等,足与手指感觉异常,麻刺感、麻木、伴有本体感觉障碍,站立和行走不稳,步态紊乱。(2) 再生不良性贫血: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及发热。由于病情进

48、展的快慢、程度及严重性,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一般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类。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常见于急诊求诊,以出血、发热及贫血为症状表现。病情常迅速恶化,病程短。临床症状以皮肤黏膜出血、 内脏出血、血尿、便血、子宫出血、眼底出血及脑出血为主。其中脑出血是导致本病死亡的原因。常有严重感染及发热、肺炎、蜂窝织炎、败血症及口腔感染,这也是本病死亡之另一原因。慢性型再生不良性贫血:成人较常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多见缓慢,常以贫血出现,最常见是面色苍白、疲乏、心悸、头晕、头痛、运动困难。以出血及发热者少见,若有出血其部位较少,程度较轻,以皮肤黏膜及牙龈出血常见。女

49、性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出血。若有感染也较轻。急性与慢性两种临床类型可以互相转化的,急性型再生不良性贫血如治疗得当,有可能病情逐渐减轻, 转为慢性型。 慢性再生不良性贫血有时病情加重可以转为急性型。(3)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起病大都缓慢,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发展下去,孩子会出现食欲减退,烦躁哭闹,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毛发干燥;少数孩子爱吃炉灰渣、墙皮、土块等,称为异食癖;指甲菲薄脆弱,严重的呈扁平状,有的像羹匙似的中间下凹,边缘翘起,叫做匙形反甲。患者抵抗力低下,口腔黏膜、肛门皮肤发炎,反复生病。如果长期贫血的患儿,会出现个子较矮小,体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减退, 情绪和智

50、力都会受到影响。6. 白细胞降低就一定容易发生感染吗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 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 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一般白细胞减少者是有易感染倾向的。白细胞减少的病人较多, 但是绝大多数病人并没有抵抗力下降, 容易发生感染的征象。原因是我们所做的血液检查是外周血的结果, 而有些人的白细胞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的大血管内, 因此,做血液常规检测白细胞减少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减少,可能是假性减少; 应进行一些试验检查, 是否由于白细胞分布异常引起,而不是真正的白细胞减少

51、。这种白细胞分布异常引起的减少不会引起抵抗力下降,当有细菌进入人体时, 分布在内脏大血管内的白细胞同样可以进入感染部位消灭细菌。还有一种白细胞减少是因为骨髓释放白细胞异常引起, 也不是绝对减少,同样也不会引起抵抗力下降,这些情况均可不予治疗。第二节尿液常规检验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 常是肾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基础知识1. 正常尿量应该是多少 ?尿多或尿少是病吗 ?一般人的正常尿量为l 2L/24 小时。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饮水过多时,尿量排出也多,饮水少且出汗多时尿量也会

52、减少。当一昼夜尿量少于400ml 时称为少尿,少于 100ml 时称为无尿或闭尿。常见于下列情况:严重脱水、心力衰竭、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 急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 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等。尿量超过2500ml 时称为多尿,常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盂肾炎期间肾间质受损、慢性肾炎后期肾浓缩功能受损时等情况。2. 尿的外观和气味与疾病有关系吗 ?正常尿液的色泽, 主要由尿色素所致, 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 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 正常尿呈草黄色, 有芳香气味, 放置以后由于尿素的分解会出现少许氨臭味。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深茶色尿见于胆红素尿,红色尿见于血尿,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见于血红蛋白尿,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脓尿。正常新鲜尿液, 除女性的尿可稍见浑浊外, 多数是清晰透明的, 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浑浊, 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 尿内的黏液蛋白、 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浑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3. 尿液是怎么产生的 ?肾是生成尿液的器官。 水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 通过血液循环, 再经过肾处理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尿直接来源于血液。 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 几乎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